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6.25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认真读词语,读准字音,积累四字词语;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更强烈的语气;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劝说别人,向别人致谢。
3.理解并背诵古诗《别董大》,理解诗句,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
重点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和诗句,学会正确表达。
难点把学会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交流平台学生交流自己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总结出从课题入手,从事情的六要素入手,把几件事连起来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道教材中列举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语气的不同,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反问的语气。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的语气,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3.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别董大》,理解诗人离别的情感,积累别离的诗句。
朗读并背诵古诗。
1.预习提纲(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查字典认识“词句段运用”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3)熟读《别董大》,搜集有关别离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平时上课时,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设计意图: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学习的障碍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交流平台1.请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标注方法,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说说你学会了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一:抓住课文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子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1 教材背景
《语文园地七》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准备
2.1 教学材料
•课本:《语文园地七》
•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学习用具:…
2.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
3.2 阅读理解
让学生反复读…
3.3 讨论与思考
引导学生围绕…
3.4 小组合作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
3.5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4.1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教师发现…
4.2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收获了…
五、课后作业
5.1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完成单元练习册…
•完成课文默写…
5.2 课后反思
•学生自主反思…
六、扩展阅读推荐
推荐给学生一些扩展阅读资料,例如…
七、教学评价及建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包括…
以上是本次关于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一、教学内容1. 语文天地:《古诗两首》(《题西林壁》、《雪梅》)2. 语文园地:语文实践活动——《诗句中的景物》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学会运用诗句描绘景物,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运用诗句描绘景物。
重点: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景物。
(2)引入课题,板书:语文园地七。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语调。
(2)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3)教师讲解诗句中的难点,如词语、句式等。
(4)学生背诵古诗。
3. 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描绘诗句中的景物。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景物进行描绘。
(3)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题西林壁》和《雪梅》。
2.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景物的简图,标注诗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两首古诗。
(2)运用诗句描绘一个景物。
2. 答案:(1)古诗背诵答案略。
(2)示例:描绘月亮:皎皎空中孤月轮,皑皑白雪照清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下积累诗句,进行诗句描绘景物练习。
(2)组织一次诗句描绘景物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1. 难点解析:古诗的理解和描绘景物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如“国际分工”、“生物钟”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界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带领学生阅读《自然界的时钟》,讲解文章内容,分析生物钟的作用。
(2)学习《奇妙的国际分工》,让学生了解国际分工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小草之歌》,让学生感受小草的坚韧与生命力。
(4)学习《古诗两首》,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例题讲解:(1)分析《自然界的时钟》中提到的生物钟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
(2)讲解《奇妙的国际分工》中提到的例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彩色笔在课文上勾画出关键词汇和优美句子。
(2)仿写一首以自然界为主题的短诗。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界的时钟:生物钟、规律、作用2. 奇妙的国际分工:概念、例子、合作意识3. 小草之歌:坚韧、生命力4. 古诗两首:江雪、夜宿山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物钟的理解。
(2)以“国际分工”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3)翻译并背诵《江雪》和《夜宿山寺》。
2. 答案:(1)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它能指导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使其适应环境变化。
(2)例文: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发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它以一种综合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向大家介绍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语文园地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指向方法提炼。
围绕本单元的学习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归纳了三种方法:一是可以借助题目提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写了不止一件事的文章,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先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回顾学习过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
第一部分是学习并积累关于人物品质的词语。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准、读熟,然后联系已有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运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自己了解或熟悉的人物。
第二部分是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反复对比读两组例句,说一说每组例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进一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然后让学生想想在具体的语境中自己要怎么说,写下来,并读一读。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指向古诗文积累。
编排的是唐代诗人高适的送别诗《别董大》,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古诗文。
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出音律美,并能熟读成诵。
然后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及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最后,可推荐学生积累其他送别诗。
1.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情境中,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感情表达在程度上的差别。
3.积累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感情表达在程度上的差别。
1.联系教材,把握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联系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如:借助文章题目;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语文要素】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点)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重点)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全文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2.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3.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1)借助文章题目;(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4)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4.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2.让学生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
教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
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习作、阅读和汉字书写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加强汉字书写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基础,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表达和阅读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能够写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作文。
4.加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
2.阅读理解: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
3.写作:如何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使文章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4.汉字书写:如何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特别是是一些复杂的汉字。
五. 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
2.阅读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3.写作:通过例文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进行反复练习。
4.汉字书写:通过临摹、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园地七》相关内容。
2.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PPT或投影片。
3.练习题:针对本单元内容的练习题和写作题目。
4.参考资料:相关阅读材料和写作范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投影片,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发音、词语意思、词语的应用,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关于课文中的重要词语的音、义、用。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内容。
2.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春的色彩》2.教学课件3.课堂小组活动所需的素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展示春天的色彩,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词语。
2. 学习新词•团队合作学习生词,老师解释生词。
•学习新词语的拼音、发音和意思。
3. 学习课文•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4. 对课文进行解读•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解读课文。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课文。
5.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展示自己总结的课文内容,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6. 课堂小结•老师对本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下堂课的预习要求。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的课文内容,准备小组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课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下节课需要加强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与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语文园地七》主要课文及相关的词汇、句型等知识点。
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课题,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跟读,了解课文内容。
3.词汇学习:解释生词词义,做词语搭配练习。
4.句型训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句式结构,模仿运用句型。
5.阅读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6.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二、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1.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对生词掌握不够,需要加强词汇学习。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多做相关练习。
3.教师在课堂控制不够严谨,需加强讲解和引导。
改进措施
1.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增加课后作业,加强词汇和句型练习。
3.提前准备教学内容,提高讲解效果,增强课堂纪律。
通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3.能够掌握诗歌《小锄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能够进行短文朗读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1.能够在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能够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表达水平。
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2.激发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和力量。
3.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教学难点1.短文朗读的表达能力提高。
2.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情感营造介绍诗歌《小锄头》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思考勤劳劳作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2. 学习诗歌呈现诗歌《小锄头》,逐句解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活动设计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展示表现。
4.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包括课文填空、诗歌朗读等。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领悟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诗歌意境的引导和讨论。
下一堂课计划增加联系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为教案内容,仅供参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 教材难点分析在这篇课文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生词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唱歌、讲故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比如可以先讲解有关自然的一些知识,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好奇。
2. 学习活动•第一部分:课文学习–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整篇文章的内容。
–解释生词,示范正确的发音和意思。
–分角色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部分: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分组讨论,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语言表达–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或表达。
–纠正语法错误,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3. 总结反思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强化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并完成相关习题。
2.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多阅读其他相关资料,拓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某些生词理解困难,下节课可以加强针对这些生字生词的讲解。
以上是本次《语文园地七》教案设计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语文园地七【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形容人的词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正气凛然、光明磊落、一马当先无所畏惧、赴汤蹈火、气壮山河、顶天立地、百战百胜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勇往直前、知难而进、面不改色智勇双全、英勇无双、豪情壮志、坚强不屈、剑胆琴心粉身碎骨、赤胆忠心、坚贞不屈、旷古未有、赴汤蹈火威风凛凛、威武不屈、威震天下、战无不胜、飒爽英姿绝世超群、气冲霄汉、龙骧虎步、奋勇当先、一身正气不畏艰险、舍身取义、英勇就义、宁死不屈、英姿焕发《别董大》【创作背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者简介】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
有《高常待集》。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诗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诗鉴赏】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
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
《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
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登鹳雀楼》,理解并背诵诗词。
2. 学生能够阅读理解《秋天的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学生能够围绕“我的梦想”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朗读与背诵;阅读理解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梦想和愿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教学(1)教师领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理解诗词内容。
(3)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4)学生背诵诗词。
3. 阅读教学(1)学生自读《秋天的雨》。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学生讨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师讲解修辞手法,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4. 写作教学(1)学生围绕“我的梦想”进行口语交际。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3)学生互评、修改作文。
5. 语文园地(1)学生完成语文园地练习。
(2)教师讲解答案,并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诗词《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阅读《秋天的雨》:作者:陶金鸿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写作“我的梦想”:口语交际:表达自己的梦想写作:围绕梦想进行写作七、作业设计1. 诗词背诵:《登鹳雀楼》。
2. 阅读理解:《秋天的雨》。
3. 写作练习: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秋天主题的文章和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教案)教学目标1.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3.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 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教具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交流平台1. 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板书课题:语文园地)2. 梳理收获,总结方法。
(板书:交流平台)(1)教师梳理、总结单元学习收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们把握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考了读书的目的;了解了周恩来、梅兰芳的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学写了如何写书信,掌握了书信的格式等。
(2)学生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提炼学生独特的总结,提示学生填写表格。
3. 自主默读“交流平台”,勾画出和自己经验不一样的地方,交流反馈。
4.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
(板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5. 师总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先调动学生的经验,回顾学习过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是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主要围绕“秋天的雨”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学习诗歌、童话、成语故事等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描述秋天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童话、成语故事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及表达方式。
2.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生字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语文书、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天的美好吧!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2. 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童话、成语故事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及表达方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2. 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教师点评、指导。
五、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美好。
2. 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如何珍惜美好生活。
六、课后作业(课后反思)1.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诗歌的形式描绘秋天的景象。
语文园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积累并能正确运用形容人的褒义词。
3.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用适当的语气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重点难点1.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3.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用适当的语气说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教师点拨:以上讲的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在平时学习时,可以根据具体文章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1 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1)课件出示几组词语,学生根据注音和工具书正确认读相关词语。
重点说明“阿”在“刚正不阿”中的读音。
(2)让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词语释义:①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②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③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④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⑤视死如归: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⑥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⑦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⑧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教师点拨:这些词语用来形容那些热爱祖国、秉公办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人。
(3)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词语分别是形容哪一类人的。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1)课件呈现第一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其他学生根据指导感受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教师点拨:第一句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明“中华不振”导致国人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敢怒不敢言。
(2)课件呈现第二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两个句子的不同语气。
教师点拨:这是周围人劝梅兰芳剃须、登台,这样生活就不会这么窘迫,就不用再为没钱发愁。
语文园地
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认真读词语,读准字音,积累四字词语;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更强烈的语气;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劝说别人,向别人致谢。
3.理解并背诵古诗《别董大》,理解诗句,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
重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和诗句,学会正确表达。
难点
把学会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交流平台
学生交流自己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总结出从课题入手,从事情的六要素入手,把几件事连起来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道教材中列举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语气的不同,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反问的语气。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的语气,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3.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别董大》,理解诗人离别的情感,积累别离的诗句。
朗读并背诵古诗。
1.预习提纲
(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查字典认识“词句段运用”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3)熟读《别董大》,搜集有关别离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平时上课时,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设计意图: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学习的障碍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交流平台
1.请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标注方法,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说说你学会了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一:抓住课文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子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二:写人记事的文章,大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住了。
预设三:课文的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4.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通过题目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把课文写的几件事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段运用
1.学习第一题。
(1)同学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得来的,这些为国家,为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烈士,我们通常会用哪些词语来赞扬他们呢?
预设: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英勇献身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四字词语,学生认真读两遍。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3)学生齐读这八个四字词语,注意“秉”是后鼻韵母,读音是“bǐng”,“刚正不阿”中“阿”读音是“ē”,不要读错,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4)学生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5)我们已经学会把词语读正确,把这些词语理解清楚,那谁来说一说这些词语一般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总结:“志存高远”一般用来形容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精忠报国”一般用来形容忠诚报效国家的爱国之士。
“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一般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大义,面对危险或死亡不屈服、不惧怕的正义之士。
“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一般用来形容处事公正严明、不徇私情的人。
2.课件出示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
课件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1)学生自读例句,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预设:两组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陈述句语气比较平淡。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反问句。
(3)实战演练。
①教师谈话: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
”我们知道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来试着用一用。
课件出示:
1.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2.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②这两个场合我们经常会遇到,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们怎么办呢?
③预设1:“有人打扫就能乱丢垃圾吗?”
预设2:“这难道是送给我的?”
④学生分组比赛讨论,小组汇报。
教师组织评选“说话小标兵”。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四、日积月累
1.教师谈话: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唐诗的魅力。
(板书诗题)
2.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诗人高适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高适?
学生介绍,教师课件出示诗人的简介,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
高适(约704—约765),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传世。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3.出示古诗,学生读古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通顺。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先独立学习,然后同桌合作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5.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古诗,将整首诗背下来,并工整地默写。
6.课外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重在得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背诵、抄写、默写,这些都是积累古诗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只有扎扎实实将积累进行到底才能更好地达到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交流平台。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小组自主交流,最后我再进行总结。
这样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词句段运用。
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讨论交流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这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语该如何运用。
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会学会用。
三、日积月累。
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同时让学生先自己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进行归纳总结,最
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古诗并背诵,达到增加积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