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类选择题(七)
- 格式:pdf
- 大小:671.30 KB
- 文档页数:4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选择题1.最能直观表示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的图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C.平面图D.地形剖面图2.下面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3.读右边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①处登山最省力B.这幅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100米C.从③处登山地势和缓,最省力D.③处地形为山谷4.读右边两幅等高线地形图,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反映的实地X围比乙图小B.乙图反映的内容比甲图简略C.EF的坡度陡D.DC的坡度陡读右边等高线地形图,回答5-7题。
5.图某某顶A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1 250米B.1 350米C.1 450米D.1 550米6.某学校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到此地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计划从B处出发了解山谷河流的发育状况,你认为最好的考察路径(图中虚线所标注)应该是哪一条( ) A.甲B.乙C.丙D.丁7.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大致是( )A.1 000米B.900米C.1 500米D.1 350米读右图,回答8-11题。
8.小明说自己家在图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居民区里,那么最有可能的居民区是( ) A.甲B.乙C.丙D.都有可能9.图中等高线a的海拔高度为( )A.800米B.900米C.1 000米D.1 530米10.图中的公路走向为( )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自西北向东南D.自东南向西北11.关于河段①和河段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段①比河段②流速慢B.河段②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C.河段①的源头海拔比河段②低 D.河段②流过的地形部位是山谷二、非选择题1.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地图,用直线连一连。
确定假期去某某的旅游交通路线某某市政区图到某某市部分乡镇做社会调查大比例尺军事地图制定打仗时的作战方案中国交通旅游图向旅客介绍某某的主要旅游景点等高线地形图设计登山路线某某市旅游图2.读右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必刷题]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地图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以下哪个城市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首都?A. 长安B. 洛阳C. 咸阳D. 杭州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灭六国C. 汉武帝大一统D. 唐太宗登基4.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A. 李世民B. 李隆基C. 赵匡胤D. 朱元璋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6. 以下哪个战役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著名战役?A. 白江口之战B. 碾子山之战C. 玄武门之变D. 雅克萨之战7.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陶瓷业的鼎盛时期?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8.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民族融合的高峰?A. 北魏孝文帝改革B. 唐朝的开元盛世C. 宋朝的靖康之变D.明朝的土木堡之变9.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一条鞭法”?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10.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了相同的货币、度量衡。
()2. 唐朝时期,我国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最广阔的时期。
()3.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使得平民有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4.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5.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40分)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有____、____、____、____,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其中长度单位统一为____。
3.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选择题专项训练历史地图题1.(2017•浙江诸暨期末)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子。
观察下图,宋国位于两国时期东意由A.①B.②C.③D.④解析:D结合所学,①是齐国,②是鲁国,③是燕国,④是宋国,故D项正确。
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解析:A图片显示的是《诗经》“十五国风”涉及的15个诸侯国或地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故A项正确;“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中提及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和东晋的陶渊明,而题干图片涉及的诸侯国表明是秦朝统一之前,故B项错误;“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中提及西汉名将李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和焚书坑儒,应当在图片所示时间之后,故D项错误。
3.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解析:A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4.当年唐玄奘在图示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图例广、一亮奘谛印路^ ---------- L-玄桀回国路战A.科举制禁止“工贾之子”参加应试B.长安、洛阳已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C.西北干旱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作物口.瓷器制作工艺采用釉下彩绘技术解析:D唐玄奘生活于唐代,在隋代就出现了科举制,并且此时商人的地位低下,他们不得做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都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北新疆吐鲁番一带,汉代就出现了用坎儿井灌溉农作物,唐代能见到,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釉下彩绘技术应该出现在晚唐,唐玄奘生活在唐前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历史地图类试题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 .②③①⑤B .②①⑤⑥C .①③⑤④D .④③⑤⑥2.右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3.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A .③④②①B .②④③①C .④③①②D .①③②④ 4.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 .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 .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 .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 .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5.左图所示战役是A. 明朝与瓦剌之战B. 明朝与后金之战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第1题图 第2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 .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 .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7.上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 .“共赴国难”D .“将革命进行到底”8.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A .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 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 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9.“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下面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A .天主教的传播B .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 .罗马帝国的扩张D .“日不落帝国”形成10.右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A .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 .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 .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第6题图第7题图11.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一些关于古代地理常识的选择题:
1.下列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A. 燕京- 北京
B. 建康- 南京
C. 长安- 西安
D. 临安- 杭州
2.中国古代的山川名录中,“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山?
A. 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
B. 华山、恒山、嵩山、衡山、泰山
C. 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
D. 衡山、泰山、恒山、嵩山、华山
3.下列关于长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长江发源于青海,其干流先后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最后注入东海。
B.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C.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划分点是宜昌,中游和下游划分点是湖口。
D.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已经
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
4.下列关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
B. 黄河发源于青海,其干流先后流经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最后注入渤海。
C. 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划分点是郑州,中游和下游划分点是开封。
D. 黄河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满足沿岸地区的工农业用水需
求。
中考历史地图类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读下图,该示意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北伐战争D.秋收起义2.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3.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分区占领德国,标志两极格局形成B.冷战阴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C.美苏大国争霸,促使西欧走向联合D.欧洲政局动荡,热战冲突加剧中考历史图片类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列一组图片说明()A.我国已经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B.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我国有效地杜绝了违法犯罪行为D.我国已经是一个法治强国2.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下列诞生于尼罗河流域的是()A.图1B.图2C.图3D.图43.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欧盟的旗帜和200欧元,从这两幅图可以总结出二战后欧洲的发展趋势是()A.全球化B.多极化C.自由化D.一体化中考历史宣传画类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图是1954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
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下图是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的宣传画《将革命斗争到底》。
它的发行时间是()A.1970年B.1971年C.1973年D.1974年3.如下图为《联合国家宣言》26个原始签字国宣传画。
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A.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B.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C.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出现D.二战以轴心国的失败宣告结束中考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类选择题综合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历史地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
历史地图型选择题汇编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图5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解析】四个图片展现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变化,图一白色区域在亚欧大陆,从东方到西方,排除A;图2到达1500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美洲的新航线,从时间上排除C;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开始于16世纪晚期,排除D。
【答案】B2.(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3.(2013·福建文综·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图6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考点】文史知识【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与文史常识。
试题讲的是赤壁之战,曹军屯兵江北(即长江以北),孙刘联军则布防江南(即长江以南),所以攻打曹军,是从南向北,即东风是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必刷题]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地图解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战国时期?A. 周平王东迁洛邑B. 春秋争霸C. 战国争雄D. 商鞅变法3. 以下哪个城市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首都?A. 长安B. 洛阳C. 咸阳D. 扬州4.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均田免赋C. 推恩令D. 重农抑商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文景之治”?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6. 以下哪个少数民族政权曾统一北方?A. 鲜卑B. 羯族C. 匈奴D. 羌族7.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夷陵之战D. 淝水之战8.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9. 以下哪个皇帝是唐朝的开国皇帝?A. 唐太宗B. 唐高祖C. 唐玄宗D. 唐宣宗10.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二、判断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了相同的货币、度量衡。
()2. 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终点是罗马。
()3. 东汉末年,曹操建立了魏国。
()4. 唐朝时期,女性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5. 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三、填空题: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__”主张兼爱非攻。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于__。
3. 汉武帝时期,推行“__”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4. 东汉末年,__起义是黄巾起义的一部分。
5. 三国时期,__是蜀汉的丞相,辅佐刘备。
6. 北魏时期,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__改革。
7. 隋朝统一后,隋炀帝开通了__,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着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解题技巧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技巧解答此类型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文字史料型选择题多是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一般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3.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一般是指运用史料文献、图表等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考查角度分析论证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学科能力,具有创新性、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其命题形式或者题干材料是论据,观点在选项中,或者观点在题干中,要求学生在选项中找出相应的论据;解题技巧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确定主题:通过对题干材料观点或历史结论的理解,明确题目考查的主题及考查的主要角度;2明确考向:判断题目是据题干结论寻找史料或者史实依据,还是从题干材料理解出历史结论、明确解答的思维方向;3巧用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特征分析法等;灵活运用这些解答方法,分析材料观点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史学研究理论思考判断符合题意的答案; 4.表格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历史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公式、统计图,包括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解题技巧表格数据型选择题解读方法:“三看两注意”;1“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2“两注意”,一注意数据表格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数据表格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5.图片、漫画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图片、漫画类选择题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和阐释历史的能力;该类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技巧解答此类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对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判读,一般应做到“四审、三判、二补、一理解”: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2对备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得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证;特别是根据历史漫画准确判定主题喻意;学生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6.地图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这类选择题是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计的一种题型;由于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故具有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形成历史多层次、全方位的联系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解题技巧1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主要方法: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一般要从历史事物的名称变化、历史事物区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三方面来思考;2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7.历史概念型选择题题型特点1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的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2这类题目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解答;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8.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1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2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3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通常后一种更常见;解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9.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解题技巧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10.探究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探究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开发性或探究性的特点;试题的设问多为“□□应为”“符合XX探究主题的材料是”等形式;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运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11.逆向否定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来考查学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品质等;解题技巧1抓题干关键词: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注意运用“错误的选项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出最后的答案;2解答的主要方法: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②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事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12.史学研究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学研究理论型题目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型多是以引用某些着名史学家、历史哲学家的话语或者某些关于史学理论研究新趋向的史学话语作为题干,简单地考查对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解运用;此外还有一种是提供史料或历史观点,考查史料学的研究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解题技巧1明确试题考查方向;据题目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史学思想还是历史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2解读题干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或依托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各备选项或设问,据题目要求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解答;。
2012-2017高考历史地图型选择题汇编历史地图型选择题汇编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2017·天津高考·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右图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2017·江苏高考·9)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4.(2017·北京高考·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宝岛回归”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A.①②④③⑤B.④③⑤①②C.②③④⑤①D.②④③⑤①5.(2017.4·浙江高考·19)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D.“商业革命”的兴起2016年题组1.(2016·北京高考·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4.(2016·浙江高考·23)右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图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地图是最常用的地图类型?A. 自然地图B. 政治地图C. 经济地图D. 旅游地图2. 在地图上,经线的作用是?A. 表示纬度B. 表示经度C. 标记方向D. 标记距离3. 地球仪上的纬线是?A. 平行的B. 交叉的C. 垂直的D. 弯曲的4. 下列哪个符号常用于表示城市?A. 三角形B. 圆形C. 正方形D. 星形5.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A. 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B. 图上的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例C. 图上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的比例D. 图上的高度和实际高度的比例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球仪是地图的一种。
()2. 地图上的颜色都是随意选择的。
()3. 地图的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地图上的经线都是垂直的。
()5. 地图上的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______。
2. 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______。
3. 地图上的符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正方形代表______。
4. 地图上的颜色也有特殊的含义,绿色通常代表______。
5.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地图的三要素。
2. 解释比例尺的作用。
3. 描述地球仪的特点。
4. 解释经纬网的作用。
5. 简述地图上的颜色和符号的含义。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假设比例尺为1:100000,地图上的两点距离为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2. 如果一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是北纬40度,东经120度,请描述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3. 如果一个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那么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多少公里?4. 请解释如何使用地图上的经纬网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5. 如果地图上的一个区域被标记为黄色,这可能代表什么?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地图上的不同颜色和符号,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历史地理考卷一、填空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东晋南朝时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西藏在唐代叫做(吐蕃),元代是中央(宣政院)部管辖6、((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写的7、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代表作是(水道提纲)8、唐朝和宋朝时的东、西京是现在的(唐朝的东京指洛阳。
西京指长安;宋朝的东京指开封府。
西京指河南府)城市9、战国秦汉以后兴起的民族是哪些民族(匈奴。
鲜卑。
突厥。
回纥。
蒙古。
)二、选择1、法显是(d)的高僧,慧能是(b)的高僧。
A、汉B、唐C、北魏D、东晋2、水经注的作者是(d),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c )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3、4、( c )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 d )缔结了恰克图条约A、1586B、1736C、1689D、1728E、1812三、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禹贡; 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选择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七、历史地图类选择题
【题型分析】
1、题型特点:历史地图往往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呈现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范围的改变、行政区划的改观、河道的改变、战争路线及进程的描绘、区域性经济特征的展示、文化交流的路线等问题,通过这些地图语言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地图类选择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形势图、分布图、疆域图等。
2、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首先关注地图的图名、地图中的地名;其次关注图例;第三,关注地图中的箭头和箭头指向。
结合地理的知识和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得出结论。
总之,解答图片类题目一定要关注题干中、图片中、图片外的文字!接下来,将以历年真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解题思路。
【高考再现】
近六年全国卷高考真题“历史地图”类选择题汇总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 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
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
②③④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考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以来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四幅图中的含历史信息,可以用找基法。
解读四幅图片,只有图①出现了奥匈帝国,据此判断图①是一战之前的情形,其余三幅图都出现了奥地利或匈牙利,是一战之后的情形,据此判断选择C项。
【答案】C
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通过题干中“南北朝”和图例说明中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显示这幅历史地理图反映南北朝时期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
在历史范畴内的地图就不再是一副简简单单的地图,它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历史事实,将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B 选项中社会经济南强于北的情况发生在南宋,与历史实况不符。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使用的货币是金银,从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看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黄金白银,宋元时期使用纸币,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从春秋战国、宋元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可见,货币的材质变化不能说明经济的发展程度,A 选项是错误的。
同理,绢帛作为货币也不能说明丝织业迅速发展,D 选项是错的。
南北朝的历史特点是社会动荡,北方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因此,C 选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是正确的。
【答案】D
4.(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只解读了材料的部分信息;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
故选D项。
【答案】D
5.(2011·海南单科·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
()
图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解析】本题应结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相关背景来分析选项。
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
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答案】C
6.(2010·海南单科·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Array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解析】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