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政治运作和价值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从政治结构、价值观念和制度机制等角度入手,对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一、政治结构比较中西方在政治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是民主共和制度,即国家主权由全体公民共同行使,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政治权力受到制衡和限制。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采取的是专制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权力分立机制相对薄弱。
在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对完善,议会对政府和行政部门存在着严格的监督和制约;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主张政治上的一元化,即国家的权力由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负责。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政治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对政治权力和制度设置上的不同看法。
二、价值观念比较中西方在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
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西方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稳定,主张行政效率和社会秩序。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关注。
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深刻地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对于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的不同关注点。
三、制度机制比较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制度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依法治国、宪政体制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
法治国家中的政府行为受法律的约束,政治决策和行政行为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最重视的是依靠行政手段,强调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
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了东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政治决策和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元首和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和行为影响。
中西方的政体差异摘要:当代世界各国在全球政体的多元化影响下普遍发生了政治体变迁,成为中西差异的突出表现。
而对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中西方法律的差异、及其差异的原因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政体的议程。
关键字:政治监督中西法律差异原因在当今人类的各种文化中,政体已超越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政体研究已成为当代政体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体差异。
一、防范牵制还是分权制衡——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中国古代社会,在王权的统一控制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
为了使其得以长期延续,统治者非常讲究“以内驭外”,“以小驭大”,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形成庞大的行政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人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历史上,在监察工作上主要采用连坐告密、遣吏巡行、牵制监督等方式。
这些无非都我是为了使皇帝独掌监察大权并充分运用之,使各类官吏,都要受到来自皇权的严密约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然而,西方社会则是分权说,试图通过政治权力内部“分立”、“分工”达到权力的均衡,防止腐败。
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每个部门都一定要限于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允许侵蚀其他部门的职能。
进而组成这三个机构的人员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任何个人同时是一个以上部门的成员。
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群人将能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巩固皇权的权术设计和制度安排。
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不仅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家出现####权力,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监督理论,既不能有效遏制腐败,也不能防止####。
现代的政治文明要求政府的权力严格的受到法律的限制,要求政府的行为不得违反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
而法治最好的制度安排则是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以分权作为核心特征的宪政是现代国家最好的制度设计。
中西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上组织和运作的规则和机构的总称。
中西方政治制度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中西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自的优缺点。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多源于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政治制度强调集中统一、稳定规范和国家利益为重。
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治制度一直强调国家集权和人民的利益。
而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西方政治制度强调个人权利、平等和法治。
西方国家通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形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法治。
二、权力结构与分权原则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制度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然而在实践中,行政机关往往具有更大的权力。
此外,中国政治制度还强调地方和基层政权的重要性,实行着相对集中的权力分配机制。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制度强调权力的分散和分权原则。
例如,美国的政治制度将国家权力分为国会、行政和司法三个独立的分支,通过相互制衡来实现权力的平衡。
此外,西方国家还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强调民主选举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民主与权威主义中国政治制度注重以中共党的领导为核心,强调稳定和集中统一。
中国政府通过经济改革和社会控制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虽然中国实行了一些有限的选举和公民参与机制,但民主参与的程度相对较低。
相反,西方政治制度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政府的责任。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多党制和定期选举,允许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
此外,西方国家也注重媒体自由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四、政治稳定与公共参与中国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来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全民参与机制。
然而,在中国政治制度中,个人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政府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大。
西方政治制度则更加注重公共参与和政治权利的保障。
试论中西政治制度的异同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
如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主义制、资本主义制等。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体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本文从比较的角度,主要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中国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已经使中国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成为举世公认正在迅速崛起、日益繁荣富强的国家。
这一基本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符合我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团结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但是,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事物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
由于我国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
论西方政治法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计科1121 邵斌摘要政党政治现象包括非常丰富的因素,准确地解释这些复杂的政治现象,需要能够揭示这些因素的各种方法.我国传统的政治学和政党制度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的定量研究非常少见.西方政治学注重经验的、实证的定量分析,较少的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对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和政党制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了解本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异同以及相互的可融性和排斥性因素,是我国政治现代化成功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党、借鉴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正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治制度有历史性(它随各国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合法性(它由各国和权力主体制定的宪法决定)、强制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稳定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被经济制度决定,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西方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共同性,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本着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法律上主张代议民主制,权力上主张分权制衡原则;而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直本着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是以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政治制度核心。
而我国法律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西方政治思想主要围绕自由、平等、正义、民主、主权等基本概念,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又随着当代世界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社会结构的迅速调整、人类科学技术和思维能力的飞跃,而出现新的前所未有的含义,不同的政党和不同的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甚至在基本的价值观上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虽然各个流派的学说之间不免存在分歧,但从总体上来看,西方的政治思想呈现出流派纷呈和多样化的态势。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共性的观念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基本一致,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国家的阶级性,忽略研究国家的公共性。
浅析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摘要: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曾居于主导地位,并对该民族的现在乃至将来的政治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政治文化。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发展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具有很多的差异。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角色差异一、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中国是大陆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活安逸。
然而西部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不利于对外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经验型和封闭性的特点。
由此形成了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
而西方国家(古希腊)发源于海洋、海岛附近。
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权统治,使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意识,同时人们面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社会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在西方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形成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
二、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思维不同中国是寻道,西方在穷理。
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崇尚经验论或实用主义,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
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以政治认知为思维动机,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三、政治权力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
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
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
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四、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民政治角色定位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臣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臣民身份。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传统文化的制定与起源,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和介绍。
通过介绍了两者的不同之后,在此基础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客观的经济形势与现的需要,都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学者加强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研究。
同时,还客观的提出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奠定基础。
关键词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一、西方的幽黯意识与制度设定西方文化有着悠久的性恶论传统。
性恶论的人性假定构成了基督教原罪学说中浓重的幽黯意识。
所谓幽黯意识就是:发自对人性中或宇宙中有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不完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丑恶种种遗憾。
这种对人生和宇宙中阴暗面的正视并不代表价值上的认同。
实际上,这种幽黯意识是以强烈的道德感为出发点的。
这种源于希伯莱宗教的性恶论传统区别于中外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也与西方现代功利主义和道德唯我论迥异其趣,后者在价值上接受人的私欲和私利,并以此为前提去考虑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但幽黯意识却在价值上否定人的私利和私欲,然后在此基礎上求其防堵、求其疏导和化弥。
因此幽黯意识对现实社会常有批判和反省作用。
以幽暗意识的出发点,基督教不相信人在世界上有体现至善的可能,因为人有根深蒂固的堕落性。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神的恩宠,人有获得拯救的可能,但人永远不能像神那样臻于至善,人神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因此,从基督教看来,人既不可能神化,人世间也不可能有“完人”。
人神不可通约也反映出超越秩序与世俗秩序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世俗秩序依靠超越秩序提供价值动力支持和参照系。
人性恶的假定和幽黯意识的浸淫反映到社会政治制度设计上则可能加强对人的提防特别是对掌握世俗权力的人的提防,因为人有堕落的可能故而任何完人和神人都是不存在的。
人性既然是不可靠的,权力在人手中极容易变成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道德沉沦的前提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而有例外。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习惯。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政治体制等方面比较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探讨其对两种文化的影响与衍变。
一、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其政治制度由封建皇权体制演变为专制帝制,以及近代的共和制度。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则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理念。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在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传统中的政治权力分配方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君权神授,代表着权力的绝对性和集中性。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则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主张民主和宪政。
在历史传统上,中国的政治文化更强调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西方政治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保护。
二、宗教价值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家族道德和孝道,提倡礼义廉耻和忠孝之道,强调人伦道德和仁爱之心。
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上帝和人的个体关系,强调人的个人信仰和灵魂救赎,塑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基督教的教义强调个人的意志和自由,西方的政治文化在个人权利、社会契约和宗教自由等方面均受到深刻影响。
三、政治体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以专制制度为主。
封建制度和帝国制度滋生了中国政治中强大的官僚制度和官僚文化,政治决策主要由君主和官僚精英进行。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则主要以民主制度为主,强调选举和分权的原则,政治决策是通过民主程序和法治实现的。
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改革和民主化进程,但其政治结构及决策程序仍有很大差异。
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注重法治精神、自由竞争和政治参与,强调政府权力的制约和人民的自治,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氛围和体制框架。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和政治体制上的明显差异。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
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
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
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
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
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
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
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
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
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
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
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
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能有效的防止政府腐败和权力滥用,而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现代政府的权力严格受法律的控制,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法律为界限得到价值肯定。
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最好制度设计。
政治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
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
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成为一面傲人的旗帜,构成人类文明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而中
国则是在经历过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后被动的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道路。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压制个人的封建专制制度。
因此,西方人权观强调的是个人的政治人权。
但是在近代中国,其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导致中国追求的道路是追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新型人权道路。
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中西方对人、权力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在人权问题上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即人性、利己性以及与他人的分离性。
而中国文化比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即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团体中的一个原子,社会是和谐共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和法制保障正日趋完善,中国的人权是积极的权利。
从政治文化的特点来看,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
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在共同的地域中在长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会形成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包括在对政治活动的认知、评价以及取向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以家庭小农业结构为经济基础条件下,对于遏制和克服社会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而西方社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全世界掠夺,因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对充满“整体性”意识的民族和民族国家观念起到了积极意义。
二、中西方文化产生差异的多方面原因
(一)中西方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对政治文
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不同的见解。
两者之间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对政治文化阶级性的认识问题上。
阶级分析方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
在政治文化这一命题上,马克思仅仅提出政治意识形态而没有具体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
人们不太研究宪法制度国家等静态政治现象不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强调政治现象动态过程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活动和关系都是由阶级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政治文化主体的阶级性也决定了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而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指政治态度,即对政治体系及其各部分的态度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角色的态度和倾向,它包括政治情感性成分、政治认识性成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i从中可看出与中国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区别。
(二)不同的历史传统导致的研究侧重点存在差异。
西方政治文化是比较政治学的产物。
因此西方国家研究比较重视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
因此在政治文化方面西方国家也比较重视国家政治文化之间差异的横向比较、对比和分析。
“在这里,我们只能强调我们使用文化这一概念只是表示它的多种含义中的一种,即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
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
”ii而我国的民族历史和研究中使用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导致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纵向分析和借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又有其各自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政治文化中政
治思想、学说创建者个体思维的局限性。
因此,从历史传统这个角度看,中国和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谁都不可以说自己的都是绝对的善,更不可以把自己说成是整个人类政治文化的理想境界。
确切的说,应当承认各有利弊得失,只单方面的承认一端都是片面的看法。
这种认识既不利于本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对外来政治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为了适应本国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现实的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应该对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外来的政治文化传统,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为我所用。
三、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的意义
一国政治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历来是与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的。
因为,思想、情感、心理的交流是不受国界限制的。
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感情包括赞同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也包括厌恶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
政治情感支持是政治合法性的一个有效资源。
“人是社会的政治动物。
”iii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政治文化在各个不同政治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明显的特征。
它是构成政治系统运行和个体政治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社会政治系统发展的主观因素。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iv因而,比较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对于理解本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有用的渠道。
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及未来而言,如何善待自己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课题。
我们赢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正确态度,努力挖掘总结,大力弘扬发展具有现代价值的不可轻易舍弃的成分。
政治文化不同于政治制度的地方就在于其有历史继承性。
旧的政治制度会因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崩溃。
但是政治文化会长期滞留于头脑中,稳定沉淀于心理中。
政治文化不是整体部分,而是核心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价值被继承。
因此,从实践方面来讲,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提高和发展政治领导者和广大公民的政治意识。
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v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公民的政治意识同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同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发展全民族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政治文化比较研究解释了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而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关联着政治文化的水平和类型。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继承民族优秀遗产,更需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我们必须动员社会科学的的研究力量,尽快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研究体系,以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社,2007
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徐宗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人民出版社,2007
i[中]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ii[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iii[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iv《列宁文稿》第19卷,407页
v[中]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