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4综合练习题4
- 格式:doc
- 大小:705.62 KB
- 文档页数:7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证明了花粉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B.光电效应彻底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C.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D.温度升高物体内分子的动能一定增大C解析:CA.布朗运动是花粉颗粒被液体分子的不平衡的撞击造成的,证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故A错误。
B.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但没有否定光波动说,故B错误。
C.由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了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故C正确。
D.温度升高物体内大部分分子的动能增大,极少数分子动能可能减小,平均动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2.现有1200个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若这些受激发的氢原子最后都回到基态上,则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是(假定处在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各较低能级的原子数都是处于该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总数的11 n-)A.2200个B.2000个C.1200个D.2400个A解析:A由题意知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的氢原子分别向量子数为3、2、1的能级上跃迁的氢原子数占总氢原子数的三分之一,产生总共产生1200个光子;此时处于量子数为3的能级上的原子数目为400个,处于3n=能级上的氢原子分别向量子数为2、1的能级上跃迁的氢原子数各占二分之一,产生400个光子;此时处于量子数为2的能级上氢原子总共有400+200=600个,氢原子向基态跃迁产生600个光子,所以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应该是:1200+400+600=2200个A.与分析相符,故A正确;B.与分析不符,故B错误;C.与分析不符,故C错误;D.与分析不符,故D错误;故选A。
3.假设在NeCl蒸气中存在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靠静电相互作用构成的单个氯化钠分子,若取Na+和Cl-相距无限远时的电势能为零,一个NaCl分子的电势能为-6.10V。
单摆1. 单摆(1)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质量与小球相比可以忽略,球的直径与线的长度相比也可以忽略,这样的装置就叫做单摆.(2)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摆球所受的回复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可将单摆的运动视为简谐运动. (3)周期公式 ①2lT gπ=,其中摆长l 指悬点到小球重心的距离,重力加速度为单摆所在处的测量值. ②单摆的等时性:在振幅很小的条件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和小球的质量无关. ③周期公式中,g 与单摆所处的物理环境有关: 不同星球表面,2GMg R =; 单摆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g 为等效重力加速度0g g a =±,例如: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中,单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0a g =,此时,单摆不摆动. (4)摆钟快慢问题的分析方法摆钟快慢不同是由摆钟的周期变化引起的,若摆钟周期T 大于标准钟的周期0T ,则为慢钟,若摆钟周期T 小于标准钟的周期0T ,则为快钟,分析时注意:①由摆钟的机械构造所决定,无论准确与否,钟摆每完成一次全振动,摆钟所显示的时间为一个 定值T .②因钟面显示的时间总等于摆动次数乘以摆钟的周期T ,即t N T =⋅显,所以在同一时间t 内,钟面指示的时间之比等于摆动次数之比.2. 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1)简谐运动的图象反映了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要注意简谐运动的图象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2)读图①可读出振幅、周期;②确定任一时刻物体的位移,或由位移确定对应的时刻;③可以判断任一时刻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平衡位置)和速度方向; ④可以判断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回复力、速度、加速度、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⑤可以看出,简谐运动具有对称性,同一段路程的往返时间相等,相邻两次经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等大反向.类型一:单摆的周期例1.图中两单摆摆长相同,平衡时两单摆刚好接触.现将摆球A 在两摆线所在平面内向左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碰撞后,两摆球分开各自做简谐运动.以m A 、m B 分别表示摆球A 、B 的质量,则A .如果m A >mB ,下一次碰撞将发生在平衡位置右侧 B .如果m A <m B ,下一次碰撞将发生在平衡位置左侧C .无论两摆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右侧D .无论两摆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左侧解析:碰后两球均做简谐运动,其周期相同,与球的质量无关,下次碰撞一定还在平衡位置. 答案:CD类型二:单摆的周期及能量问题例2. 细长轻绳下端拴一小球构成单摆,在悬挂点正下方2l摆长处有一个能挡住摆线的钉子A ,如图所示.现将单摆向左拉开一个小角度,然后无初速地释放.对于以后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摆球往返运动一次的周期比无钉子时的单摆周期小B .摆球在左、右两侧上升的最大高度一样C .摆球在平衡位置左右两侧走过的最大弧长相等D .摆线在平衡位置右侧的最大摆角是左侧的两倍解析: 碰到钉子后,摆长变短,周期变小.由机械能守恒,左、右两侧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摆球做圆周运动,两次圆心分别为悬点和钉子,如下图:θ=2∠O ′OP ,但∠O ′OP <∠O ′OP ′,又s =r ·α,r ′=2r,α′=θ,α=∠O ′OP ′,故α′<2α,故s ′<s .答案:AB类型三:等效问题例3.如图所示,小球在光滑圆槽内做简谐运动,为了使小球的振动周期变为原来的2倍,可采用的方法是A .将小球质量减为原来的一半B .将其振幅变为原来的2倍C .将圆槽从地面移到距地面为1倍地球半径的高空D .将圆槽半径增为原来的2倍解析:小球的周期T=2πgR/,其中重力加速度g=GM/r2,r为球距地心的距离.答案:C类型四: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例4.(2015 朝阳期末)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以下关于本实验的措施中正确的是(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序号)A.摆角应尽量大些B.摆线应适当长些C.摆球应选择密度较大的实心金属小球D.用停表测量周期时,应取摆球摆至最高点时开始计时(2)某同学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1所示,秒表读数为 s.(3)若该同学测量了5种不同摆长与单摆振动周期的对应情况,并将记录的结果描绘在如图2所示的坐标中,图中个坐标点的标号分别对应实验种5种不同摆长的情况.在处理数据时,该同学实验中的第组数据点应当舍弃.请你在图2中画出T2﹣l图线;(4)该同学求重力加速度时,他首先求出了(3)中T2﹣l图线的斜率k,则利用率k求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 .解析:(1)A、摆角过大,就不能再视为简谐运动;故摆角不能太大;故A错误;B、实验中,摆线的长度应远远大于摆球的直径.故A正确.C、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选择密度较大的实心金属小球作为摆球.故C正确.D、用停表测量周期时,应从球到达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这样误差小一些;故D错误;.故选:BC;(2)根据秒表的读数方法可知,小表盘表针超过了半刻线,故:t=60s+40.6s=100.6s;故其读数为:100.6s;(3)用直线将种点拟合可知,第4点离直一较远,应舍去;(4)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则,则图线的斜率k=,解得g=.答案:(1)BC,(2)100.6;(3)4;如图所示;(4)基础演练1.下列关于单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摆摆球从平衡位置运动到正向最大位移处时的位移为A(A为振幅),从正向最大位移处运动到平衡位置时的位移为-AB.单摆摆球的回复力等于摆球所受的合外力C.单摆摆球的回复力是摆球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D.单摆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为零答案:C2.在月球上周期相等的弹簧振子和单摆,把它们放到地球上后,弹簧振子的周期为T1,单摆的周期为T2,则T1和T2的关系为( )A.T1>T2B.T1=T2C.T1<T2D.无法确定答案:A3.将秒摆的周期变为4s,下面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只将摆球质量变为原来的1/4B.只将振幅变为原来的2倍C.只将摆长变为原来的4倍D.只将摆长变为原来的16倍答案:C4.一个单摆的摆球运动到最大位移时,正好遇到空中竖直下落的雨滴,雨滴均匀附着在摆球的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要增大,周期也增大,振幅也增大B .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没有变化,周期减小,振幅也减小[高考资源网]C .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没有变化,周期也不变,振幅要增大D .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要增大,周期不变,振幅要增大 答案:D5.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3 光的衍射光的偏振1.对光的衍射现象的定性分析,正确的是()A.光的衍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B.衍射条纹图样是光波相互叠加的结果C.光的衍射现象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D.光的衍射现象完全否定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2.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他条件不变,将入射光由黄色换成绿色,衍射条纹间距变窄B.其他条件不变,使单缝宽度变小,衍射条纹间距变窄C.其他条件不变,换用波长较长的光照射,衍射条纹间距变宽D.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单缝到屏的距离,衍射条纹间距变宽3.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卡尺形成的狭缝应平行于日光灯,且狭缝远离日光灯,人眼也远离狭缝进行观察B.卡尺狭缝平行于日光灯观察时,可观察到中央为白色条纹,两侧为彩色条纹,且彩色条纹平行于日光灯C.狭缝由0.5 mm宽度缩小到0.2 mm,条纹间距变宽,亮度变暗D.狭缝由0.5 mm宽度扩展到0.8 mm,条纹间距变宽,亮度变暗4.在一次观察光的衍射的实验中,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清晰的明暗相间图样(黑线为暗纹),那么障碍物应是()A.很小的不透明的圆板B.很大的中间有大圆孔的不透明的圆板C.很大的不透明圆板D.很大的中间有小圆孔的不透明的圆板5.关于衍射光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衍射光栅是由许多等宽度的狭缝组成的B.衍射光栅分为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两类C.透射光栅中刻痕的部分相当于透光的狭缝D.透射光栅中未刻痕的部分相当于透光的狭缝6.用单色光通过小圆盘与小圆孔做衍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衍射图样,它们的特点是()A.用小圆盘时中央是暗的,用小圆孔时中央是亮的B.用小圆盘时中央是亮的,用小圆孔时中央是暗的C.中央均为亮点的同心圆条纹D.中央均为暗点的同心圆条纹7.使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块遮光板上,板上有可以自由收缩的正方形孔,孔的后面放置一个光屏,在正方形孔逐渐变小直至闭合的过程中,光屏上依次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试把下列现象依次排列________.A.圆形光斑B.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C.变暗消失D.正方形光斑E.正方形光斑由大变小8.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比较屏上条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双缝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B.单缝衍射条纹是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C.双缝干涉条纹是中央宽、两边窄的明暗相间的条纹D.单缝衍射条纹是中央宽、两边窄的明暗相间的条纹9.抽制细丝时可用激光监控其粗细,如图所示.激光束通过细丝时产生的条纹和它通过遮光板的同样宽度的窄缝时产生的条纹规律相同,则()A.这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B.这是利用光的衍射现象C.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粗了D.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细了10.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可观察到清晰的明暗相间的图样,图的四幅图片中属于光的单缝衍射图样的是()A.a、cB.b、cC.a、dD.b、d11.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光的偏振特性的是()A.一束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透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B.一束自然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反射光是偏振光C.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影像更清晰D.通过手指间的缝隙观察日光灯,可以看到彩色条纹12.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双缝后面各放置一个偏振片,若两个偏振片的透振方向相互垂直,则()A.光屏上仍有干涉条纹,但亮条纹的亮度减小B.光屏上仍有干涉条纹,但亮条纹的亮度增大C.干涉条纹消失,但仍有光射到光屏上D.干涉条纹消失,光屏上一片黑暗13.下面关于光的偏振现象的应用正确的是()A.自然光通过起偏振器后成为偏振光,利用检偏振器可以检验出偏振光的振动方向B.立体电影利用了光的偏振现象C.茶色眼镜利用了光的偏振现象D.拍摄日落时水面下的景物时,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个偏振片可减弱水面反射光的影响14.如图所示,P是一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用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A.太阳光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D.沿与竖直方向成45 °角振动的光15.如图所示的4幅明暗相间的条纹,分别是红光、蓝光各自通过同一个双缝干涉仪器形成的干涉图样以及黄光、紫光各自通过同一个单缝形成的衍射图样(黑色部分表示亮纹).则在下面的四幅图中从左到右排列,亮条纹的颜色依次是()A.红黄蓝紫B.红紫蓝黄C.蓝紫红黄D.蓝黄红紫1. ABC2. ACD3. BC4. D5. ABD6. C7. DEABC8. AD9. BD 10. D 11. D 12. C 13. ABD 14. ABD 15. B。
一、选择题1.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
关于这些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波长最大B .由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产生的光子波长最大C .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10种不同频率的光D .用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的光,能使W 逸=6.34eV 的铂发生光电效应B 解析:BA .n =4和n =1间的能级差最大,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由公式c E hλ=,可知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波长最小,A 错误;B .从n =4跃迁到n =3,能级差最小,则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小,波长最大,B 正确;C .根据246C =知,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 错误;D .由n =4跃迁到n =2,辐射出光的能力为 ()42420.85eV 3.40eV 2.55eVE E E =-=---=小于铂的逸出功,不能使铂发生光电效应,D 错误。
故选B 。
2.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能级时,可能不发射光子,而把相应的能量转交给另一能级上的电子,并使之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
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俄歇电子。
若某原子的基态能级为E 1,其处于第一激发态的电子跃迁时将释放能量转交给处于第三激发态上的电子,使之成为俄歇电子。
若假设这种原子的能级公式类似于氢原子能级公式,则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A .12336EB .12336E -C .11116ED .11116E - D 解析:D由题意可知n =1能级能量为E 1=-13.6evn =2能级能量为124E E =从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释放的能量为21134E E E E ∆=-=- n =4能级能量为1416E E =电离需要能量为 14016E E E =-=-所以从n =4能级电离后的动能为: 11116K E E E E =∆-=-选项ABC 错误,D 正确。
第11章第1节简谐运动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4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多选题)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振动的是( )A.树枝在风的作用下运动B.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的运动C.说话时声带的运动D.爆炸声引起窗扇的运动答案:B解析: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属于机械振动;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到最高点后返回落地,不具有运动的往复性,因此不属于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是下列哪一种运动( )A.匀变速运动B.匀速直线运动C.非匀变速运动D.匀加速直线运动答案:C解析:简谐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B错。
加速度a也是变化的,A、D错,C对。
3.(河南信阳市罗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检测)水平放置的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时( )A.加速度方向总是跟速度方向相同B.加速度方向总是跟速度方向相反C.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D.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答案:D解析: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时,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则当振子离开平衡位置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当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
4.(厦门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时刻振子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t1、t2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t2、t4时刻振子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t2、t3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答案:B解析:t1与t2两时刻振子经同一位置向相反方向运动,加速度相同,速度方向相反,A 错B对;t2与t4两时刻振子经过关于平衡位置的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错;t2、t3时刻振子的速度相同,D错。
5.(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下期期末)如图所示为一个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小球在MN间做简谐运动,O是平衡位置。
一、选择题1.氢原子能级示意如图。
现有大量氢原子处于n=3能级上,下列正确的是()A.这些原子跃迁过程中最多可辐射出6种频率的光子B.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跃迁到n=2能级辐射的光子频率低C.从n=3能级跃迁到n=4能级需吸收0.66eV的能量D.n=3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需要吸收13.6eV的能量2.分别用波长为λ和34λ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A.12hcλB.23hcλC.34hcλD.45hcλ3.氢原子的能级如图,大量氢原子处于n=4能级上。
当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1884nm,已知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1.61eV~3.10eV范围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的光子是可见光光子B.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要吸收能量C.用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l能级辐射的光照射W逸=6.34eV的铂,不能发生光电效应D.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小于1884nm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证明了花粉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B.光电效应彻底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C.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D.温度升高物体内分子的动能一定增大5.如图为玻尔理论的氢原子能级图,一群氢原子处于3n=的激发态,在向低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光子,用发出的光子照射逸出功为2.49eV 的金属钠。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光有三种B .在辐射光子过程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减小C .由3n =能级跃迁到1n =能级时产生的光波长最长D .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9.6eV6.如题图所示,图甲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图乙是用a 、b 、c 光照射光电管得到的I-U 图线,U c1、U c2表示遏止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光的波长大于b 光的波长B .a 、c 光的强度相等C .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强弱有关,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D .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光电流一直会增加7.如图所示,N 为铝板,M 为金属网,它们分别和电池两极相连,各电池的极性和电动势在图中标出,铝的逸出功为4.2eV 。
课后练习一第 1 讲冲量与动量1.质点受两个方向相反的恒力F1、F2作用.其中F1的大小为4N,作用时间为20s;F2的大小为5N,作用时间为16s.则质点在整个过程中受到的冲量大小为.答案:0详解:4*20 –5*16,减号是因为两个冲量反向。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B=2m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均为6 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 kg•m/s.则( )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答案:A详解:因为二者动量都是正,于是速度方向相同,要保证二者相碰,左边那个要去追右边的,于是左球速度大,因为B质量大,于是B速度小,于是右球是B.碰后A动量是2 kg•m/s 据动量守恒,B动量是10 kg•m/s.动量除以质量得到速度比。
3.在光滑水平面上,A和B两小球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A以10kg•m/s的动量和正前方动量为15kg•m/s的B球正碰.设原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和B动量的变化可能是( )A.5kg•m/s和5kg•m/sB.-5kg•m/s和5kg•m/sC.-5kg•m/s和10kg•m/sD.5kg•m/s和-5kg•m/s答案:B详解:因为A在B后方嘛,碰后A会减速,B会加速,于是A动量必然减小,根据动量守恒,C不可能,B才对。
4.一只小船静止在水面上,一个人从小船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不计水的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在小船上行走时,人对船的冲量比船对人的冲量小,所以人向前运动得快,小船向后退得慢B.人在小船上行走时,人的质量比船的质量小,它们受到的冲量大小一样,所以人向前运动得快,小船向后退得慢C.当人停止走动时,因为小船惯性大,所以小船要继续后退D.当人停止走动时,因为总动量守恒,所以小船也停止后退答案:BD详解:冲量大小肯定是一样的。
一、选择题1.彩虹是由阳光射入雨滴(视为球形)时,经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而产生色散形成的。
现有白光束由图示方向射入雨滴,a 、b 是经反射和折射后的其中两条出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线a 在雨滴中传播时的波长较长B .光线a 在雨滴中的折射率较大C .光线a 在雨滴中的传播速度较大D .若分别让a 、b 两色光分别照射同一光电管,若a 光能引起光电效应,则b 光一定也能 2.图甲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图乙是用a 、b 、c 光照射光电管得到的I U 图线,1c U 、2c U 表示遏止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光电流一直会增加B .a 光的频率小于b 光的频率C .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强弱有关,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D .c 光照射光电管发出光电子的初动能一定小于b 光照射光电管发出光电子的初动能 3.如图所示,氢原子在不同能级间发生a 、b 、c 三种跃迁时,释放光子的波长分别是λa 、λb 、λc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λb =λa +λcB .b ca b c λλλλλ=+ C .a c b a c λλλλλ=+ D .a b c a b λλλλλ=+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光的频率越低,粒子性越显著B .光波不同于宏观概念中的那种连续的波,它是表明大量光子运动规律的一种概率波C .物质波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运动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D .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狭缝变窄,光子动量的不确定量变大5.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已知金属钨的逸出功为4.54eV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吸收10.3eV 的光子而被激发B .一个氢原子处于n =4能级,最多辐射6种波长的光C .用n =4能级跃迁到n =2能级的辐射光照射钨,能发生光电效应D .氢原子从能级n=4跃迁到n =3比从能级n =3跃迁到n =2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要长 6.图为氢原子能级图。
第一章·机械振动·单元检测一、不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1.(2012·青州一中检测)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a随位移x的变化规律应是下图中的哪一个()2.如图是甲、乙两个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图象,以向右的方向作为摆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正方向,从t=0时刻起,当甲第一次到达右方最大位移处时,乙在平衡位置的()A.左方,向右运动B.左方,向左运动C.右方,向右运动D.右方,向左运动3.关于质点做简谐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某一时刻,它的速度与回复力的方向相同,与位移的方向相反B.在某一时刻,它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的方向都相同C.在某一段时间内,它的回复力的大小增大,动能也增大D.在某一段时间内,它的势能减小,加速度的大小也减小4.下表记录了某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若该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为f固,则()驱动力频率/Hz304050607080受迫振动的10.216.827.1228.116.58.3振幅/cmA.f固=60 Hz B.60 Hz<f固<70 HzC.50 Hz<f固<70 Hz D.以上三个答案都不对5.有一弹簧振子,振幅为0.8cm,周期为0.5s,初始时具有负方向的最大加速度,则它的振动方程是()A .x =8×10-3sin(4πt +π2)mB .x =8×10-3sin(4πt -π2)mC .x =8×10-1sin(πt +3π2)mD .x =8×10-1sin(π4t +π2)m6.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振动频率是4HzB .在10s 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0cmC .第4s 末质点的速度是零D .在t =1s 和t =3s 两时刻,质点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7.做简谐振动的单摆摆长不变,若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则单摆振动的( )A .频率、振幅都不变B .频率、振幅都改变C .频率不变、振幅改变D .频率改变、振幅不变8.铺设铁轨时,每两根钢轨接缝处都必须留有一定的间隙,匀速运行列车经过钢轨接缝处时,车轮就会受到一次冲击。
(共25套82页)新人教版物理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配套练习汇总(文内顺序可能与目录不同,请仔细查找)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关于简谐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的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B.加速度的方向总是跟位移的方向相反C.位移的方向总是跟速度的方向相反D.速度的方向总是跟位移的方向相反解析:位移的方向总是由平衡位置开始,一般规定平衡位置向右为正;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位移的方向相反,速度的方向可以与位移的方向相反也可以与位移的方向相同.答案:B2.下列振动是简谐运动的是()A.手拍篮球的运动B.弹簧的下端悬挂一个钢球,上端固定,这样组成的振动系统C.摇摆的树枝D.从高处下落到光滑水泥地面上的小钢球的运动解析:从简谐运动的定义判断,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答案:B3.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在通过平衡位置时,下列物理量中具有最大值的物理量是()A.动能B.加速度C.速度D.位移解析:质点在通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故动能最大.这里讲的位移都是以平衡位置为参考的,故此时位移为零.答案:AC4.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A.振子所受的力逐渐增大B.振子的位移逐渐增大C.振子的速度逐渐减小D.振子的加速度逐渐减小解析:根据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特点可知,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位移逐渐减小,所受的力逐渐减小,故A、B两项错;振子的速度逐渐增大,故C选项错;振子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故D选项正确.答案:D5.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若位移为负值,则速度一定为正值,加速度也一定为正值B.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C.振子每次经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相同,速度也一定相同D.振子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其速度不一定相同,但加速度一定相同解析:加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位移方向为负时,加速度方向一定为正,但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方向,与位移方向无关,可正可负,A选项错;通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为零,速度为最大值,且每次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一定相同,B、C两项错;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位移相同,故加速度相同,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一定相同,D选项对.答案:D综合·应用6.以弹簧振子为例,物体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有两点A、A′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则物体()A.在A点和A′点的位移相同B.在两点处的速度可能相同C.在两点处的加速度可能相同D.在两点处的动能一定相同解析:由于A、A′关于平衡位置对称,所以物体在A、A′点时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速率一定相同,但速度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加速度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动能一定相同.正确选项为B、D选项.答案:BD7.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11-1-9所示,在4 s内具有最大负方向速度和具有最大正方向加速度的时刻分别是()图11-1-9A.1 s,4 sB.3 s,2 sC.1 s,2 sD.3 s,4 s解析:质点具有最大速度处是在平衡位置,由图中看是1 s处和3 s处,在1 s处振子将向负最大位移处移动,所以此处速度为负,而3 s处速度为正向最大,在2 s处和4 s处都有最大位移,所以此二处都有最大加速度,又因为加速度方向应指向平衡位置,所以在2 s处有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4 s处有负方向最大加速度,正确答案为C选项.答案:C8.一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11-1-10所示,在0.1—0.15 s这段时间内( )图11-1-10A.加速度增大,速度变小,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同B.加速度增大,速度变小,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反C.加速度减小,速度变大,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同D.加速度减小,速度变大,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反解析:由图象可知,在0.1 s—0.15 s这段时间内,位移为负且增大,表明物体远离平衡位置运动,则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二者反向.答案:B9.如图11-1-11所示,在弹簧振子的小球上安置一记录用的铅笔P,在下面放一条白纸带,当小球振动时沿垂直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铅笔P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为什么?图11-1-11解析:运动曲线可以用描点法画出,也可以用在振动物体上固定一记录装置方法画出,由于纸带的运动是匀速的,纸带的运动距离x=vt ,时间t=vx,即时间t 的大小可以用x 的大小来表示.答案:用纸带的运动方向代表时间轴的方向,纸带的运动距离x 可以代表时间t=vx,小球振动时,铅笔P 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对于简谐运动,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幅是矢量,方向是从平衡位置指向最大位移处 B.振幅增大,周期也必然增大,而频率减小 C.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D.周期和频率的乘积是一常数解析:振幅是标量,所以选项A 错误.周期和频率只与系统本身有关,与振幅无关,所以选项B 错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所以选项C 正确,周期和频率互为相反数,其乘积等于1,所以选项D 正确. 答案:CD2.如图11-2-7所示,小球m 连着轻质弹簧,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O 点为它的平衡位置,把m 拉到A 点,OA=1 cm ,轻轻释放,经0.2 s 运动到O 点,如果把m 拉到A′点,使OA′=2 cm,弹簧仍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则释放后运动到O 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图11-2-7A.0.2 sB.0.4 sC.0.3 sD.0.1 s解析:不论将m 由A 点或A′点释放,到达O 点的时间都为四分之一周期,其周期与振幅大小无关,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所以选项A 正确. 答案:A3.一振子做简谐运动振幅是4.0 cm ,频率为1.5 Hz ,它从平衡位置开始振动,1.5 s 内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A.4.0 cm 10 cmB.4.0 cm 40 cmC.4.0 cm 36 cmD. 0 cm 36 cm 解析:振子在1.5 s 内完成2.25次全振动,即从平衡位置运动到最大位移处,所以位移为4.0 cm ,路程为9A=36 cm ,所以选项C 正确. 答案:C4.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x 与时间t 关系曲线如图11-2-8所示,由图可知( )图11-2-8A.质点振动的频率是4 HzB.质点振动的振幅是2 cmC.t=3 s时,质点的速度最大D.在t=3 s时,质点的振幅为零解析:由图可以直接看出振幅为2 cm,周期为4 s,所以频率为0.25 Hz,所以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t=3 s时,质点经过平衡位置,速度最大,所以选项C正确.振幅是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与质点的位移有着本质的区别,t=3 s时,质点的位移为零,但振幅仍为2 cm,所以选项D错误.答案:BC5.一个做简谐振动的质点,它的振幅是4 cm,频率是2.5 Hz,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则经过2 s,质点完成了______________次全振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______________,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解析:由于频率是2.5 Hz,所以周期为0.4 s,质点经过2 s完成了5次全振动,一次全振动质点通过的路程为4A,所以5次全振动质点通过的路程为5×4A=20A=80 cm=0.8 m.质点经过5次全振动应回到原来位置,即位移为零.答案:5 0 0.86.甲、乙两个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在甲振动20次的时间里,乙振动了40次,则甲、乙振动周期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甲的振幅增大而乙的不变,则甲、乙振动频率之比为______________.解析:由于甲振动20次的时间里,乙振动了40次,所以甲的振动周期是乙振动周期的2倍,所以甲、乙振动周期之比为2∶1,甲、乙振动频率之比为1∶2.答案:2∶1 1∶2综合·应用7.如图11-2-9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间做简谐运动,AB间距为10 cm.振子从O点运动到P点历时0.2 s,从此时再经A点再一次回到P点又历时0.4 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1-2-9A.它的振幅为10 cmB.它的周期为1.6 sC.它的频率为0.5 HzD.它由P点经O点运动到B点历时0.8 s解析:振子从P点经A点再一次回到P点又历时0.4 s,根据对称性可知由P到A所用时间为0.2 s,又因为由O到P历时0.2 s,所以从O到A所用时间为四分之一个周期0.2 s+0.2 s=0.4 s,即周期为4×0.4 s=1.6 s.答案:B8.如图11-2-10所示,一质点在平衡位置O点附近做简谐运动,若从质点通过O点时开始计时,经过0.9 s质点第一次通过M点,再继续运动,又经过0.6s质点第二次通过M点,该质点第三次通过M点需再经过的时间可能是()图11-2-10A.1 sB.1.2 sC.2.4 sD.4.2 s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质点通过MB之间的距离所用时间为0.3 s,质点通过O点时开始计时,经过0.9 s质点第一次通过M点,应分两种情况考虑:(1)质点由O点向右运动到M,则OB之间所用时间为0.9 s+0.3 s=1.2 s,根据对称性,OA之间所用时间也为1.2 s,第三次通过M点所用时间为2t MO+2t OA=2×0.9 s+2×1.2 s=4.2 s,所以选项D正确;(2)质点由O点先向左运动再到M ,则从O→A→O→M→B 所用时间为0.9 s+0.3 s=1.2 s ,为3/4个周期,得周期为1.6 s ,第三次经过M 点所用时间为1.6 s-2t MB =1.6 s-0.6 s=1.0 s. 答案:AD9.如图11-2-11所示,弹簧振子在BC 间做简谐运动,O 为平衡位置,BC 间距离是10 cm ,B→C 运动时间是1 s ,则( )图11-2-11A.振动周期是1 s ,振幅是10 cmB.从B→O→C 振子做了一次全振动C.经过两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是40 cmD.从B 开始经过3 s ,振子通过的路程是30 cm解析:振子从B→O→C 是半次全振动,故周期T=2×1 s=2 s ,振幅A=OB=BC/2=5 cm ,故选项A 错.从B→O→C→O→B 是一次全振动,故选项B 错误.经过一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是4A ,两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是40 cm ,故选项C 正确.T=3 s 为1.5全振动,路程是s=4A+2A=30 cm ,故选项D 正确. 答案:CD10.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从它经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经过0.13 s 质点首次经过M 点,再经过0.1 s 第二次经过M 点,则质点做往复简谐运动的周期的可能值是多大? 解析:可就所给的第一段时间Δt 1=0.13 s 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答案:(1)当Δt 1<4T ,如图下所示,4T=Δt 1+21Δt 2,得T=0.72 s.(2)当4T<Δt 1<43T ,如图下所示,43T=Δt 1+21Δt 2,得T=0.24 s.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沿绳传播的一列机械波,当波源突然停止振动时,有( ) A.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立即消失 B.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立即消失C.离波源较近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D.离波源较远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解析:机械波在向前传播时,各个质点都做着机械振动,一旦振源停止,离振源较近的质点先停止,离振源较远的后停止,故C 选项对.答案:C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是纵波,在水中传播时是横波B.波不但传递能量,还能传递信息C.发生地震时,由震源传出的既有横波又有纵波D.一切机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解析:声波无论在什么介质中传播都是纵波,故A选项错误;波不仅传播能量,还传播信息,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的,所以选项B、C、D三项正确.答案:A3.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传播开去,由此可知( )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B.波源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C.介质中各质点只是振动而没有随波迁移D.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能量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解析: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的,介质中的质点并没随波迁移,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向前传播,还传播能量和信息.答案:BC4.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 )A.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叫横波B.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远近C.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D.质点振动的快慢解析: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是按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区分的.答案:C5.一声波由波源向周围空气介质扩展出去,由此可知( )A.发声体由近及远地传递出去B.发声体的能量通过介质向周围传递出去C.空气分子由近及远地迁移出去D.空气介质以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周围传播解析:声波也是机械波,满足机械波的特征,且声波是纵波,故空气介质以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周围传播.答案:BD6.图12-1-5是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请标出这列波中a、b、c、d…h等质点在这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图12-1-5解析:在波动中,两相邻的质点,距波源较远的质点总是重复距波源较近的质点的振动行为.因为该波向右传播,故可知a、b两质点速度方向向上,d、e、f等质点速度方向向下,质点h速度方向向上,而c、g两质点速度为零.综合·应用7.科学探测表明,月球表面无大气层,也没有水,更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痕迹,在月球上,两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也无法听到,这是因为( ) A.月球太冷,声音传播太慢B.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C.宇航员不适应月球,声音太轻D.月球上太嘈杂,声音听不清楚解析:由于声波是机械波,而机械波的传播必须有介质,可是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 答案:B8.下列关于波的应用正确的是( )A.要将放在河中的纸船逐渐靠近河岸,可向比纸船更远处投掷石子形成水波B.两个在水中潜泳并且靠得较近的运动员能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是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的应用C.光缆是利用机械波传递信息D.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击打船壁只能引起机械振动,不能形成声波解析: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中,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介质本身并不迁移,故A 选项错误;光缆是利用光波传递信息,故C 选项错误;固体也能传播机械波,故D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 答案:B9.图12-1-6所示为沿x 方向的介质中的部分质点,其中O 为波源,每相邻两个质点间距离恰为41波长,下列关于各质点的振动和介质中的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12-1-6A.若O 起振时是从平衡位置沿垂直于x 方向向上振动的,则所有介质中质点的起振方向也是垂直x 向上的,但图中所画质点9起振最晚B.图中所画质点起振时间是相同的,起振的位置和振动方向是不相同的C.图中质点8的振动完全重复质点7的振动,只是质点8振动时通过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的时间总是比质点7通过相同位置时落后41T D.只要图中所有质点都已振动了,质点1与质点9的振动步调就完全一样,但如果质点1发生的是第100次振动,那么质点9发生的就是第98次振动解析: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因为介质中的质点总是重复波源的振动,而起振方向相同但振动开始的时间不同,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晚一段时间(离波源近的质点为前面的质点);C 选项也正确,其道理如上所述,质点7是质点8的前质点,且7、8之间相距41波长,所以振动的步调也相差41周期;D 选项也正确,因为质点1、9之间恰为两个波长,因而质点9的振动总比质点1落后两个周期的时间,但同一时刻质点1、9的位移大小和方向总是相同的. 答案:ACD10.日常生活中,若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说明理由.解析: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图12-2-14所示为一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D质点此时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2-14A.波向右传播B.此时A点的运动方向向下C.质点E与D点的运动方向相同D.质点C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解析:质点D的运动方向向下,根据特殊点法,振源在右,所以波应该向左传播,则A质点的运动方向向上.E质点运动方向向上,与D方向相反,质点C是直接向下运动的,而B 是先向上运动到最高点再向下运动,故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答案:D2.一列简谐横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如图12-2-15所示是某时刻波的图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12-2-15A.各质点的振幅均为2cmB.a、c质点(水平相距半个波长)的振动方向相同C.b质点具有正向最大速度D.d质点具有正向最大加速度解析:因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都相同,故A选项正确;由“坡形”法可判断a质点向下运动,b、c两质点向上运动.d质点速度为零,但加速度最大,故C、D选项正确.B选项错.答案:B3.如图12-2-16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此时刻质点F的振动方向如图所示,则( )图12-2-16A.该波向左传播B.质点B 和D 的运动方向相同C.质点C 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D.此时质点F 和H 的加速度相同E.此时刻E 点的位移为零解析:由平移法可知,波只有向左传播才会有此时刻质点F 的运动方向向下.同理,质点D 、E 的运动方向也向下,而质点A 、B 、H 的运动方向向上.质点F 、H 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相同,由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a=-mkx可知,两质点的加速度相同.因质点C 直接从最大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即t C =4T,而质点B 要先运动到最大位移处,再回到平衡位置,故t B >4T =t c . 答案:ACDE4.已知一列波在某介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如图12-2-17所示,并且此时振动还只发生在MN 之间,并知此波的周期为T ,Q 质点速度方向在波形图中是向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2-2-17A.波源是M ,由波源起源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TB.波源是N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TC.波源是N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4T D.波源是M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4TE.此时刻P 点的动能最大 解析:因为此时Q 点向下振动,又因为此时Q 点右方邻近的点在Q 下方,说明波向左传播,所以N 是波源,振动从N 点传播到M 点,经过一个周期,又因P 、N 间水平距离为43λ,故P 点已振动了4T . 答案:C 综合·应用5.图12-2-18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由右向左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2-2-18A.质点d的运动方向向下,质点b的运动方向向上B.质点c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C.此时质点c的速度、加速度均为零D.c与g两质点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解析: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向左可判断出b质点的运动方向向上,d质点的运动方向向下,因此A选项正确;质点b的运动方向向上,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大于T/4,故c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B选项正确;此时C选项错误;c和g两质点的平衡位置相距半个波长,振动情况始终相反,因此D选项正确.答案:ABD6.一列在竖直方向上振动的简谐波沿水平的x轴正方向传播,振幅为20 cm,周期为4×10-2 s.现沿x轴任意取五个相邻的点P1、P2、P3、P4、P5,它们在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都向上,大小都为10 cm.则在此时刻,P1、P2、P3、P4四点可能的运动是( )A.P1向下,P2向上,P3向下,P4向上B.P1向上,P2向下,P3向上,P4向下C.P1向下,P2向下,P3向上,P4向上D.P1向上,P2向上,P3向上,P4向上解析:特别要注意,题目中指出的五个相邻的、位移向上且相等的质点,只能是如下图中(a)或(b)所示的一种.在图(a)中,由平移法可知P1、P3、P5向下,P2、P4向上.在图(b)中,由平移法可知P1、P3、P5向上,P2、P4向下.答案:AB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B.简谐波沿长绳传播,绳上相距半个波长的两个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相等C.任一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波长D.相隔一个周期的两个时刻的波形相同解析:质点振动的方向可以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也可以与波的传播方向共线(纵波),故A选项错误.相距一个波长的两个质点振动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相距半个波长的两个质点振动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选项正确.波每经过一个周期就要向前传播一个波长,但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并不随波向前迁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向前传播的是质点的振动状态,所以C选项错误.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点做周期性的振动,相隔一个周期,各质点的振动又回到上一周期的振动状态.因此,相隔一个周期的两时刻波形相同.故D选项正确.答案:BD2.关于波的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B.波的频率与波速无直接关系C.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频率要发生变化D.由公式f=v 可知,频率与波速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解析:波的频率等于振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当然也和波速无关,故A 、B 正确. 答案:AB3.关于波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介质中质点振动的快慢B.反映了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C.波速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D.波速与波源的频率成正比解析:波速指的是波的传播速度,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波速的大小仅仅由介质决定,与波源的振动频率无关.答案:B4.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介质中传播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B.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C.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点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D.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短解析: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称为波速,波速的大小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与振幅无关,所以A 、B 两选项错;由于振动质点做简谐运动,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元走过的路程等于振幅的4倍,所以C 选项错误;根据经过一个周期T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λ,所以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短,即D 选项正确.答案:D5.一列沿着绳子向右传播的波,在传播方向上有A 、B 两点,它们的振动方向相同,C 是A 、B 的中点,则C 点的振动( )A.跟A 、B 两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同B.跟A 、B 两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反C.跟A 点的振动方向相同,跟B 点的振动方向相反D.可能跟A 、B 两点的振动方向相同,也可能跟A 、B 两点的振动方向相反解析:波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它们离开波源的距离有关.设某时刻绳子形成如图所示的形状,正在平衡位置的1、2、3、…等点的振动方向相同(向上).由图可知:若A 、B 为1、2两点时,其中点C 向下运动,与A 、B 两点的振动方向相反;若A 、B 为1、3两点时,其中点C 向上运动,与A 、B 两点的振动方向相同.答案:D6.如图12-3-9所示,已知一列横波沿x 轴传播,实线和虚线分别是t 1时刻和t 2时刻的图象,已知:t 2=(t 1+81)s ,振动周期为0.5 s ,则波的传播方向与传播距离是( )图12-3-9 A.沿x 轴正方向,6 m B.沿x 轴负方向,6 mC.沿x 轴正方向,2 mD.沿x 轴负方向,2 m解析:振动周期T=0.5 s ,又因为t 2=(t 1+81) s ,所以由t 1到t 2过了4T ,由图可知波长8 m ,则波在这段时间传播距离L=λ×41=8×41 m=2 m.波的传播方向可以选一个特殊点,例如2 m 的质点,由平衡位置过41周期到波峰,即此质点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则波沿x 轴向正方向传播.答案:C7.一列沿x 方向传播的横波,其振幅为A ,波长为λ,某一时刻波的图象如图12-3-10所示.在该时刻,某一质点P 的坐标为(λ,0),经过41周期后,该质点的坐标( )图12-3-10A.45λ,0B.λ,-AC.λ,AD.45λ,A 解析:如题图所示,波上P 质点此刻的坐标为(λ,0),由于此列波向右传播,可知,此刻质点P 向下运动.再过41周期,它运动到负向最大位移处,其坐标变为(λ,-A),显然选项B 正确.答案:B综合·应用8.一列简谐波在传播方向上相距x=3 m 的两质点P 、Q 的振动图象如图12-3-11所示.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图12-3-11A.4 mB.8 mC.12 mD.16 m解析:由于P 、Q 两点离波源的远、近不明确,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1)若P 比Q 离波源近,则P 先振动.比较t=0时两质点的位移可知,Q 比P 落后的时间为。
高中物理选修3-4综合练习题4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简谐运动中回复力总指向平衡位置; B.太阳光是偏振光;
C.电磁波是横波,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家电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的遥感。
2、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
B.均匀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
C.稳定的电场一定产生稳定的磁场
D.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同频率的周期性变化的磁场
3、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
A.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4、如图所示,在一根张紧的水平绳上,悬挂有 a、b、c、d、e五个单摆,让a摆略偏离平衡位置后无初速释放,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振动;接着其余各摆也开始振动。
下列关于其余各摆说法中正确的有()
A.各摆均做自由振动 B. c摆的振幅最大
C.摆长与a相差越大的,振幅越小
D.各摆的振动周期与a摆相同
5、如图所示,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细束白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到三棱镜的表面,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的ab间形成一条彩色光带.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侧是红色光,b侧是紫色光
B.在真空中a侧光的波长小于b侧光的波长
C.三棱镜对a侧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侧光的折射率
D.在三棱镜中a侧光的传播速率大于b侧光的传播速率
6、如图所示,表示横波在某一时刻的图像,其波速是8m/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该波的周期为0.5s B .该波的振幅是5m
C .从这一时刻开始经过1.75s ,质点a 经过的路程是70cm
D . 从这一刻开始经过1.75s ,质点a 向右移动的距离为14m
7、 一束可见光射到置于空气中的平行玻璃砖上,穿过玻璃砖后从下表面射出,变为a 、b 两束平行单色光,如图所示。
如果光束b 是蓝光,则光束a 可能是( )
A. 红光
B. 黄光
C. 绿光
D. 紫光
8、如图是一束单色光从某一介质进入空气介质中发生的现象,已知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c ,则该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波速为 ( )
A.c
B.
c 23 C.3c D.c 3
3 9、如图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 60,90=∠=∠abc bac。
一平行细光束从O 点沿垂直于bc 面
的方向射入棱镜。
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2=n ,若不考虑原入射光在bc 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
( )
A .从ab 面射出
B .从ac 面射出
C .从bc 面射出,且也bc 面斜交
D .从bc 面射出,且也bc 面垂直
10、在“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某同学在画玻璃砖下界面bb ′时,上界面与aa ′直线离开6
6
b
a
了一段距离,但aa ′与bb ′仍然平行,如图所示。
如果其他操作不变,他测得玻璃砖的折射率比真实值将:( ) A .偏大 B .偏小 C .仍然准确 D .以上均有可能
11、空气中两条光线a 和b 从方框左侧入射,分别从方框下方和上方射出,其框外光线如右图所示。
方框内有两个折射率n=1.5
右图效果的是:( )
12、很多公园的水池底部都装有彩灯,当一细束由红蓝两色组成的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关于光在水面可能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1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垂直射到直角棱镜的AB 面上,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为1.4,则这束光进入棱镜后的光路图应为下面四个图中的
( ) a a ′
′
A
D
C B
14、一列
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t =0时波形如图所示. 已知在0.6s 末,A 点恰第四次(图中为第一次)出现在波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的周期是0.2s B .波传播到P 点需要1.5s
C .P 点开始振动时速度方向是向上的
D .P 点在0.35s 末第一次出现在波谷底部
15、图(甲)是用一主尺最小分度为1mm ,游标上有20个分度的卡尺测量一工件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可以读出此工件的长度为____________cm .
16、红光在真空中波长为7
710m -⨯,在玻璃中红光的折射率为1.5.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
m/s
(1)红光的频率是多少?(保留2位有效数字) (2)红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波速是多少?
(3)红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波长是多少? (保留2位有效数字)
17、一列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已知这列波在P 出现两次波峰的最短时间是0.4 s ,求:
A
B
30º
A
B
30º
A
B
C
A
B
30º
A
B
30º
2 1 ·
P
0 A
3 4
5
x/cm
(甲)
10 0 11 12
10
20
cm
(1)这列波的波速是多少?
(2)再经过多少时间质点R才能第一次到达波峰?
(3)这段时间里R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18、半径为R的半圆形玻璃砖截面如图所示,O点为圆心,光线a沿半径方向进入玻璃后恰好在O点发生全反射,光线b平行于光线a,从最高点进入玻璃后折射到MN上的D点,已知光线a与MN的夹角为60°,求(1) 玻璃的折射率n为多少?(2)OD的长度是多少?
高中物理选修3-4综合练习题4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ACD D B BCD BC AC D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BD
B
B
C
D
AD
15. 10.235
16.(1)红光、紫光在真空中的波速.C=3×108
m/s 由f
c v
λ==得
8
147
310 4.310710
c
f Hz Hz λ-⨯===⨯⨯红红, (2分,其中公式1分答案1分) ②由v c n /=得 红光在玻璃中波速为
8
8310/210/1.5
c v m s m s n ⨯===⨯红红 (2分,其中公式1分答案1分)
(3)λ=V 红/f 红=2×108
/4.3×1014
m=4.7×10-7
m (2分,其中公式1分答案1分) 17、.P 点两次出现波峰的最短时间是0.4 s ,所以这列波的周期T =0.4 s. (1)由波速公式得 v =x /T =4/0.4 m/s=10 m/s
(2分)
(2)由t =0时刻到R 第一次出现波峰,波移动的距离s =(9-2) m=7 m. (1分) 则t =
10
7=v s s=0.7 s (2分) (3)在上述时间内,R 实际振动时间t 1=0.7 s-0.4 s=0.3 s (1分) ,因此R 通过的路程为s 路=4×2×4
.03
.0 cm=6 cm. (2分)
18. 解:(1)临界角C =30° (1分)
n=1/sinc=1/sin30°=2. (3分,其中公式2分答案1分) (2) =n, (1分)
sin r=, (1分)
OD=R tan r=(1分)
OD=R.(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