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韦应物
- 格式:docx
- 大小:19.35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下册课后必背古诗词赏析吴均(南朝)《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
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地描绘。
【描写山的诗句】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描写山的诗句】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原文: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下,幽人应当不眠。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解作者:佚名译文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要此刻空山中正坠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细果。
注释⑴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仁尚书郎,后归隐平山上。
一作“邱二十二员外”。
⑵属:正值,适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相关内容鉴赏作者:佚名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
”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
它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想和读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应该拈出之处。
它就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释义诗人自己,即为想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下正在之南平山学道的丘丹,即为诗人所想念之人。
首句“怀君属于秋夜”,代普雷季节就是秋天,时间就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拉勒米县的。
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揽自然,全系列不着力,而紧贴上句。
“散步”就是与“怀君”二者联结的:“肥天”就是与“秋夜”相雍再分的。
这两句都就是叙事,写下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停留春来的情景。
接下来,作者不顺遂情抒发,就苑叙述,而把诗思疾驰至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想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而这三、四两句又就是紧贴一、二两句的。
第三句“山空松子落下”,遥承“秋夜”、“肥天”,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断定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
《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
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
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
”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
“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南园[唐代] 韦应物清露夏天晓,荒园野气通。
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
幽林讵知暑,环舟似不穷。
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
韦应物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韦应物(737~791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朝时期大臣、藏书家,右丞相韦待价曾孙,宣州司法参军韦銮第三子。
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以门荫入仕,起家右千牛备身,出任栎阳县令,迁比部郎中,加朝散大夫。
外放治理滁州、江州刺史,检校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贞元八年,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少陵原。
个人作品六百余篇。
今传《韦江州集》10卷、《韦苏州诗集》2卷、《韦苏州集》10卷。
散文仅存1篇,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主要成就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西涧种柳西涧种柳,这四个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太熟悉。
实际上,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唐诗,作者是韦应物。
那么,西涧种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种柳?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西涧种柳韦应物先来介绍一下这位韦应物。
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与杜甫、白居易等人并列为“初唐四杰”之一。
据传,他在创作诗歌时非常注重文墨的细致表现,善于利用各种文学技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而西涧种柳,则是他创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朝代更迭,人事如梭。
岁月荏苒,光阴如箭。
”这两句话需要配合后面的内容来理解其含义,意思是说,时间过得非常快,人的一生也就像是一个过眼云烟的瞬间。
接着,诗人用了一句非常有意境的话来进一步加强表达:“何处春江无月明,何时看我满城花。
”西涧种柳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哪里的春天的江河没有那皎洁的月光,哪个时候是我看到了满城花开的时候呢?这种表述方式有非常强的审美特点,添加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而“西涧种柳”是该诗的第三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句。
其实,西涧是一条小河的名字,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平遥县境内。
而西涧种柳,则是该地方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韦应物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之一。
在山西平遥境内,有许多小河流淌着。
其中,西涧河就是较为著名的一条。
古人在这里发现了一种非常适合该地生长的柳树,于是就有了“西涧种柳”的传统。
在每年的春天,人们就会在池塘河道边上种下这些柳树,供游客欣赏。
在韦应物的诗中,他用“西涧种柳”来表达基于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种感慨,同时也深化了这种“种柳”的文化底蕴。
这种“种柳”也可以被看做一种生命的延续,通过柳树,人们见证着这个地方一年年的变美。
西涧种柳赏析从大的角度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时间的无情和人类存在的短暂。
文章前两句诠释了普遍而抽象的概念,后两句则以具体的形象为典型和具体性。
整体表现了对生命的抱怨和对岁月的整饬。
从具体的角度讲,该诗的每段都有一些精致的文学技巧。
韦应物【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生平】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天宝十载 (751),15岁的韦应物以“门荫”入宫廷,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
关于古诗《滁州西涧》原文翻译附赏析关于古诗《滁州西涧》原文翻译附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滁州西涧》原文翻译附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滁州西涧》原文翻译附赏析篇1诗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韦应物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韦应物。
韦应物。
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
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
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
两卷本《韦苏州诗集》。
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
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名,韦应物。
别称,韦苏州。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737年。
去世时间,792年。
主要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学仙二首》《韦苏州集》《观田家》。
信仰,道教。
职业,诗人。
文学家。
生平成就。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
定居京兆。
自汉至唐。
代有人物。
衣冠鼎盛。
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
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
氏族之盛。
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
承庆。
嗣立力量;明于音律。
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
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
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
还只说到中。
盛唐以前。
中庸前期的韦应物。
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
横行乡里。
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
玄宗奔蜀。
流落失职。
始立志读书。
少食寡欲。
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
先后为洛阳丞。
京兆府功曹参军。
鄂县令。
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
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
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将近三十年间。
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
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
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
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
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
韦应物《五言古律》古诗赏析韦应物《五言古律》古诗三首赏析韦应物《五言古律》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三首韦应物的诗,写在一处,乍看时,很象都是五言律诗。
如果读一遍,辨辨音节,就知道前二首是五言古诗,末一首才是五言律诗。
不过这二首五言古诗,完全采取律诗的篇法句法,同样是四韵八句,不过用的是仄声韵。
同样有两联对句,不过次序小有移动。
同样把四联分为起承转合。
因此,也有人以为这是仄韵的律诗。
不过,再研究研究,如果说它们是律诗,尽管用了仄声韵,平仄还得粘缀,第一、三、五、七句,应该都以平声字收尾,上下句中间的平仄也该协调,而这两首诗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归根结蒂,还是古诗。
第一首是作者从扬子津乘船回洛阳时,给一位朋友告别。
这位朋友姓元,排行老大,官职是校书郎,故称元大校书。
按韦应物诗集中提到过不少姓元的,有元侍御、元仓曹、元六昆季、元伟、元锡、元常,还有弹琴的元老师、吹笛子的元昌。
韦应物的哥哥住在广陵。
韦家与元氏是姻亲,元家也住在广陵。
韦应物有一首《滁州园池宴元氏亲属》,诗中有一句道:“竹亭列广筵,一展私姻礼。
”可以从而揣测这些情况。
还有一首“送元锡、杨凌”的诗,其一联云:“况别亲与爱,欢筵慊未足”,和此诗首句同。
这位元校书,可能就是元锡。
第一联就点明和亲爱的朋友凄然分别,泛船在江天烟雾中。
第二联接着说泛船者是归洛阳去的人,怀念的是广陵城的钟声树影。
广陵就是扬州。
第三联说今天彼此分别,不知将来还能在何处相遇。
最后一联因离情别绪而引起感伤:人世间的事情也正象江上的船,跟着水淌去,永远飘浮无定。
第二首是因为怀念一个全椒山中的道士,因而寄一首诗去。
也说韦应物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唐诗人群体中,若论门第出身,韦应物完全可以跻身前列。
韦应物是京兆府人,出身于关中望族。
《旧唐书》载:“议者云自唐已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足以说明京兆韦、杜两氏的荣华鼎盛。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韦氏宰相十四人,其中武则天朝时曾任宰相的韦待价是韦应物的曾祖。
韦应物的父亲韦銮、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
凭借祖上恩荫,这个贵胄出身的五陵少年,十五岁时就任职“三卫郎”,担任唐玄宗的侍卫。
在后来写的《逢杨开府》一诗中,韦应物对自己任职玄宗侍卫期间狂诞不羁的生活和盘托出。
他曾经纵横街市,横行霸道;职务之余就去赌博,甚至敢把亡命之徒藏在家中。
尽管劣迹斑斑,但是负责捕人的差役也拿他没有办法。
丑行恶事暴露之后,他照样可以衣甲鲜明地站立于皇宫的玉阶之上。
尽管大字不识一个,整天只知道纵酒赌博、胡作非为,但是不管是骊山风雪,还是长杨羽猎,他都能够扈从玄宗左右,恃宠而骄。
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流落失职。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曾经有过的锦衣玉食消失不见,年少轻狂也成为昨日云烟。
大唐的繁荣阜盛被滚滚硝烟掩盖,韦应物也一下子从盛唐跌落中唐,从天宝坠
入大历。
痛定思痛,韦应物这才开始折节读书,还曾一度在太学攻读,并且学习写诗。
浪子回头,韦应物在作诗方面展示了非凡的才华,其诗作清雅闲远、冲淡平和,自成一体,宋代的严羽称之为“韦应物体”,后人也多以“王孟韦柳”并称。
而且,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所居之处焚香扫地而坐,清心寡欲,只与顾况、刘长卿、皎然等人酬唱往来。
天宝时期的任侠负气、壮志慷慨已然遁去,取而代之的是闲静萧散、看破世情的无奈自适。
也正是因为这份平心静气,才使得他的诗歌如苏轼评价的那样:“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
从二十七岁到他去世前,韦应物大多数时间在地方任职。
任滁州刺史时,他在写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如此表达心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多病之身一度让他萌生归隐田园的念想,但是,看到百姓因为贫穷而流离失所,又心生愧疚。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罢也由衷感叹为“不负心语”。
他任苏州刺史,被称为“韦苏州”,苏州有四贤堂,他居其一。
据说他在苏州任职期满后,竟然没有川资回京候选。
未几即逝。
最能够表明他的心迹的,也能够反映一个王朝盛衰巨变的,应该是他最负盛名的两句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拓展阅读: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
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生平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
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