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味治疗眩晕47例
- 格式:pdf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
针灸配合自拟十四味温胆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自拟十四味温胆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48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配合中医理论及康复养生理念,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生活调养,健康宣教等方面护理。
结果:在颈性眩晕的治疗和护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针灸;十四味温胆汤;颈性眩晕;护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aste of acupuncture and self-fourth wendan decoction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healt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trengthen the patient’s dietary guidance, life nursed back to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are. results: in cervical vertigo treatment and car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key words】 acupuncture; fourth flavor wendantang; cervical vertigo; care【中图分类号】r27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77-01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是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亦称barre—lieo综合征[1]。
温胆汤加味治疗各种原因眩晕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枳实、竹茹、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现在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组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利水渗湿的茯苓,调和脾胃的大枣,减少生姜用量而治痰热,使得本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
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呃逆呕吐、惊悸不宁、眩晕、癫痫等病证。
本人用该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
1 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杨某某,72 岁,脑梗塞病史,时常眩晕发作,表现为眩晕突然发生,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咽部疼痛、声音嘶哑,舌质暗红,苔黄厚稍腻,脉沉弦。
患者素有湿热,湿热夹痰夹瘀,上犯清阳,故见眩晕。
治以清热化痰、祛瘀降逆。
方用温胆汤加减:姜半夏、陈皮、枳实、胆南星各12g,茯苓、竹茹、赤芍各15g,天麻15g,钩藤20g(后下),石决明30g,泽泻10g,川芎、蔓荆子各15g,白僵蚕 12g,全蝎5g,蜈蚣 1 条,甘草 6g。
上方加减十剂治愈。
2 内耳眩晕症之眩晕李某,32 岁,眩晕 5 年余,发作时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胸闷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此系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导致风阳夹痰上扰清窍而引发眩晕。
治以平肝降逆、化痰熄风。
方用温胆汤加味:半夏12g、白术12g、枳实12g、茯苓15g、竹茹 12g、陈皮 10g、砂仁 6g、丹参 15g、酸枣仁 1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钩藤20g(后下)、泽泻20g、甘草 6g、生姜 10g。
水煎服,5 剂治愈。
3 高血压性眩晕张某某,男,63 岁,平素高血压病史,血压180/100mmHg,间断服用降压药物,现症头痛昏沉、眩晕恶心、胸闷且痛、纳呆食少、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沉弦。
此为肝气郁结不能条达,脾失健运而痰湿中阻,致使风痰夹热上扰而发眩晕。
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化痰。
心脾火热上炎,灼蒸于口而成,亦可因身体虚弱或患热病后导致虚火上炎,粘膜糜烂而发溃疡。
《圣济总录》曰:“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作疮也”。
口为胃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通于舌,故口腔溃疡为心脾热盛而发。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心脾积热之病机为总纲,虚实兼顾,取玉女煎与清胃散合方,方中生石膏、知母清脾胃虚火,清胃而不伤阴,黄连、升麻治实火,生地、丹皮凉血,以求气血两清,熟地、麦冬、当归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牛膝一味导热下行,并随症加减,灵活化裁,上清下利,热毒自消,口疮自愈。
另外,本病多因消化不良、大便秘结、月经不调、吸烟饮酒、过食辛辣、精神情绪等因素刺激而复发,故应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戒烟戒酒,调畅情志,减少复发率。
(收稿2005204210;修回2005205216)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冯学祯 青海红十字医院(810000)姚惠青 青海省中医院(810000) 摘 要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化痰定眩类中药治疗内耳眩晕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温胆汤加味(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远志等)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
结果:总有效率95%。
提示:温胆汤加味具有健脾利湿,化痰定眩的功效。
主题词 梅尼埃病 中医药疗法 利湿剂 治疗应用 祛痰(中药) 治疗应用 @温胆汤 内耳眩晕症又名美尼尔氏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我们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本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d。
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突然发作,患者感天旋地转,并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自发性眼球震颤现象,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闷或胀满感,不敢移动体位,体位变动时,眩晕加重并出现心悸汗出等症。
治疗方法 温胆汤加味方组成:枣仁、珍珠母各30g,泽泻24g,苍术15g,清半夏、竹茹、远志各12g,枳实、陈皮各10g,干姜、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五苓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眩晕主诉病史李某,女,49岁,眩晕、呕吐1周余。
患者十多天前不慎受风感冒,咳嗽、咳痰、流涕,自服西药治疗后,咳嗽、咳痰、流涕症状好转,但出现眩晕,逐渐加重,视物旋转,动转即晕。
5天前眩晕加重,伴发呕吐,渐至不能进食,进食即吐。
于外院就诊,测血压180/110㎜Hg,诊为高血压眩晕,予口服心痛定、卡托普利降压,静脉营养补液治疗,治疗数日血压不降,眩晕无缓解。
同时又就诊于某中医,处以旋覆代赭汤,但服药即吐,眩晕呕吐反加重。
遂来我处就诊。
查体辅查神情疲惫,动则眩晕呕吐,三天来不能进食,自诉喝水即吐,舌淡紫、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处理太阳蓄水证。
方拟五苓散合温胆汤加减:茯苓20g,泽泻20g,猪苓12g,桂枝10g,生白术15g,枳壳12g,竹茹10g,法半夏12g,陈皮12g,葛根30g,益母草20g,钩藤20g,白菊花12g,丹参15g,明天麻10g,夏枯草20g,川牛膝12g,生甘草6g。
两剂,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自述当天煎好药后,傍晚六点服药第一次,未呕吐,只感轻微恶心;晚八点过再服第二次,未吐,无恶心。
晚十点突感眩晕症状消失大半,恶心呕吐症状缓解,胃中产生强烈饥饿感,因已几日未进食,当晚即将家中储存零食全部吃光。
翌日,眩晕症状霍然消失,测血压140/100㎜Hg。
随访讨论患者系受风外感后出现眩晕,迁延一周余,渐至不能进食,饮水即吐。
《伤寒论》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加之自述平素痰多,舌苔白腻,脉弦滑,当为水饮痰湿内阻、气化不利、太阳蓄水证无疑。
方中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温胆汤合明天麻、夏枯草、钩藤、白菊花化痰熄风,葛根升清,益母草、丹参、川牛膝活血利尿,川牛膝并有引血下行之功。
诸药合用,散水气、化痰饮、熄肝风,故取良效。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温胆汤加味治疗美尼尔氏症
董国侦,主治医师,医务部副主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邮编300150)。
美尼尔氏综合症引起的眩晕。
陈皮10克,云苓10克,半夏15克,黄连10克,竹茹12克,枸杞子15克,菊花15克,钩藤15克,赤芍15克,川牛膝15克,夜交藤20克。
上药水煎30分钟,取汁约400毫升,分2次服用,日服2次。
阳虚甚者加二地各12克,地骨皮15克,丹皮10克。
治疗美尼尔氏症引起的眩晕、呕吐,疗效显著。
经65例观察,患者服用5剂后,诸症消除,即可恢复工作。
眩晕一病,中医论述很多,诸如“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
我认为此类患者乃虚中挟实,本虚标实之病。
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脑,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
肾气不足又使津液代谢失常,使水液留而成湿,聚而为饮,停而成痰,积而为水,痰郁化热,痰热上扰清窍而眩晕。
发作时应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化痰为主,滋水平肝为辅。
温胆汤清热痰,黄连清心开窍、枸杞子养血补肾以培本,菊花清利头目,钩藤平肝潜镇,赤芍凉血柔肝,川牛膝引血下行。
全方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故可收效卓著。
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之品,因油腻肥甘又助湿生痰,辛辣又生热助火。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眩晕集』柴胡温胆汤治眩晕病验案余某,女,54岁,退休。
主诉:头晕不适半年余。
2017年7月8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多方求治,至某三甲医院先后服中成药、中药煎剂等效果一般。
刻下症: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感,无天旋地转,无恶心呕吐,不欲闻人声、电视声,心烦急躁,口苦,入睡难,身困乏力,眼胀眼痛。
纳食可,二便调,已绝经,白带量少色黄,偶有异味。
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
既往年轻时血压偏低,体健,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血压130/82mmHg。
辅助检查:头颅及颈部核磁共振、视频眼震图、颈部多普勒彩超等未见明显异常。
处以柴芩温胆汤加减,处方如下:醋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5g,茯苓15g,炒枳实10g,竹茹15g,炒白术15g,陈皮6g,夏枯草20g,天麻10g,钩藤10g,珍珠母30g,桑寄生30g,枸杞15g,炙甘草6g。
每剂加三片生姜,五枚大枣为引。
5剂,水煎服。
二诊:诉服4剂后头晕减轻十之七八,心烦、眼胀不显,乏力、口苦减轻,睡眠好转,二便可。
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
自觉上方效佳,守原方继服5剂。
三诊:头晕不显,口微苦,余症平。
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
原方去夏枯草,加黄连3g,桑叶20g。
5剂。
按: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中医历来认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此案得之。
该患者辗转多家大医院,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符合西医“非特异性头晕”的诊断,且证候颇为典型,辨证属肝胆气郁,痰火扰心,兼有肝阳偏亢等表现,予柴芩温胆汤酌加平肝滋肾之品,思路简单,辨证对路,收效满意。
其中柴胡、黄芩为对药,有清泻胆腑之热,疏泄肝胆气郁,宣通畅达三焦气机之功。
温胆汤主治胆郁痰扰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
又治惊悸。
”温胆汤后世衍化较多,如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涤痰汤、蒿芩清胆汤等。
大凡能经得起复制的疗效都是中医学里的精华,温胆汤治疗眩晕病临床已广为应用,今添验案一则以应诸家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