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研究之演进脉络及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4
我国红色旅游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 i t 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肖利斌1,郑冬冬2(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玛拉工艺大学,马来西亚莎阿南40450)摘要: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重价值的社会系统工程,已成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热点。
现运用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法,对2001-2020年中文核心期刊、C SSC I期刊收录的红色旅游文献,从研究热点、关键词凝聚子群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色研究热点由实践探索向深化内涵转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旅游研究趋势突出时代需求和综合作用,要求全面发展。
由此,研究结论对我国红色旅游研究有三点启示:一是加深红色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助力知识创造;二是加强红色旅游的深度研究,推动实践发展;三是加大红色旅游的宽度研究,紧盯时代要求。
关键词:红色旅游;知识图谱;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F59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22)04-0142-04收稿日期:2022-01-19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 Y 2100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X J 20K T 3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1825058);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1825057)作者简介:肖利斌(1992-),男,广西桂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郑冬冬(通讯作者)(1991-),女,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红色旅游市场持续繁荣,发展环境和质量持续改善,已成为国家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是爱国主义教育、脱贫攻坚、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实现途径。
就国内红色旅游文献综述性研究成果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础研究。
国内学者长期关注和重视红色旅游基础研究,从概念归纳、定义比较、性质特征、实践价值、资源禀赋、开发影响因素等方面逐步发展演变,突出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调经济发展、政治教育、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综合作用。
摘要:为全面了解我国设计学新兴学科CMF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
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进行定性分析,对2009-2020年CNKI数据库CMF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明确了CMF研究的发文趋势、期刊分布及研究机构分布,归纳了CMF研究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
为CMF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对推动我国CMF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MF 热点主题 演进趋势 CiteSpace 文献计量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1-0092-04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CMF ,an emerging discipline of design science in my country.TheCiteSpace bibliometric method is us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CNKI database CMF from 2009 to 2020 is studied.It clarifies the publication trend ,journal distribution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of CMF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hot top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CMF research.Providi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MF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y country's CMF research.Keywords:CMF Hotspot topics Evolution trends CiteSpace Bibliometrics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刘建军 徐 娟 孙 彪引言CMF是英文 Colour,Material,Finish 的缩写,主要致力于设计和定义色彩、材料及表面处理工艺以此来支持产品的功能及情感属性,是一门属于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1]。
1772023.07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量更新阶段,国内学者对公共空间的研究逐步转向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休闲、活动、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2],其更新与建设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实现健康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从对物质空间的追求转变为对人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需求的满足。
鉴于相关文献数量庞大,定性研究方法难以在短时间内清晰直观地概括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前沿、热点[3]。
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并结合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社区公共空间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定量梳理社区公共空间脉络,系统总结研究前沿、热点、成果,以期为我国社区公共空间研究带来清晰的思路与启示。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为数据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2年5月15日。
其中,CNKI 以“社区公共空间”为主题词,学科领域不限,获得有效中文期刊文献1 169篇。
借助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和陈超美博士团队研发的CiteSpace 软件(5.8.R3 64-bit)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生成知识图谱[4]。
2国内研究总体情况2.1期刊发文总量期刊发文数量反映着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受关注程度、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
国内学术界对社区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兴于2012年,随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20年达最大值(196篇)后缓慢下降,但根据对数据的预测,2022年的发文量仍会是历史新高。
2.2文献学科分布根据学科分布可发现,排名前五的学科中,除了建摘要 在城市更新、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背景下,社区无疑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而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随之受到广泛的关注。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2000—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检索源,借助陈超美博士团队研发的CiteSpace 软件进行图谱量化分析,分别从期刊发文量、学科分布、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客观总结,以期为未来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启发。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浅议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1. 引言1.1 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引领中国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过程中,红旗渠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蕴含的革命理念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义无反顾地为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更在于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红旗渠精神所弘扬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品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继续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断激励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时代内涵的重要性时代内涵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红旗渠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价值观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时代内涵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于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上,它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引领和指引。
时代内涵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以及在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和践行这种精神。
只有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时代内涵的重要性迫使我们审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从而更好地把握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引领时代潮流。
1.3 现实意义的重要性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
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能够引领我们应对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当代社会中,红旗渠精神所提倡的奋斗精神、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正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的信念和力量。
现实意义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需要借鉴红旗渠精神的智慧和经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拼搏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深刻理解和践行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跨学科与融台创新浅析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孙宗缘马秀峰[摘要]研究者以201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STEM教育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生成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梳理和探讨了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结果发现,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与创客教育、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STEM教育本土化密切相关的四大领域。
未来研究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STEM教育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CiteSpace;STEM教育;热点;趋势STEM是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跨学科融合的一种综合型、创新型、素质型教育°STEM 教育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以综合性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零散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不断强调核心能力的当下,STEM教育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有效回应。
STEM教育于1986年在美国首次提出,三十多年来,逐渐成为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的教育模式。
在我国,STEM教育也成为新的教育热潮,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也正在从多个方面如火如荼地开展。
为了解我国STEM 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概况,研究者针对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与方法研究者以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选定时间框为2010年1月1日一2020年12月31日。
在剔除会议、报纸、图书等相关度很小的文献后,最终筛选出1852篇中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借助科学引文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所有文献样本进行分析,以高频关键词共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热点探析,对当前我国STEM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2.研究过程将选定的1852篇文献按照Refwords格式导出;对关键词进行“清洗”、合并、删除处理,确定高频关键词序列,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清晰性;通过CiteSpace制作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对当前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进行解析。
第 22卷第 3期2023年 3月Vol.22 No.3Mar.2023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功能游戏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李芸辉,沙春发,陈扬洋(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00)摘要:国内功能游戏研究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
为直观分析展示该领域的总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借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知网中国内功能游戏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综述。
通过分析发文量、研究者及机构、研究领域和热点等方面,梳理我国功能游戏的研究现状,探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热点趋势。
分析表明,国内功能游戏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集中于功能游戏基础概念及发展历程、功能游戏设计及传播等内容,研究者间相互合作不强,关于用户认知、学习模型、交互方式等基础理论研究较弱,缺乏成功的市场策略,落后于行业发展需求。
可从融入传统文化、引入新科技、平衡娱乐和学习、关注性别议题等方面寻找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的切入点,以期为国内功能游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知识图谱;功能游戏;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智慧教育DOI:10.11907/rjdk.22229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3)003-0237-08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Domestic Serious Games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LI Yun-hui, SHA Chun-fa, CHEN Yang-yang(School of Ar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0, China)Abstract:Domestic serious game research has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order to visually analyze and display the overall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is fiel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serious game research in CNKI is visual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with the help of the literature metrological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 By analyzing the number of posts,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research fields and hot spots, sort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erious games in China,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hot trends faced at this stage.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n serious games in Chin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focusing on the basic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erious games, design and dissemination of serious games, etc.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is not strong, and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user cognition, learning model, interaction mode, etc. is weak, lacking successful market strategies, and la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dustry. And seek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roducing new technology, balancing entertainment and learning,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gender issu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serious games.Key Words:knowledge graph; serious game;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smart education0 引言游戏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活动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学会了在游戏体验中逐渐掌握本领。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创设计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5期摘要:文章基于傳统的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数据库有关文创设计的核心文献从年发文量、来源期刊、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地梳理和总结,以呈现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分析发现,中国文创设计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广大专家学者进行跨单位、跨区域、跨学科的科学合作。
随着科技发展的持续演进,未来将会更加关注于广义文化的精准聚焦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挖掘与研究,从而为国内文创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文创设计;CiteSpace;可视化;研究热点;趋势;知识图谱文创设计是将文化元素以一种创意的形式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产品在满足物质性功能的基础上,兼备精神性的附加功能,给用户带来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1]。
国内对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于2013年后逐步兴起,至2015年后呈直线式递增趋势。
一直以来,国内文创设计都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观念设计”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为目的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2]。
然而,随着文创领域发展,文创设计呈现出设计手法单一、创新力不足、形式老旧单调、载体局限狭隘、用户体验感欠佳等问题。
厘清国内近年来文创设计的研究思路、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有助于突破当前文创领域的局限性,促进国内文创设计在理论研究与方法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
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九年来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国内文创设计的现状、前沿和趋势,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一)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索文创领域发展过程、发展前沿与未来趋势[3]。
该软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一种动态化和多元化的可视化手段,将庞大的文献数据及其演进历程,展现于一幅知识网络图谱中[4]。
[收稿日期]2019-01-0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8AKS0)的阶段性成果;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CPBN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7SJGLX0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洁(1993-),女,河南新乡人,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红旗渠精神”研究之演进脉络及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李 洁(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红旗渠精神”相关主题文献中关键词与当时背景的关联性。
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492篇“红旗渠精神”文献作为样本,运用网络引文分析工具CiteSpaceⅢ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红旗渠精神”研究的知识图谱,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学,对“红旗渠精神”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与研究主题时区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红旗渠精神”文献从2014年开始呈现爆发增长趋势,研究广度拓宽,深度增加;“红旗渠精神”研究热点的分析表现出每一个热点的出现并不是学者的一时冲动,而是与所处时代和事件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当出现较为重大的政策颁布,一定会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从而引发研究热潮。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CiteSpaceⅢ;可视化;热点分析[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3-0015-04 引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红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体现,亦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研究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文化价值,探索在当代条件下的有效传承路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1]红旗渠精神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今天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不能不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造,乃至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作为重要的起点,就不能不强调以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助推中国腾飞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2]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前沿热点,把握国内学者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方向,了解“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前沿动态,对促进“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Ⅲ可视化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借助CNKI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科研成果、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发展态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为全面把握“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国内研究资料所需的文献样本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获得[3]。
本研究通过期刊选择高级检索主题词“红旗渠”和“精神”或者“红旗渠精神”,设置时间区间为1991-2017年,文献来源为通过对SCI、E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SCI期刊进行筛选,共检索出国内文献492篇。
其中,核心期刊73篇、CSSCI30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11月11日[4]。
具体数据来源及相关设置如表1所示。
同时,从样本文献中提取除摘要以外的全部信息并保存为TXT纯文本格式,文件名设置为“download_hongqiqujingshen.txt”,以便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表1 数据来源及相关设置参数内容数据来源中国知网(CNKI)检索格式主题=“红旗渠”&“精神”或“红旗渠精神”时间跨度1991-01-01至2018-11-11文献语种中文(Chinese)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精炼结果492篇期刊论文2.研究方法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涉及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知识单位(科学文献、科学家、关键词等)的相似性分析及测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技术绘制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图谱[5]。
二、结果与分析1.“红旗渠精神”文献趋势分析首先用CiteSpaceⅢ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识别并显示“红旗渠精神”文献研究中的热点和趋势,再分析研究热点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性。
普赖斯指出文献是按照指数增长规律增长的[6]。
本研究在进行关联性分析时,将时间区间分为三个阶段:1991-1999年、2000-2013年、2014-2018年。
通过期刊高级检索主题词为“红旗渠”&“精神”或“红旗渠精神”,将文献按年进行统计分析(图1)。
图1 1991-2018“红旗渠精神”研究年发文量2.“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主题分析将1991-2018年包括“红旗渠精神”关键词的文献数量作为数据导入excel,制作出表2和图2。
表2 红旗渠精神文献关键词词频表(前20位)序号频次中心性关键词11251.13红旗渠精神2360.42红旗渠380.23林州市470.06时代价值560.02民族精神650.04大学生750.03艰苦创业840.08红旗渠志940太行山1130企业管理1030.01共产党人1230.02当代价值1330.04中国梦1430.03党的建设1530.01民间文学1630.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720.01权利主体1820红色文化资源1920.03精神丰碑2020现实意义图2中每个圆圈即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则圆圈的直径以及节点与标注词的字体就越大,其在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也就越高。
网络中共有Nodes(节点)=242个,Links(连线)=255条,Density(网络密度)=0.0087,网络较为稀疏,说明近30年红旗渠精神研究内容在相对集中的同时出现分散的现象较为严重。
图2中“红旗渠精神”[7]这个核心关键词节点是最大的,结合数据来看,以“红旗渠”为关键词的文献占了总文献数量的22.27%,占比超过1/5,其次分别为“民族精神”[8]、“林州市”[9]和“时代价值”[10]。
所以,可以将这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作为热点,来研究当时时代背景中出现了何种事件才催生了这些热点的出现。
从图261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中可以看出,连结“民族精神”“大学生”“艰苦创业”和“共产党人”的连线颜色多数为暖色,就可以判断这三个与“红旗渠精神”相关热点词语是近些年才出现的。
例如包含“中国梦”这个关键词的“红旗渠精神”文献数量在2010年之后才逐步有所提升。
图2 “红旗渠精神”研究关键词总图①对知识群C1、知识群C2和知识群C3的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红旗渠精神”的高频热点词逐渐由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林州市、时代价值、民族精神、大学生、艰苦创业、红旗渠志、太行山、共产党人等逐步向企业管理、当代价值、中国梦、党的建设、民间文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权利主体、红色文化资源、精神丰碑、现实意义转变,这个变化特点表明了红旗渠精神研究方向的转变,存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根本宗旨、基本目标,但是三者各具不同的学术特色又有机结合。
“红旗渠精神”拥有丰富而又厚重、值得延展于广阔时空的因子。
每一种精神创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但其发挥的空间并不相同,只有内含丰富、精神品质厚重者才拥有广阔的空间。
红旗渠精神是伟大的、闪光的,是跨越时空、散发永恒魅力的人类精神高地,感动了安阳,感动了河南,感动了全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视域决定了曾经的意义,以现代视域研究红旗渠精神符合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
3.“红旗渠精神”研究主题的时区分布在CitespaceⅢ中,以关键词为分析对象,以一年为一个分割点,阈值设置为(2,2,20)(4,3,20)(3,3,20),将网络节点设置为Keyword,显示类型设置为“timezone”进行分析,得到图谱后选择timezone(时区)。
对图谱中不同年代分布关键词的字体和图的大小进行调整,如图3所示:时区分布图谱由时区的条形区域组成,以年为分割线呈现了研究热点的历时演变,以坐标轴的形式排列,将时区分布按照时间顺序从左到右依次排序,可以看到1991年以来“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前沿热点之间联系紧密。
图3 “红旗渠精神”研究主题时区分布图3中的关键词词汇和图下方的年代相互照应。
不同时区分布的关键词能够反映出不同年代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主题和热点,以及整个研究历程中研究主题的演变。
在1986-1995年这个时区内主要分布的关键词有: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林州市、红旗渠志等。
在这个时区内研究的主题将红旗渠精神归结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实践。
在1996-2005年这一时区分布的关键词有:时代价值、民族精神、艰苦创业、共产党人、河南省、党的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等。
这些词虽然揭示出存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根本宗旨、基本目标,但是三者各具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总体特点、针对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基本原则的二级范式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三种研究方式各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对红旗渠精神研究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在2006-2018年这一时区分布的主要关键词有大学生、太行山、当代价值、中国梦、精神丰碑、现实意义等。
在这个时区内研究的主题除71第3期 李洁:“红旗渠精神”研究之演进脉络及前沿热点①连接节点线段颜色的不同代表了节点出现时间的不同,色温越冷代表出现时间越早,色温越暖代表出现时间越晚;节点又代表着不同的热点,可以根据连接热点的线段颜色作为阶段研究的依据;节点中心度是指其所在网络中通过该点的任意最短路径的条数,是网络中节点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
中心度大的节点相对地容易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红旗渠精神”之外,不以范畴为中心,而是要直接面对新时代的生活经验,把观念置入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或者更进一步,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未经明言而隐含其中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深度的当代反思。
近些年的研究主题更加具体,不同媒体、不同科研平台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日渐深化。
三、结论在这492篇文献中,学界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
关于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其前沿动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红旗渠精神”文献从2014年开始呈现爆发增长趋势,研究广度拓宽,深度增加。
2.“红旗渠精神”研究每一个热点的出现并不是学者的一时冲动,而是与所处时代和事件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当出现较为重大的政策颁布,一定会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从而引发研究热潮。
3.“红旗渠精神”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外部表现到内部拓展的发展模式,近些年的研究主题更加具体。
[参考文献][1]范彬.论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文化价值与传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8):17-19.[2]韩冬雪.红旗渠精神的实质与当代传承[J].人民论坛,2017(26):125.[3]李贵庆.国内外高校健美操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84-89.[4]王占坤,陈华伟,唐闻捷.21世纪初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109-115.[5]李芳.国际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1):40-45.[6]邱均平.文献信息增长规律与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153-157.[7]王全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4(1):79-84.[8]张勇.论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88-91.[9]徐志强,刘军.红旗渠涌动时代潮———河南林州市继承和创新红旗渠精神成功实践的调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1):46-49.[10]王友洛.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特点与时代价值再认识[J].学习论坛,2016,32(7):9-11.[责任编辑:董士忠]81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