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共37页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37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高二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考察的重要阅读题材之一,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阅读训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二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阅读练习。
高二现代文阅读原文在文化的各...在高二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考察的重要阅读题材之一,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阅读训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二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阅读练习。
高二现代文阅读原文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
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
"礼"指的是道德伦理。
"乐"指的是文学艺术。
"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
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
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
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
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
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
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
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
高中高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中华文化,是中国魂。
湖南卫视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神奇的汉字》,结合时代需求,坚守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蕴含的内容精髓,深入浅出地展现和弘扬了中国汉字文化,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神奇的汉字》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
节目选择了“汉字”这一文化题材,解析造字起源,展现了汉字的妙、雅、巧、美、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到潜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
节目中,汉字专家郑贤章讲述了“买”字如何由最早汉语当中的表形结构,意为“网兜装满了贝(货币)”,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买”字,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
节目以生动新颖的形式传递丰富的汉字知识,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文化宝库,感受汉字的韵律和意境,唤醒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除了传递汉字知识,该节目还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神奇的汉字》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熟谙汉字文化的专家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汉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故事娓娓道来,以汉字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专家郦波在节目中这样解读“美”字:“‘美’者,甘也,从羊从大,所以我们常说‘羊大为美’。
‘美’字最早来源于美食,后来延伸到感官和审美。
我们是华夏民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故曰‘华’。
所以中国人的美,有美食之美、服饰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节目通过汉字专家的趣味解读,寓教于乐,让观众学习汉字、热爱汉字,彰显着当下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高中高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挪开暖瓶刘心武他一再叮嘱我,到了纽约,一定要当面问她,还记不记得挪开暖瓶的那回事。
他和她,三十几年前,和我,同在工厂一个车间。
他们是正式工人,我是教师,下放劳动。
我比他们大十岁,但很合得来。
我跟他学镟工活儿,叫他师傅。
她是统计员,那时梳着俩抓鬏,走过来跑过去,扎着红头绳的大抓鬏前后晃荡,使人联想起硕大的蝴蝶。
工间休息的时候,在那间更衣室当中,大家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大案子前,说说笑笑,用大搪瓷缸子,大口喝水。
大案子上,常放着几只大暖瓶,是最粗糙的那种,铁皮条编的露着瓶胆的外壳,漆成浅蓝色。
他在我面前回味过很多次,就是挪开暖瓶的那件事。
他非常喜欢她,休息时,却不敢坐在她近旁。
她总大大方方地坐在案子一端,他呢,那天选择了一个离她最远的位置,就是案子的另一端!那天大家究竟议论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那天他话多,正当他高谈阔论时,她忽然大声说:“哎,把暖瓶挪开!”我坐在案子一侧,离暖瓶比较近,就把一只暖瓶挪了挪,他还在议论,她就更大声地对我说:“劳驾,把那个暖瓶也挪开!”我就把两只暖瓶都挪到一边去了,这些细节,经他提醒,我都还想得起来。
她要求挪开暖瓶,是因为暖瓶挡住了她的视线,使她不能看清楚大发高论的他。
挪开了暖瓶,她就睁圆一双明亮的眼睛,直盯着口似悬河的他,两个抓鬏静止不动,仿佛一对敛翅的春燕。
后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很大的变化。
我成了所谓的作家。
她1978年考取大学,1983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下岗后做过很多种事,现在比较稳定,是一家大公司的仓库保管员。
那家工厂早已消失,原址成为一个华丽的专供“成功人士”享受的商品楼盘,底层是商场,商场附设星巴克咖啡厅,我和他正是在那里会面的。
他知道我要去美国演讲,打电话说要见我,托我个事。
高中高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
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
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
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
《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
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
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
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
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
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
一中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rù xué kǎo shì)试题〔含解析〕满分是: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展。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人类劳动开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
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
?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那么富。
〞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
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那么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可以让人防止饥饿与寒冷。
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消费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别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说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
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表达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
?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
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开展消费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交融,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浸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风把人刮歪刘亮程刮了一夜大风。
我在半夜被风喊醒。
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
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
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
是风把麦捆刮走了。
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
风朝着村子那边刮。
①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
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
风从不同方向吹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
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
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
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
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②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
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
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
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
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
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
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
可能一等多年,也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
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
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
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
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
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
高中高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人兄弟的礼物刘成章我居所的后院,杂草之隙,花方种,树初栽,此情势虽然时时引人憧憬,但自知一两年之内绝不会风光醉人。
院子的三面是院墙,由一片片竖置的木板连接而成。
因为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由黄变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遇上刮大风的天气,那些破败的地方有时还会“啪啦啦”作响。
墙那边是我们的邻人,这儿的老住户,从他家的房子和汽车看,生活并不怎么富格,可是他非常注重庭院的美化,各种花卉姹紫嫣红。
他沿墙根种了好多树木,枝梢已隐约闪出墙头。
那些树冠就像一包包深绿、浅绿以及紫红的汁液,全都泼在墙头上了,汁液涌动欲沿墙下流。
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墙头!后来我发现,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
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
这棵开花的是什么树呢?是橙子树吗?不敢断定。
半个月之后,小白花变成了小果,豆粒似的,通身绿色。
随着小果的长大,渐渐地,我认出了:它的确是橙子树!到了秋天,橙子熟了,颗颗都像宝石雕成的球体,浑圆,凝重,笑呵呵地在枝头挂着。
挂在墙的这边,挂在墙的那边。
这边,那边,都有一样的色彩和分量,都闪着光,都把树枝压弯了。
作为一个少壮年华已逝的风霜之人,面对如此美、如此灿烂、如此硕果累累的橙子树,我欣然,羨然,甚至有点儿忌妒。
这期间,我常常看见邻人采摘果实,有时还看见他们登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树梢上的橙子。
好多日子过去之后,他们不再摘了,但他们并没有摘完。
我发现其中似有用意,因为一树金橙,墙那边已是光光的了,一片空白;但墙上方和墙这边的,竟悉数留了下来。
难道这橙子是留给我的吗?想到此,我一怔,心里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动。
不过又想:邻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我又困惑了。
然而岁月的河水滚滚奔流,一个月的浪头过去,两个月的浪头过去,整个冬天的浪头都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浪头也过完了,橙子又开花了,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又缀在枝叶间,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却依然高悬在墙头、枝头、我的心头。
高中高二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的。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捉前预警的时间。
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5~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3~5公里)则会延后到达。
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達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
另外,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可实现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摘编自董威《地震倒计时来了,预警是这样实现的》,人民网,2019年6月21日材料二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
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
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学者Michael K..Perry和Ronald W.Perry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
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
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
高中高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于“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