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的批评 强大的力量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读书心得假期我阅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这本书的主编是全书共分为六辑,每一辑基本上都有15篇教育案例或育人小故事,每一篇的作者都有自己的教育反思,这些教育反思都值得我深入思考、学习。
阅读《论语》时,我们常常感叹儒家最卓越的精神就是“内省”。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因为这种内省精神,人们的品德修养和处世之道变得简单起来:只要每天认真反省自己,践行道德,无愧于心,自然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
作为教师,“内省”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教育家曾说:“我们不能仅仅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
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应具备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不停的思考。
反思的过程虽然漫长且痛苦,但却有着蜕变蝶变的效果。
第一辑清淡如菊的人生——反思教育人生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绽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
而反思就是那个令鲜花盛开的营养,让灯光如炬的能源。
在第一辑中,有一个教育案例名为《回首向来萧瑟处》。
起初,我对文章的名字感到很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文章讲述了一位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经历。
当他充满信心地准备授课时,却常常因为学生聊天、打瞌睡而让课堂陷入混乱。
这位教师与许多其他老师一样,容易对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关注学生的缺点,甚至希望用严格的方法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
失落、沮丧和动摇的情绪袭向这位老师。
幸运的是,这位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尊重、关心和鼓励学生,寻找教育契机,尝试采用“柔性管理”。
法国教育家说过:“赞美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过失更加明智。
道德经十九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十九章是一篇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的章节,通过对宇宙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人们以道德和人生的启示。
以下是我对道德经十九章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道德经十九章开头就告诉我们,"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即过度追求知识和智慧,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和利益。
相反,只有放下自己的智慧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福祉。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维,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人往往会失去自己的本真和内心的安宁。
与之相反,那些能够放下自我,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
接下来,道德经十九章用"绳绳其臂,莫知其极"来比喻自然的无穷无尽和人类的无限可能。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限制和束缚所困扰,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在道德经十九章的后半部分,它告诉我们"退后其身,而不咎"。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退让和宽容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冲突和争执,如果我们能够退让一步,宽容对方的错误,我们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斗和纷争。
而如果我们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么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痛苦。
因此,退让和宽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道德经十九章以"天下莫柔弱于水"作为结尾。
这句话告诉我们,水的柔弱和顺应性是最为强大的力量。
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无论是石头还是泥土,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让我想到了"柔性力量"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是那些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人和组织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柔性激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愿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是传统激励机制的变革。
传统的激励机制以制度为基础,这种激励机制过于呆板,适应不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人性化的要求,因为人性化和制度化是矛盾的。
制度化的重点在于对人的归化和约束,用制度来强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方向。
在企业的制度文件中规定最多的是组织成员的禁止行为和必须行为。
如果组织成员的行为突破了制度,即使是这种行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也不能被传统的激励机制所容纳,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具有的风险是传统激励机制极力回避的。
人性化则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不伤及组织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组织成员的束缚,给组织成员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对组织成员的错误持宽容的态度。
它鼓励冒险和创新,符合组织的根本利益,体现出人是组织第一资本的理念,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柔性激励机制就是要寻找管理中人性化和制度化的平衡点,达到管理绩效的最优境界。
[编辑]柔性激励与知识型员工柔性激励是知识型员工的驱动力1.柔性激励的和谐性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不仅强调物质报酬,还提出尊重人格,参与管理,减少管理中对人的监控,给个人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强调通过意识观念的渗透和同化,去内在地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强制和命令难以在知识型员工身上奏效,冲突不易发生,柔性激励创造了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之间和谐的工作氛围,对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
2.柔性激励的高度有效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指出,为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
而知识型员工的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六十六章,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
它对水的比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内涵,启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谦逊而有力量,遵循自然的规律,以柔克刚,无形之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引人深思。
上善若水。
水是自然界中最柔软的物质,但却有着无穷的韧性和刚毅。
它可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万物相处,没有攻击性和自私心,善待每一种生命。
这正是上善的表征,即柔中有刚,柔性胜刚性。
上善若水的观念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宽容、包容的心,以柔克刚,善待他人,遵循道义,才能真正做到上善。
无形亦随形。
水虽然无形,却可以随着形状而变化。
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可以流淌在任何地方,没有固定的形态,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是有形的基础,它隐藏着无穷的能量和活力。
无形亦随形的观念告诉我们,应该顺应变化,善于变通,虽然可能没有明显的形态,但是却能够为他人带来力量和希望。
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来看,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是在告诉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做一个善良之人,如何去做个有德之人。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更是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启示。
它要求我们要有柔韧的品格,不固执己见,要有包容的心胸,理解与宽容,善于随机应变,不拘一格,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
在人际交往中,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的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和感受,包容他人的不足,关心别人的困难,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善于变通,与人为善,去迎合他人的需要,这样才能顺利地与他人合作,取得更好的成就。
在领导管理方面,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的理念同样具有巨大的导向意义。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以柔和的姿态来对待员工,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员工的意见,理解员工的需求,给予员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虚心使人进步的名人例子
虚心使人进步,以下是一些名人例子:
1.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
他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并经常寻求其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他说:“知识的本质在于谦虚,只有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
”
2. 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极具创新和领导力的人物。
尽管他拥有巨大的成功,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我人生中最大的教训是,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
”
3.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是一位极富有影响力的企业家。
他曾说过:“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柔软的力量。
”这表明他具备极强的柔软性和谦虚态度。
他在管理企业时注重倾听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建议,并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
4. 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谦虚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曾说过:“我相信,谦虚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因为谦虚有助于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从而更好地观察和理解自然界。
”
这些名人的例子表明,谦虚是推动人们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保持谦虚并不断学习和接受反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竹子的象征意义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竹子的象征意义: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竹子,作为一种木质植物,生长在世界各地,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竹子被赋予了自强不息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竹子的生长特点、文化象征以及人们对竹子的赞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竹子的生长特点竹子具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且成长速度极快。
相较于其他植物,竹子的生长速度迅猛,有着令人惊叹的蓬勃生命力。
此外,竹子的根系深厚,可以稳固地生长在不良土壤中,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
这些生长特点,使得竹子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象征物。
二、竹子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地赋予了自强不息和迎难而上的象征意义。
首先,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和高速成长,象征着人们应该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永不停止追求进步的精神。
无论面对何种逆境和困难,我们都应像竹子一样坚定向前,不屈不挠,不轻易被打倒。
其次,竹子的柔韧性体现了它的韧性和适应力。
当大风来袭,竹子能够屈曲而不折断,此时的竹子好像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强大的柔性力量。
这种柔性力量使得竹子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不受外力的削弱。
而这种柔韧性也寄托了人们对自身内在能力的肯定,并告诉人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竹子不仅以其独特的韧性,还因其朴实、无华的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没有鲜花的娇艳和奢华,却以其朴素的外表征服了人们的心。
竹子以简约的生活态度告诫人们,要抛弃浮华和虚荣,回归最本真的自我。
三、人们对竹子的赞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竹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赞颂。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子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他们赞美竹子的品质和精神,将竹子视为自己追求个人完美的象征。
而在现代,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和传统的文人艺术,继续将竹子与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总结: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的生长特点、文化象征以及人们对其的赞颂,都展现出竹子的自强不息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涵。
柔软的力量议论文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
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
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
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
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这就是柔软的力量。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
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
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
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
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
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
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
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
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
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
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
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
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
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
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
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
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
刚柔并济以生为本刚柔并济是一种哲学理念,它强调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实现平衡和协调。
这个理念起源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被应用到了不同的领域,如领导学、体育、医学等等。
这个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厚德载物,认为人们应该借助坚定的意志力和温柔的心态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生命中的最高境界。
刚柔并济强调的第一个要点是“刚”。
刚强有力,刚硬不屈,这种特点代表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和毫不动摇的信念。
这种坚定表现在人们眼光远大,永不气馁,克服任何困难。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种精神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决心,一个人很难实现大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我们就会容易被困难打败,不如沉迷于失败中无法自拔。
因此,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就要具有强烈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
刚柔并济的第二个要点是“柔”。
柔软和温柔是这个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柔是一种软性的力量,它代表了一种温和、亲切和包容的特点。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柔性力量的表现是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以及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柔性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包容不同意见的人,缓解紧张的局面。
在领导人的角色中,柔性力量更是重要。
只有领导者具备柔性力量,才能有效地把团队凝聚起来并推动工作的进展。
刚柔并济的第三个要点是“并济”。
这个短语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概念,表明刚性和柔性两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刚性力量过于强大,就会迫使柔性力量受到压迫和歧视。
相反,如果柔性力量过于强大,就会使刚性力量受到忽视和摧残。
因此,当两种力量之间存在着平衡和协调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意味着要尽可能地平衡刚性和柔性之间的差异,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刚柔并济是一种强调平衡、协调和柔性的哲学思想。
它代表了一个健康、有信念和有能力的人的综合特质,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
微笑的力量作文(实用15篇)微笑的力量作文1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每当听到它的时候,脸上就会挂上甜蜜的微笑。
因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可以架起我们沟通的桥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每当我考试考第一名时,妈妈脸上就会挂满微笑,那个时候,我就会很开心,很开心,这个微笑会让我感觉很幸福。
每当我给同学讲解很会的习题的.时候,得到帮助的人就会会心的对我微笑,那个微笑让我很是满足。
每当我给班级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时候,同学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时,脸上都带着微笑,这个微笑可以那我们都会很享受是啊,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微笑,那样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充满阳光!指导老师评语:这篇作文能够从不同的生活角度来感悟生活,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新颖!微笑的力量作文2老师,您知道吗?您的微笑就像太阳一样,给我们带了光和热。
看着您那慈祥的笑容,我们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如果哪一天,太阳被乌云遮住了,我们的心情会怎样,您知道吗?记得有一次,我们考试没。
您很失望地皱着眉头,我看到您那失望的表情,心里特别难受,默默地在想:下次,我一定好好考,让老师天天开开心心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我要为老师的笑容而努力。
第二次考试,我们班的小朋友经过努力,果然考出了一个好成绩。
那天,老师,您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您还记得吗?看着您挂满笑容的脸庞,我们也开心地笑了起。
这时的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真想再经历一次考试,考出好成绩后让老师的笑容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因为这是最幸福的瞬间。
老师的微笑,肯定了我们的努力;老师的微笑,在我们的'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微笑虽平凡,作用可真大,愿天下所有的老师笑口常开,牙齿晒太阳。
微笑的力量作文3生活中往往有挫折,有的人哭着前行;有的人微笑着前行。
微笑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微笑如雨水,滋润着人的'心;微笑如音乐,舒畅人的心。
当我生病的时候,你给我微笑,这样我开始可以勇敢地面对一切了;当我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给我微笑,我马上振作起来,开始努力学习了;当我写作写不好时,你给我微笑,我开始看书,练笔了;当我伤心的时候,你给我微笑,我就擦干眼泪,重新振奋起来了。
柔性的批评强大的力量
作者:
来源:《学习报·教育研究》2014年第16期
编号:G40(2014)16-02-01
作者:周旭兵
【摘要】愤怒不代表批评的力量,柔性的批评更能发挥批评的教育功能。
三个小故事,三种不同的批评方式,三种批评的力量“短长”尽情展现。
【主题词】柔性批评愤怒理性宽容
“轻轻讲,重重听”,这是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教师在班主任座谈会上的谆谆嘱咐,如今记忆犹新。
“轻轻讲”是人格的力量,“重重听”是巧妙的方式。
然而,当每日处在繁琐的教育事务中,往往会把这句话抛在脑后。
一、愤怒不代表力量
刚接手了一个班,各方面都不熟悉,师生的双向交流存在障碍,我急于在学生心目当中树立起班主任的威望,于是使了一招小诡计。
周四这一天,学校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份贴心的小点心——每人三个大红枣。
分发完毕,只见盘子里还有三个大红枣静静地躺着,我心中一动,不动声色地连盘带枣放在教室里,“任他雨打风吹去”。
二、宽容是无声的批评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为督促学生自觉养成按时到校的习惯,我最初几周总是坚持准时第一个来到教室门口,迎接学生一个个走进教室,其中有一名学生靳赛,生活自理能力糟糕,开学几天接连迟到,看到我站在教室门口,跑到我面前准备向我解释,我就说:“快进教室吧!”靳赛疑惑不解地望着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第二天她依然迟到,第三天也是如此,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她总是迟到,而且每次迟到了我都不做声,让其进教室,可能是让她感到很纳闷。
其实我们在运用各种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时,无论效果如何,只要内心对学生充满信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学生也许有许多谎言、甚至还会利用老师的信任欺骗老师,但谎言千万条,信任就一个,最终老师的信任会成为他们改变自己的重要力量。
无声的批评,在于唤醒孩子们内心沉睡的责任心,用静默的方式,无声的嘱咐,融化不良习惯的坚冰。
我们都认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改正不良习惯岂是一次批评就能见效
的?我们要宽容,容许一点一点的改变,直至迎来彻底改正的那一刻。
宽容也是一份信任学生是对学生一种最好的激励方式,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既利于放手让学生学习、办事,给学生舞台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也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融合。
三、理性是批评的核心
对学生而言,面对繁重的作业,偶尔偷一下懒,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这不光彩的事情,又怕让同学们知道,被同学嘲笑,更怕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指责,对后进生是如此,优等生更是如此。
各方面都较优秀于灵便出现了采用欺骗的小手段的现象。
这一周的周记本上交了,当批改到于灵的周记本时,最后一篇周记的文末竟然涂着一大片白白的修正液,看着作文,我觉得似曾相识,为稳妥起见,我拿着周记本将于灵叫到一边,问:“这一周的周记你写了吗?”于灵愣了一下,说:“我写了。
”“写了什么?”我追问着。
“我写了……写了。
”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我仍温和地说:“我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我错了老师,”于灵红着脸说,“下次我再也不敢了。
”我纠正道:“不是不敢了,而是再也不会了。
懂吗?”“嗯!”
我没有停止,继续说道:“我们刚学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知道了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一起想一想这一次周记没写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哪些处理方法?”
我们一起讨论得出:掩盖是最蠢、最恶劣的方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下下策;等老师发现,再解释原因,这是下策;在老师发现前,主动解释,这是中策;在老师发现前,解释原因,表示会马上补一篇补救,并保证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上策。
现在,请你选择,你选哪一个?于灵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强烈的自尊心已经勒住了她一错再错的欲念。
这一场讨论,是一场头脑的风暴,心灵的洗礼,自我的净化。
教师要讲究科学艺术的批评方法,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
陶行知先生“奖糖果”的柔性批评方式为我们津津乐道,愿我们的批评中狂风暴雨少一些,多一些甜甜的“糖果”。
【参考文献】
1.艺术地批评——批评的艺术,周建强,官林小学 2012。
2.三寸之舌赢天下,唐朝,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批评的艺术,黄静,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