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渔父1
- 格式:ppt
- 大小:489.00 KB
- 文档页数:19
渔父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课件)学生齐读: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首创“ 骚体诗”,亦称“ 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2自令放为? (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屈原:1、外貌、神态:颜色憔悴,形容枯槁__心力交瘁、忧国忧民2、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__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__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庄子·杂篇·渔父作者编辑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2题解编辑“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
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
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
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
本篇历来也多有指责,认为是伪作,但本篇的思想跟庄子一贯的主张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儒家的指责不如《胠箧》、《盗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与内篇的观点相一致,而且渔父本身就是一隐道者的形象,因而仍应看作是庄派学说的后学之作。
课文回顾练(二十四) 渔父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渔父见而问之曰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走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交际③游.刃有余 运转2.与⎩⎪⎨⎪⎧①子非三闾大夫与.表疑问语气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介词,跟,同3.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②何故深思高举.举动、行为4.而⎩⎪⎨⎪⎧①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关系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并列关系③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关系④客逾庖而.宴 连词,表顺承关系5.见⎩⎪⎨⎪⎧①是以见.放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②渔父见.而问之曰 看见③项伯即入见.沛公 拜见、会见6.安⎩⎪⎨⎪⎧①安.能以皓皓之白 怎么②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7.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③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8.斯⎩⎪⎨⎪⎧①何故至于斯. 此,这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则,那么9.鼓⎩⎪⎨⎪⎧①鼓.枻而去 敲打②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弹奏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击鼓④一片神鸦社鼓.鼓乐声10.放⎩⎪⎨⎪⎧①屈原既放. 放逐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放纵③沉吟放.拨插弦中 安置④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散失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乃歌.曰 名词作动词,歌唱 2.鼓.枻而去 名词作动词,敲打3.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拘泥,执着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4.何故至于..斯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