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
他的生态思想更是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出发,探讨其对当代世界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批判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破坏,以及工人阶级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他指出,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最终破坏生态平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提倡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他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关系,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体系。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与自然和谐共处时,人类社会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给当代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人们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已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环境的恶化。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提醒我们应当关注自然环境问题,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也提醒我们应当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人们应当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自然资源的限度。
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人们也应当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也对政府和社会组织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政府应当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的建设。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他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独特理解,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动物,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他关注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并指出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促使当代社会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与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人们的追求利润和竞争的逻辑导致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注重追求利润,无视对自然资源的限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
这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警示,提醒我们要反思和改变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倡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对于当代社会在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问题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摒弃人类优越论和对自然的掠夺性态度,建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去解读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找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何玉宏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
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问题。
人们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历史上,社会学受过生态学很多影响,一些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重要的社会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生态哲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一、历史上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影响生态学作为描述个体生物及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19世纪后期由一些动物学家与植物学家建立的。
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在美国社会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0世纪初,当偏重于理论建构的欧洲社会学在体制化上进展缓慢之时,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其内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中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而为各大学接纳更多的教师和新学科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社会学秉承当时在美国风行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与一些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注重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过程基本完成,社会学在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但还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社会学研究。
在此情形下,一些社会学家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大量借用到社会学研究中来。
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曾出现“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及“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 等研究方向。
其中,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的帕克及其学生对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 产生的影响也比较久远。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和资源短缺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依然深远。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体,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
在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正在快速消耗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就是,我们必须重视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剥削和破坏,并提出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的观点。
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就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立存在和发展。
这一观点在当代更加重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就是,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当代,环境问题往往对弱势群体影响更大,而那些富裕和强大的群体往往可以逃避环境问题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解决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公平和包容。
生态哲学的概念及现实意义解读本文对生态哲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生态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阐释了生态哲学的现实意义:生态哲学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生态哲学影响着人类思维的发展;生态哲学影响着社会本身的发展。
标签:生态哲学;自然;环境伦理一、生态哲学的相关概念解读如果要知道什么是生态哲学,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内容。
种群英文译为population,指的是栖息在同一个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生物群落的英文译为biotic community,指的是在同一地域之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英文译为ecosystem,它表示的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群落具有相同的含义。
结合近代生态学动态,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另外,要想了解生态哲学,还需要明确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指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大众理解的生态哲学就是指研究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哲学,他们认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其实生态哲学就是哲学,并非哲学的一个分支。
生态哲学和哲学一样,它是指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态哲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和生态方法论。
生态本体论坚持的基本观点主要有过程原则、有机整体原则、关系原则和创造力,它体现的是生态世界观。
哲学的认识论告诉大家人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而生态哲学的认识论则强调,关系的普遍性原则是可以认识的,过程性原则不仅可以认识现象,而且可以认识本质,因为整个世界是一种过程。
有机性原则告诉大家能动的主体可以用真理把握本质,从而进行认识。
生态方法论换一种说法来说就是環境伦理学。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既是哲学家也是经济学家,他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和观点,虽然在他的时代并没有被广泛关注,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无限追求利润,以市场为导向,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持续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和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裂和生态平衡的失调。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追求金钱和商品的价值增值,忽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这种追求实际上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马克思的这一洞见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马克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支持。
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在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的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保护自然环境。
他认为,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界的有限性和脆弱性,通过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重视这种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只有意识到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
我们应该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加强环保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重要理论探索和创新。
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从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当代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哲学著作中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以人类文明发展为前提”等重要观点。
他们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任意破坏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当代生态危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日益加剧,各种生态问题愈发严重。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
这些问题的加剧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威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当代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命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倡导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四、生态伦理道德。
生态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不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而且深入研究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
而生态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生态学告诉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与其他生物体和环境和谐相处。
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当人类的活动干扰生态系统时,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学教会我们要重视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如空气净化、水资源调节、食物供给等。
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往往被忽视。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这种依赖关系,提醒人们要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以确保这些服务的持续供给。
再次,生态学指导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即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
生态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未来世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育,可以改善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研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最后,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生态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供给,也受到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应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践、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生态哲学的立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胁迫,强调保护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2. 生态哲学的实践路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要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上,需要通过改革社会制度、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途径,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严重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整个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针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采取一系列综合的解决途径。
需要改革社会制度,构建绿色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倡导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法制建设,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
需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何玉宏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
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问题。
人们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历史上,社会学受过生态学很多影响,一些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重要的社会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生态哲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一、历史上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影响生态学作为描述个体生物及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19世纪后期由一些动物学家与植物学家建立的。
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在美国社会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0世纪初,当偏重于理论建构的欧洲社会学在体制化上进展缓慢之时,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其内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中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而为各大学接纳更多的教师和新学科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社会学秉承当时在美国风行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与一些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注重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过程基本完成,社会学在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但还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社会学研究。
在此情形下,一些社会学家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大量借用到社会学研究中来。
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曾出现“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及“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 等研究方向。
其中,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的帕克及其学生对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 产生的影响也比较久远。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理论。
可以说,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美国社会学早期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
从美国社会学发展史角度来讲,人类生态学是美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社会学理论。
在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美国社会学早期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上。
人类生态学理论对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功不可没。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人类生态学理论,作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城市社会学就不可能诞生。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城市社会学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身理论体系,是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出现之前城市社会学领域唯一居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它指引了城市社会学发展方向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20 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人类生态学派的全盛时期,除帕克外,伯吉斯、麦肯齐等学者都努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帕克引用生态学原理,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大自然平衡定律去解释城市中人的行为,城市好像一个大自然环境,人类按不同特性聚集而居。
为了生存,这类人、动物或植物要与另一类人、动物或植物争夺最佳的位置及稀有资源。
这些早期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类比的方法,借用生态学中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来研究一些社会学问题,诸如城市中人口的空间分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社区解组(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自杀率、离婚率的空间分布与道德共同体的对应关系等,研究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 世纪50年代末,邓肯在人类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技术(technology)等四个因素组成一个“生态复合体”,简称为POET生态复合体。
生态复合体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利用组织和技术手段主动适应环境的一面,这是人类独具的特色。
同一时期,也有的学者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形成了“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但从事这些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历史早期或现代的不发达地区一些社会组织较简单的社会。
社会学家一般认为限制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生态环境条件,而是社会体制的安排,因而他们对工业社会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内部的组织与矛盾,而很少涉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态哲学的兴起与发展生态哲学或环境哲学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地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
在一些专家看来 ,“生态哲学”与“环境哲学”研究的对象、观点和方法大致是相同的 , 都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可以看作是同一学科的不同说法。
只是,“生态哲学”更多强调的是用生态学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生态科学的方法论去观察、评价和调节自然——技术——社会的关系, 而环境哲学则重视借助于生态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来探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的关系,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哲学或环境哲学的孕育,起始于20世纪初至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同时也造成森林资源和野生物种的破坏,带来城市的空气、水源和生活环境的污染。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1933 年,德国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兹(Albert Schweitzer)出版了《文明与伦理》一书,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
1949年,美国生态学家、森林保护工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ld)的论文集《沙乡年鉴》出版。
在该书“大地伦理”一章中,他提出, 为了保护“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完整和美丽”,需要一种新的大地伦理。
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只是“普通的成员和公民”。
1967年,美同历史学家林恩·怀特(Lynn White)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很有影影响的论文《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
林恩·怀特认为,我们的生态危机,根源于西方人犹太教——基督教的观念, 即认为人类应该“统治”自然。
由于我们把自然视为异己,仅把它看作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我们已经使地球遭受了大浩劫,并正在带来严重的恶果。
他指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所作取决于我们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
更多的科学和更多的技术将无法使我们摆脱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危机, 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信仰。
”人类为了克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必须探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观念”。
这个精神成长的需求,必须由以专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学问来完成, 生态或环境哲学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环境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 也是环境哲学的形成时期。
1970年举行第一个“地球日”(Earth Day) 之后,1972 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
环境哲学形成的标志是这一时期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哲学的重要论文和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l972年,威廉姆·布莱克斯编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哲学与环境危机》。
1974年,挪威学者 S.kavloy 正式提出“生态哲学”一词。
此后国际上陆续出版了以“环境哲学”或“生态哲学”命名的著作、论文( 集 )。
环境哲学开始广泛探讨为什么应该和何以能实践的问题,开始以主动挑战的精神剖析和反击西方哲学、科学与文化传统中的谬误。
从一系列哲学根本问题和话语形态上看,环境哲学都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实质性的哥白尼革命。
20 世纪 80 年代是环境哲学的确立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在环境保护上“地球第一”的概念已经形成,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继续以自己独特的环境哲学思考方式论证自己的环境价值观念,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方式,并开始确立起相对稳定和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l981年,斯可利穆卫斯基在伦敦出版了《生态哲学:设计新的生命策略》。
1983年,汤姆·雷根出版了在动物权利理论方面的重要系统著作《动物权利的情形》。
罗宾·阿特弗尔德出版了专著《环境问题的伦理学》。
环境或生态哲学的突破之代表首数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的深层生态哲学。
深层生态哲学的目的在于克服西方二元论哲学,摧毁西方哲学关于自然的陈旧的思考、范式,变革西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制度。
“深层”相对于“浅层”而言,浅层生态运动局限于人类本位的环境和资源保护。
阿伦·奈斯说,“我用生态哲学 (ecosophy) 一词来指一种关于生态和谐或平衡的哲学”。
德国哲学家萨克塞在1984年出版了《生态哲学》一书。
他认为,生态哲学研究的是广泛的关联。
由于广泛的生态关联 , 每个人都在更高的程度上成为整个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人与人之间变得更陌生了,每个人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生活都感到更不安全,更无保护。
这里, 我们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面临着争取建立人际相互理解新基础的任务。
因此, 萨克塞认为 ,“生态哲学所探讨的正是在这一关联中如何行动的问题人如何发现他的作为社会的房子——这就是世界一一以及在其中共同居住应怎样去布置和安排。
他强调,“人在生态关联网中遇到了严格的控制。
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作为主人而对这一发展,我们自己也是整体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成为近化的帮手, 可以影响其方向,但是自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摆布的物体,而是我们得适应自然,以便使自然根据其规律按照我们的意愿起作用。
”所以,生态哲学的任务是人们在自然——技术——社会的关联中“加强对我们生存基础和我们人类基础的反思”,在技术的运用上趋利避害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重新确立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活。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 (F.Capra) 认为,生态哲学是现代科学世界观, 是科学最前沿的人的观点。
他说:“一种新生态世界观正在形成 ,其科学形式是由系统理论赋予的”。
他把生态哲学理解为生态世界观,是转变以往价值观而形成的新的生态世界观。
它的特点,一是强调世界的整体性;二是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过程比结构更为基本。
我国学者余谋昌先生也认为:“生态学,或生态学世界观,它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
”他在所著的《生态哲学》一书中对生态哲学的特点作了如下全面概括:“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