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2 河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4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泻、潜、渊等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梁启超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听音韵,听节奏,听停顿,并且大声跟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2)写少年是什么样子。
第三部分(3)期待少年的雄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思考“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2.在课文哪部分有所体现?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部分。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3.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明确:红日;(黄)河。
教案:《少年中国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陈映真以及其思想观点;2.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核心观点,并思考其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1.《少年中国说》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少年中国说》的核心观点。
三、教学难点:1.《少年中国说》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学习经历,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
介绍陈映真的背景、生平和成就,并引导学生了解陈映真在中国青年和教育方面的贡献。
3.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5分钟)分组让学生阅读《少年中国说》,并讨论以下问题:a.《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让全班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4.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核心观点(20分钟)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问题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核心观点:再次分组让学生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并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段落进行分析。
5.思考《少年中国说》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25分钟)让学生根据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和分析,思考以下问题:a.你认为《少年中国说》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b.在你看来,教育应该如何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提醒学生不仅要回答问题,还要给出理由和具体的建议。
6.总结和展望(5分钟)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并展望下一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延伸:1.小组展示:让学生组成小组,针对陈映真的理论观点和教育方式,设计相关主题的展示,并邀请其他班级同学观摩。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2.学生对《少年中国说》主要内容的理解;3.学生对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思考和展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和改进方向。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发表了各自独特的观点。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词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日图更新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1、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1)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少年中国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如:足、故、语、澌等2、理解并积累词语,如:翘足而待,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等3、体会本文在语言上气势磅礴、运用大量比喻排比句式的写法。
4、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对简单的古代汉语有简单的积累,但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实践中,我领悟到,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大求全,不整天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古诗的精髓,才能让古诗词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3重点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4.1一课时教学活动1【讲授】一课时一、教学储备:1、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早年极力主张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
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著有《饮冰室合集》。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案名称:《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内容。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2.运用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少年中国说》2.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导入问题:你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有什么了解?2.引入《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3.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未来。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 (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3.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否与现实相符?步骤三:文学鉴赏 (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什么体验?步骤四:写作练习 (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思考和展望的文章。
2.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
步骤五:课堂总结 (10分钟)1.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
2.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展望中国的未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的作文。
《少年中国说》教案第一篇:《少年中国说》教案《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人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
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白话文风气之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三、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3、学生根据注释自译课文。
4、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错。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清朝末年的文学家梁启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o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
o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探究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少年的呼唤。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少年中国说》的文学魅力。
o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o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
o分析作者在文中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及其象征意义。
2.难点:o深入解读《少年中国说》中的隐喻和象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文学特色等内容。
o收集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评论,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少年中国说》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未来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与青少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少年中国说》的创作情况。
o朗读《少年中国说》原文,让学生感受其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
o分析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等。
o探讨《少年中国说》的文学特色,如象征手法、排比句式等。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少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了解其历史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担重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
2. 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了解其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韵律。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梁启超及其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诵比赛,提高朗读技巧。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梁启超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讨论积极参与、分享观点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下问题:1. 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文中的意象和寓意?3. 学生对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八、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其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少年中国说》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少年中国说》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及其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课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朗读,注意朗读的语调和停顿。
3.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如爱国、奋发向前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阅读梁启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思想。
(2)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中国近代史。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发言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感悟:通过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感悟和体会。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三、教学准备1、查阅梁启超资料。
2、了解清朝末年(1900年)社会背景。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课题1、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和他的《少年中国说》出示梁启超图片,板书课题。
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指名2人读。
师带读。
师:我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少年中国/说)2、释题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说”是论述的意思。
例如: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是写马的;宋朝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写莲花的。
猜一猜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齐读课题)师:何谓少年中国?(年轻的中国)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二、检测预习,感知文章大意。
过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搜集资料,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1、汇报预习结果。
(写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2、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快速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指名1人读。
指导朗读:①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故”是所以的意思,读时要停顿(出示停顿)。
再读。
指名1人读。
4、点红“今日”。
“今日”是什么时候,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谁来说说?师小结板书:结合资料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板书:结合资料)5、师出示图片介绍年代背景:120年前的中国,国家极其贫穷、落后。
人民生活贫苦、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他们嘲笑中国是年老腐朽的国家,想趁中国落后来瓜分中国,甚至有言论说,任何一个列强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了中国。
国家危在旦夕,民族危在旦夕,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为唤醒国人爱国热情写下,读(出示:故今日之责任……)6、理解“责任”。
师:今日之责任是什么责任?(板书:少年中国)梁启超渴望创造一个怎样的少年中国?7、出示剩下的句子,指读(生汇报)。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
束”。
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怯懦瘠牛翘足可待鹰隼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
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
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
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常思既往日新盛气怯懦苟且不同之大略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
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
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
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
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
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
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明确: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从而刻画出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图强,变革现实。
但是仅仅归结于复述老年与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别,把少年一律看成先进,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