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二单元_3_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27
2019春湘教版科学五下2.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word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科学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后,教材设计了“模拟昼夜的形成”、“傅科摆”和“谁先看到日出”共2个活动和1个阅读,指导学生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本节课只选择第1活动和1个阅读作为第一课时,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在通过阅读资料对假设进行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头饰太阳、地球、地球仪、及时贴五角星、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一、导入课题1.出示视频:《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动画片。
看动画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思考动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师:刚才动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师: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目标。
师:这里的白天用一个字表示是(板书:昼)?晚上呢?(板书:夜)师:你们经历过昼夜现象吗?(生:经历过)只要是地球人都经历过。
师:我们经历的昼夜现象的规律是什么呢?白天过去,就是晚上,晚上过去了就是白天,也就是昼过了就是夜,夜过了就是昼,昼夜昼夜…这种现象叫什么呢?就叫做交替。
二、新授:(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历过的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就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中心,地球不动,所有的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转,包括太阳。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一、教学内容湘教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3.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4.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记录表、课件。
五、课前活动:(课件出示一个圆)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
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六、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
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每天,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白天我们又叫做(昼),夜幕之后的晚上我们又叫做(夜)。
白天和晚上,也就是昼和夜,它的出现有什么规律呢?生:昼夜轮回出现。
师:是啊,昼过了就是夜,夜之后又是昼,昼夜轮流出现,我们叫做什么?(昼夜交替)师: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和夜之分呢?这种现象可能与宇宙中的什么天体有关系?生:地球和太阳。
师:太阳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生:能发光,光芒四射!师:地球呢?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师:如果地球能像太阳一样,本身会发光,会有昼夜现象吗?师:地球和太阳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天空世界,去探索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板书)2.过渡。
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生:不能!师:地球和太阳都不动不能形成昼夜?不动不行,那反过来太阳和地球都要怎样才能形成昼夜交替?(运动)师: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
我们今天也要象科学家一样,猜测一下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白天黑夜现象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抓住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触即发。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昼夜指⽩天和⿊夜,亦可代指事物两个相反的⽅向。
昼夜的产⽣形成与什么相关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昼夜的形成原因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昼夜的形成原因 昼夜是⽩天和⿊夜的合称。
昼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转运动⽽形成的⼀种⾃然现象。
昼夜由⾃转产⽣,谓之“太阳⽇”,但昼夜的长度并⾮等于⾃转周期,因为当地球⾃转⼀周后,同时进⾏了公转,公转使地球对于太阳的相对⾓度发⽣变化,⽽昼夜是以太阳照在地球上的范围来看的,所以⼀昼夜⽐⾃转周期多3分56秒。
当地球⾃转时,⾯向太阳之地⾯为“昼”,背向太阳之地⾯则为“夜”。
昼夜的形成即由此。
春分以后,⽇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以后,⽇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仍相反。
地球上的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指在同⼀时刻,A地是⽩昼B地是⿊夜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地球⾃转和公转没有直接关系,假如地球停留在了公转轨道的某⼀点,既不⾃转也不公转,那么他⾯向太阳的⼀⾯是⽩昼,另⼀⾯是⿊夜,昼夜现象依然在发⽣。
这就好⽐你拿着⼿电筒照⼀个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没有⾃转,地球仪也没有绕着⼿电筒转,但是地球仪依然是⼀⾯亮⼀⾯暗⼀样。
【昼夜交替】现象(这与地球的⾃转有着直接关系)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我们⽣活的地球是以半个球⾯向着太阳,另外半个球⾯背向太阳,待在向着太阳的半个球⾯的⼈就是⽣活在⽩天,⽽待在背向太阳的半个球⾯上的⼈则⽣活在⿊夜。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转着,造成地球上每⼀个地⽅都有⽩天和⿊夜的交替。
例如,在中国⼴州,当⼴州正对着太阳时,⼴州市民就处在中午的时刻。
由于地球⾃西向东旋转,⼈们不能察觉地球的旋转,却看到太阳慢慢地⾃东向西偏移。
经过6个⼩时,地球向东转了90°,⼴州市民便处在⽇落西⼭的傍晚时分。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并理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
2.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知晓地球公转引起季节变化的原因。
3.能够描述日出、日落、昼长、夜长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
2.难点:理解季节变化是因为地球公转引起的,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天空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在我们白天是夜晚,我们夜晚是它们白天?这就要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 自转引起昼夜交替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知道地球是一直在转动的。
2.通过演示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地球的自转运动,感受地球自转的速度。
3.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的原因,即当地向太阳那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
3. 公转引起季节变化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
2.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及轨道形状。
3.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的原因,即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距离在变化,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的强度也在变化,从而导致了不同时间地球的气温和天气的变化。
4. 日出、日落、昼长、夜长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日出、日落、昼长、夜长的现象。
2.通过播放视频或演示可以让学生感受日出、日落的过程及昼夜长度不同的情况。
3.让学生了解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如何产生的,同时了解节气的起源和作用。
5.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及对今天学习的知识的理解、体会和收获。
四、教学后记1.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形象化和生动化讲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季节、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科学理论和现象探究的方法,重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和操作。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变化的原因;2.理解昼夜周期的概念;3.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4.学会运用模型形象地描述昼夜变化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内容《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重点1.昼夜变化的原因;2.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3.运用模型形象地描述昼夜变化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1.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运用模型形象地描述昼夜变化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昼夜的变化;2.询问学生,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讲解1.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地球自转与公转;2.讲解公转和自转的区别,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3.通过幼儿园四季的教学,复习公转、地球倾斜这些概念,便于进一步理解。
第三步:模拟实验1.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2.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3.观察地球仪的变化,理解昼夜的交替过程。
第四步:课堂练习1.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完成;2.讲解练习题答案和解答方法。
第五步:巩固提高1.在小组中完成练习;2.互相观察、检查,找出错误、不足;3.让学生交流讲解,加深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昼夜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昼夜的交替过程和地球自转的原理。
同时,通过小组练习和互相检查,促进了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增强了教学效果。
但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差异,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