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选修)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江苏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苏教版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在假期的研训会上,曾就《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的变化作了简单的说明。
通过寒假的学习和思考,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整理如下,与大家交流,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的第一部分是命题的指导思想。
2007年说明强调了四点,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一条,即第3条,内容为“考试目标的制定和试题的命制,将适当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并在促进学生主体性、积极性作用的发挥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方面作积极的探索”。
翻看2006年的江苏高考卷,我们可以看到江苏历史命题组开始向新教材靠拢,主要体现在运用了新教材中的材料和图片,也就是说2007年将加强这一趋势。
我们特别要注意新课程中的专题、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念。
比如典型题例6。
比如说中外历史人物、中外的改革等等,看来我们有必要翻一翻新教材,确定好二论复习的思路。
现以改革为例:中国的改革类型有:①古代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变法……②古代赋税制度改革……③近代强国御侮,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④现代改变生产关系的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⑤废除少数民族地区封建落后制度的民主改革……⑥实现民族振兴和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世界范围的改革类型有:①社会制度变革的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②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的英国议会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等……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2007年高考依然关注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的第二部分是考试内容及要求。
先看考试内容:1.就呈现形式而言,改变了2006年的考试说明的优点,2006年的考试说明是教学大纲内容具体化。
今年则是将全国考纲表格化。
比如说隋唐时期的手工业2006年要求掌握造船业和制瓷业,2007年手工业的发达。
这种呈现形式,一方面是给命题者以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新课标接轨。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选修科目)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一、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评析1. 试题基本情况(1)考点分布必修与选修依然保持100分与20分的格局,必修之间所書比重分布与《考试说明》基本吻合:必修一40分,必修二33分,必修三27分。
选修1改革10分,选修4人物10分,最近三年没有变化。
(2)客观题分析(3)主观题分析21题12分:考点:古代屮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设问:8分是针对材料设问(答案来白材料),4分需要回忆课木相关知识作答(问题直来玄往,没有难度,关键就看对书本的熟练稈度)。
22题15分:考点:近代屮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运动特点和评价。
设问:大约10分需要利用材料I叫答,5分需要从课木找答案(其中有2分问题很肓接)。
23题13分: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设问:10分是育接利用材料冋答,只有3分需要背书(问题是直来育往型)。
24题A10分: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设问:材料和设问与课本契合度非常高,只要书背的好,能得到8分左右。
24题B10分:考点:屮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科学家——李时珍设问:材料和设问与课木契合度也非常高,要是书木知识掌握的牢固的话,得到8分左右没有问题。
2. 特点: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稳中出新的原则,素材新鲜,与所学知识关联性强。
考査知识点全面,整体难度较低,有较好的区分度。
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创设试题情境,不仅没有超越历史的考试大纲,还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
第一,客观题素材新鲜,形式多样,如俗语、诗歌、方志、画像石、通令、海报、图表等。
第二,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注:去年注重考查对史料文本的充分运用,与所学知识关联性较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是考查学生熟悉的基木知识点,选项和问题的设置是考杏学生对基木概念的掌握以及对基木解题能力的把握。
例如第1题是考杏宗法制屮嫡长了继承制;第3题是考查翻车;第6题是利用《天朝出亩制度》作为文木史料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第12题考查口内乩会议,材料比较简单;第19题从叙述史料考杳斯人林模式,答案极为简单。
2016年江苏小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范文篇一:2016年全国高考成绩查询时间汇总2016年全国高考成绩查询时间汇总高考已经告一段落,很多考生现在应该是非常期待成绩公布时间,成绩是否理想,能不能去梦想的学校?能比考试更紧张的,估计是有知道成绩的那一刻吧!想知道成绩什么时候发布吗?家长学吧用一张图告诉你。
转给身边的高三考生吧。
篇二:江苏2016年小高考解读说明-完整版江苏2016年“小高考”说明出炉2015-11-25扬子晚报《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昨天出炉。
根据《说明》显示,各科总体结构保持平稳,考查内容方面有微调,其中历史学科相较而言内容有所增多、难度有所加大。
扬子晚报第一时间特邀南京第29中学各科教研组一线老师,对六门说明进行解析,为考生指点迷津。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蔡蕴琦王璟物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点评人:南京市第29中学仇长帅【内容分析】物理学科测试内容要求、试卷结构、测试方式和时间等,和2015年的说明相比较,几乎没有变化。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考察要点是《物理1》《物理2》必修部分5个C级要求和7个B级要求部分,分值共占卷面的80%左右,《选修1-1》或《选修3-1》都是A级要求,分值约占卷面的20%,全卷实验部分的考查占分约15%。
试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约为7:2:1。
考试说明中的B级C级要求的知识点是考查重点,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并能够“综合应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复习建议】1、对照《说明》,梳理每个知识点,关注测试要求,严格按照《说明》要求合理安排复习计划,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确保A级考点不丢分。
2、关注《说明》中的C级要求考点: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
3、善用《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
认真分析《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重视B级C级要求知识点的综合演练,把握好复习的难度,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目录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2)(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3)(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4)(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6)二、考试范围 (8)必考内容 (8)古代 (8)古代中国 (8)古代希腊、罗马 (9)近代 (9)近代世界 (9)近代中国 (9)现代 (10)现代世界 (10)现代中国 (10)选考内容 (11)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1)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1)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1 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2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历史科一、命题指导思想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努力实现(原为“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具有(原为“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以稳为主(新增)、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
2016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物理科一、命题指导思想高考是大学选拔新生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中学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科(江苏卷)命题按照“科学选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组织实施。
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考试内容及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一)能力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查知识及其应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能力简单的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要求考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能够清楚的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并能应用于简单的实际物理问题。
2.推理能力能够从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出发,在给定的简化情况下导出物理学中的定理或公式。
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中已知的事实和条件,结合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作出正确判断,并能够把推理过程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的本质,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考历史江苏选修知识点江苏高考历史选修知识点江苏省高考历史科目中,选修部分的知识点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各个方面。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回答相关的历史题目,还能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在备考阶段,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结合历年高考真题进行练习。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历史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包括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还要了解周朝的封建制度以及各个民族的渗透和融合,如夷狄的西北侵袭和南方蛮夷的挑战。
2. 秦朝及其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文化、教育、军事的改革。
还要了解秦始皇的法律制度、修筑长城、修订文字等事迹。
3. 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了解汉朝的封建制度、官僚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的行程和特点。
同时要了解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兴起。
4.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了解隋唐时期政治的集权化特点,如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地方豪强的削弱以及社会繁荣的局面。
还要了解丝绸之路的繁荣、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以及佛教的传入。
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进程以及条约的签订。
同时要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如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领土的割让以及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压迫。
2. 辛亥革命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进程,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还要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对中国的影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进程,以及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付出。
还要了解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重建。
三、世界史知识点1. 文艺复兴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了解文艺复兴的起因、主要特点以及对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还要了解文艺复兴的扩展,如探险和殖民的发展。
2. 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历史科一、命题指导思想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体现以稳为主、稳中出新的原则。
(表述略微变化))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
其中,历史(I)、历史(II)和历史(III)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
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古代部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5.古代希腊罗马(1)雅典的民主政治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近代部分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
(2)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表述改变,原为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2)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荷兰、法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与影响。
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
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4)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瓦特改良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革命运动。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工业(原为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部分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表述改变,原为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三个小标题整合为二个,考点的具体内容没有变化。
)(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表述改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原小标题(2)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18.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19世纪以来的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