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母校(初稿最新版文末附录中有插图2013-9-18)

  • 格式:doc
  • 大小:566.50 KB
  • 文档页数:2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深处的母校

位于二中北面仅一墙之隔的东林书院,其知名度比小娄巷还要高得多,它闻名海内外。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领袖顾宪成等人曾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力持清正,伸张正义,这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俗形成截然相反之势,体现了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顾宪成撰写的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爱国知识分子。

二中校园与久负盛名的东林书院为邻,使每一个二中学子都得益匪浅,在这个近在咫尺的书院里,可以见到千古名联的真迹,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中校园的围墙西边是南北走向的苏家弄(见下图5)。

苏家弄位于人民路与崇宁路之间,长约500多米,它的南端与崇宁弄的北端相连。这两条里弄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家弄背靠东林书院,相传苏东坡的后裔曾外迁至此居住,苏家弄东边的东林小学名气不小;崇宁弄东边则有另一所江南名校一女中,以及也有点名气的新庙前小学(现名崇宁路小学)。其中,一女中位于二中南面,也是一墙之隔,校园里布满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非常雅致。苏家弄和崇宁弄两条弄堂连起来总长不足800米,却集结了4所名校,难怪到了上学、放学的时候,这里总是熙熙攘攘、闹个不停。

图5:二中“一区”校舍西边的苏家弄(摄于2011年)

那些年,我家住在花园弄,距二中约1里之遥。每天上学,出弄堂口沿人民路向东走,步行约3分钟,向右拐就进入苏家弄,再朝南走约2分钟,便可进入二中校门。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每天背着书包轻松上学的感觉真好!

母校故园忆旧貌

走进二中校门,右手边是传达室,其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安全保卫,访客登记,收发信件、报刊、包裹等事项。

进入校门朝前看,会见到一个宣传栏,栏内常常展示大幅宣传画或者宣传标语。

当年二中校园内有称作“一区”、“二区”、“三区”的3个地块。

“一区”内的校舍主要用作党政、校务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工饭厅、教师集体宿舍等。“二区”主要供初中部教学用。“三区”主要供高中部教学用。

二中校园内建筑物数量不多,但有自已的特色。

“一区”是全校的精华部分(是早先的“老辅仁”所在地),它自成一体,其建筑物的外观相当漂亮(见图6)。它的第一进为单层建筑,共有6个房间,左、右两边各有3间。大门(即为“老辅仁”大门)居中,朝南(见图7)。在大门右侧外墙上挂有一个小的木制的待领信件橱窗。大门内左侧为医务室、总务处、劳动工具间等,右侧为接待室、教导处,学生会、团委办公室等。沿中间走道往北是一个天井,左、右各有一个小花园,种植多种花卉,开花时节姹紫嫣红,花香扑鼻,蝴蝶纷飞,令人陶醉。第二进是一座外廊式两层建筑,呈“L”型,其底边是东西方向的。一层右侧是校长室、党支部办公室、小会议室,左侧是工会俱乐部等,一层西南角(“L”型的纵横交会处)有一间教室,初中部音乐课常在这里上。“L”型的底边沿苏家弄折向另一边(南北方向),有5间教室并排。连通此建筑物上、下两层的是木楼梯,有两架,均沿外廊而立。这两层建筑的二层有一大排房间,共有十几个,分别用作图书馆、阅览室、教材发放处、教工宿舍等,有一部分实验室在这一层。

图6:“一区”校舍外观(摄于1964年) 图7:“老辅仁”大门

外廊式两层建筑的北面是后来扩建的三层外廊式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楼房,其底楼是教工食堂,二楼是阶梯教室(初中部音乐课也常在这里上),三楼是理化生实验室。该楼与“L”型二层建筑相连接,形成一个马蹄型建筑群(呈“[”型)。其中间的空地(砖地)供师生课间活动或集会使用,好象有一个高台,可作登台演讲之用,后来又添了几张水泥乒乓球台。空地东边是砖彻的围墙,隔壁就是东林书院,“东林旧蹟”的石牌坊比肩而立。

“二区”位于主干道北边。有一幢两层东西方向的教学楼靠近“外操场”,有8间教室;另有一幢两层东西方向的教学楼紧靠主干道,有4间教室。这两幢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是砖地,其面积大小相当于一片篮球场,供师生课间活动,常摆放一些跳马、运动垫之类体育器具。

“二区”的西端有几间办公室,其中包括体育教研组、体育噐具儲藏室、广播室等(见图8)。

图 8:“二区”的教学楼(摄于1964年) 图 9:“三区”的教学楼(摄于1964年) “三区”位于主干道南边(见图9)。内有两幢两层东西方向的教学楼,各有6间教室。两幢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有绿化带。教学楼以南有一大排平房,几乎全是教师办公室,高、初中各学科教师大多在此办公。唯一例外的是,这排平房的东头有一小间面向师生开放的“理发室”。

“三区”与一女中隔墙相邻。如果站在两个教学楼二楼东头的走廊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女中校园里的景象。教师办公室朝南一面的窗口正对一女中校园。

校园东部与“二区”相邻有一个操场(称为“外操场”),内有两个篮球场,一条跑道(约80米长),一组单、双杠等体操活动器械。“外操场”东边是环城马路(解放东路),其间的围墙先是竹篱笆(1958年我们上初中时),后来改成砖墙(见图10)。

校园中心区有一块运动场(称为“内操场”),砂浆地,内有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组体操活动噐械和跳远用的沙坑。其北边围墙外即东林书院,西边围墙外即为“一区”,西北角有一个小门通往“一区”(见图11)。

图 10:外操场(摄于1964年) 图 11:内操场(摄于1964年) 前面提到的“主干道”位于校园中心区,东西走向,约有100多米长,六、七米宽,有时兼做田径活动的跑道。其西端靠近校门,东端接“外操场”。主干道北面是水泥运动场,南面墙上有几块长长的黑板(黑板墙外及“三区”教学楼西也是一女中的教学楼)。由学生会、团委主办的《前哨》黑板报,以及由教工团支部主办的《语花》黑板报均定期出刊,黑板报上的粉笔字和插图都出自硬笔书法和绘画高手,相当漂亮,文章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很强。我记得《前哨》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邵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语花》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学师傅画圆》。与黑板并排的玻璃橱窗内展示最新的《人民日报》、《无锡日报》的各个版面,还有各类新闻图片等。1960年前后,中苏两国关系十分密切,国内盛行“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校方鼓励各年级学俄语的同学与苏联中学生通信,为此,在宣传橱窗里常展示苏联中学生邮寄给我校同学的珍贵礼品,包括照片、邮票、书签、画册、明信片等。

这些黑板报和橱窗是传播时政新闻和校园文化、报导各项师生活动的重要园地,它所起的宣传作用很大,所受的关注度很高,师生们路过此地总要驻足看一眼,读一读,久而久之,使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为全校的新闻中心、舆论中心。

“二区”与“三区”之间的南北通道是全校人气最旺的地方,正中间有一棵大树,树干高处装了一只高音喇叭(另一只高音喇叭架在水泥运动场东边高处,面向西),用于播放课间操乐曲及广播通知等。悬挂(或斜靠)在树干上的小黑板上常有“重要通知”。

校园西边围墙外有一个学生饭厅(在苏家弄内,兼做大会堂),它是1958年人民路拓建时利用全校师生靠板车拉回来的旧砖瓦建造起来的。学校文工团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演出,有时还举办高中生热衷的市二中与一女中校际联谊会。我至今还记得1958年秋天,学校文工团曾演出过话剧《火烧赵家楼》、《中美对抗赛》等节目。

校园外苏家弄的西侧还有一块运动场(在田基浜,被称作“田基浜操场”,1958年前后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内有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个操场就逐渐废弃了,

二中校园占地面积总共只有12亩,而全校6个年级24个班级的学生总数超过1000人,这么多人在此弹丸之地开展各类活动,当然很拥挤,难怪被外人说成是“丝螺壳里做道场”。

二中校园占地面积虽小,它的办学成就却十分显赫。这就是母校了不起的地方。

二中名气众人仰

“名气”一词的词义解释是:名声,在社会上、群众中的威望。

这就是说,一个人或组织的名气大小取决于社会评价,取决于公众的认可程度,取决于它是否为众人所仰慕。一个人或组织的名气大,社会影响力也就大。反之亦然。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母校无锡二中的名气是逐步感受到的。

1958年夏天,小学毕业前夕,我的班主任老师杨澄祥(女,教数学)在指导我们填报升学志愿时说:“上中学,最好选二中,二中名气最大”。这是我头一回听身边人说起二中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