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导师信息
- 格式:docx
- 大小:18.90 KB
- 文档页数:6
讲座报告:广东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介绍时间:2019-04-12:9:30-12:00地点:物信南楼祥联厅报告人:韩国军报告人简介:韩国军,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执行院长,IEEE高级会员。
主要从事前沿通信技术、面向数据存储的信号处理与差错控制编码技术、车联网及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技术的研发。
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11~2017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悉尼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及合作交流。
近年来在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包括SCI期刊论文27篇;申请发明专利9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新型实用专利4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市科研项目多项。
报告主要内容简介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高校,工程、材料、计算机、化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
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本学科紧密围绕信息和通信系统的所涉及的关键理论问题,以及国家和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①通信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②通信系统与高端核心芯片;③前沿光子技术与光电器件;④人工智能。
物理学院导师简介硕士教育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掌握材料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
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有关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和先进测试仪器的使用和结果分析。
具有在材料或器件的研究开发单位、高等院校或生产部门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 量子力学(Ⅱ)、固体物理(Ⅱ)、高等激光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群论、固态电子学、激光光谱学、半导体薄膜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理论与应用、光信息存储材料、光电材料及器件物理、计算物理、材料科学前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材料化学、Matlab在工程中的应用、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分析。
物理电子学(硕士)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硕士生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常据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据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较为熟练地掌据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儒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光电子学与激光器件、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固体物理学Ⅱ、激光光谱学、量子力学、薄膜物理技术、声学基础、物质结构、Matlab在工程中的应用、半导体物理学、光通信技术与器件、计算物理学、物理电子技术实验等导师风采材料物理与化学:王银海朱燕娟唐新桂易双萍张欣罗莉赵韦人刘秋香物理电子学:胡义华吴福根周金运钟韶苏成悦潘永雄陈丽伍春燕王银海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1964年3月出生,200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物理学院导师简介硕士教育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掌握材料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
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有关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和先进测试仪器的使用和结果分析。
具有在材料或器件的研究开发单位、高等院校或生产部门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 量子力学(Ⅱ)、固体物理(Ⅱ)、高等激光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群论、固态电子学、激光光谱学、半导体薄膜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理论与应用、光信息存储材料、光电材料及器件物理、计算物理、材料科学前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材料化学、Matlab在工程中的应用、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分析。
物理电子学(硕士)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硕士生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常据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据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较为熟练地掌据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儒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光电子学与激光器件、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固体物理学Ⅱ、激光光谱学、量子力学、薄膜物理技术、声学基础、物质结构、Matlab在工程中的应用、半导体物理学、光通信技术与器件、计算物理学、物理电子技术实验等导师风采材料物理与化学:王银海朱燕娟唐新桂易双萍张欣罗莉赵韦人刘秋香物理电子学:胡义华吴福根周金运钟韶苏成悦潘永雄陈丽伍春燕王银海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1964年3月出生,200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李粹文老师品牌营销策略实战专家13年企业品牌营销经验19年企业培训经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工业大学创业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EAP高级执行师/STT认证培训师/国际高级促进师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外聘导师现任: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副会长/品牌与教育委员会主任曾任:电通安吉斯集团(国际4A,500强)| 营销事业部总经理曾任:台湾钜盛集团(台湾最大管理软件公司)| ERP顾问曾任:华南理工大学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 特聘专家李粹文老师是一位实战派出身的培训讲师,19年深植于企业培训,13年深耕品牌营销。
拥有国际500强企业及上市企业高管工作经历,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战略品牌咨询/培训、企业经营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建立品牌DNA、构建营销体系、经营思维、运营管理等企业经营模式。
实战经验:任职电通安吉斯-电通东派广告有限公司(世界500强、全球第二大传播集团)期间,成功完成东风日产CRM战略咨询业务、东风日产启晨项目、都市丽人品牌咨询服务、广东联通品牌服务等多个项目,其中东风日产启晨秒杀活动中为企业获得了近1亿人的关注度,活动微博转发数高达53.52万,短短3天时间在线秒杀人数累计8415万;都市丽人品牌咨询服务中,为企业重新进行品牌定位,用时3个月将企业知名度从原来的41%提升至81%,同比营业额增长30%。
李老师有着心理学、教练技术背景,谙熟人性与商业的逻辑及法则,曾经在华南农业大学开设NLP工作教坊、企业心理学应用等课程。
是国内最早涉及数字营销策划人之一,擅长通过互联网的商业思维及行为进行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大数据洞察分析、O2O营销模式设计、新媒体营销设计以及价值品牌孵化的颠覆性创新策略设计。
曾在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院大学MBA班及在校博士研究生班开展《互联网营销》系统课程,曾为一汽大众、BMW宝马、可口可乐、屈臣氏、华为、腾讯、三星、特步等18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上市公司进行品牌咨询、营销策划、课程培训等服务。
者风广东工业大学李兴森教授采 李兴森博士,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Array方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可拓学、知识管理与智能创新。
1991年获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做访问学者。
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理事、CAAI可拓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浙江省创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国际ITQM分会主席,国家标准化研究院知识管理课题组专家成员。
本科毕业在企业工作6年,硕士毕业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5年,受聘计算机工程高级工程师。
先后任职机械工程师、程序员、系统分析员、项目实施经理、管理咨询经理、IT运营咨询顾问、上市公司总经理助理等。
曾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副院长、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MBA导师及博士后导师,入选宁波市拔尖与领军人才和重点高层次人才。
科研方面,为解决数据质量和粗糙知识应用的矛盾问题,提出“知识智能化管理”理论。
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
相关成果被写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及中国管理学年会总结报告和中国科协《可拓学》白皮书,以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学研究》的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
在可拓学应用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提出可拓智能创新的思路,着力破解创新过程的“黑箱”困境。
多次被评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工作者,获国际IJITDM西蒙信息技术与决策突出贡献奖、国际ITQM优秀论文奖等。
教学方面,引入可拓学理论设计了整合认知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的双螺旋互动式创新思维训练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2021年3月第2期36而在我们PCB 同仁眼中的她:更是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是的,这位广东工业大学的女博士出生于1994年,今天不过27岁,却已与PCB 行业有7年的缘分。
7年的时间,她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撰写的论文被评为PCB 论文金奖,研究成果还被企业广泛应用。
对于她,很多业内人士并不陌生,她就是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黄欣。
《印制电路资讯》(以下简称“资讯”):您好,请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与PCB的缘分。
黄欣:我在2014年9月进入广东工业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就读本校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是高效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PCB 微细加工方面的科研工作,硕士和博士指导老师均为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广东省印制电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王成勇教授。
可以说我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活与PCB 密不可分。
在王成勇教授的指导下,我硕士期间主要进行PCB 机械微细加工技术研究,参与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她在校期间从事PCB 微细加工研究,一有机会,便跟随导师到各PCB 制造及上下游企业交流学习,并深入企业开展研究工作,至今已走访三十多家企业。
一心向学 纯粹于当下——专访广东工业大学黄欣博士编者按:“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是广东工业大学的校训,一届届的广工学子从校园到社会,践行着这八字校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采访的这位广工学子正是典型代表,她严谨认真,她睿智博学,她努力奋进,一心钻在实验室,纯粹亦如她!老师眼中的她:是优秀的代名词;朋友眼中的她:是最佳伙伴;同学眼中的她:是学习的榜样。
只因她工作上认真严谨,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细致入微,且能言善辩;生活中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细腻体贴,自身兴趣爱好广泛。
广东工业大学黄欣博士37PCB InformationMAR 2021 NO.2基础研究能指导工艺研究,也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前瞻性研究是未来技术可能发展的方向或者具有开创性、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提高高等学校装备水平和办学质量,国家借助外资引进了大批精密仪器设备,并配备了一批技术水平一流的实验技术人员,筹建了早期的精密仪器使用平台和分析测试中心。
经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实验技术手段,大型仪器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为提高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
近年来,由于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和稳步推进,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大型仪器平台或实验室成为各大高校争相努力的方向,大型仪器平台或实验室建设已成为评判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3]。
随着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持续购置、数量不断增加、功能日渐完善,迫切需要转变过去的纯粹纸质化的低效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如何科学管理大型仪器实验室,高效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提供绝对安全的实验室环境,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成果和质量,也已成为各高校目前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大型仪器共享使用和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大型仪器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必要性和建设安全实验室的绝对性,讨论了基于思政教育融合创建“平安校园,安全实验”的大型仪器平台文化及建设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统筹建设线上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开展全时共享管理等策略,多措并举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为教学和科研保驾护航。
一、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必要性对于高校大型仪器及国有资产,国家多个部委一直在积极推进管理改革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和管理办法。
早在21世纪初,教育部就颁发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并随后建设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这些举措均表明,国家在努力积极推动全国高校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4]。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学硕士)复杂环境下交通标志牌的检测和识别卢剑彪二〇一八年五月分类号:学校代号:11845 UDC:密级:学号:2111505003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学硕士)复杂环境下交通标志牌的检测和识别卢剑彪校内导师姓名、职称: 谭台哲副教授学科(专业)或领域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所属学院: 计算机学院论文答辩日期: 二〇一八年五月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or the Master Degree of Engineering Science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raffic Sign in ComplexEnvironmentCandidate: Jianbiao LuSupervisor: Prof. Taizhe TanMay 2018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P. R. China, 510006摘要交通标志检测与识别作为智能交通系统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发展无人驾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时道路交通中,车载摄像机拍摄获取的场景图像,部分交通标志可能被周围的障碍物遮挡,受到的光照强度发生改变以及因运动而导致交通标志模糊等因素,这些都加大了智能交通系统中交通标志检测与识别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使用一种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对交通道路环境下的交通标志进行检测与识别,以便提高交通标志的检测速率和识别率。
本文以我国道路交通标志为研究对象,主要包含三大类的交通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指示标志。
在自然场景中,车载摄像机连续拍摄获取的高清分辨率的道路交通标志进行检测与识别分类展开研究。
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项目、成长导师面对面活动指引(项目成长导师版)各位项目导师:经请示书记室领导同意,为做好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项目跟踪维系,加强项目成长导师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的沟通维系,现定于3月17日(星期日)下午14:30—17:00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北京路312号)开展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项目、成长导师面对面交流活动。
书记室领导全体出席。
相关安排指引如下:一、参加项目成长导师范围据前期统计,共有142个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参展项目负责人参加本次活动。
对接此批项目的所有项目成长导师参加。
具体名单见附件1。
二、活动安排1、14:15前,到达青宫3楼乒乓球室门口签到,催促对接项目负责人按时到达,并入场在指定座位安排就坐。
2、14:30至15:00,和对接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仪式。
3、15:00至17:00,和对接项目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或共同参加孵化基地活动(具体活动安排见附件2)。
现场设立导师面对面交流、社会组织成长咨询(税务、登记注册、法律、财务等)、孵化基地参观、“公益项目——你不得不知的那些事”分享沙龙等4项开放式活动和专家问诊、社工小组督导2项需提前预约活动安排。
4、17:00左右,结束当天活动,并将《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受资助项目、导师访谈记录表》(见附件3)提交至3楼签到处。
三、注意事项1、关于受资助项目款项划拨的具体问题:可引导项目方前往3楼活动现场“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摊位处咨询工作人员。
2、参与活动的导师,请尽量选择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3、活动重要,有关导师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不得请假。
如需请假,请于3月15日(星期五)下午14:00前统一汇总至社会工作部黄咏霓处,由社会工作部统一向魏书记请假。
(联系人:黄咏霓,联系电话:83703517,)附件1:附件2:附件3:第二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受资助项目、导师访谈记录表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项目对接导师:联系方式:项目内容(简要概括):项目资金一般来源:项目是否得到其他基金会支持(请列明名称):□是□否项目优势(简要概括):二、组织基本信息组织名称:组织性质:□NGO □基金会□民办非企□社会团体□社工机构□社会企业□高校社团□其他专职工作人员/核心志愿者骨干数量:组织的特色/优势: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培训:□团队管理□资金筹措□项目运作□新媒体传播□政策咨询□财务管理其他:组织发展的困境:三、项目开展情况1、具体服务内容:2、具体开展时间:□固定时间□不固定时间请简要说明:3、目前项目开展次数:4、志愿者参与情况:5、是否与资助方有互动:□是□否(原因:)6、项目实施效果(令你感受最深的事):7、项目开展存在的问题:四、建议和意见请简要阐述您对项目常态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广东工业大学党校主讲教师简介汤耀平,男,汉族,中共党员,曾任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教授。
现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高校管理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2-2014)。
广东省第二届社会责任研究会副会长。
梅州市人民政府发展战略顾问(2010-2014)。
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奖、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高等教育》、《高教探索》在刊物发表了30多篇论文。
谢冠华,男,党委办公室主任,机关一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从事高校党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主要学术研究方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
在《高教探索》、《学术论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著作《科技伦理漫话》(合著),参与编写《高等学校党建实务》、《素质的较量》、《大学生活一点通》(光碟读物),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获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广东省优秀政治辅导员”称号。
从事文学创作,出版诗集《海岸线》。
乐云,湖北黄陂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广东省九届青联委员,韩国翰林大学访问教授(2009-2010),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专家,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及专栏作家。
已出版《西游记:彻悟人生》、《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唐宋诗鉴赏全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亚细亚文化》(韩国)、《中国小说论丛》(韩国)、《学术交流》、《江西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在韩国《朝鲜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时代周报》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逾百篇,曾获广东首届“金博奖”(2011)、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三等奖(2013)、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010)等。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评级一、广东工业大学法学评级1、学科性能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系近年来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学科汇总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学术实力雄厚的专业团队。
此外,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多方认可,学习氛围很好,通过提高教职员工的学术素质,丰富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
2、师资队伍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系有着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教授5名,省部级教授2名,高级实验教师2名,博士生导师7名,哲学博士2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2名。
另外,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系还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等优秀高校建立了师资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3、科学研究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系在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举办了省级以上多领域课题论文竞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参加各级社会实践活动,编写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教学水平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系以法律教育质量著称,依托雄厚的师资实力,完善的教学机制,打造开放、实践、创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被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一流大学联合承认为七年制本科教育学位,尤其是校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法学基础”系列课程被打造成了国内中高校示范性课程,被多所高校广泛采用。
五、结论总结起来,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的学科性能良好,师资队伍优质,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教学水平也提升较多,是一所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法学院。
另外,广东工业大学法学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为开展理论性、实践性的法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强大支撑,是一所值得信赖的法学专业培养单位。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艺术鉴赏莨纱及其织造工艺的发展概述彭珺张绍景(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莨纱、莨绸是经晒莨染整而成的天然丝织品,也是目前丝织品市场上唯一经纯天然染料染制而成的真丝绸纺织面料。
其中,莨纱有镂空图案轻薄透风而莨绸密实平滑不透风,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关键在于织造技艺。
但由于莨纱织造技术研究的人群尚少,目前可供参考的资料和文献寥寥无几,人们对莨纱的织造工艺也知之甚少,因此,活态传承莨纱技艺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莨纱;白坯纱;织造工艺中图分类号:TS941.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21-01一、莨纱的定义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香云纱”为莨纱、莨绸的合称。
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唯一使用纯天然原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
不同于平纹织物的莨绸,广东省纺织团体标准出台的《莨纱》中提出,莨纱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织成的具有纽眼通花的纱罗组织,莨纱坯布经薯莨液浸泡和暴晒,再经过泥和摊雾等工艺加工而成正面乌黑光亮、反面呈咖啡色的纯手工织造和染整的丝织物,具有透气滑爽、绿色环保的特点。
不少学者和设计师对香云纱的艺术表现与服用性能进行了研究,这一面料的诞生正好适用于岭南地区人民因天气常年炎热潮湿、蚊虫众多等因素对穿衣的需求。
莨纱因织造工艺复杂以及通花透光的特性在服用与美观方面较莨绸更胜一筹,因此价格较莨绸更为高昂,在民国上流社会备受追捧。
2008年,莨纱绸所使用的“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2015年,莨纱织造技艺入选佛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莨纱产品由此为染整与织造共同定义。
二、莨纱的发展历史及特点1.发展历史。
广东为我国主要桑蚕茧产区之一,以其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独特的“桑基鱼塘”生态环境促成了莨纱的出现。
1931年,一块产于东晋太宁二年经薯莨染整而成的麻织物于广州西郊大刀山晋墓出土。
可见,莨纱类产品起源已久。
姓名招生人数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时间主要研究方向(限填3个)email电话王成勇3男1964.12教授博士大连理工大学,1989模具高速加工及CAD/CAM,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设备与工具,超硬材料及纳米材料工具阎秋生4男1962.8教授博士天津大学、1990.4磨削加工工艺、微细加工、先进加工装备郭钟宁3男1957.2教授博士香港理工大学特种加工、微细加工、加工过程检控魏昕3女1964.9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材料精密超精密精密加工技术,加工过程监测技术,高能束加工技术袁慧1女1954.5副教授大学吉林工业大学,1977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与工具马平2男1968.12教授博士南京航天航空大学/96.4高速机床研究\数控技术\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pingma@gdut傅惠南3男1959.4教授博士日本神户大学/1999微纳米操作加工\微纳米检测控制\超精密研磨张永俊2男1966教授博士南京航天航空大学/94特种加工技术\机器人运动\动力学研究yj(郭钟宁教授负责)姜莉莉3女1956.5教授博士莫斯科工业大学,1998制造过程信息化,CAD/CAM/PDM.李锻能2男1958.3副教授学士1982年湖南大学本科机械制造装备、高速加工、滑动轴承高伟强2男1964.8副教授博士“Stankin”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磁性研磨,先进制造装备设计,CAD/CAPP/CAM于兆勤1男1960.9副教授学士1982年北京理工大学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数控加工技术(CAD/CAM)肖曙红2男1968.9副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2001.6高速数控机床,直接驱动控制,精密机械与数字化设计张凤林1男1972.9副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2003.12超硬材料工具制造徐晓东1男1970.9研究员博士北京科技大学,2000射流加工理论与工艺(王成勇教授负责)林一松1(王成勇教授负责)本帖最后由广工机电于201 1-3-20 16: 55 编辑姓名招生人数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时间主要研究方向(限填3个)email电话陈新4男1960.2教授博士华中理工大学,1995.3CIMS与网络化制造,微电子装备制造郑德涛1男1950.8教授博士清华大学,1998.3CIMS与网络化制造,微电子装备制造吴百海4男1944.10教授学士中南建筑学院,1964机电液智能控制,海洋机电工程37626陈庆新4男1963.03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1991年项目计划与控制、MES关键技术、制造系统分析与建模伍乃骐4男1949、8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1988生产系统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何汉武3男1966.4教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2001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李笑3男1962.12教授博士东北大学1999电液智能控制,新型气动元件王晓初2男1964,1副教授硕士湖南大学,1989年计算机测控,运动控制,工业自动控制陈新度3男1967.12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华中理工大学、1995年复杂机电系统多领域建模与仿真优化,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数据挖掘高健3女1964.08教授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 2001数字化制造与精密零件修复,反求工程与曲面建模,工艺过程参数检测020-3762 6604张平3男1965/11副教授博士英国Huddersfield,04生产调度,协同设计与制造,制造资源吴小洪2男1966副教授硕士华中理工大学,1991微电子装李克天2男1957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200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微电子装备高向东3男1963-08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1997-07光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与自动控制,机器人焊接智能控制刘建群2男1970,9副教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视觉与运动、数控系统、工业自动化jql曹健1男1970,11高工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环保装备、视觉吴永明2男1966.12研究员博士华中科技大学CALS,生命周期工程,绿色设计与制造肖体兵1男1975副教授博士广东工业大学,2004机电液工程的智能控制、仿真及应用黄志坚3男1956.11教授级高工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11机电液控制,设备故障诊断与监测龙建军1男1960.8副教授硕士华南理工大学,1990机电液智能控制,海洋机电工程毛宁3女1962.11教授硕士西安交通大学、1988年生产运作管理、ERP实施与应用、模具设计知识管理陈文戈2男1968.1副教授博士1997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检测技术与设备故障诊断苏平1女1960.1副教授硕士1987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工业工程方向: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物流)系统仿真、智能控制本帖最后由广工机电于201 1-3-20 16: 54 编辑招生人数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时间主要研究方向(限填3个)email电话姓名张湘伟1教授博士日本计算力学、先进设计技术(吕文阁教授负责)骆少明2教授博士重庆大学计算力学、先进设计技术袁清珂3男1963.01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1998CAD/CAM集成设计技术、计算多体动力学,企业信息化林怡青2女1951.11教授博士1998年华南理工大学先进设计技术与制造过程数值仿真、现代汽车设计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开发吕文阁2男1966.6副教授博士东北大学1998机器视觉,工程数值方法熊汉伟1男研究员博士重庆大学计算几何学成思源1男1975.8副教授博士2003.12毕业于重庆大学逆向工程(RE)、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GD),计算机辅助检测(CAV)徐小明1男1960.08副教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杨向东1男教授工业设计刘奕华1男1956.1高工硕士华南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彭美春2女1963.9教授博士吉林工业大学, 1990.5汽车节能与排放,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熊锐2男1962-06教授博士江苏理工大学,1965-06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曾建谋1男1947.02教授本科广东工学院1970年汽车新技术,汽车零部件研究开发,汽车排放净化。
广东工业大学禹思敏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31)2
【摘要】禹思敏,男,1957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攀峰
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带头人、广东省“211工程”第3期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硕士点“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11工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学科方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2
【相关文献】
1.百炼成钢——记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创始人何世禹教授及团队 [J], 周伟娟;周海粟
2.工业技术原创力与广东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型——记广东工业大学王学力教授的学术讲座 [J], 无
3.敬岗爱业无私奉献—记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广东工业大学孙水裕教授 [J],
无
4.解思敏心系科技扶贫——记山西农业大学解思敏教授 [J], 王冬精;刘昱
5.唯实唯用致力网络身份安全的先锋者--记广东省第五批引进创新团队带头人、广
东工业大学网络身份安全粤港联合实验室WISLab主任、计算机学院教授刘文印[J], 李晓文[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维协同智造未来——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
新研究院院长杨海东专访
潘慧
【期刊名称】《广东科技》
【年(卷),期】2016(25)1
【摘要】【专家简介】杨海东,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调创新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级培养对象。
2005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并留校任教;2011年7月,调入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8-2009年,在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9-2011年,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挂职任管委会副主任。
近5年来,共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多项。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潘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协同创新“智造”未来——走访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J], 潘慧
2.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互信“生态圈”与创企共成长 [J], 江肖莹;
3.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院长杨海东: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专业机构提供服务 [J], 罗赟
4.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J], 拓晓瑞
5.创新案例一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科研走出象牙塔,助推产业升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姓名招生人数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时间主要研究方向(限填3个)email电话王成勇3男教授博士大连理工大学,1989模具高速加工及CAD/CAM,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设备与工具,超硬材料及纳米材料工具阎秋生4男教授博士天津大学、磨削加工工艺、微细加工、先进加工装备郭钟宁3男教授博士香港理工大学特种加工、微细加工、加工过程检控魏昕3女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材料精密超精密精密加工技术,加工过程监测技术,高能束加工技术袁慧1女副教授大学吉林工业大学,1977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与工具马平2男教授博士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速机床研究\数控技术\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pingma@gdut傅惠南3男教授博士日本神户大学/1999微纳米操作加工\微纳米检测控制\超精密研磨张永俊2男1966教授博士南京航天航空大学/94特种加工技术\机器人运动\动力学研究(郭钟宁教授负责)姜莉莉3女教授博士莫斯科工业大学,1998制造过程信息化,CAD/CAM/PDM.李锻能2男副教授学士1982年湖南大学本科机械制造装备、高速加工、滑动轴承高伟强2男副教授博士“Stankin”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磁性研磨,先进制造装备设计,CAD/CAPP/CAM于1男副教学1982年北京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兆勤授士理工大学数控加工技术(CAD/CAM)肖曙红2男副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高速数控机床,直接驱动控制,精密机械与数字化设计张凤林1男副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超硬材料工具制造徐晓东1男研究员博士北京科技大学,2000射流加工理论与工艺(王成勇教授负责)林一松1(王成勇教授负责)本帖最后由广工机电于201 1-3-20 16: 55 编辑姓名招生人数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时间主要研究方向(限填3个)email电话陈新4男教授博士华中理工大学,CIMS与网络化制造,微电子装备制造郑德涛1男教授博士清华大学,CIMS与网络化制造,微电子装备制造吴百海4男教授学士中南建筑学院,1964机电液智能控制,海洋机电工程陈庆新4男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1991年项目计划与控制、MES关键技术、制造系统分析与建模伍乃骐4男1949、8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1988生产系统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何汉武3男教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2001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李笑3男教授博士东北大学1999电液智能控制,新型气动元件王晓初2男1964,1副教授硕士湖南大学,1989年计算机测控,运动控制,工业自动控制陈新度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华中理工大学、1995年复杂机电系统多领域建模与仿真优化,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数据挖掘高健3女教授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 2001数字化制造与精密零件修复,反求工程与曲面建模,工艺过程参数检测020-3762 6604张平3男1965/11副教授博士英国Huddersfield,04生产调度,协同设计与制造,制造资源吴小洪2男1966副教授硕士华中理工大学,1991微电子装李克天2男1957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200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微电子装备高向东3男1963-08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1997-07光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与自动控制,机器人焊接智能控制刘建群2男1970,9副教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视觉与运动、数控系统、工业自动化曹健1男1970,11高工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环保装备、视觉吴2男研究博华中科技大学CALS,生命周期工程,永明员士绿色设计与制造肖体兵1男1975副教授博士广东工业大学,2004机电液工程的智能控制、仿真及应用黄志坚3男教授级高工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液控制,设备故障诊断与监测龙建军1男副教授硕士华南理工大学,1990机电液智能控制,海洋机电工程毛宁3女教授硕士西安交通大学、1988年生产运作管理、ERP实施与应用、模具设计知识管理陈文戈2男副教授博士1997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检测技术与设备故障诊断苏平1女副教授硕士1987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工业工程方向: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物流)系统仿真、智能控制本帖最后由广工机电于201 1-3-20 16: 54 编辑姓名招生人数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时间主要研究方向(限填3个)email电话张1教授博日本计算力学、先进设计技(吕文阁教授负湘伟士术责)骆少明2教授博士重庆大学计算力学、先进设计技术袁清珂3男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1998CAD/CAM集成设计技术、计算多体动力学,企业信息化林怡青2女教授博士1998年华南理工大学先进设计技术与制造过程数值仿真、现代汽车设计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开发吕文阁2男副教授博士东北大学1998机器视觉,工程数值方法熊汉伟1男研究员博士重庆大学计算几何学成思源1男副教授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逆向工程(RE)、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GD),计算机辅助检测(CAV)徐小明1男副教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杨向东1男教授工业设计刘奕华1男高工硕士华南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彭美春2女教授博士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节能与排放,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熊锐2男1962-06教授博士江苏理工大学,1965-06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曾建谋1男教授本科广东工学院1970年汽车新技术,汽车零部件研究开发,汽车排放净化。
左宗1女教授本科武汉大学,虚拟现实,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义冯开平1男教授硕士华中科技大学、虚拟现实,数字媒体,工业设计胡刚1男64-12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1、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与应用2、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和智能控制的研究。
王卫平1男1961-01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1993微机械的智能设计理论;逆向工程从广州火车站走约70米到广州火车站总站坐269(坐3站)、242(坐3站)、210(坐3站)、234(坐3站)到广东工大站,走约50米到本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