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邯郸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校历
- 格式:doc
- 大小:48.51 KB
- 文档页数:1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安排问题解答开学时间Q1:下学期什么时候开学?A: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将于2019年3月2日正式开学,总跨度为2020年3月2日起至2020年7月12日,教学周总周数仍为19周,暑假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6周。
Q2:下学期学生什么时候可以返校呢?A:根据全国疫情的发展态势及教育部、教育厅文件要求,在学校未通知学生可以返校之前,同学们千万不能提前返校哦,具体返校时间还请耐心等待学院通知。
如全体师生未能在3月2日返校,根据国家“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学校将正式启动线上教学模式,各教学单位将按预先制定的线上教学方案组织并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待疫情稳定,学校通知师生返校后,再将线上教学切换到线下教学模式。
课程学习Q3:线上教学期间是用什么方式学习呢?A:线上教学期间,全院课程将采取包括慕课在内的多种方式灵活开展教学,包括:(1)直播授课:教师按课表的时间在网上开直播课,学生在线实时观看学习;(2)慕课授课:教师利用各种在线慕课平台上现有的慕课资源授课,学生按课表安排时间进行观看;(3)直播+慕课混合式授课:教师既按课表时间通过网上直播形式授课,也选择一定的慕课资源让学生学习。
Q4:网络学习资源和教学平台都有哪些?A:线上开学期间,老师主要通过学堂在线雨课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腾讯课堂等各类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进行授课。
具体情况请同学们加入自己的课程教学班QQ群与老师联系(课程QQ群号汇总见附件)。
Q5:我这里上网条件不好,网络直播课程实时参加学习有困难怎么办?A:网络直播课的授课内容各教学平台或任课老师会录制保存下来,同学可以在课后回放学习。
Q6:体育课要怎么上呢?A:体育课安排以不依赖场地、器材的身体素质训练为主,由体育教学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Q7:各类实验、上机、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还会正常开展吗?A:为确保师生安全,所有需线下开展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全部暂停,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毕业实习、实验、上机、实训、课程设计等,待疫情结束后各系再重新安排。
2019-2020学年第2学期教学安排各学院:为做好下学期课表编排工作,现就2019-2020学年第2学期教学安排有关事项通知下:一、教学执行计划核对1.各学院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打印2019-2020学年第2学期教学执行计划(教学计划管理—报表打印—教学执行计划DIY—学年、学期、学院—打印),核对开课学期、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周学时、学分、课程性质、课程类别、总学时、讲课学时、实验学时、核心课程、开课学院等信息与培养方案是否一致,确保无漏开或重开课程。
2.教学执行计划原则上不调整,如确需微调,请相关学院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提交申请(教学计划管理—教学执行计划—教学执行计划变更申请—填写具体原因),由教务处统一审核。
3.教学执行计划审核完毕后,各学院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再次打印2019-2020学年第2学期教学执行计划,经教学副院长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存档。
二、教学执行计划下达1.根据校历安排,2019-2020学年第2学期共20周,其中课堂教学19周,分段教学学期前段1-9周,学期后段11-19周。
2.班级(专业)教学进程表(附件1)规定了各班级(专业)每学期理论教学、集中实践教学的周数和进度安排。
各专业所属学院应根据校历教学周数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据实填写。
有中期实训的,需提前制定实训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
3.法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双学位班教学执行计划单列,同步下达,共享学校教学资源,独立排课。
三、教学任务落实1.课程所属学院根据教务管理系统下达的教学任务落实任课教师。
需要分段排课的教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进行初审,最后由教务处统一平衡学期前后段周学时。
2.课程所属学院结合学生选课需求和教师工作量情况,合理安排A类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开出课堂数。
3.落实教学任务时,应合理合班,控制班级人数。
一个教学班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行政班,尤其是数学类课程。
4.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注明实验课的排课指定,如起止周数、地点及分组要求等,由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实验室资源,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编排实验课表,一经确定,不得更改。
邯郸学院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征求意见稿)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安排教学的重要依据。
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将对2014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现制订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为龙头,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为重点,实施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我校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进程。
(二)基本原则1.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倒推的原则从调查行业企业岗位技术需要出发,确定各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按照核心技术能力的需要,确定核心专业理论知识;按照核心能力与核心理论知识要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标准与规格,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
2、联合设计开发的原则围绕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机构,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培养标准与规格,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开发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新课程,开发传统课程中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新内容。
3.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本的原则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专业理论模块或专业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改革基础课教学模式,为多层次、立体式开展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4.学生学习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要求,拓展课程资源,保障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的自主权。
降低课堂教学总课时,规范自主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重视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改革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原则通识教育平台开设系列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渗透到每一项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