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论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院:政治经济学院班级:思政101 学号:1009011029 姓名:周佳妮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通过批判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集中反映在形成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而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提法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区分开来,同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一.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黑格尔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他把人类理性客观唯心主义化当作世界的本体。
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根本性质,简要的说它是精神异化论。
在他看来,发展或发生异化的本体,是以这种非人的,超人的客观精神,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甚至也不是人的思维因而它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神秘化了。
【1】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
”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
”【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各个领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人类自由发展的一种方式,而是被资本家所控制和剥削的一种工具。
这种异化劳动使得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品、其他劳动者和自己的人性等之间产生了割裂和疏离,导致了人的失去控制和自主的状态。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揭示不仅具有理论的价值,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变当代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所揭示的问题,在现代工作环境中依然存在。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劳动的机械化和分工的细化使得劳动者更加专门化和单一化,劳动内容变得无聊和乏味,劳动者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竞争和竞争的压力也导致了劳动的剥削和剥夺,使得劳动者陷入了工作疲劳和心理压力的困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醒我们关注和关注当代工人的权益,倡导实施公正和合理的劳动政策,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人格尊严。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反思当代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必然结果,而消费主义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了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消费主义对于个人的剥夺和压迫,从而能更加理性和审慎地对待消费,重视自身的内在真正需要和价值追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探讨和建构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劳动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马克思揭示和批评了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反人性和不可持续性,而强调了劳动者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当代工作环境中,我们应该关注和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尊重和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制度,实现劳动的普遍参与和公平回报。
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消耗和破坏对于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世界。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浅析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异化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理念,探索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当代意义一、异化概念解读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概述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概念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为人的类特征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其实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抓住了工人及其产品异化的事实,从而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一)劳动对象的异化主义制度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想异化,也就是劳动对象的异化。
(二)劳动本身的异化所谓劳动本身的异化就是劳动者与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肯定自己,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也是自己,人们感到的是自在、舒畅和幸福。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过程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同时也感觉不到幸福,只能感觉到不幸。
”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在这种环境下,劳动不再是劳动者本身的需要,而是作为一种被迫的维持生存的手段,因此,工人的劳动不再属于工人自身,而成为了自己的对立面,即工人与劳动本身发生了异化。
(三)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这是通过对以上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进行考察而推出的第三个规定。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特殊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人作为高级动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区别于其他所有物种的类特征就在于人能够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虽然动物也能进行生产,但是动物的生产“只能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去进行,而人不同,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尺度去生产。
”人正是通过这种把内在的对象运用到对象世界的活动中,才得以表现和证实人的类本质。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是当时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也是马克思关于劳动激励机制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渐形成的,它将劳动过程中原本在人的自然力量中的价值删除,而其价值取代为有形的物质实体,即货币,把自由的劳动人变成卑贱的奴隶,他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成因,指出货币价值是劳动人受剥削和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他还论述了个人及社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者所经历的异化劳动进行反思后,将实现共同物质利益和共同观念利益,以实现社会公正、消除劳动人之间的竞争,挽回人类贫穷和无尊严的实质性困境的方法。
异化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个重要概念组成,一是指劳动人受到的财富分返少,工作极其苦难;二是指劳动人受到的剥夺、把持,而它成为一种被剥削、被抢劫的方式,从而实现了财富分配的不公。
异化劳动不仅指资本家对劳动人进行剥削,更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赋予劳动者的特殊性质,这种形式的剥削了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剥夺使劳动人在“重复性操作”中失去自我表达的财富,只有当这种做法受到足够的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方法的改进,才有可能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得到改善。
“异化劳动”的伦理意味深远,表明第二代资本主义制度使劳动者陷入一种充满苦难的、下层地位。
此外,马克思认为,由此造成的痛苦不仅仅是财富分配不公,还是对生存经济基础的受剥削和对自身工作内容的局限,他提出了“物质利益与精神观念价值”的观点,强调“以德报怨”,即通过共同分享物质收益、意识形态财富、互相尊重和尊敬来取代货币富裕,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应有关系,消除劳动者的竞争,去异化劳动的苦难,挽回人类的贫穷地位。
从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一种重新认识工人的根源,批评了货币主义的不公正分配,以及必须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以及改变社会关系来消除“异化劳动”的剥削,把该过程变成人们和谐相处,开创新的社会关系方式,为走向人类文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经济学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在马克思探索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反对国民经济学对劳动本质的阐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想了解和论述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意义,我们必须探究异化思想的起源以及异化劳动的建立,从源头上探寻异化劳动思想的提出对人类思想解放的现实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起到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异化劳动;意义;现代启示1、异化思想的来源及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1.1异化思想的来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直接源于基督教,近代资产阶级最早的异化观可追溯到霍布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来源于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1)对卢梭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卢梭是异化理论的创立者,在《社会契约论》中对专职社会种种异化现象的批判及对人的自由、平等的论述,成为马克思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的思想来源。
(2)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黑格尔认为人要用劳动去征服自然,在劳动过程中使自己成为自在的存在,马克思异化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异化观扬弃的基础上,肯定了黑格尔异化观的积极作用,对他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批判,提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劳动异化论。
(3)对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来说明宗教人学根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他的著名论断。
在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中就是收到了费尔巴哈人本论的启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接受和运用了费尔巴哈“类”这一术语,用来描述类本质的异化。
即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费尔巴哈不仅指出了宗教和唯心论哲学的错误,并且揭示了他们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唯心论彻底决裂而转到了唯物论方面,批判的吸收了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构建了科学唯物的异化理论。
1.2、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试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和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及时代价值。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一系列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即劳动力的商品化和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疏离。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的货币。
这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过程使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生了疏离感,他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商品化劳动,而不再是一种个体的自由创造活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割裂。
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但最终的产品归属于资本家所有,劳动者不能享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这种剥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过程是劳动的异化。
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疏离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价值,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并改善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在当代,劳动者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问题,如工资待遇不公、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过大等。
通过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实现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正义和分配公平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这导致财富的不公分配和社会阶级的分化。
通过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我们可以思考并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以实现财富公平的目标,减少社会阶级的差距。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醒我们要思考和探索更有意义和充实的工作方式。
当代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却感到工作没有乐趣、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重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创造更有意义、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虽然产生于19世纪的历史背景中,但其观点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提醒我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生活质量,关注社会正义和分配公平的问题,同时也引领我们思考和探索更有意义和充实的工作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了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考。
本文将对其异化劳动思想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的异化概念。
他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活动,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
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却变得异化了。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即人们的劳动成果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变成了资本家的财富,工人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更重要的是,劳动的异化还表现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即人们再也无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而是成为了资本的奴隶。
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商品化,工人只是一种生产工具,而不再是志愿参与劳动的主体。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此外,劳动的异化也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扭曲,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劳动的异化问题。
然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的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工人的权益。
在当今社会,工人的权益仍旧存在被侵犯的问题,如劳动力过剩导致工资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等。
通过关注劳动者的利益,我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现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
其次,学习和借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现代技术带来的新的异化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异化现象并未消失。
网络劳动、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中,工人面临着虚拟劳动、无法掌控时间的问题。
这些形式的异化劳动同样需要我们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初探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其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处境和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剖析。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和哲学意义,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初步探讨,探索其内涵和影响。
一、异化劳动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是被剥夺了自身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的产品成为异化的对象。
这种剥夺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控制权的现象,被马克思称为劳动的产品异化。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本身,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控制。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了资本家的劳动成果,而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失去了控制权。
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关系成为了异化的关系。
资本关系成为了阻碍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本质发挥的阻碍。
资本关系不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是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束缚和障碍。
资本关系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而不再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处境和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人类劳动活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中的现实情况。
异化劳动使得劳动者本身成为了商品,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自我的主体性。
这种剥夺和异化不仅是对劳动者本身的剥夺和异化,更是对人的本质的剥夺和异化。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问题。
异化劳动理论对我们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的异化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了新的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劳动的机械化和分割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遭受到了更大的剥夺和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资本的所有权和生产过程的分工,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过程逐渐失去了联系,因此产生了一种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资本家占有和掌控。
劳动者无法在生产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产品变成了一种商品,劳动者与之完全断裂。
2. 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在工作中被迫按资本家的意愿进行劳动,并且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获取工资和生存。
工作过程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和标准化,劳动者失去了自主性和乐趣。
3.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分工和竞争的环境下,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陌生化。
劳动者之间不再是同事和同伴,而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和互相利用。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精神上的压抑和物质上的剥削。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控制权,感觉自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工具。
这种异化劳动现象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尊严和自由,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人类的疏离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我们启示了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和生存。
我们应该关注劳动的质量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数量和效率。
2. 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劳动者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劳动者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工具。
3. 倡导建立合作和共享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利益冲突和竞争,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劳动的人本性和社会影响,呼吁改变劳动关系和重建人与劳动的和谐关系。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试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1.异化是某一主体在某种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转化为某种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成为外在于自己的或异己的统治者,支配者。
异化无非是指这样的现象或过程。
异化(一个人或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阶级)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结果,不属于自己,反而和自己相对立,成为异己的反对者。
外化:一个人的本质是用眼看不出来的,通过外化和对象化体现出来,比如一个木匠需通过木艺证明自己的木匠本质。
对象化印证本质,人的本质通过对象化的事物来体现,人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外化或对象化为客观事物,这样就能体现出人的本质。
异化举例:自己的作品被人剽窃剥夺。
异化不是马克思首创,但异化劳动概念是。
黑格尔异化:现有(绝对精神,类似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自然界=》要回归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人的异化:人=》宗教对人的异化,使人成为神的奴仆,婢女=》向感性存在的人的复归=》具有自然属性(食欲,性欲)的人。
异化劳动主体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劳动和现实主义当中的异化。
工人的劳动成为反对自己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
2.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大规定: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观点。
首先,劳动者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
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
其次,劳动者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别人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 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关系。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就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最后,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异化劳动”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独到视角。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了实证的原则,并将它贯彻到底,运用到具体的物质领域即经济领域。
正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使马克思抓住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进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地批判的关键概念——异化劳动。
“异化”最初是经济和法律用语,黑格尔把它从经济学家们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里借用过来,并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也就是理念客观化其自身于自然界中。
这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又是理念向自身的回归。
因此,异化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扬弃。
在这里我们发现,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虽然他又称之为客观精神,但客观只是用来修饰精神的。
因为“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不好与不真皆由于一个对象的规定或概念与其实际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
但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都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其概念相符合。
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结不免于毁灭,而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
“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背离从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再一本正经的强权也改变不了的思想“放荡”的本性——这也是规律——如果存在规律的话。
”“异化”一词,只不过在那里是疏远、脱离、转让的意思。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所讲“异化”是指权利的让渡;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是主体与客体分离产生的存在物的异化,具体表现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
随后,黑格尔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扩展到人对金钱的异化,而马克思所讲异化则是人对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以下简称《手稿》)中,论证了:1、人与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人与劳动活动(自我异化)的异化,即“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这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这种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异化就表现为“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4、人与人相异化。
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紧紧抓住了历史的人,这个人就是活动着的人。
而人作为类存在物直接面对自然的活动,即对象化活动就表现为生产活动即劳动,于是异化就体现为异化劳动。
对劳动着的人的把握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的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区别了开来。
必须要要明确的是,我们批判异化劳动的消极影响,但并非批判劳动本身。
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并不是涵盖所有劳动的。
“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
”可见,马克思是特指私有制出现以后,劳动者在社会关系以及生产性劳动中出现的一系列状况。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受到异化劳动的影响。
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并不代表它的合理性,我们批判异化劳动给工人带来的损害,但囿于各种原因,异化劳动尚不能完全消除,这一点可能与《手稿》中的原意有些相违背。
在当今社会,一方面,随着人性化管理的增强和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异化劳动的消极影响正在得到一定限度的消除;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的地位日益重要,那么异化劳动的影响就不仅仅存在于8小时的规定劳动时间内,而是有可能延伸到更广的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中。
作为以上四个层面相互递进异化的结果就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节标题所表达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第28页,以下简称《宣言》)”。
在这一对立中,纵然马克思充满激情的写道:“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
但他同时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感情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以上均引自《宣言》,第30页)”。
于是就有了:“这东西(金子),只这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黄色的奴隶……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病的人为众人所爱;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荣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引自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4幕第3场,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第93-94页,以下简称《德意志意识形态》)”。
伴随对“这东西”的追逐而来的是“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以上引自《宣言》,第30页);“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替代,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6页)”。
于是,“震撼世界的”(引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0页)词句出现了,“思辨之马自由奔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6页),一些“唱高调、爱吹嘘的思想贩子以为他们无限地超越于任何民族偏见之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0页)”,掌握了绝对真理,永远正确。
殊不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要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04页)”。
于是,“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钳子,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邵燕祥语)的顾准孤然凋零(顾准:《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扉页),“一代宗师,学界泰斗”的费孝通在人生理应最为高产的二十年著述寥寥(可参见: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也才有了“成我毁我皆政治”的王造时(陈夏红编:《法意阑珊处——20世纪中国法律人自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159页)……“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
于是,马克思也就发觉了“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飞舞。
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宣言》,第51页)”。
于是,又有些人就像“德国的职业经济学家多年来热心地抄袭《资本论》的同时有顽强地抹煞它一样”,也有些人像“带有沙文主义情绪的英国史前史学派,仍然尽一切可能闭口不提摩尔根的发现在原始历史观中所引起的革命,同时却丝毫不客气地把摩尔根所得的成果,掠为己有”一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第4页—6页),开始了我们的“曲线救国”,开始了我们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但马克思又教导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观点和意图”,我们为何不“公开宣布”呢(《宣言》第62页)?因此,批判并不仅仅是否定的,批判本身蕴涵着肯定。
在这里,批判的肯定是通过共产主义理论表现出来的。
异化的扬弃就是社会从私有财产下解放出来。
它“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这样一种政治形式”。
我们不能将“这样一种政治形式”仅仅理解政权的取得,而应该从作者对异化的规定中去发现它的内容。
因此,“劳动者的解放”就应表现为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占有,对自己活动的占有。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人的占有。
占有表现为一种自然的政治关系。
只有在这里,人和物才达到了全面的统一。
也只有在这里,人和人才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可见,作者是将异化劳动看成了人向自身回归的一个具体的、必然的过程。
异化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性的生成的历史。
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