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基础知识课件PPT-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45
张超2020.03.0401预防医学概述 PART ONE概念选择或判断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的特点为: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 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为影响健康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 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选择或判断从大的门类分,预防医学体系可分为5大学科: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卫生管理学。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学科的基础方法学。
环境卫生科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卫生毒理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化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卫生政策、卫生经济、医院管理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而立:妇幼卫生、儿少卫生等。
选择预防医学把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称为健康决定因素,即我们常说的影响健康的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制度与政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等。
2.物质环境:消费类型、生活危害、职业危害3.个人因素: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况、个人的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等4.卫生服务:健康生态学模型选择、判断或简答•核心是先天的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种族等•第二层是个体的行为特点•第三层是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人际关系•第四层是生活与工作条件•最外一层是宏观层面,包括全球、国家、地方水平的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和环境及政策。
从人群角度看,宏观水平的条件和政策如社会经济与物质环境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上游因素,这些因素又间接影响着中游(心理和行为生活方式)和下游(生物和生理)因素,成为“原因背后的原因” 。
先天特质个人的行为个人、家庭与社区人际网络生活与工作条件人生的整个过程选择或判断1、疾病自然史:我们将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全过程称为疾病自然史。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预防医学概述1.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
2. 预防医学的3个特点: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和无症状患者;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采取的对策既有个体又有群体。
3. 预防医学体系分为分为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卫生管理学,其中前2者是基础方法学。
4. 影响健康的4个因素:●环境因素1) 社会经济环境2) 物质环境: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建筑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最重要的因素)1) 健康相关行为: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按照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2) 绝大多数慢性病与4种行为密切相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身体活动、不合理饮食(过多摄入饱和脂肪、精制糖、食盐,水果蔬菜摄入不足)。
●生物遗传因素(基本影响因素)●卫生服务5.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的原则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及时提醒,指导督促;定期随访,分析问题。
6. 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分为4个阶段:病理发生期→症状发生前期→临床期→临床期→结局。
7. 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可改变疾病的自然史。
8. 健康疾病连续带:一个人从健康→疾病→健康(或死亡)可认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9.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如果在病因还未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和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5个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个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高危个体服药预防疾病。
●6个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制定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清洁安全饮用水;大气、水源、土壤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众体育场所的修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10. 第二级预防:症状发生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汇总一、预防医学概述1、概念: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与早逝,特点是个体和确定的群体,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2、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 5 大学科。
3、健康影响因素(4个):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1)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与政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和物质环境(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物质)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尤为密切,绝大多数慢性病都与四种行为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饮食(过多摄入饱和脂肪、精制糖、食盐,水果蔬菜摄入不足)3)生物遗传因素:人体的生物特征是健康的基本影响因素,遗传因素是造成机体对某些环境污染物易感的重要因素(遗传因素包括遗传、免疫、生长发育、衰老)4)卫生服务: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健全的卫生机构4、三级预防策略概念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和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三级预防的落实,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和个体,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
社区预防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预防工作。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预防医学概述一、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②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③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从大的门类分,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五大类在理论体系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学科的基础方法学,用于了解和分析不同疾病的分布规律,找出决定健康的因素,评价干预方法效果。
三、健康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②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卫生服务(一)环境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①社会制度与政策②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③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④教育水平,⑤就业和工作条件2.物质环境①生物因素:包括寄生虫,支原体,真菌,细菌,病毒等等②化学因素,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质,如农药,苯,铅汞,二氧化硅,粉尘,二氧化硫等等③物理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的噪音,电磁辐射,电离辐射④建筑环境,如住房工作场所的安全,社区道路的设计规划,绿化3.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来源①自然环境中的各类物质,②工业生产的有害物质,③在农业耕种等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有害因素。
⑴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生活炉灶使用产生的有害物质有二氧化碳,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醛类,多环芳烃和灰份。
烹调油烟也是室内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甲醛是室内主要的化学性污染物之一,生活污水(如洗衣粉使用,人畜粪便)的排放等水中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
⑵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工业生产中燃料如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⑶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物质目前交通运输多使用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多环芳烃,醛类等有害物质(二)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都跟4种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的饮食(过多摄入饱和脂肪、精致糖、食盐、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其中核心是个人的先天特质;但宏观水平的条件和政策,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的上游因素,成为原因背后的原因四、三级预防疾病自然史①病理发生期,②症状发生前期,从疾病发生到出现最初症状或体征,③临床期,机体出现形态或功能上的明显的异常,从而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④结局,疾病可以发展至缓解、痊愈、伤残或死亡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如:①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②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③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预防遗传性疾病;④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⑤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服用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即化学预防。
目录: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预防医学概述1、预防医学的概念3、健康决定因素4、三级预防策略(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策略)第二节:临床预防服务1、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及内容第三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1、社区的概念在这一章节中要理解清楚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义,它们二者的区别第四章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一节概述1、慢性病的特点2、慢性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二节恶性肿瘤1、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第三节高血压1、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2、高血压的概念和诊断标准3、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第四节2型糖尿病1、糖尿病的定义2、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3、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五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1、定义2、冠心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和诊断3、冠心病危险因素第六节脑卒中1、定义2、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第六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定义2、COPD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肺功能检测)3、COPD的危险因素单选题:1、免疫接种所起的作用是A 仅保护个体B 仅保护家庭C 仅保护个体和家庭D 仅保护群体E 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2、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A 心血管疾病B 职业病C 糖尿病D 脑卒中E 病因和危险因素不明,又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3、社区公共卫生所针对的人群是A 社区卫生服务的病人B 医院住院的病人C 无确定区域的所有人D 社区全体居民E 医院看病的病人多选题:4、“人人参与”是社区公共卫生的原则之一,这里的“参与”是指A 参与社区具体的干预活动B 参与社区健康问题的确定C 参与制定社区预防服务计划D 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的定价E 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5、职业病的特点有A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B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C 病因明确,即职业有害因素D 只要有执业医师执照,医师个人即可诊断职业病E 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发病率6、工作社区中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主要包括A 食品安全B 粉尘C 化学品污染D 辐射E 噪声7、预防医学体系包括A 行为与社会科学B 卫生管理学C 医学影像学D 环境卫生学E 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8、下列能体现社区居民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是A 能根据指导计算体质指数B 能通过电视获得健康信息C 能看懂体检预约单D 能按照说明书用药E 能对健康相关信息进行判断9、职业人群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 员工援助计划和健康促进B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和预防C 健康事务管理D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E 初级医疗保健10、常见的家庭健康问题包括A 不能采取健康的行为B 不能为患病家庭成员提供照料C 不能有效利用家庭资源D 不能认识现存的问题E 家庭成员过多参与社区生活11、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主要疾病有A 精神性疾病B 肺癌C 慢性阻塞性肺病D 其他心血管疾病E 缺血性心脏病12、关于恶性肿瘤筛查的项目,目前有证据支持的有A 对乙肝病毒感染者,定期检查甲胎蛋白可降低肝癌死亡率B 常规体检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可降低癌症死亡率C 乳腺自我检查可降低降低乳腺癌死亡率D 定期胃镜检查可降低胃癌死亡率E 子宫颈癌筛查可降低其死亡率13、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咳嗽和咳痰特点为A 通常为首发症状B 少数不伴有咳痰C 常伴有咯血D 早晨较重E 为黏液性痰单选:14、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存在的明显地区差别是A 西部高于东部B 农村高于城市C 南方高于北方D 东部高于西部E 北方高于南方15、脑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A 糖尿病B 高脂血症C 高血压D 先天性疾病E 心脏病16、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A 冠状动脉痉挛B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C 冠状动脉受压D 冠状动脉栓塞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7、关于自测血压叙述不正确的是A 选择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B 对精神焦虑的患者鼓励其自测血压C 血压稳定后,建议每周固定1天自测血压D 自测血压可帮助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E 新诊断高血压者,建议连续自测血压7天18、在血脂异常干预方式中,最重要的干预方式是A 透析疗法B 外科手术干预C 药物干预D 生活方式干预E 基因治疗19、高血压患者的检查评估指标不包括A 脑瘤标志物B 血压测量C 眼底D 空腹血压E 心血管病早发家族史20、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意义是A 反映胰岛α细胞的储备功能B 了解胰岛α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C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D 反映2-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E 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21、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症状不包括A 胸痛B 胸闷C 咳嗽D 慢性咳嗽E 气短或呼吸困难22、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A 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脑出血多见B 冠心病与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多见C 脑出血在脑卒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D 脑出血比脑梗死多见E 脑卒中比冠心病多见2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A 具有气流可逆或不可逆性阻塞性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B 具有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性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等C 慢支、肺气肿、囊性肺纤维化D 所有慢支,哮喘和肺气肿E 已知病因并有气流阻塞的一些疾病,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4、预防慢性病的最佳选择是A 利用中医按摩保养B 多吃保健品C 定期体检D 改善或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E 多参加健康讲座,提高健康素养25、下列对于我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状况,叙述错误的是A 我国宫颈癌及食管癌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B 我国肺癌及乳腺癌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C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D 癌症是我国城镇居民首位首位死亡原因E 引起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癌症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