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8
- 格式:ppt
- 大小:615.50 KB
- 文档页数:15
⽓象⽓候1⾄8章复习题⽓象学与⽓候学复习题第⼀、⼆章⼀、选择题1、300千⽶以上⼤⽓层⽓温达1000℃以上,其中运⾏的⼈造卫星不会烧毁,原因()a 卫星与⼤⽓处于相对静⽌的状态b 卫星在⼤⽓中⾼速运动,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的热量有限d该层⼤⽓密度很⼤,有利于卫星散热2、关于⼤⽓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b 臭氧在⼤⽓层中均匀分布 c臭氧能⼤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类关系很密切3、当地⾯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a 太阳辐射最强b 地⾯辐射最强c ⼤⽓辐射最强d ⽓温最⾼4、层具有⽆线电波的反射能⼒。
()a 中间层 b平流层c暖层 d散逸层5、关于等温线与等⾼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等⾼线数值越⼤,等温线数值越⼤b 等⾼线数值越⼤,等温线数值越⼩c等⾼线数值越⼤,等温线越稀疏 d同⼀海拔⾼度上,⽓温相等7、当天空出现青蓝⾊时,说明⼤⽓中的微粒直径是()a⼤于⼊射波的波长 b⼩于⼊射波的波长c等于⼊射波的波长 d与⼊射波的波长⽆关8、“⼤⽓保温效应”中起作⽤的是()a⽔b⼤⽓逆辐射c⼆氧化碳d尘埃9、关于⽓温空间分布,正确的说法是()a ⽓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b ⽓温从⼭麓向⼭顶降c 夏季⼤陆⽓温⽐同纬度海洋低d 冬季⼤陆⽓温⽐同纬度的海洋⾼10、夏半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
a.⾚道b.20°----25°Nc.30°N----25°Nd.副热带11、在⼲洁空⽓中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体成分是:()A、氮⽓;B、氧⽓;C、臭氧;D、⼆氧化碳。
12、在低纬度对流层顶的⾼度是:()A、8-9公⾥;B、10-11公⾥;C、11-12公⾥;D、17-18公⾥。
13、⼀天中⼤⽓逆辐射最强的时刻在:()A、太阳⾼度最⼤时;B、12-13时;C、⽓温最⾼时;D、云量最多时。
气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效劳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外表、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局部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到达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到达饱和时的温度。
气象学一级学科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动力学和数学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与其他地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气,包括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
通过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分析和模拟,可以预测未来天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气象事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气象学一级学科包括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动力学和气象数学等方向。
大气物理学主要研究大气的物理特性,如大气中的辐射、热力学和光学等过程;大气化学主要研究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组成,如大气污染和大气化学反应等;大气动力学主要研究大气的运动规律,如大气环流和风力等;气象数学主要研究气象预报和气象模拟的数学方法和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式等。
气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和自然现象来推测天气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代气象学依靠遥感、卫星等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准确地观测、分析和预报天气和气候变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 1 -。
动力气象学专业名词解释注:序号右上角有星号的为核心名词。
1、有效辐射:即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长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长波逆辐射的差额。
2、辐射平衡:地面吸收的总辐射能与发射的总辐射能的差额。
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大气上界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通常取其值S0=L97卡・厘米τ・分τ=1367瓦・米一)4、凝结高度:多指抬升凝结高度(不同于对流凝结高度),即未饱和气块绝热上升至其水汽达到饱和时的高度,亦即云开始形成的高度,也是干绝热线与通过地面露点等饱和比湿线相交的高度。
5、自由对流高度:状态曲线与层结曲线初次相交的高度,对流依靠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自由发展的高度。
6、多元大气:气温随高度呈线性变化的大气,即∂TT=To-γz(γ=- =const.)o∂z若γ→0,多元大气→等温大气;若γ→£多元大气->均质大气;若γ→Yd,多元大气->R等位温大气(绝热大气)。
7*、温室效应:大气中有许多成分(如水汽、CO2)可以很好地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地表发射的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使自身温度升高,并向各方向重新发射长波辐射,而大气向下发射的长波辐射将补充地表损失的长波辐射而使地表升温。
8、大气窗: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在8.512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吸收很弱,而地面辐射在这段波长范围内的放射能力较强,可透过大气进入宇宙空间。
9*、位温:气压为p,温度为T的干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1000百帕时所具有的温度,即O=A!!”ZP如果也=0→干绝热。
dt10、假相当位温: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凝结高度后,再沿湿绝热上升,直到所含水汽全部凝结脱落后,再沿干绝热线下降到IOOO百帕时所具有的温度,记为Q seo如果”=0,则为湿绝热、假湿绝热。
dt11、假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上升过程中发生凝结,并将其凝结物全部降落,则上升时为湿绝热过程,下降时为干绝热过程。
⽓象学知识点(修改版)⽓象学知识点天⽓:⼀个地⽅某⼀瞬间⼤⽓状态和⼤⽓现象的综合称为天⽓。
天⽓学:研究天⽓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变化的学科称为天⽓学。
⽓候:某地长时期内⼤量天⽓过程的综合(季以上)。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状况。
研究⽓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与⽓候之间)。
⽓候是长期天⽓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状况的简单平均天⽓过程——短期过程。
天⽓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候过程——长期天⽓过程。
⽓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候虽具⼀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天⽓:变化快,周期短。
⽓候:变化慢,周期长。
⽓象学和⽓候学在⽣产⽣活中有何⽤途?1.天⽓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厦门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象学和⽓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1.森林健康:⼲旱与树⽊死亡;2.林⽊⽣长限制因⼦⼤多是⽓候因⼦;3.植物⼩⽓候原理---城市⾏道树等;4.森林对⽓候的影响:调节⽓候、净化空⽓、固碳释氧....古代⽓象:从⼈类有⽂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眼观测、简单的⼿⼯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带有神秘⾊彩的⽂字记载为主。
⼤⽓的组成:⼲洁⼤⽓、⽔汽、⽓溶胶除去⽔分和⽓溶胶以外的纯净⼤⽓,称为⼲洁⼤⽓。
按照浓度分类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年到⼗⼏年,⽐例随时间、地点变化。
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变化特点: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平流层)浓度最⼤,成为臭氧层时间变化特点:春季最⼤,夏季最⼩臭氧的作⽤:1.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对⼈和地球上的⽣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3.对⾼层⼤⽓有“加热”作⽤,使10km⾄50km⾼度的⽓层温度增⾼⽓候变暖原因:1、⼆氧化碳排放(化⽯燃料燃烧、森林破坏);2、甲烷(沼⽓、⽯油等)温室效应是⼆氧化碳的25倍;3、畜牧业(⽜的反刍和打嗝排放甲烷);4、氟氯烃类物质破坏臭氧层。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
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8级雷暴大风指标雷暴大风是一种天气现象,通常是在雷暴云的降水系统中产生的强烈气流,其中包含强烈的垂直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这种气流会产生非常大的气压差,导致强风的形成。
在气象学中,我们使用一个八级风刻度来衡量风的强度,并判断是否为雷暴大风。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八级雷暴大风的定义和特征。
一级风:0-0.2米/秒(无风)。
如果没有风或者只有微风,我们称之为无风状态。
二级风:0.3-1.5米/秒(软风)。
当风速达到0.3-1.5米/秒时,我们称之为软风。
此时,可以感受到风的存在,但风力较弱,没有什么影响。
三级风:1.6-3.3米/秒(轻风)。
轻风是风力增强的一个阶段,此时风速在1.6-3.3米/秒之间。
轻风会吹动树叶和草叶,并且可以感觉到风的凉爽。
四级风:3.4-5.4米/秒(微风)。
微风的风力在3.4-5.4米/秒之间。
微风会吹动树枝和草地,并且可以使带有挂帘、门等物体的房屋发出颤动声。
五级风:5.5-7.9米/秒(和风)。
和风是风力逐渐增强的一个阶段,通常被描述为比微风更强但不够强烈的风。
和风可以吹动树枝和草地,并带来明显的凉意。
六级风:8.0-10.7米/秒(强风)。
强风是风力达到一定强度的一个阶段。
此时,风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可以吹动小树和带有挂帘、门等物体的房屋。
行走时可能会感到困难。
七级风:10.8-13.8米/秒(疾风)。
疾风是风力逐渐加强的一个阶段。
此时的风已经很强,可以吹动中等大小的树木,并影响人们正常站立和行走。
八级风:13.9-17.1米/秒(烈风)。
烈风是非常强烈的风,在风力风速达到13.9-17.1米/秒之间。
此时,风可以吹倒大树和破坏建筑物,并且会对人的正常活动带来严重的限制。
总结起来,八级雷暴大风是风力强大到可以带来严重影响的一种风。
在八级风下,可能会发生树木倒塌、建筑物损毁、电线杆断裂等现象。
因此,在面对八级雷暴大风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外出,与易受损的物体保持距离,并注意防护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
气象学名词解释(8)大气质量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表示,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两部分构成。
直接辐射直接辐射强度是指直接来自太阳日盘,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散射辐射散射辐射强度是指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从天空的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也称天光漫射。
地面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称为地面反射辐射。
地面反射率地面反射率是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与投射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的百分比。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地面辐射地面向外放射的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向外放射的辐射能,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CO2等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而损失热量,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也称地面净辐射。
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生理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能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光合有效辐射。
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入发育阶段(开花结果)的影响,称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前期,要在较长白昼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章节划分均出自《气象学》第三版·中国林业出版社个人学习资料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勿转卖。
第一章·绪论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的一薄层气体称为大气。
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全部的地球表面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地球系统: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含冰雪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大气科学: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天气:是指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
天气学(synoptic meteorology)是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气候:是一个地区大气多年(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它既反映大气的长期平均状况,也反映其极端情况,是较长时间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学(climatology) 是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大气概述干洁空气:大气中除了水汽和气溶胶粒子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气压(p):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称为气压。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水汽压(e):指大气中所含水分的分压力。
气象学张陆第一章: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1.露点:湿空气定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T d相对湿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水汽和饱和水汽的摩尔分数之比称为相对湿度水汽压: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2.臭氧分布: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km 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20~30km 之间 重要性:1)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2)臭氧层对建立大气的垂直温度结构和大气的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3.状态方程:混合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R 是常数第二章:大气的分层和结构1.根据大气热力结构,大气分为几层?画出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并且说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有的将热层外再分为外大气层或逸散层);对流层特点:① 大气温度随高度降低② 大气的垂直混合作用强③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气团变性:气团只是在某时间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当气团移到新的下垫面时,它的性质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失去原有的特性。
在新的物理过程中获得新的性质,这种过程称为气团变性。
降水量: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深度。
以毫米(mm )为单位4.海洋在垂直方向(热力)分几层:季节变化层,主跃层,下均匀层每层的热力结构特点?季节变化层:厚度约100m 左右,由于风和波浪的搅拌混合作用,通常又称为上混合层,由于太阳辐射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中纬度的春、夏两季,季节变化层中会出现季节性温度跃层,如图中B 、D 线所示。
太阳辐射能量的90%被海面约10米的水层所吸收,因此随着太阳辐射的周日变化,在该层中还会出现周日温度跃层。
主跃层:季节变化层以下是一个厚约1000~1500m 的过渡层,其中温度、密度和盐度有一个跃变,称为主跃层(或主温跃层)。
主跃层是大洋热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强度在经向和纬向都有变化。
下均匀层:主跃层以下是深层,该层内温度、密度和盐度的铅直分布变化很小,处于均匀状态,故又称为下均匀层。
一、名词解释1、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2、土壤定容热容量: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4、气候:某一地方多年间所产生的天气状况,包括最常见的一般天气状况也包括特殊年份所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5、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6、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发射辐射之差称为底面净辐射。
7、低气压:由一组闭合的等压线组成,中心气压低向四周气压逐渐升高的区域。
气压梯度力:由于空气存在着气压差异而产生的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的力。
&霜期:从初霜期到次年终霜期之间所持续的日数。
10、分子散射:光通过纯净媒质时,由于构成该媒质的分子密度涨落而被散射的现象。
1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中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的总称。
12、小气候:由于下垫面的性质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近地面大气的小范围气候。
13、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原来带状的的高压或低压呗分割成单独的高压或低压中心被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14、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表示的瞬时或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
15、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16、活动积温:作物或某一昆虫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所有活动温度的总和。
17、降水量: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水固态水未经渗透和流失,在单位水平面积上所积累的水层深度称为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为其融化后的水层厚度。
18、气团:指占据广大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属性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19、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象学知识⽓象学知识天空状况是指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
把整个天空划分成⼗份,云彩遮盖天空的成数叫“云量”。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空状况分为以下四种:晴天:云量不到⼆成;少云:云量⼆成到四成;多云:云量五成到七成;阴天:云量在⼋成以上。
如天空云量变化不定,则⽤“晴到少云”、“多云间阴”等来说明。
天⽓预报中的降⽔⽤语⽓象部门把下⾬下雪都叫做降⽔,降⽔的多少叫降⽔量,表⽰降⽔量的单位通常⽤毫⽶。
1毫⽶的降⽔量是指单位⾯积⽔深1毫⽶。
1毫⽶降⽔落到⽥地⾥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积是666.7平⽅⽶,因此,1毫⽶降⽔量就等于每亩地⾥增加0.667⽴⽅⽶的⽔。
每⽴⽅⽶的⽔是1000公⽄,这样,1毫⽶降⽔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67公⽄⽔。
据测定,降5毫⽶的⾬,可使旱地浸透3~6毫⽶。
在⽓象部门发布的天⽓预报中,我们经常听到⼩⾬、中⾬、暴⾬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是指24⼩时内降⽔量不超过10毫⽶的⾬,⼩到中⾬为5~18毫⽶,中⾬为10~25毫⽶,中到⼤⾬为18~38毫⽶,⼤⾬为25~50毫⽶,⼤到暴⾬为38~75毫⽶。
24⼩时内⾬量超过50毫⽶的称为暴⾬,超过100毫⽶的称为⼤暴⾬,超过250毫⽶的称为特⼤暴⾬。
在天⽓预报⽤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
⽐如,“零星⼩⾬”指降⽔时间很短,降⽔量不超过0.1毫⽶。
“有时有⼩⾬”意即天⽓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出现。
“阵⾬”指的是在夏季降⽔开始和终⽌都很突然,⼀阵⼤,⼀阵⼩,⾬量较⼤。
“雷阵⾬”则是指下阵⾬时伴着雷鸣电闪。
“局部地区有⾬”指⼩范围地区有降⽔发⽣,分布没有规律。
空调温度湿度设定有学问随着⽣活⽔平的提⾼,空调开始已⾛进普通百姓家庭。
有了空调,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愁冷。
但空调使⽤不当,会引来空调病,如夏天,空调的温度开的太低,凉风吹的时间过久,招来周⾝乏⼒、头晕眼花、伤风感冒或关节炎复发等疾病。
空调的功能有两个部分,⼀是调节温度,⼆是调节湿度。
第八章海浪第一节概述一、波浪(Wave)要素1、波峰――波面的最高点。
2、波谷――波面的最低点。
3、波高(H)――相邻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4、波幅(a)――波高的一半,a=H/2。
5、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相邻两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
6、波陡(δ)――波高与波长之比,δ=H/λ。
7、周期(T)――相邻的两波峰或两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8、频率(f)――周期的倒数,f=1/T。
9、波速(C)――波峰或波谷在单位时间内的水平位移(波形传播的速度),C=λ/ T。
10、波峰线――通过波峰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的线。
11、波向线――波形传播的方向线,垂直于波峰线。
二、波浪的分类1、按周期或频率分类海浪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周期4~12s的范围内,属重力波范围。
最常见的重力波是风浪和涌浪。
2、按成因分类1)风浪和涌浪风浪(Wind Wave)――风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水面波动。
(无风不起浪)涌浪(Swell)――风浪离开风区传至远处,或者风区里风停息后所遗留下来的波浪。
(无风三尺浪)2)海啸(Tsunami,又称地震波)――由于海底或海岸附近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海面异常波动。
特点:周期长,波长长,波速大,在外海坡度很小,当传至近岸时,波高剧增。
世界上常受海啸袭击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勒比海、墨西哥沿岸、地中海。
3)风暴潮(Storm Surge)――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强台风、强锋面气旋、寒潮大风等)引起的海面异常上升现象。
主要原因:海面气压分布不均匀――气压每下降1hPa,海面约升高1cm;大风――风暴向岸边移动时,受强风牵引海水涌向岸边,海面升高,升高幅度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
我国风暴潮多发区:莱州湾、渤海湾、长江口至闽江口、汕头至珠江口、雷州湾和海南岛东北角,其中莱州湾、汕头至珠江口是严重多发区。
4)内波(Internal Wave)――密度相差较大的水层界面上的波动。
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有害的变化称为大气污染。
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称照度。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则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示。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Ee)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以E0表示,即E0=Ee—δEa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R),也称地面净辐射。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0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容积热容量。
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λ焦耳(J)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导温系数),也称热扩散率。
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即气块的气压时时都与周围大气的气压处于平衡),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这种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γd=—dT/dZ),称为干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直减率:湿绝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
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称为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称为干燥度或干燥系数。
地转风:地转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当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空气就沿着等压线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这种水平运动称为地转风。
季风:①认为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称季风;②认为并不是一切盛行风向的明显季节变化都能叫做季风,只有那些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才称季风。
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称为气象学。
2.农业气象学:研究对农业生产有意义的气象条件的一门学科。
3.森林(林业)气象学:研究森林和气象条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科学。
4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约为150×106千米),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称之为太阳常数。
5光周期现象:昼夜长短影响着作物开花、结实、落叶、休眠以及地下块根、块茎等营养贮存器官的形成。
植物对昼夜长短的这些反应,统称为光周期现象。
6生理辐射: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波长300~750nm)。
7光合有效辐射: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有作用的辐射(波长380~710nm)。
8干绝热直减率rd:未饱和湿空气或干空气块,在垂直方向上,每绝热移动100m,在理论上其温度变化的数值称为~~。
9湿绝热直减率rm:饱和空气绝热上升,下沉过程中都维持饱和状态,以此状态每绝热移动100m时,在理论上其温度变化的数值称为~~10界限温度:对农业生产具有指示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界限温度。
11潜热转移:气象学上把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称为潜热转移12绝对湿度(a):空气中的水汽密度。
单位:g/m313 相对湿度(r):同温度下e和E的百分比。
r=e/E×100%14露点温度(Td):气压不变,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通过降温,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15蒸发量:某一段时间内(日、月、年)因蒸发而耗掉的水层厚度来表示,这水层厚度叫蒸发量。
单位mm16降水量:自天空下降,或在地面凝结的水汽凝结物,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降水量17田间(农田)总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二者的总和叫田间总蒸发量。
18水分临界期:在生长发育时期内,植物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
19地方性风:由于地形和地表性质不同而形成的,以一天的周期,而改变风向的风称为地方性风。
气象学基础知识讲解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2.太阳黑子: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
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3.气候异常: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
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4.气候因子: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
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5.气候预报:指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制作的预报。
制作方法与“长期天气预报”相似。
它是从气候演变规律出发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6.生物气候学:研究生命有机体与气候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属于应用气候学范畴。
7.季风与季风气候: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
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又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8.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
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
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
9.全球暖化:近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
据统计,全球气温已经连续20年高于正常值,其中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年以来,而其中7年又发生在年以来。
近年来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