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微结构与微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44期 2016–10–28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October 28, 2016 Vol.20, No.44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6673 ·综述·www.CRTER .org许灿,男,1985年生,湖南省岳阳市人,汉族,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足踝畸形与创伤研究。
通讯作者:刘华,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湖南省长沙市 410008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44-06673-09 稿件接受:2016-08-10骨微结构与微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与进展许 灿,李明清,王成功,李康华,刘 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湖南省长沙市 410008)引用本文:许灿,李明清,王成功,李康华,刘华. 骨微结构与微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4):6673-6681.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4.020 ORCID: 0000-0003-3878-3963(许灿)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骨微损伤:是指骨因“疲劳”而导致的骨显微结构的改变。
材料学上的“疲劳”现象是指材料在低于断裂强度的较小应力/应变周期性作用下,材料中会萌生微观裂纹并逐渐扩展,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最终导致材料的整体失效。
骨组织在日常的生理负荷周期性作用下会萌生两种常见的骨微损伤:“线性”和“弥散性”微损伤。
骨微损伤检测方法:目前检测骨微损伤最常用的方法是碱性品红骨大块染色法,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和评估线性和弥散性微损伤。
随着各种高分辨检测设备的进步,micro-CT 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能在微米层级对骨微结构以及微损伤的三维形态进行分析,而扫描电镜则能够在纳米层级检测微损伤的细节,但无法观察微损伤的整体形貌。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 年第 39 卷骨缺损修复生物材料诱导骨微环境中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进展①刘潇 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中图分类号 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3)11-2456-05[摘要] 骨缺损修复治疗是临床面临的难点问题,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局部骨微环境中免疫应答的变化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
然而当前生物材料普遍存在免疫调控缺陷问题,无法很好地诱导利于骨缺损修复的免疫微环境成为制约生物材料发展的瓶颈,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因此,深入探索生物材料诱导骨微环境中的免疫应答机制十分必要。
本文就主要参与骨修复生物材料介导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骨缺损;生物材料;微环境;免疫应答Research progress in mechanism of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bone defect repair biomaterials in osteoimmune microenvironmentLIU Xiao , LI M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 the Fourth Medical Center of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Orthopedics Sports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 Beijing 100853, China[Abstract ] Treatment of bone defects remains a complicated clinical problem. Changes of immune response in local bonemicroenvironment following biomaterial implantation is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s success or not. However , there are many defects in immune regulation of biomaterials at present , failure to induc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that is conducive to bone defect repair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terials and limiting their widespread use. Therefore ,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explore the changes of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biomaterials in bone micro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mmune cells and cytokines that are mainly involved in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bone repair biomaterial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Key words ] Bone defect ;Biomaterials ;Microenvironment ;Immune respone骨缺损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临床棘手难题,随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材料植入成为骨缺损修复最具潜力的治疗手段[1]。
表5男女闻体重相同的10对配对骨矿量比较男女显著性检验n均值标准差rt 均值标准差(t值) BMD下肢101.1791.104 101.196O.0780.369(P>O.5) (g/甜)全身101.150O.05410】.191O.085j.205(p)0.1) BMC下肢10987141109411640.125(P>O.05)(g)全身1027512971026493960.084(P>0.05)体重(1‘g)1072.413.98 1072.4 13.98无差异结论骨矿量可以代表60—80%骨强度,骨密度仪测量骨矿量有BMD和BMC两个指标可用,骨强度主要由体重决定,所以研究体重与BMD、BMC之间的关系作为选择应用指标的依据,经117例(男54,女 63)分析,发现BMC与体重之间呈密切正相关(r=0.611一O.846之间),而BMD与体重之间仅有较弱相关。
经用体重标准化(BMC÷体重)及男女之间相同体重配对消除体重对BMC的影响后,发现男女之间的BMC基本上没有差异,所以BMC较BMD更能代表骨强度,如用BMC指标诊断骨质疏松比用BMD更有利,有关BMC在骨质疏松诊断实践中应用的其它问题有待进~步研究。
A13.骨组织形态计量与微损伤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二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41001I)廖二元一、骨组织形态计量作为骨质疏松(OP)诊断和疗效评价金标准的BMD,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
新一代的DEXA测量仪具有灵敏度高.可测量任意骨骼部位等优点,但.BMD所固有的缺陷必须克服,并急待将代谢性骨病的诊断和药物评价手段深入到更深层次。
BMD的固有缺点主要表现为:①测量结果受骨盐含量的影响,而骨盐含量并不反映骨病的病因和病理.而且受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动脉硬化等的影响;②BMD不能直接反映骨的力学性能,而骨折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的生物质量而非骨盐含量;③BMD表达的是整块骨骼的骨盐,无法了解更微小部位的病变特征。
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修复骨缺损的完美技术李凯【摘要】骨组织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临床上骨缺损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纵观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二十多年里,其构成的三大要素:种子细胞方面、支架材料方面和组织构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距离组织工程骨在临床中正式使用尚有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Bone tissue engineer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1980s and brought new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defects. Throughout twenty years,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eed cells, scaffolds and organizations to build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certain distance for tissue engineered bone to be used officially in clinic.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re reviewe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09)018【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骨组织工程;骨缺损;研究进展【作者】李凯【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2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很常见,然而修复骨缺损的惟一方法是通过骨移植来实现。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0年9月 第41卷 第5期 IntJOrthop,Sep.25,2020,Vol.41,No.5·综述·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局基金(2016RAXYJ078)作者单位:150086,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五病房通信作者:关德宏 E mail:Dehongguan@163.com微RNA在骨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杨文涛 关德宏摘要 微RNA(miRNA)与骨科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部分miRNA在骨折患者的骨组织和血清中表达失调,miRNA可通过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对骨再生进行调节。
miRNA在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相关细胞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影响骨折过程中的血管生成和成骨作用。
部分miRNA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可能作为骨折风险的评定指标。
miRNA在骨愈合延迟、骨不连和骨缺损的治疗方面也有巨大潜力。
该文对miRNA在骨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微RNA;骨不连;骨缺损;骨修复犇犗犐:10.3969/j.issn.1673 7083.2020.05.007 微RNA(miRNA)是短链非编码RNA分子,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1],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调节因子。
成熟的miRNA可与目标信使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并诱导目标信使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调控靶基因表达水平[2 3]。
研究证实,miRNA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在骨发育和骨再生中也发挥重要调控作用[4]。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骨科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大面积骨缺损、骨不连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目前,自体骨移植依然是治疗骨缺损的首选方法[5],但存在骨供应量有限,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等缺点,而miRNA的发现则为这些难治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对miRNA在骨损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犿犻犚犖犃表达失调与骨损伤miRNA与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等骨科疾病均存在密切联系,骨折发生和愈合过程中涉及各种调节因子,包括miRNA[6 7]。
骨微损伤形成与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韩燚;王双磊;李展春【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7(023)005【摘要】骨微损伤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的骨基质损害,骨微损伤的产生、发展与疲劳载荷有关,骨微损伤能够启动骨重建来进行修复,但不同微损伤类型对骨重建的影响不同.骨微损伤有五种类型,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线性微裂纹与弥散性微损伤,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特征和修复方式.本文通过对骨微损伤的分类、检测方法、形成及修复机制进行综述,深入研究神经肽对骨重建的作用,旨在进一步探讨骨微损伤的修复机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奠定基础.%Bone microdamage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matrix failure detectable by light microscope.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ne microdamage is associated with fatigue loading.Bone remodeling can be activated to target the repair of bone microdamage.But different types of bone microdamage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bone remodeling.There are five types of bone microdamage.Most research are focused on the linear microcrack and diffuse microdamage,and they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repair mechanism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assification,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repair mechanisms of bone microdamage,evaluate the role of neuropeptide on bone remodeling,with the aim of further exploring the possible repair mechanisms of bonemicrodama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总页数】7页(P683-689)【作者】韩燚;王双磊;李展春【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相关文献】1.神经肽Y在骨微损伤修复机制中的作用 [J], 谢玮鑫;王双磊;李展春2.骨微损伤最新研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J], 刘淑仪;钟晓峰;胡年宏3.微应变对骨生理和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刘国浚;黄国锋;高建廷;叶永贤;丁真奇4.骨形成蛋白-2诱导骨形成研究进展 [J], 王伟5.骨微损伤与竞技运动的研究进展 [J], 闫雅男;王凤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动疲劳损伤机理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李欣;杨建伟【摘要】Th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retting fatigue problems which exist widely in mechanical structures.The FEM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 analyz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act region of fretting fatigue.Furthermore,fretting fatigu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A fretting fatigue tes-t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fretting fatigue mechanism.Take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FEM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harp change of stress at the edge between slip region and stick region, where the fatigue crack will initiate at this position;as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act force,the fatigue life will be in-creased.%针对机械结构中广泛存在的微动疲劳问题进行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应用有限元法对微动疲劳接触区的应力场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进一步开展了实验研究,设计了微动疲劳实验系统,进行了微动疲劳实验.综合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结果发现,滑移区和黏着区交界处的应力场存在突变,微动疲劳裂纹即在这一区域萌生,微动疲劳寿命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30【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微动疲劳;接触力学;实验研究;疲劳寿命【作者】李欣;杨建伟【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44;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4微动疲劳(fretting fatigue)是指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表面间发生微小的滑动(一般其位移量级为微米,通常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进而产生磨损和疲劳的现象。
骨质疏松与骨微损伤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质量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该疾病的主要表现是骨密度降低和骨质量减少,从而使得骨骼易于发生骨折等损伤。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措施,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延长寿命来说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骨微损伤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骨微损伤是指的是微小的骨骼损伤,这种损伤在没有发生明显骨折的情况下会给骨骼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损伤。
由于骨骼组织的特殊构造,骨微损伤更容易在老年人体内发生,这进一步说明了骨微损伤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紧密联系。
因此,有必要对骨微损伤和骨质疏松症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探索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症对人们的危害。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骨微损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对骨微损伤和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概念和发病机理进行阐述。
接着,对骨微损伤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介绍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最后,对骨微损伤和骨质疏松症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四、研究意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寿命。
同时,骨微损伤作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望为探索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构建骨软骨复合体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骨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损伤等原因,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骨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可能存在术后复发等问题,药物治疗效果较慢,且长期应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技术,通过人工构建生物反应器和体外微团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培养出人体软骨细胞,并且形成类似于体内软骨组织的复合体。
该技术具有细胞数量多、生物学活性强、组织工程修复效果好等优点。
因此,将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技术应用于骨软骨复合体的修复工作中,可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技术构建骨软骨复合体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且从细胞学和分子水平上对复合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1、设计软骨组织细胞的分离、扩增、定植技术。
2、研究构建骨软骨复合体的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技术。
3、观察骨软骨复合体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分化等内容。
4、将骨软骨复合体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行实验观察,评估其修复效果。
5、进行细胞学和分子水平研究,探讨骨软骨复合体的生物学机制。
四、研究方法1、软骨组织细胞的分离、扩增、定植技术。
2、采用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技术,构建骨软骨复合体。
3、通过CCK-8法、细胞形态观察、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评估骨软骨复合体的生物学特性。
4、动物实验评估骨软骨复合体的修复效果。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成功建立骨软骨复合体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模型。
2、构建骨软骨复合体的生物反应器及体外微团培养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3、骨软骨复合体的生物学特性得到深入研究,为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证据。
骨的研究报告简介本文档是关于骨的研究报告。
骨是人体和其他脊椎动物中的重要组织之一,不仅为身体提供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还起到储存矿物质和生产血细胞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骨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骨的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骨的生物力学特性、骨折修复、骨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1. 骨的组成骨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复合材料。
有机物质占总质量的30%,主要由胶原纤维、非胶原蛋白质和骨细胞等组成。
无机物质占总质量的60-70%,主要是钙磷盐,其中包括羟基磷灰石和碳酸钙。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的水和其他无机盐。
2. 骨的结构骨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构成,包括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基质、骨小梁等。
骨的结构层次包括: - 透明带:由胶原纤维组成,具有抗张强度。
- 硬质骨、松质骨:包括多个骨小梁和骨小梁间隙,提供支撑和保护。
- 骨髓腔:内部空间,包含骨髓和骨膜。
3. 骨的功能骨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 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骨骼为身体提供支撑,保护内脏器官不受外界撞击的损伤。
- 运动和机械支持:骨骼通过与肌肉的结合,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实现机械支持和保持身体姿势。
- 储存矿物质:骨组织中的钙、磷等矿物质可调节体内细胞代谢、体液平衡、神经传递等重要生理功能。
- 血细胞生成:骨骼中的骨髓是造血器官,负责生成和释放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 骨的研究方法4.1 活体骨组织研究活体骨组织研究是通过对活体动物或人体的骨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获得相关数据的方法。
这包括以下技术: - X射线吸收法:用于评估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无创测量方法。
- 光学显微镜观察:用于观察骨的微观结构、骨小梁的排列和组织内部的微观组成。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骨的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pQCT):用于对活体骨组织进行三维成像,提供骨的微结构和骨质量的定量测量。
4.2 骨细胞和骨基质的体外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骨的构成和功能,通常需要进行体外研究,包括以下技术:- 细胞培养:将骨细胞分离和培养,以研究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
骨修复研究进展骨修复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近年来,骨修复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是一种基于细胞和生物材料的技术,用于修复和再生骨组织。
通过将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结合在一起,可以制备出类似于天然骨组织的人工骨。
这种人工骨可以有效地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新型的生物材料,如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降解聚合物等,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更好地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 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是近年来骨修复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细胞类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接种在生物材料上,并在体内实现了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途径,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 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骨修复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想的生物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机械性能,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新型的生物材料,如纳米材料、生物降解聚合物等,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可以更好地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骨修复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近年来,骨修复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包括骨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些技术为骨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
micro-CT在骨代谢研究中骨微结构指标的解读及应用价值一、引言骨代谢研究是探讨骨形成与骨吸收平衡机制的领域,对于理解骨骼生长发育、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micro-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组织结构信息,为骨代谢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文将重点探讨micro-CT在骨代谢研究中骨微结构指标的解读及其应用价值。
二、micro-CT技术及其在骨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Micro-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通过X射线对样品进行扫描,并通过计算机技术重建出样品的内部结构。
在骨微结构研究中,micro-CT可以用于观察和分析骨骼内部的细微结构,如骨小梁、骨皮质等,为研究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三、骨微结构指标的解读通过micro-CT获取的骨微结构数据,可以计算和评估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对于了解骨代谢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微结构指标:1.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反映了骨骼中矿物质含量的多少,是评估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重要指标。
2.骨小梁数量和厚度:影响骨骼的机械性能,可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展程度。
3.孔隙率(Porosity):反映骨骼内部孔洞的数量和大小,与骨骼的机械性能密切相关。
4.骨皮质厚度:影响骨骼的抗弯曲能力和抗压能力,可用于评估骨折风险。
四、micro-CT在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价值Micro-CT在骨代谢研究中具有以下应用价值:1.疾病诊断与评估:通过对骨微结构的分析,micro-CT可以为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可用于评估疾病的发展程度和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micro-CT扫描,可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治疗效果的评价。
2.药物研发:micro-CT可用于研究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对实验动物给药前后的骨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了解药物对骨骼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microct 骨小梁分离度摘要:1.微CT技术简介2.骨小梁分离度的概念3.骨小梁分离度在临床上的应用4.影响骨小梁分离度的因素5.微CT技术在骨小梁分离度研究中的优势6.我国在微CT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7.结论正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微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骨组织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骨小梁分离度(Bone Trabecular Separation)是衡量骨组织微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骨折、骨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微CT技术简介微CT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对骨组织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获得骨小梁的立体图像。
这种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直观、全面、实时的观察骨组织微观结构的窗口。
2.骨小梁分离度的概念骨小梁分离度是指骨小梁之间的距离。
它反映了骨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征,与骨密度、骨强度等宏观参数密切相关。
3.骨小梁分离度在临床上的应用骨小梁分离度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骨折风险评估:骨小梁分离度增大,骨折风险增加;(2)骨关节炎诊断:骨小梁分离度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3)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评估:骨小梁分离度减小,提示骨质疏松症病情改善。
4.影响骨小梁分离度的因素影响骨小梁分离度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密度、骨代谢等。
不同因素对骨小梁分离度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综合分析。
5.微CT技术在骨小梁分离度研究中的优势微CT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创性、操作简便等优点,为骨小梁分离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6.我国在微CT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近年来,我国在微CT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设备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而且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综上所述,骨小梁分离度是反映骨组织微观结构的重要参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骨伤科学的研究内容
1.骨伤不同阶段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从骨伤初期的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和成骨细胞的增殖,到修复阶段的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小梁再生,实验骨伤科学探究了伤口愈合和骨骼修复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2. 骨伤生物力学:实验骨伤科学利用力学实验和计算模型,研
究骨伤不同阶段的力学性质,探究成骨细胞的力学响应和刺激,以及血管新生和骨小梁再生的力学调控机制。
3. 骨伤修复的影响因素:实验骨伤科学探索了影响骨伤修复的
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骨质疏松等,以及各种治疗手段对骨伤修复的影响,如低强度振动、干细胞、生物反应器和生物材料等。
4. 骨伤预防和康复:实验骨伤科学研究了骨伤的预防和康复方法,包括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探究了骨伤预防和康复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