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视图和索引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3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 单项选择题C C D B C2. 判断题对错错错对3填空题网状模型用户商业智能数据挖掘系统设计4简答题1)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3〕数据约束:用于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之间的语义联系、数据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
主流数据库采用关系图模型。
数据库典型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其它数据模型〔如对象数据模型、键值对数据模型、列式数据模型。
〕2)数据库——是一种依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文件,数据库文件一般存放在辅助存储器以便长久保存。
数据库具有如下特点:数据不重复存放;提供应多种应用程序访问;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增、删、改、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3)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依照特定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结构。
在数据库中,不仅存放了数据,而且还存放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内部元素:用户表:用户在数据库中创建的数据库表;系统表:数据库中系统自带的数据库表;视图:数据库中用于对数据进行查询的虚拟表;索引:数据库中用于加快数据查询的索引项;约束:数据库中对数据、数据关系施加的规则;存储过程:数据库内部完成特定功能处理的程序;触发器:数据库内部因数据变化自动执行的一类存储过程等等4)数据库系统包括: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四个组成要素。
5)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 System,DBMS 〕——是一种专门用来创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库,并提供对数据库访问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要功能:创建数据库和表; 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 读取数据库数据; 修改数据库数据; 维护数据库结构; 执行规则; 并发控制; 提供安全性; 执行备份和恢复等等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1 单项选择题C B D A A2. 判断题对对错对错3填空题全外连接数据约束候选键用户定义完整性4简答题外码键1)在关系模型中,使用“关系”来存储“实体”中的数据。
第5 章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1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简答题(1)简述组成SQL Server 2012 数据库的三种类型的文件。
答:SQL Server 数据库文件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主数据文件、次数据文件、事务日志文件3 种类型。
①主数据文件(primary file):主数据文件是数据库的起点,指向数据库文件的其他部分。
主数据文件是用来存放数据和数据库的初始化(启动)信息和部分或全部数据,是SQL Server 数据库的主体,它是每个数据库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个数据库有且仅有一个主数据文件,用户数据和对象也可以存储在此文件中,主数据文件的文件扩展名为.mdf。
②次数据文件(secondary file):用来存储主数据文件没有存储的其他数据和对象。
如果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很大,除了将数据存储在主数据文件中以外,还可以将一部分数据存储在次数据文件中;如果主数据文件足够大,能够容纳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则该数据库不需要次数据文件。
使用次数据文件是因为数据量太过庞大,可以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不同磁盘上以方便进行管理、提高读取速度。
次数据文件的扩展名为.ndf。
③事务日志文件(transaction log file):用来记录数据库更新情况的文件,SQL Server 2012具有事务功能,可以保证数据库操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用事务日志文件来记录所有事务及每个事务对数据库进行的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
事务日志是数据库的重要组件,如果数据库遭到破坏,可以根据事务日志文件分析出错的原因;如果数据丢失,可以使用事务日志恢复数据库内容。
每个数据库至少拥有一个事务日志文件,也可以拥有多个日志文件。
事务日志文件的文件扩展名为.ldf。
(2)SQL Server 2012 有哪些系统数据库,它们的作用是什么?SQL Server 2012 中主要包括master、model、tempdb 和msdb 四个系统数据库。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1投影第1课时灯光与影子1.了解投影和中心投影的概念,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运用.2.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重点了解中心投影的概念.难点利用中心投影解决问题.一、情境导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影子.比如,太阳光照射在窗框、长椅等物体上时,会在墙壁或地面上留下影子;而皮影和手影都是在灯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要求学生在灯光下做不同的手势,观察映射到屏幕上的表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其他平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影子所在的平面称为投影面.二、探究新知1.学生活动:取一些长短不等的小棒和三角形、矩形纸片,用手电筒(或台灯)等去照射这些小棒和纸片,观察它们的影子.引导学生思考:(1)固定手电筒(或台灯),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2)固定小棒和纸片,改变手电筒(或台灯)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得出:从一个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教师进一步讲解中心投影的性质:(1)光源、物体边缘上的点以及它在影子上的对应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灯光下两个不同物体及它们的影子,可以确定灯(点光源)所在的位置;(2)若物体相对于光源的方向改变,则该物体的影子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但光源、物体的影子始终分居在物体的两侧.2.课件出示:(1)下列现象属于中心投影的有()①小孔成像;②皮影戏;③手影;④放电影.A.1个B.2个C.3个D.4个(2)小华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幻灯机,其工作情况如图所示,幻灯片与屏幕平行,光源到幻灯片的距离是30 cm,幻灯片到屏幕的距离是1.5 m,幻灯片上小树的高度是10 cm,则屏幕上小树的高度是()A.50 cm B.60 cmC.500 cm D.600 cm学生思考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总结出中心投影的特点吗?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中心投影的三个特点:(1)等高物体垂直地面放置:离点光源越近,影子越短;离点光源越远,影子越长.(2)等长物体平行地面放置:离点光源越近,影子越长;离点光源越远,影子越短,但不会小于物体本身的长度.(3)点光源、物体边缘的点以及其在物体的影子上的对应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举例分析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26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确定中心投影的光源位置的方法:根据点光源、物体边缘上的点以及它在影子上的对应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知道其中两个点,就可确定第三个点的位置,先找物体上两点及其在影子上的对应点,再分别过物体上的点及其在影子上的对应点画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光源所在的位置.四、练习巩固1.教材第126页“议一议”.2.教材第127页“随堂练习”第1,2题.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中心投影的概念及特点分别是什么?3.说说确定中心投影的光源位置的方法.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28~129页习题5.1第1~3题.本节课的内容是灯光与影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探索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灯光与影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2课时太阳光与影子1.理解平行投影与正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2.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重点理解平行投影与正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难点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一、复习导入1.下图是两棵小树在同一时刻的影子,请在图中画出形成树影的光线.它是太阳的光线还是灯光的光线?它是太阳的光线,因为两棵树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的两线相交于一点.2.下图的影子是在太阳光下形成的还是在灯光下形成的?画出同一时刻旗杆的影子(用线段表示),并与同伴交流这样做的理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教师: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太阳光与影子”.二、探究新知1.平行投影(1)学生活动:取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引导学生思考:①固定投影面,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固定小棒或纸片,改变投影面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操作、观察、探索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平行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注意:①平行投影中对应点的连线是相互平行的;②物体与投影的对应点的连线是相互平行的就说明是平行投影;③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太阳光下,不仅影子的大小在变,而且影子的方向也在改变.就我们生活的北半球而言,上午的影子的方向是由西向北变化,影子越来越短;下午的影子方向由北向东变化,影子越来越长.(2)课件出示:这三幅图是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①在三个不同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不同,请将它们按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明你的理由.②在同一时刻,两棵树影子的长度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在同一时刻,两棵树的影子的长度与它们的高度成比例.教师进一步讲解平行投影的特点:①等高的物体垂直于地面放置时,在同一时刻的太阳光下,它们的影子一样长;②等长的物体平行于地面放置时,在太阳光下,它们的影子一样长,且等于物体本身的长度;③在太阳光下,不同时刻,同一地点,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度可能不同;④在太阳光下,同一时刻,同一地点,以同样的方式放置不同的物体,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长度成正比.2.正投影教师:平行光线与投影面垂直,这种投影称为正投影.如图所示:强调:(1)正投影是特殊的平行投影,它不可能是中心投影;(2)正投影中强调的是光线与投影面之间的关系,与物体的位置无关;(3)物体的正投影的形状、大小与物体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有关,它分物体与投影面平行、倾斜、垂直三种情况.三、举例分析例1小乐用一块矩形硬纸板在阳光下做投影试验,通过观察,发现这块矩形硬纸板在平整的地面上不可能出现的投影是()A.三角形B.线段C.矩形D.平行四边形分析:将矩形硬纸的板面与投影线平行时,形成的影子为线段;将矩形硬纸板与地面平行放置时,形成的影子为矩形;将矩形硬纸板倾斜放置形成的影子为平行四边形.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130页例2)学生完成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得出画物体的平行投影的方法:先根据物体的投影确定光线,然后利用两个物体的顶端和各自影子的顶端的连线是一组平行线,过物体顶端作平行线与地面相交,从而确定其影子.四、练习巩固1.教材第131页“做一做”.2.教材第132页“随堂练习”.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平行投影的概念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3.画物体平行投影的方法是什么?4.什么是正投影?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32~133页习题5.2第1~4题.太阳光与影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有关知识.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投影和中心投影这两个概念后,再一次给出了平行投影和正投影的概念.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众多实例进一步讨论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等几何知识.相比于灯光与影子,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要大一些.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力,还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因此本节课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去体会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2视图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能说出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的形状.会画三棱柱、四棱柱的三视图.能根据几何体的俯视图画出其主视图和左视图.2.经历探索简单几何体及棱柱的三视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画图能力.3.经历由几何体的俯视图探索主视图和俯视图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感.重点掌握三视图的画法,能进行几何体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一、复习导入教师:什么是投影?什么是中心投影?什么是平行投影?什么是正投影?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二、探究新知1.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概念课件出示教材第134页图5-12,提出问题:(1)假设有一束平行光线从正面投射到图中的物体上,你能想象出它在这束平行光线下的正投影吗?把你想象的正投影画出来,并与同伴交流.(2)如果平行线光线从左面投射到图中的物体上,情况又如何?如果平行光线从上面投射到图中的物体上呢?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并讲解:用正投影的方法绘制的物体在投影面上的图形,叫做物体的视图.通常我们把从正面得到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从左面得到的视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得到的视图叫做俯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统称为三视图)2.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画法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三棱柱、直四棱柱,根据你所摆放的位置经过想象,再抽象出这两个直棱柱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画图、交流,上台演示.教师:请你将抽象出来的三种视图画出来,并与同伴交流.指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其中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完成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他画得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当你手中的两个直棱柱摆放的角度变化时,它们的三种视图是否会随之改变?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演示,教师巡视.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提出问题:请画出这个长方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对几何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教师:将水平面、侧面、正面展开到同一平面,观察得到三种视图有什么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三种视图的位置关系:主视图在图纸的左上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方;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教师:三种视图大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三种视图的大小对应关系: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教师强调长、宽、高的概念:从正面观察几何体.长是几何体从左到右的距离,宽是几何体从前到后的距离,高是几何体从上到下的距离.3.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课件出示教材第141页图5-24,图5-25,提出问题:你能在图5-25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几何体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课件出示教材第141页图5-26,提出问题:你能想象出相应几何体的形状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内交流.三、举例分析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38页例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得出三视图画法的注意事项:(1)注意物体摆放的位置;(2)明确三种视图的形状;(3)明确三种视图的大小;(4)注意实线与虚线的用法.四、练习巩固1.教材第136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139页“随堂练习”第1,2题.3.教材第142页“随堂练习”第1,2题.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是三视图?3.说说三视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137页习题5.3第1,2题.2.教材第140页习题5.4第1,2题.3.教材第143页习题5.5第3题.本节课的内容为视图,主要是通过对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活动,积累学生的观察、想象物体投影的经验.在画实物的视图时,必须首先对实物进行合理的抽象,即把实物抽象成相应的几何体,在此基础上再画其视图.而且也会根据三视图描述几何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三视图中位置及各部分之间大小的对应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第5章习题解答1.选择题(1)为数据表创建索引的目的是_______。
A.提高查询的检索性能B.节省存储空间C.便于管理D.归类(2)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_______字段的值进行排序。
A.一个B.多个C.一个或多个D.零个(3)下列_______类数据不适合创建索引。
A.经常被查询搜索的列B.主键的列C.包含太多NULL值的列D.表很大(4)有表student(学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出生日期, 所在系号),在此表上使用_______语句能创建建视图vst。
A.CREATE VIEW vst AS SELECT * FROM studentB.CREATE VIEW vst ON SELECT * FROM studentC.CREATE VIEW AS SELECT * FROM studentD.CREATE TABLE vst AS SELECT * FROM student(5)下列_______属性不适合建立索引。
A.经常出现在GROUP BY字句中的属性B.经常参与连接操作的属性C.经常出现在WHERE字句中的属性D.经常需要进行更新操作的属性(6)下面关于索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
A.索引是一个指向表中数据的指针B.索引是在元组上建立的一种数据库对象C.索引的建立和删除对表中的数据毫无影响D.表被删除时将同时删除在其上建立的索引(7)SQL的视图是_______中导出的。
A.基本表B.视图C.基本表或视图D.数据库(8)在视图上不能完成的操作是_______。
A.更新视图数据B.查询C.在视图上定义新的基本表D.在视图上定义新视图(9)关于数据库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视图可以提高数据的操作性能B.定义视图的语句可以是任何数据操作语句C.视图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数据独立性D.视图的数据一般是物理存储的(10)在下列关于视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