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基于全国31省市截面
- 格式:pdf
- 大小:289.18 KB
- 文档页数:5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科学评价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建设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动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化、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衡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率、城市化质量、城乡发展差距等多个方面。
1.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城市人口规模大致能够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
城市人口规模是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分布情况。
城市化率高通常代表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社会资本充裕。
4.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差距大小。
城乡发展差距是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上指标是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只有全面评价这些指标,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城市化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多个方面。
1. 交通指标交通指标包括城市道路密度、公共交通设施完善程度、交通拥堵指数等多个方面。
交通指标反映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交通发展水平以及交通拥堵程度。
2. 水利指标水利指标包括城市供水量、排水排污设施完善程度、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多个方面。
水利指标反映了城市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性和健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城镇化率是评价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城镇化率反映了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直观指标。
城镇化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率的衡量可以综合考虑城市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数量等因素。
其次,城镇规模结构是评价城乡发展差距和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镇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对于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规模结构可以通过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面积等指标来反映。
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推动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第三,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支出、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考虑。
合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强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等,都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城市的人居环境可以从空气质量、水质水量、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绿地面积等方面进行考虑。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五,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考虑。
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基于全国31个省会城市综合水平评估分析浙江工商大学黄可遇、朱维芳、陈国浩摘要:本文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时代的背景下,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建立综合评价评价体系。
通过人口规模、工农业规模、经济水平、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相关的二十个指标对各城市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全国这具有代表性的31个城市做综合水平评价分析,并对这三种方法的数据处理结果作了比较和详尽分析。
此外,本文还提出各城市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综合水平评估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1课题背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发展是当代时代的潮流,是解决我过所有实际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源于制定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张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经过30多年的全速拼搏,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现代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作者:***来源:《商场现代化》2023年第22期摘要: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基础之上,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现代流通产业集聚与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在现代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中存在先抑后扬的双重门槛效应;现代流通产业集聚能够直接显著促进本省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现代流通产业集聚;电子商务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引言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迎来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转型期。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放缓,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当下发展共识。
不同于以往注重规模和体量的粗犷式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化进程将是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三农”和现代化等主要问题为出发点,赋能城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我国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十四五”开端之年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从政府频繁的政策倾斜来看,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以及区域间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引擎,一方面,现代流通产业集聚帮助区域稳固市场规模,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动区域流通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方式转变。
另一方面,现代流通产业集聚打通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优化物流运输网络,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因此,现代流通产业对信息化水平和电子商务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推动着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现阶段,现代流通产业的集聚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都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扩大。
但现代流通产业集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影响机制何在?电子商务是否扮演门槛变量?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边际经验。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作者:吕丹,叶萌,杨琼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第9期吕丹1,叶萌2,杨琼2(1�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在喜人的数字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会引致中国社会进一步非均衡发展的新的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因此,如何在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选题。
本文正是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建设等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和生态内涵,在系统梳理既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和发展式的评价;进而针对既有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更加完整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9�0072�07收稿日期:2014�06�2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跨行政区域流域治理中的多层次公共管理问题研究”(10YJC630173);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河、凌河等流域治理保护综合研究”(L11AJL004)作者简介:吕丹(1978-),女,辽宁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E-mail:emmalv@叶萌(1990-),女,辽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学研究。
E-mail:leafss@杨琼(1990-),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学研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低起点、高增速的历程,目前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快车道[1]。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常住人口来计算的话,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由2002年的5.02亿人,增加到2012年的7.12亿人,城镇化率也相应由36.09%上升到52.57%,以每年平均1.35%的速度在增长。
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新趋势。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也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导向。
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需要综合考虑城镇化的多个方面,如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善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的城市化进程如何?新城镇化的城市化进程是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新型城镇化注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优化城镇规模和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新型城镇化的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怎么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近年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斐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城市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和提升。
与此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环境改善如何?城市环境改善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城市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多个城市的PM2.5浓度下降幅度明显,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城市绿化覆盖率、水质净化率等环境指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城市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人们宜居的家园。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环境改善水平可圈可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是否实现了共享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新型城镇化注重实现共享发展。
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及评价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和评价,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并探讨如何综合各种模型来评价城市化水平。
一、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1. 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模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它将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其中,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这种模型简单易操作,可以方便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情况。
但是它忽略了城市规模的大小和不同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差异,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2. 飞地城市模型飞地城市模型是指在一个省份或地区中,一个或多个城市在该地区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外围包围着一定面积的区域,这些城市就像“飞地”一样独立存在的现象。
这种模型主要用于评估城市规模和分布情况。
3. 市场规模模型市场规模模型是将城市的市场规模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这种模型同样没有考虑城市之间在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三种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虽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是发展到今天,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模型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
那么,是否有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式呢?下面,我们将介绍相关领域所涉及到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
二、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1. 智能城市测度模型智能城市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将城市各种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城市。
在智能城市测度模型中,主要考虑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并以数字化城市设施、人民生活水平、社区关系等作为主要评判指标。
2. 网络活力测度模型网络活力测度模型从城市网络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在经济、文化及城市空间方面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以及互联网、数字经济和社交网络等作为主要评判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生态环境载体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引导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城镇化过程。
新型城镇化侧重于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先、以生态宜居为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高品质、高水平为基本方向的新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而评价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则是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否符合规划定位和目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希望为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评价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指标1. 城市化率:城镇化率是衡量国家城镇化程度、城市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
2. 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城镇化率和地区经济总量、人均GDP 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 城市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评价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考察城市化进程中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社会指标1. 教育水平:城镇化程度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城镇化率和各项教育指标(例如高等教育率、教育经费投入及学生人数比例等)的关系来评价城镇化对教育水平的提升作用。
2. 医疗卫生水平:城市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卫生服务水平,通过城镇化率和医疗资源配置、医疗人员数量及卫生服务覆盖率等指标的相关性来评价城镇化对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
3. 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关注城市居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保障情况,包括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等。
三、生态环境指标1. 绿地率:城镇化进程中要关注城市的绿化面积,评价城市绿地面积与城市总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城市绿色覆盖面积的多少。
2. 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化进程中要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PM2.5浓度、臭氧浓度等环境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反映了城市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可以评价城市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有效保护。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功能集中在城市地区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提供一个评估城市化进程的工具,对城市的发展规划、政府决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一、经济指标1.人均GDP: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
2.城市GDP增长率:城市GDP增长率能够反映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发展潜力。
3.产业结构:分析城市产业结构可以了解该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点,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主导产业的类型。
4.财政收入:城市的财政收入能够反映城市的财政健康状况和财政支持能力。
二、人口指标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评价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
2.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可以反映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和人口迁移的情况。
3.人口流动指数:人口流动指数可以评价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吸引力,反映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可以分析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特征,了解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特点。
三、就业指标1.就业率:就业率能够反映城市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评价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
2.城市劳动力参与率:城市劳动力参与率能够反映城市人口中从事劳动的比例,评价城市的劳动市场活跃度。
3.就业行业结构:分析城市就业行业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
四、生活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了解城市居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2.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反映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
3.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可以反映城市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
五、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反映了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空气质量健康程度。
2.水质指数:水质指数可以评价城市供水情况和水环境的质量。
3.噪音污染指数:噪音污染指数能够反映城市的噪音污染程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及评价结果运用。
本文件适用于对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县城 county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政府驻地镇或街道及其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
城镇化 urbanization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4 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综合系统的客观性评价原则。
坚持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相关联的科学性评价原则。
坚持发展引领、分类评价的合理性评价原则。
5 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可用于进行不同县城横向或同一县城不同年度纵向比较城镇化发展水平。
本评价指标体系可结合专家意见,增加或减少相关指标。
应用本指标体系进行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时,应将同类型县城1进行比较。
注1:县城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和人口流失县城五类。
本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4个。
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6 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地区GDP 与该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地区每个居民对该地区的经济贡献或创造价值的指标,单位为万元/人。
按公式(1)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区域内常住人口 (1)式中:区域内常住人口是在一个地区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单位为万元/人。
按公式(2)计算。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家庭人口 (2)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单位为%。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贵州省为例摘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城镇化质量监测评估的重要基础工作。
根据贵州省历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综合利用频度统计法、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对贵州省2009-2018年和2018年九个市州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纵横向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解释贵州历年及各市州的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此,该指标体系对动态监测全省及各市州的城镇化质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贵州省1 引言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化达到49.02%,即将买过50%大关。
但是,与全国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依然有一半的常住人口生活在农村。
传统城镇化注重城镇人口聚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机制不健全、城市空间无序低效蔓延、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综合承载力还比低、产业就业支撑不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较弱等。
2 文献综述经文献梳理分析,国内学者在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相关探索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相关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系数的确定时,由于方法选择不当往往导致了研究结果不可靠。
归纳起来,文献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计算过程,运用主观赋值法包括专家打分法(Delphi)、直接给出法(DDM)、重要性排序法(IOM)等,往往是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或者个人的主观判断进行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当然是不可靠的;在上述的文献中也有专家学者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选择指标和确定权重,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陈明和张云峰[2]选择的指标的方法是基于已有文献中指标出现频次的统计,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统计样本数量的有限性,由此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往往难以达到最优组合。
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规模、结构、质量和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
一、城镇化规模评价城镇化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城镇人口为8.78亿人。
与此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平。
这些数据显示,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镇化规模的提升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差距扩大等。
城镇化规模评价既要看数量的增长,也要看质量的提升和均衡发展。
城镇化结构是指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分布、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构成。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城镇化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城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村地区也在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城镇化结构趋于均衡。
城镇化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内部发展不够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
城镇化结构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城市化水平,也要注重城市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城镇化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管理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等一系列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均GDP和GDP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质量评价也不能一概乐观。
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者:杨惠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0期摘要: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我国各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参照国家城调总队所构建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1项测度指标,构建了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验证其合理性,基于Eviews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1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研究。
并得出,我国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良、中这两个等级,其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
从研究结果来看,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65-03引言近年来,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我国经济面临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增长速度也持续放缓,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首要目标。
针对城镇化的讨论目前在我国进行得非常激烈,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表述更为醒目,政府新一届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多次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是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1]。
在中央经济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由此可见,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质量成为了关键,未来我国将要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效率、低能耗、轻污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提高城镇化质量已经作为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探究如何构建一个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在对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已经有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十一五”之前,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非常的盛行。
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随着国家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然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仍然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水平、城市质量和城市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一、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化水平主要包括城市化率、城乡结构比、人均城市用地等指标。
其中,城市化率是评价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总数÷总人口×100%。
中国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7.4%,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靠近,城市化率的提高将会越来越困难,并且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因此,在提高城市化率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城乡结构比和人均城市用地等指标。
二、城市质量城市质量是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城市质量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交通状况、环境卫生等方面。
其中,城市规划对城市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提高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此外,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和环境卫生等因素也会影响城市质量的评价。
三、城市可持续性城市可持续性也是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评价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等方面。
同时,城市社会可持续性与城市环境可持续性也是评价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城市社会可持续性主要包括教育、社会保障、卫生等方面。
同时,城市环境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公共设施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化产业转型、人口流动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作出幸区完善与提升。
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效益的一种棚基础,从而指导政府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计划、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城镇化资源配置。
本文拟从城市规模结构、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等方面,从多维度、多角度来探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结构是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基本,也是最直观的一项指标。
城市规模结构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大城市是指常住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在50万至200万之间的城市,小城市则是指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
城市规模的大小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如小城市逐渐发展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逐渐发展为大城市。
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扮演着引领和支撑地位,中等城市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环节,而小城市则是城乡融合、促进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中产业的分布情况和比例大小。
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完善性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贯彻节能、环保、资源的可持续性理念,注重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新型产业能否得到发展、传统产业是否能够更新换代以及是否保留优质传统产业,是评价城市产业结构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要注重调节出入口流平衡,提高高端制造、科技研发、现代商业等新型产业的比重,逐步淘汰高耗、高污产业。
三、居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是评价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在优化城市劳动力结构、改善城市居住和生活条件、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