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
- 格式:ppt
- 大小:5.96 MB
- 文档页数:63
2芦花荡(方案范文A)《芦花荡》教学目标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
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
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想像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芦花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分析1.教材特点《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立体、真实、鲜明;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的这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上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叙述相对于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另外,《芦花荡》是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单元,与其他几篇同题材作品的相比较,以彰显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英雄悲歌;有的是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气息和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含有喜剧色彩的战争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并了解重要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芦花荡》课题2《芦花荡》班级八年级审核人课题学习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学法概述1、首先了解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因为之前学过,所以只能回忆进行。
2、作者介绍可以用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
3、整体把握文章,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必须按照学案设计进行。
4、在问题探究板块,小组内合作进行解答,总结成文以后在小组内阅览,最后指派组员上黑板展示。
5、扩展延伸部分先是同学自己进行解答,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点评反馈。
学段学习内容达成目标建议使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巩固练习学段测评自我评价第一学段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这一体裁,并进行总结。
了解文体知识,有助于我们基础知识积累。
查阅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15分钟记忆小说的定义:小说的要素:(要书写详细,详细到每个要素上。
)优良合格不合格第二学段作者介绍孙犁:了解作者,获得基础知识。
查阅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10分钟识记1、《芦花荡》的作者是,选自,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
第三学段扫清字词障碍语文学习的最小单位是字词,一定要过关。
由小组长指派一名同学上去,只拿课本,快速的查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并写到黑板上,注音并解释。
20分钟练习册P5的“第1、2、3题”注音。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第四学段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给课文划分结构就是为了更细致的分析课文,了解内容。
同学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划分课文,切记不要怕划分错误,每个同学可以尝试划分,并了解自己。
芦花荡的读后感《芦花荡》是中国作家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斗争。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以农民家庭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们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受到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地主的欺压和奴役。
这些描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苦难和无助,让我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
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顽强的农民,他为了家庭的生计不断奋斗,他的坚韧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主人公的母亲则是一个善良而勤劳的妇女,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和家庭,她的母爱和坚强感动了我。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丰满的次要人物,他们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内心世界。
最后,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揭示了农民的斗争和觉醒。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最终摆脱了地主的压迫,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并非无助的弱者,他们也有斗争和觉醒的力量。
通过读这本小说,我对农民的斗争和觉醒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芦花荡》让我对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故事情节,作者让我深入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苦难和无助,也让我认识到了他们的斗争和觉醒。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第2课《芦花荡》助学练测集优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小孩进苇塘和翌日狠狠惩处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颂扬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依照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篇充满着斗争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拂.晓〔fú〕瓦砾.〔lì〕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舀.出〔yǎo〕疟.疾〔nüè〕泅.着〔qiú〕提.防〔dī〕竹篙.〔ɡ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水淀.〔diàn〕吆喝..〔yāo 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二、词语释义编算:方言,文中指打算、盘算。
寒噤:因冰冷而哆嗦。
挂花:受伤。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如何办才好。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阴惨:阴森暗淡。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讲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歇凉:乘凉。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模样。
〞〝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什么缘故?不能够,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方法的怯懦心理。
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轻视的态度。
2.〝到如此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孙犁《芦花荡》原文阅读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①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①,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界首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主备:何厚荣班级姓名2 《芦花荡》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学习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学习难点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界首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主备:何厚荣班级姓名1.辨明字音: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扒( ) 飒( )转弯抹.角( )辨析词义: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三、美点大追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初二上册语文第二课芦花荡的知识点归纳初二语文芦花荡的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生平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大师”。
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代表作品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评价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芦花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分析1.教材特点《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立体、真实、鲜明;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的这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上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叙述相对于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另外,《芦花荡》是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单元,与其他几篇同题材作品的相比较,以彰显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英雄悲歌;有的是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气息和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含有喜剧色彩的战争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并了解重要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