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概论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四至六章习题一、判断对错:1. 在调整外贸企业经营行为上,经济手段比法律手段更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2. 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由国内法渊源和国际法渊源两部分组成。
3. 《民法通则》规定: 中国法律和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不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六章"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调查的范围、手段及对调查结果的处理等做了规定。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三章"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对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在中国国境内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均适用该法,其单独关税区也适用该法。
7. 2004年7月1 R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开始实施,在此之前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若有与其不一致的规定,可以继续施行。
8.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首要原则。
9. 《外贸法》第14条规定:国家允许货物与技术的自由进出口。
即对于货物与技术,实行无限度的自由进出口。
10. 《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是我国进行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
11. 《技术进出品管理条理》及其配套规章是我国进行技术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
12. 国务院是专门负责全国技术进出口管理工作的部门。
13. 《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将技术出口分为禁止出口的技术、限制出口的技术和自山出口的技术三类,对于技术进口则没有分类。
14.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我国技术贸易管理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将服务业分为12个部门。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应采用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模式。
17. 经济调控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管理的次要手段。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2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3 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1.4 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形式2.2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证2.3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2.4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3.2 国际货币体系3.3 外汇市场与汇率决定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监管第四章:国际经济组织4.1 国际经济组织的概述4.2 世界贸易组织(WTO)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4 世界银行集团(WBG)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5.2 欧洲联盟(EU)5.3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5.4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六章:全球产业分布与跨国公司6.1 全球产业分布的特点与趋势6.2 跨国公司的角色与影响6.3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策略6.4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七章:国际转移定价与税收7.1 转移定价的概念与方法7.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策略7.3 国际税收体系与税收协定7.4 转移定价对国家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八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8.1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8.2 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8.3 国际冲突与经济制裁8.4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9.1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9.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内涵9.3 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9.4 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第十章:世界经济前景与挑战10.1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0.2 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风险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10.4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策略与展望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市场与衍生品11.1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1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11.3 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衍生品11.4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管理第十二章:国际能源市场12.1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12.2 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机制12.3 能源价格的决定因素12.4 能源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三章:国际劳动力流动13.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原因13.2 劳动力流动对迁入国和迁出国的影响13.3 国际移民政策与管理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第十四章:国际旅游产业14.1 国际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14.2 旅游需求、供给与国际旅游市场14.3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4.4 旅游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五章:世界经济与中国15.1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5.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5.3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15.4 中国与世界经济未来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重点: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组成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开课对象:2005级国际商务(专科)学时:36一、课程性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我国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将外贸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课程。
对于国际商务的学生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为国际商务理论的四门课程之一,成为其取得国际商务的执业资格,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针政策和实际问题,使其了解并熟悉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了解并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方针政策和运用的外贸战略;2、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工作的具体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外贸理论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分析研究我国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1、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2、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3、对外贸易的作用4、中国对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第二章中国发展外贸的理论依据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1、出口商品战略2、以质取胜战略3、科技兴贸战略4、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5、进口商品战略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1、对外贸易的立法管理2、对外贸易的经济调节手段3、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第五章对外贸易价格与经济效益1、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2、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作价原则3、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4、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5、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第六章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1、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2、中国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第七章中国货物贸易1、中国货物贸易概述2、中国货物贸易结构3、中国货物贸易方式第八章中国技术贸易1、中国技术贸易概述2、技术引进3、技术出口第九章中国服务贸易1、服务贸易概述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3、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十章中国与WTO1、入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2、WTO进出口公平制度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3、WTO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第十一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1、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2、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3、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4、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5、中国与其单独关系区的经贸关系四、课程的重点、难点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重点部分:1、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2、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3、中国各阶段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状况和效果难点部分:1、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2、外贸依存度、外贸代理制等有关概念第二章中国发展外贸的理论依据重点部分: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比较成本论、要素禀赋论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国际分工、国际价值3、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技术差距论、需求重叠论难点部分:结合我国国情,运用相关理论来解释我们发展对外贸易的动因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重点部分:1、出口商品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基本概念2、中国各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和主要内容难点部分:1、科技兴贸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含义2、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的必要性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重点部分:1、外贸立法管理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调控手段的含义2、对外贸易管理模式、关税配额管理、出口主动配额、WTO基本原则等概念3、对外贸易管理的经济调控手段;难点部分:1、经济调控手段相对与其他管理手段的特点2、实施外贸行政管理的必要性第五章对外贸易价格与经济效益重点部分:1、对外贸易价格的概念2、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主要因素3、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原则4、外贸宏、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及提高宏、微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难点部分:1、进出口商品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区别和联系4、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作价原则与做法3、影响外贸价格因素的供求弹性;4、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货币因素;第六章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重点部分:1、外商在我国投资的主要形式;2、我国利用外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出口引致效应、出口替代效应、反向进口效应和进口转移效益的概念4、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内容与必要性难点部分:1、出口引致效应、出口替代效应、反向进口效应和进口转移效益的概念2、直接投资国对资本输出国和东道国的贸易效应3、相互替代税、互补共存税、“走出去”战略等有关概念第七章中国货物贸易重点部分:1、出口依存度、产业内贸易、货物贸易结构、加工贸易等基本概念2、改革开放后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的特点、货物结构和贸易方式的变化难点部分:1、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概念应用2、加工贸易的特点及来料加工等概念的掌握第八章中国技术贸易重点部分:1、技术贸易、专利权、专业技术、技术引进、技术出口等基本概念2、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和贸易方式以及中国技术贸易在不同时期的特点难点部分:1、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的联系和区别2、中国技术出口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中国服务贸易重点部分:1、国际服务贸易、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等基本概念2、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观念的理解难点部分: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迅速发展的原因2、中国对服务业开放所作承诺的阶段性原因和主要内容第十章中国与WTO重点部分:1、世界贸易组织、倾销、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基本概念2、反倾销、反补贴观念的理解及案例分析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难点部分:反倾销、反补贴观念的理解及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重点部分:1、配额限制、贸易摩擦、市场经济地位等概念的理解2、中国对外贸易国别关系的基本政策和主要原则3、中国与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的贸易关系的发展情况、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中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贸易关系状况以及对外贸易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难点部分:1、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前景2、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及现象分析五、学时分配六、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占30%七、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邹忠全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王绍熙、王寿椿编著,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六章世界贸易组织(WTO)6.1从GATT到WTO6.1.1《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Tariff And Trade ,GATT )的诞生1930年:经济大危机中世界各国面临重重困境及一系列惊慌失措的表现;美国“ 斯穆特—赫利法案”的巨大效应. 为保护国内经济,针对1 9 2 9年美国股市崩盘,美国国会通过了提高关税的《斯穆特--赫利》法案,结果引起贸易伙伴一系列报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
1941年:美国与英国《大西洋宪章》相关看法;“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 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者战败……”1944年: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战胜国代表聚集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并签《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946年10月,各国大会相继通过拟建国际贸易组织的《哈瓦那宪章》,但因该宪章未能获得美国国会批准,致使该组织未能如约成立。
各国与会代表通过谈判,妥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原宪章起草委员会将这些协定及宪章中某些项内容综合起来,形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48年元月1号生效建立“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国际性权威机构,旨在鼓励和推动全球自由贸易与经济发展。
至少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进程,无论是繁荣或是衰退,都有相对准确的预期和强力的调控。
6.1.2从GATT到WTOGATT在国际上,首次以法律形式提供了整套调整国际贸易及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对其成员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规定。
1947—1993年,GATT先后举行了“八个回合”的谈判;其中前七次主要以讨论并议定关税、非关税措施和货物贸易框架协议为主。
乌拉圭回合”除上述传统议题外,还把服务、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新世贸组织成立等问题纳入解决议题和范畴。
至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各自为政以及混乱、无序的失控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
第6章思考题解答1.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二战以后,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二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国际贸易更是蓬勃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是二战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的增长。
各国生产的扩大是以提高世界市场份额为导向的,这种世界生产对贸易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明显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际货物贸易结构改变明显;第二,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作用突出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跨国流动。
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越来越多。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涵盖了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但主要是产品内贸易,即中间产品的贸易。
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了,形成了全球产品价值链的分工。
(四)呈现北美、欧盟、东亚三大板块的国际贸易新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中逐渐形成了北美、欧盟和东亚三大板块的新格局。
上述三大板块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但也促进了贸易集中度的提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更加不平衡。
2.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