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曾伟清;陈锋;魏华;许明敏;邓宇【摘要】Twelve schools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were chosen by taking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cademic schools, ideas and works as standards. Their academic thinking and manipulation features of bone-setting were summarized and briefly introduced.%以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观点、著作为标准,选取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对其正骨学术思想及正骨手法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中医正骨;流派;学术思想【作者】曾伟清;陈锋;魏华;许明敏;邓宇【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中医正骨手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种复合,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整理,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正骨医术的传承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本文将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如下:平乐郭氏正骨以“整体辨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为特点[1]10。
1.1 学术思想强调“娴熟的手法复位,合理科学的固定,有效的药物疗法,动静结合的功能锻练”[2]。
气血学说是平乐正骨理论的核心。
平乐正骨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变化决定了脏腑经络的变化。
主张伤科临证应以气血为纲,整体辨证,审证求因,始终围绕气血变化加以调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
四川骨科各大流派(转)■郑氏骨科郑氏掌门人:郑怀贤郑怀贤曾跟赛活猴子孙录堂、活赛猴李尔庆、铁臂猴子金山等人学艺,除了骨医一道,对猴拳也颇有心得。
郑家原为江浙人氏,也是武术世家。
郑怀贤最令人称道的是1936年德国柏林**会,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做了精彩绝伦的飞叉表演,引起世界轰动。
1958年,成立成都体育学院时,郑怀贤任教授,创立运动医学系,并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的优秀专家。
绝技:点穴推拿等■杜氏骨科杜氏掌门人:杜自明、杜琼书父女杜氏原为满族,杜自明出生于正骨世家,自小随父学医习武。
他曾是最早的“打金章”冠军。
1931年,成都女师教学楼突然垮塌,伤者甚众,不少骨伤病人被送到杜自明处,恢复得很好,杜因之一举成名。
绝技:正骨推拿医者手法治疗和患者自我练功相结合,要求病人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体功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病体康复过程,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杜氏传人在全国人数众多,成都的传人也不在少数。
其中,杜琼书的关门弟子李先梁目前仍在**省中医研究所骨科任职。
■杨氏骨科杨氏掌门人:杨天鹏集武术和医术于一身的杨老颇有张三丰的风采,今年虚岁已经105岁了。
杨老医术高明,创立了成都骨科医院。
据称,曾有两位民警被11个歹徒袭击后昏死过去,几乎成了“植物人”。
杨天鹏开出一贴“虎骨散”,两民警服用后,很快苏醒,康复如初。
■何氏骨科何氏骨科传自蒙古。
虽是外来文化,却能立于不败之地,自有其所长。
据悉,何氏先祖特呼尔氏系蒙古族医武世家,何氏骨科不仅以祖传药敷见长,并且其传人必须坚持习武,以功力辅助病者正骨复位。
掌门人:何仁甫何家弟子何天祥、何天佐、何天祺,不仅继承家学,而且汲取现代医学技术,按力学原理整复骨折脱位,在骨病患者中颇有口碑。
绝技:治疗骨结核、骨髓炎郑怀贤教授简介郑怀贤(1897.9~1981.10 )河北安新县人,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
1981年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1981年6月13日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这个名单除参加学科评议组工作的学位委员29人外,十个学科评议组共407人,名单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哲学评议组:王玖兴冯契任继愈朱光潜孙叔平李泽厚肖前周礼全金岳霖赵风歧高清海黄枬森经济学评议组:方明孙冶方关梦觉宋涛陈岱孙罗元铮骆耕漠陶大镛蒋一苇葛家澍詹武滕维藻薛暮桥法学评议组:王叔文王岷灿汤宗舜芮沐吴文藻吴建璠陈守一林耀华柯柏年胡华赵宝煦高原宦乡韩德培雷洁琼(女)教育学评议组:王焕勋刘佛年李鹤鼎杨钟秀张敷荣陈元晖陈立钟师统高觉敷黄震章巨林文学评议组:王力王中王元化王佐良王起王瑶王朝闻卞之琳叶永夫叶圣陶刘振瀛朱东润李荣李健吾李赋宁李瑞年吴世昌却太尔肖涤非哈米提钟敬文何如张庚张骏祥陈洪陈嘉赵沨祝彦钱中书曹靖华清格尔泰历史学评议组:邓广铭刘大年苏秉琦李学勤杨向奎吴于廑吴泽郑天挺徐中舒黎澍韩儒林谭其骧理学评议组:马大猷王大珩王竹溪王光远王守武王应睐王绶琯王鸿祯毛汉礼石钟慈卢庆骏卢嘉锡叶叔华(女)冯端邢其毅曲仲湘曲钦岳华中一刘恢先任美锷江泽涵汤佩松李春芬杨乐吴大任吴文俊吴式枢谷超豪汪堃仁汪猷张龙翔张存浩张青莲张致一张钰哲陆启铿陈世骧陈茹玉(女)陈阅增陈彪林同骥季文美周光炯郑国锠赵访熊柯召胡宁胡济民胡海昌段学复侯仁之徐芝纶徐克勤徐叙瑢高小霞(女)高振衡高尚荫高鸿钱人元钱令希钱伟长钱临照钱国桢唐有祺谈家桢谈镐生陶诗言龚升黄子卿黄汲清黄秉维黄祖洽越民义程民德程纯枢程裕淇傅承义谢义炳谢希德(女)谢家麟蒲蜇龙赫崇本蔡启瑞潘承洞穆恩之戴安邦魏荣爵工学评议组:王之卓王平洋王启东王补宣王承书(女)王季梅王尚文王宗培王培生王湘浩王鉴明邓三瑞邓颂九支秉彝史绍熙叶培大冯纪忠冯修吉吕维雪朱亚杰朱宝佣刘光文刘纫茝刘裕瑄刘锦德刘颖池际尚(女)汤德全孙竹生孙桐严东生严恺严灏景杜锡钰李世瑨李华天李恒德杨先敏杨廷宝杨烈宇杨槱苏元复吴中伟吴仲华吴佑寿吴良镛吴沧浦吴京吴鸿适吴惠弼时钧何庆芝汪浩汪家鼎汪泰葵汪德熙沈正功邹元囗张光斗张幼桢张阿舟张良起张作梅张相麟张祖还张钟俊张建候张震陆孝宽陆钟祚陈力为陈士橹陈之航陈怀瑾陈学俊陈秉聪陈珽陈新民陈嘉震陈鉴远邵象华林正仙林乐义林启荣林秉南周发岐周春晖周炯槃郑林庆金兰胡仁宇柯俊保铮贺家李聂恒锐顾崇衔顾德仁钱宁钱钟韩徐家福徐僖翁文波翁史烈高文泰高为炳高庆狮高渠清郭可信郭栋才郭慕荪隆言泉黄席椿曹传钧曹建猷常迥康继昌梁晋文彭少逸董世汤董申保董韫美童宪章程庆国曾威曾德超雷廷权路亚衡解广润慈云桂蔡长年蔡昌年颜鸣皋潘际銮魏寿昆籍孝宏农学评议组:马大浦马育华王广森王恺方中达史瑞和邝荣禄朱国玺朱宣人朱祖祥任继周许振英刘松生李竞雄李连捷李曙轩杨守仁杨衔晋吴仲伦吴仲贤余友泰邱式邦汪振儒沈隽陈华癸陈陆圻陈恩凤范怀中范济洲郑万钧郑丕留赵洪璋赵善欢俞大绂娄成后徐永椿徐冠仁黄希坝盛彤笙葛明裕蒋书楠鲍文奎裘维蕃熊文愈蔡旭戴松恩医学评议组:王玉川王志均王序方药中邝安堃任应秋刘士杰严仁英(女)苏德隆李洪迥李肇特李璞杨述祖杨贵贞(女)杨藻辰杨建伯吴阶平何维为辛育令沈家祥沈渔邨(女)张锡泽陈东启陈可冀陈国桢陈春明(女)罗元恺尚天裕金寿山胡亚美(女)徐国钧徐秉琨徐荫祥郭秉宽凌一揆陶寿琪黄世章曹小定(女)顾学裘梁植权彭司勋谢少文童村裘法祖蔡宏道。
总论复习参考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
A. 曲针B. 小针刀C. 铍针D. 砭镰E. 刀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A )。
A.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D.《吕氏春秋》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 神农B.黄帝C.伏羲D.扁鹊E.俞跗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B )A.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C. 宋慈《洗冤集录》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E.王肯堂《证治准绳》(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1、古代人创造的下列疗法是:(1)古代人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由此产生的疗法是(B )。
(2)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产生的疗法是(D )。
A. 热熨疗法 B .按摩疗法 C.外用药物疗法 D.导引疗法 E.手术疗法2、下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1)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是(C )。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是(D )。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3、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B )。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B )。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C.《阴阳脉死候》D.《周礼·天官》E.《肘后救卒方》4、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B )。
(2)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E )。
A. 《五十二病方》B. 《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三)D型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西汉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藉”记录了两例完整的伤科病案是(AC)。
我和尚天裕老师相处的日子朱长庚陕西中医学院尚天裕老师是我国乃至世界级的医学大师,他为人忠厚,谦虚谨慎,治学严谨,又富有创新精神。
一个学习西医的人能在中医领域内取得中医学的成果实属不易。
中国医学在几千年的延续中确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地域跨度大,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将这一国宝长期撒落民间。
各地治疗骨折方法极不统一又不规范。
东西南北各有特色,所谓南派、北派仅上海市以前就有骨科八大家。
各家有各家的一套治法,各家有各家的特色,这种流派纷成的局面一直存在着。
接骨手法有的是八法有的是十法、十六法等。
外固定夹板,有的是柳木,有的是竹板的,有的是树皮的,还有用麻纸夹鸡蛋清固定的。
真是五花八门,极为丰富。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天裕老师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将这一散落在民间的治疗骨折的方法给予规范和升华、他将整骨手法统一为八法,把外固定夹板统一为柳木夹板,还将各个不同部位的固定用形状不同的夹板在工厂大规模生产供全国使用。
提出骨折三期内外用药的原则。
倡导了骨折恢复功能的练功术(功能锻炼)这一整套治疗骨折的方法,命名为中西结合治疗骨折。
经过实践对比尚老师的这一套治疗骨折的法则,比较优于同时代的国外治疗骨折的方法,骨折愈合时间短,功能恢复好,这是对中医的一次挖掘,是对医学界的巨大贡献。
尚老师出席过多个国际会议,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上弘扬过中国医学,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使中国人扬眉吐气,外国人羡慕不已。
自我从事骨伤专业以来就知道天津骨科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从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理论和一套完整的实用手法,但那时我对尚天裕的名字是多么的崇敬和仰慕,但也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我们尚老的接触是在1983年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骨科分卷》时才认识的。
编写骨科分卷,写作班底的人员均是中医骨科界享有很高声誉的老前辈们如黑龙江中医学院的樊春州、吉林中医学院的刘柏龄、上海中医学院的施杞、广州中医学院的岑泽波、陕西中医学院的孙绍良,尚老没有参与编写而是以审校把关的身份参与,那时的我在参与编写人员中是年龄最小的一员,才有幸和尚老近距离接触,我和尚老第一次相聚在云南的昆明,会议的主题是会商中医骨伤科分卷在大百科全书医学部分中所占的比例、篇幅的大小及体例内容。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弹性固定”原理及“动静结合”设计理念标签:弹性固定;动静结合;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竹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开启了小夹板的发展历程,为中医接骨术奠定了基础。
1983年,在“第一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尚天裕教授首次提出了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开启了小夹板发展的力学时代,为小夹板国际化提供了依据[1]。
基于对小夹板生物力学的研究,尚天裕教授提出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合作”的骨折治疗原则,同时通过小夹板临床应用分析指出,“弹性固定”是小夹板临床疗效的可靠保障[2]。
研究显示,微动通过刺激骨痂形成,对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3]。
这也表明“弹性固定”设计在小夹板用于骨折固定的有效性和必需性。
尽管小夹板在四肢骨干骨折的运用中疗效可靠,但对肩关节周围骨折(如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疗效差,其原因主要为肩关节周围的不规则外形轮廓导致小夹板固定困难,勉强固定后也易松动、滑落,引起骨折再移位。
为此,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刚教授通过回顾文献,从夹板材质、固定带、透气性、贴附性等多方面革新,设计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并成功运用于临床。
兹介绍如下。
1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设计组合卡肩式固定夹具有保证固定疗效、佩戴舒适、透气良好、产品轻盈等特点,见图1。
1.1 夹板材质改进选用低分子热塑板材,其优点为置于电烤箱65 ℃左右可随意塑形,并可反复使用[4],解决了贴附性差的问题。
1.2 夹板数目的改良改变原有4块小夹板的组合模式,由3块塑形夹板组合。
有报道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将超肩关节小夹板改良为3块塑形夹板,临床疗效提高约13%[5]。
表明3块塑形夹板固定骨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1.3 固定带改良选用弹力带作为固定带。
弹力带作为固定带是对对骨折端实现了弹性捆扎固定,弹性固定的固定方式更稳定。
黄氏[6]研究表明,弹性捆扎固定更符合骨折愈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其抗旋转性、横向约束力均优于传统式夹板非弹性固定方法,这种力正是骨折愈合过程中需要的有益应力。
光明中医历史继承习仲勋李德生崔月犁吕炳奎播下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光明中医1982年4月国家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建国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简称衡阳会议),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全国中医界的拥护。
当时的形势是,国家十年停止招生,农村基层鲜有经过全面系统学习分到的医生,许多家传、跟师学徒的乡村医生得不到系统学习的机会,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希望学医解决家乡缺医少药局面。
在这种背景之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应时代的呼唤而诞生。
1983年10月,在原副主任医师名老中医廖厚泽提议下,由时任光明日报科技服务公司总经理王德嘉提出的《振兴中医十条意见》,通过卫生出版社古籍编辑办公室打印一百多份,信函传递到多名名老中医手中,得到中医各界及国家各级领导极大支持与呼应。
1983年年末,在光明日报一个小会议室,召开了一次振兴中医研讨会。
会议由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爱之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中医局教育处处长田景福,名老中医董建华、方药中、赵绍琴、王伯岳、王鸿世、王绵之、张协和、龚志贤、张学文、巫君玉、周凤悟、白永波、吉良晨......。
会议中大家一致同意,由《光明日报》主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以下简称“光明中医”)。
1984年中旬,报社派王德嘉至高教部成教司报批大学,并在北京市成人教育局登记注册,王德嘉任该校第一任法人、常务副校长。
报社任命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卫生部部长江一真、原军事科学院副部长童陆生,为光明中医总顾问;任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李德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卫生部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长崔月犁为名誉校长;任命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医药组副组长、原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为常务校长;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恩厚为校长;任命时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任、副编审、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白永波为副校长兼教育长,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巫君玉,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方药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绵之,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周凤梧,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协和均为这所大学的副校长。
中华一神奇——记骨伤科专家尚天裕
王振海;丁京玉
【期刊名称】《国际人才交流》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遵循祖父——一位喜读医书的清末秀才的遗愿,尚天裕很小便立下了从医之志。
在艰苦动荡的年月里,他历尽艰辛,刻苦攻读,终于在1944年2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医学院,走上了从医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天津医院工作的尚天裕已是一名出色的骨科医生了。
他的手术技艺高超,一把小小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振海;丁京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2
【相关文献】
1.骨伤名医尚天裕 [J], 蔺津玲
2.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对现代骨伤科学术发展的影响 [J], 沈冯君;刘日光
3.韦以宗教授对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继承发扬的探析 [J], 牛晓磊;田新宇
4.发扬尚天裕医德学风,促进中医骨科现代化——缅怀尚天裕教授 [J], 韦以宗
5.中西结合开拓创新——记著名骨伤科专家尚天裕教授 [J], 张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骨伤科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中医副高骨伤科考试中必考,重复考)1.2009年副高考试:1.最早将踝关节损伤分为内翻、外翻的医籍是哪本?2. “导引”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那本医籍?2.2011年副高考试有7题:1.第一本伤科专著,2.第一个把髋关节脱位分前脱位和后脱位的医家,3.最早记录骨折内固定书是哪本,4、最早记录足蹬法复位髋关节后脱位的医家是谁,5.最早记录骨擦音诊断骨折的是哪本书,6.总结正骨八法的是谁,7.记录过伸手法复位屈曲型脊柱骨折的是哪本书。
3.2013年副高考试5题:1.“导引”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那本医籍?2.周朝把医生分为几类医生?3.粘膝征作为髋关节前后脱位鉴别的是哪本书?4.屈髋屈膝拔伸回旋法复位髋关节后脱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5.“伤科”在哪个朝代正式单独成一科?远古时期和原始氏族时期外治法起源于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出现外科手术器械“砭镰”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夏商周1.夏出现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可以活血、止痛、消毒,对治疗创伤很有意义。
2.商伊尹发明“汤液”。
“刀”已作为手术工具。
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 3.周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法医学的起源。
外伤科“内外兼治”原则已形成。
春秋战国1.《五十二病方》破伤风的最早记载,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载。
2.《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
《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3.《吕氏春秋》动静结合的理论基础。
4.《庄子•刻意篇》也提出“导引”一词。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黄帝内经》和《庄子》哪个早?秦汉时期1.名医淳于意的两个完整伤科病案:堕马致伤和举重致伤。
2.华佗五禽戏是我国医疗体育的鼻祖,麻沸散。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将创伤作为单独病因提出,确立了骨伤科的雏形。
尚天裕,骨伤科专家
历任天津市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天津医院副主任,天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所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骨伤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任医师,中会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
擅长骨科外科手术。
1958年习中医。
提出以内因为主导的“动静结合”治疗骨折原则,总结出一套以小夹板固定为特点,辅以手法复位、功能锻炼、内外用药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
著有《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汇辑》、《临床骨科学·创伤分册》等。
主要论著
1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
2尚天裕.临床骨科学(创伤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3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临床经验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 84。
4尚天裕.中国骨伤学(卷七):骨折关节脱位.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尚天裕.临床骨科学(骨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6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初步体会.骨科通讯,1960,4(9):13。
7尚天裕,孟和.局部柳木夹板外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力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骨科副刊,1963,7(4):171。
8尚天裕.把陈旧性骨折变成新鲜性骨折:按新鲜骨折治疗.天津医药,1973,
1(1):1。
9尚天裕.取中西医的精华走医学创新之路:谈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思想认识.新医药杂志,1974,(11):4-8。
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探讨--《中国骨伤》1998年02期
尚天裕学术思想的形成与中国CO学派的确立毕大卫《中国骨伤》1999年第1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