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附42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3.01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7-18T15:04:49.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赵伟宋永福赵应群[导读] 由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颅内感染风险增高,故需加强无菌操作。
赵伟宋永福赵应群(南京市浦口医院脑外科江苏南京 210031)【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疗效。
方法对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3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进行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疗效。
结果治愈15例,好转10例,死亡5例。
结论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临床效果确切,但对脑实质血肿大者手术效果差,血肿引流不彻底,宜行开颅血肿清除。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99-01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由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引起颅内高压及下丘脑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2009年以来我科用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30例,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2-77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26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48小时,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者等颅高压症状者25例,一侧肢体瘫痪者20例,小便失禁者28例,昏迷5例。
1.2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CT结果提示,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25例,丘脑5例,一侧侧脑室积血22例,双侧侧脑室积血8例,合并第三、四脑室积血15例,30例均有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18例。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3-48小时内手术,22例采用局麻+基础麻醉,8例全麻下手术。
根据头颅CT结果,结合脑室系统积血情况,行单侧、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钻孔引流术,先穿刺脑室血肿较少一侧,需保证至少有一侧脑室引流通畅,置12号硅胶脑室引流管,皮下隧道引出,接全封闭引流装置,术后保持头部稍高位引流,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观察引流管放置位置,证实位置良好,予1万单位尿激酶行单侧或双侧侧脑室灌注,夹管4小时后开放,灌注前可予生理盐水无张力冲洗置换。
超早期微创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附40例分析)【关键词】超早期微创清除;高血压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36-02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以卧床休息并使用脱水和脑保护剂治疗为主,幕血肿量大于30ml、大脑血肿大于50ml者可行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但开颅行血肿清除手术的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与传统内科治疗差别不大,术后生存患者后遗症生存质量差。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应用头颅ct定位后用yl-1型穿刺引流针(北京万特福公司,国药监械20000385)进行微创穿刺清除术超早期治疗颅内出血患者40例,治疗效果显著,现就有关问题分析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其中女18例,男22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4岁。
其中60岁以上11例,有高血压史3-23年,平均14年。
1.2 症状与体征:头痛26例,呕吐22例,癫痫发作5例;一侧瞳孔散大7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
1.3 ct所见:壳核出血11例,外囊9例,内囊8例,破入脑室7例,丘脑出血1例,均破入脑室;脑叶出血3例,小脑出血1例。
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30-100ml。
1.4 脑出血后手术治疗时间:全部40例在发病3-6小时入院,均于6小时内完成微创手术,其中3小时内15例,3-4小时25例。
1.5 手术方法:我们选用yl-1型穿刺引流针(北京万特福公司,国药监械20000385),依据ct摄片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层定位。
选择合适度的穿刺针,针钻一体送入血肿中心,退下钻芯,不锈钢穿刺针固定于颅骨上,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
缓慢抽吸出边缘液体血肿;然后注入生理盐水2ml+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40)2u,关闭引流管2~4h后开放引流,术后24小时、48小时均复查头颅ct,根据血肿残余量调整留置针位置,只要血肿基本清除达80%左右可考虑后拔除穿刺针。
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甘鸿川曹楚南张欣明悦(贵州省贵阳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550081)〔关键词〕高血压;丘脑出血;显微手术;脑室外引流〔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3)03-0703-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3.03.10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进一步增加,已位居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1〕。
高血压丘脑出血是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丘脑出血极易破入脑室,可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高颅压,加重脑的继发性损伤和不可逆的脑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60% 90%。
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丘脑出血破入脑室48例,均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60 74〔平均(62ʃ1.6)〕岁。
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急性发病,经CT扫描证实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排除肿瘤卒中、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外伤。
(2)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5 12分,伴有或不伴有瞳孔变化。
(3)Graeb评分>6分。
排除标准:(1)GCS评分<5分;(2)年龄>75岁;(3)血肿量<10ml或>50ml。
两组资料中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术前GCS评分及Graeb评分无显著差异。
1.2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均行头颅CT检查,根据血肿破入脑室的部位分为两型:前内侧型22例及后外型26例。
前内侧型出血位于丘脑前中段、丘脑内侧面,血肿向尾状核头、内囊前肢、下丘脑、三脑室等方向扩展,伴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积血,不同程度脑积水。
见图1。
伴侧脑室体部及颞角积血,对侧脑室积水、三脑室少量积血。
见图2。
术前CT: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侧脑室、三脑室积血并脑积水;术后CT示脑室少量积血,脑室形态恢复后外型出血位于丘脑背后外段,血肿向丘脑枕、内囊后肢、侧脑室三角区方向扩展图1前内型手术前后头颅CT检查术前CT: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室扩大,脑积水,术后CT示血肿清除,脑室少量积血,脑室形态恢复,血肿向内囊后肢扩展图2后外侧型手术前后头颅CT检查第一作者:甘鸿川(197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方面的研究。
中外健康文摘病例分析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W orld Hea lth DigestMedical Pe riodical病例分析静脉滴注西咪替丁0.6g或维生素C3.0g,呕吐频繁者给予灭吐灵10mg肌肉注射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患者一般在1~3小时清醒,昏睡期(有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患者经上述治疗意识逐渐恢复,呼吸恢复正常,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病情在3~12小时症状消失,完全清醒,回答问题正确,能独立行走。
40例患者全部治愈。
2 讨论急性乙醇中毒是指短期内饮入过量乙醇而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的状态,大剂量可致呼吸中枢麻痹或心脏抑制,血中浓度>54mmo l/l时可致死,成人一次性致死量为5~8g/kg[2]。
乙醇进入体内约1小时左右,约90%被吸收入血,其中90%~98%由门静脉入肝氧化。
如短期内大量饮酒常致乙醇中毒,可造成严重的肝毒性。
乙醇具有脂溶性,可迅速通过脑神经细胞膜,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而影响其功能,使大脑皮质受抑制,患者表现为兴奋,随着血中乙醇浓度的增加,随即影响延髓脊髓,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内源性阿片肽,直接或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及性激素含量,导致合作代谢引起肝损害,重度中毒诱发心血管系统疾患或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3]。
纳洛酮为羟—2—氢吗啡酮衍生物。
是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
于1960年合成,1963年始用于临床[4],在血中半衰期短,静脉给药起效速度快,吸收迅速,易透过血脑屏障,代谢较快,作用持续45~90分钟,故需要静脉给药维持血中有效浓度,纳洛酮与阿片受体亲和力远大于吗啡及脑啡肽,静脉用纳洛酮能迅速逆转阿片样物质的作用,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各种效应,使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髓质分泌释放儿茶酚胺、前列腺素增加,呼吸兴奋,血压上升,促进患者清醒[5]。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6-24T15:37:02.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运江[导读] 而出血本身及其产物对脑干和下丘脑没有直接损害,但是血性脑脊液可引起脑血管痉挛,预后难以估计。
陈运江 (河南省安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安阳 455133)【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135-02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危害极大,致死率、致残率极高。
我科从2004年9月-2012年8月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126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例患者男性86例,女性40例;年龄13岁~86岁,平均52岁;病因分类: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84例,脑血管畸形20例,脑动脉瘤14例,烟雾病8例。
1.1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多以突发头痛、呕吐、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利发病,病情进展迅速,较短时间出现意识障碍。
入院时以GC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GCS评分11~15分64例,GCS评分7~10分48例,GCS评分3~6分14例。
1.2影像学检查126例患者均经急诊头颅CT确诊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内出血量按多田式公式计算为5~65ml,平均32ml,出血部位为丘脑出血56例,外囊出血18例,脑室内出血26例,颞叶出血16例,其中破入一侧脑室39例,双侧脑室56例,合并第三、四脑室31例。
1.3 病例选择标准76例患者为脑内出血约30ml以上并破入脑室,采用小骨窗开颅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并术后辅以尿激酶溶解治疗;术后根据复查颅脑螺旋CT,必要时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及腰椎穿刺治疗。
1.4手术方法1.4.1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全麻达成后在耳屏上1~2cm做一长约6cm 的弧形切口,于耳廓上方做一大小约3x3cm 的小骨窗,在颞中回切开皮质层,直达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