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爵士去世 所捐“逸夫楼”遍布全国
- 格式:doc
- 大小:14.33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有多少逸夫楼?“逸夫教学楼”,也简称“逸夫楼”,是由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1月,邵逸夫先生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6013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受惠学校超过千所。
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机构遍布中国许多地方。
2014年1月,网友许文广在微博贴出的一张图片显示,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密密麻麻几乎遍布中国。
几乎每一个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尽管邵逸夫先生今年已经107岁高龄,但是去世的消息还是令许多人感到震惊。
短短的消息,自1月7日早晨被爆出以来,就开始占据着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甚至头条。
而由于在大陆“逸夫楼”的影响巨大,许多网友纷纷发起“随手拍逸夫楼”活动,以纪念离世的邵逸夫先生。
网友@灰鸽子银水在微博中说:一瞬间我所有的微博好友都在转邵逸夫。
这证明……他们全都上过大学……的确,逸夫楼在中国大学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对于读过大学的人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情结。
在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逸夫楼往往是一座学校里最现代化的建筑。
而因为其往往是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学生又有着很高的使用率。
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高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邵逸夫先生的捐赠仍未停止。
2003年11月20日邵逸夫先生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出资建造的逸夫教学楼开工,在建成时是亚洲第一大教学楼。
不只是大学,邵逸夫对基础教育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之前,很多人熟知逸夫楼和邵逸夫都是在高校的逸夫楼里,而事实上,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捐助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
据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砖题库行测手机做题APP 震撼上线!搜索详见安卓及苹果商店:砖题库 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申论范文一网打 尽!在线做题就选砖题库:/ 影视大亨邵逸夫先生的辞世,让人们更关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一生传奇、殊荣不断。
可他却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遍布大江南北的“逸夫楼”,成为很多人的记忆。
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6013个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先富带动后富,企业家、老百姓的腰包都鼓了。
可人们还是在追问,慈善理念,有没有赶上财富增长的步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慈善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管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墨翟的“兼爱”,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但现实是,近年来在一些慈善机构、公益领域内不断爆出的丑闻,让人们对慈善事业不断提出质疑。
笔者认为,我国民间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而是缺乏扩大慈善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一些慈善机构行政化色彩浓厚,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社会公益事业频遭信任危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许多有慈善之心的企业、个人放心做慈善的“痼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描绘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大体框架,则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继续培育慈善沃土的导向性目标:从“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再到“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决定》从个人慈善、慈善社会组织、政府简政放权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
作为普通人,应该想起的也不仅仅是邵逸夫先生所捐赠的一座座充满活力的建筑,而应该关注这些建筑背后的温暖仁爱之心。
邵逸夫:6000座逸夫楼的公共记忆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4年第08期2014年1月7日,香港影视界的传奇人物邵逸夫辞世,享年107岁。
这位宁波籍商业巨子用一生打造了邵氏、无线两艘电影、电视巨舰,但比这更为宏大、也更具人格力量的,是他一望无垠的慈善王国。
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遍布全国校园的6000座“逸夫楼”。
在内地,很多人最初就是通过这座楼才得知这位巨人的存在。
而在香港,“我们香港人提到邵逸夫,可能不会讲TVB,但一定会讲到他的慈善。
”的确,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是港媒口中香港的“道德标杆”。
但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悭吝”的传闻倒是不少:他曾拒绝剧务去外边花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理由是公司食堂所卖的馒头1个才1毛钱;李小龙返港发展,被邵氏要求低薪演配角,以至于邵氏错失了一位留名电影史的巨星。
还有一次,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经过门口,于是冒昧写信请他行善。
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500港元支票。
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理由就是他太吝啬。
这让邵逸夫备受震动。
从1985年1月开始,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捐出1.06亿港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内地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他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这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邵先生还不顾耄耋之躯,多次亲临视察捐赠项目。
一个流传的故事是,邵先生去西藏,官方特派了两名医生随行照顾,事后病倒的是两位医生。
邵逸夫走了,“逸夫精神”常在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因病辞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107岁驾鹤西去,算得上高龄。
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可他又不是一个平凡的老人。
这从很多人追忆他中可以看出。
你或许不一定熟悉邵逸夫这个名字,可邵氏兄弟公司、无线董事局主席、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逸夫楼,你总该听说一两个。
尤其是逸夫楼,内地不少地方的校园中都有。
很多人都在逸夫楼中教学、学习、做实验、生活,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有逸夫楼的影子。
邵逸夫是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参与筹办香港小姐,培养出一众娱乐界新人,公众熟悉的《十万火急》、《72家租客》等电影,都是邵逸夫旗下公司的作品。
然而,邵逸夫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慈善事业的钟爱以及遍布神州大地的逸夫楼。
邵逸夫热心教育事业,跟教育部合作在全国各地建立逸夫楼。
邵逸夫以他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影视业大亨、娱乐业大亨,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更比前浪强,在世时风头正劲的邵逸夫,终有一天会埋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然而,逸夫楼就不同了,逸夫楼是永久性建筑,人们会因为逸夫楼记得这位慈善老人。
邵逸夫为慈善事业、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邵逸夫无疑是后者。
邵逸夫的生理寿命终结了,但他的慈善寿命必将长长久久。
想想,曾经在逸夫楼中学习、实验、生活过的深深学子们,有一大部分已经进入社会。
后续,还会有不少孩子进入逸夫楼学习、实验。
每次学习、实验的时候,他们心中肯定对逸夫楼的名字有些好奇,进而去探寻逸夫楼的名字如何取得,去了解邵逸夫的生平事迹。
因为逸夫楼,邵逸夫的生命化作永恒。
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依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美国的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著名人物,都强调自己会裸捐。
中国人安土重迁,有些钱财都想着传给子女,而不是拿出来做慈善。
敢于裸捐的没几个,陈光标算一个,但其他的就很少很少了。
邵逸夫先生教育捐赠的特点初探作者:刘净净于颖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邵逸夫先生不仅是香港特区的传媒大亨,更是著名的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的教育捐赠惠及大众,造福社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逸夫楼”、“逸夫学校”等校园建筑遍布中国各个城市。
本文主要对邵逸夫先生教育捐赠的特点进行初探,以纪念他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邵逸夫教育捐赠捐赠特点一、邵逸夫先生生平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特区著名电影、电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在无线电视哀痛宣布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后,两岸三地众多明星也都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进行悼念活动,以表达对邵逸夫先生深切的不舍之情。
除去娱乐圈的赞颂怀念外,“逸夫小学”、“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等与教育相关的词汇,也成为了追忆邵逸夫先生的关键词。
二、邵逸夫先生教育捐赠的特点及其分析邵逸夫先生在内地的捐赠多数投向教育。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每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额款项用以建设教育教学设施,以此来支援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迄今为止捐赠金额高达近47.5亿港元。
1.教育捐赠对象初始多为师范类院校。
“国家振兴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这是邵逸夫多年来从事教育慈善捐赠事业用来勉励自己也是勉励他人的金句良言。
1985年,邵逸夫向内地捐资1亿元港币,主要用于10所高校的建设。
其中,师范大学就占了6所。
1987年4月,邵逸夫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故乡浙江宁波,向宁波师范学院捐款500万港元用以兴建一座图书馆。
由此可以看出,在从事教育捐赠工作之初,邵逸夫先生将精力重点放在资助和支持师范类院校的建立和建设上,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推动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教育捐赠范畴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邵逸夫基金”在教育领域的捐赠对象主要涵盖了两大类,分别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之时代先锋时代先锋【经典素材1 】马云——云海茫茫吞日月,马到功成惊世界人物评词:十五年前,他是追梦者,抱着坚持与倔强,单枪匹马闯世界,那时,世界是他的向往;五年前,他是成功者,带着光环与自信,入围《时代》百大榜首,那时,世界是他的江湖;而现在,他是环保者,捧着责任与诚意,出任环保协会主席,这时,世界是他的信仰。
人物简介:马云,1964年生于杭州,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作为中国互联网领袖级人物,马云的阿里巴巴和马云本人都对中国互联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本人两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两次入选“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1.“怪才”马云说起阿里巴巴的创办人马云,就不能忽略他的长相与口才。
马云素有“怪才”之称,常常妙语连珠,其最经典的话语是“一个男人的才华与其容貌往往是成反比的。
”《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这位怪才:“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马云也一度坦承“我给人家感觉怪怪的”,但“与众不同不是我做出来的,而是我的本能”。
2003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点名要见“中国的马云”,因为“他正在改变全球商人做生意的方式”。
是的,马云的确与众不同。
他当过工人、个体户、教师,1995年作为翻译访问美国的他首次接触因特网,坚信网络一定会火起来的他回国后当即走上了经营商业网站的道路。
1999年初,马云在杭州家徒四壁的三居室里成立了阿里巴巴。
走过夜幕沉沉的寂静,他最终迎来了万众瞩目的绚烂。
阿里巴巴公司从最初创业的18人发展壮大为5000多人的大团队,被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网站第一名。
阿里巴巴的股份从20万元起步,到身家大概在5亿人民币左右。
马云才走了不到5年。
【适用主题】①志向;②开拓精神;③眼光;④艰苦创业;⑤口才;⑥影响。
2.天助自助者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他创造了一个小奇迹,数学成绩是1分!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的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长相奇特,被老板拒绝。
76Jan16 - Jan31,2014WORLD VISION 2014.NO.02旅游香港知名的影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些时候出现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示,虽然知道终会有这一日,邵爵士夫人方逸华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另行公布。
邵逸夫生于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生于镇海,祖籍浙江宁波。
曾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曾出品制作过近千部电影,在20世纪50~70年代末是香港电影产业的领军人物。
邵逸夫生自商贾之家,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日后在香港影视业内被尊称“六叔”。
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前后近30年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
邵逸夫主导的邵氏电影公司,代表了一个电影时代的辉煌成就。
他一手扶持了大导演张彻、李翰祥、楚原,一手捧红了在上世纪60~70年代走红的王羽、姜大卫、狄龙等众多电影明星。
邵氏电影当时行销港台以及东南亚,影响力至今不衰。
除了自制电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资西方电影,其中1982年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最为经典。
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1985年香港电影产业格局变化,邵逸夫逐步停止了邵氏电影的制作,开始转向电视剧领域。
之后他领导的TVB 电视台迅速崛起,从TVB 也走出了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这样的天王巨星。
邵逸夫于2011年卸任TVB 主席,当时已是104岁高龄,是世界上最年长卸任的上市公司主席。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
邵逸夫爵士捐赠的教育资金亦遍布中国,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邵逸夫晚年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历年来他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尤其对中国内地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全国各地。
“娱乐之王”邵逸夫的传奇一生教父的诀别文 | 李清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从此改了别号,从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邵醉翁后来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自己拍起了电影。
138CHINA TOP BRANDSCulture 文化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2014年1月7日凌晨逝世,享年107岁。
在中国,由邵逸夫先生捐助的教学楼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的求学记忆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这一座座逸夫楼是怎样诞生的呢?位于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的逸夫楼于2009年建成,总投资2600万元人民币,其中邵氏基金捐赠500万元港币,约占总投资的五分之一。
项目建设规模2.17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万名学生上课,现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位于山西的太原理工大学校园里也有一座逸夫楼。
大学理工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王守谦回忆说,当时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本的几栋教学楼显得捉襟见肘。
太原理工大学决定建造一座集教学、实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大楼。
面对资金短缺问题,学校决定申请邵逸夫基金会的赠款支持。
1988年,邵逸夫基金会曾向华中科技大学捐资1000万元港币兴建逸夫图书馆。
华中科技大学当年34岁的校报副主编,现文华学院副院长陈思中回忆起当时说,邵先生是个平常朴实的老人,和蔼慈善,逸夫模式还在继续The Yifu Model Persists本刊记者/程迪 沈洋 王菲菲 王学涛 俞俭 宋玉萌图为邵逸夫捐助的某老人院内景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很乐于接受采访。
陈思中曾问他,如今事业成功,后半生将如何度过,邵先生笑笑说:“送钱,把赚的钱送出去。
”后来在不同的城市、农村,真的到处看见一幢幢逸夫楼。
在中国内地,几乎每年都会有几所大学能够获得逸夫基金会赠款建设,中小学更多。
其中,大学建设逸夫楼除了获得基金会支出的400万元-500万元港币的赠款外,还需要学校支付相关配套建设资金。
“有了逸夫基金会的500万元港币赠款,减轻了我们不少压力。
”王守谦说,从2010年开始,太原理工大学开始进行建楼规划。
“首先要经过发改委立项,规划部门出具规划许可证以及通过消防、人防等部门的专项审批,保证楼能够盖起来。
散财有道作者:张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02期2014年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逸夫走完了传奇精彩的一生,享年107岁。
连日来,香港与内地、官方与民间多方追念。
是什么让一位娱乐界的大咖,获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和怀念?网友自发搜索、整理的一张“逸夫楼”在线地图,揭示了邵逸生的济世情怀。
地图上的逸夫楼,密密麻麻近3万座,遍布中国。
邵逸夫超过65亿港元的捐赠中,大部分投给了内地。
20多年来,他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邵逸夫为什么如此慷慨地到处散财?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从小就接触西方教育。
1926年,中学刚毕业,就和三哥邵仁枚去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
丰富的商界阅历和旅途经历,让他较完整地接触了西方的财富管理观念,再加之邵逸夫的母亲信仰佛教,佛教讲究“以己财事分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名之为施”,这些都成为邵逸夫慈善观的基础。
西方的财富管理观念,要从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起。
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一批巨富应运诞生。
迅速积累、花也花不完的巨额财富该如何处置?1889年,卡耐基发表了经典之作《财富的福音》,作为当时的富人代表,他骇世惊俗地提出,富人对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富人的责任是简朴、不事张扬地生活,避免炫耀奢华;满足家属恰如其分的合理需求;完成这一任务后,应该把其余所有的财富都当作是别人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还应该把这笔钱深思熟虑、好好花在对全社会产生最佳效果的事业中。
卡耐基结合自身的慈善经验指出,慈善捐赠的7个最佳领域是:大学、免费图书馆、疾病防治机构、公园、音乐厅、游泳池和教堂。
100多年来,卡耐基关于财富管理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无数的富翁,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盖茨基金会、巴菲特基金会等一大批基金会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邵逸夫达则兼济天下2014年1月7日早上,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
对于香港来说,他缔造了东方好莱坞、创造了TVB的电视神话,稳居超级富豪榜,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邵逸夫能够在大陆被广为人知,除了风靡多时的TVB连续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遍布全国的“逸夫楼”、“逸夫学校”,因为他是一位充满传奇的教育慈善家。
向邵逸夫致敬:“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邵逸夫25年捐赠近50亿,逸夫楼遍布全国截至2012年,105岁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逸夫楼密密麻麻的遍布中国,堪比收费站的规模令人震惊。
尽管有网友指出,地图的关键词并不完全准确,略有夸张,但是,25年6013个教育项目的捐赠足以令人动容。
几乎每一个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尽管邵逸夫先生今年已经107岁高龄,但是去世的消息还是令许多人感到震惊。
短短的消息,自1月7日早晨被爆出以来,就开始占据着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甚至头条。
而由于在大陆“逸夫楼”的影响巨大,许多网友纷纷发起“随手拍逸夫楼”活动,以纪念离世的邵逸夫先生。
网友@灰鸽子银水在微博中说:一瞬间我所有的微博好友都在转邵逸夫。
这证明……他们全都上过大学……的确,逸夫楼在中国大学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对于读过大学的人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情结。
在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逸夫楼往往是一座学校里最现代化的建筑。
而因为其往往是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学生又有着很高的使用率。
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高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邵逸夫先生的捐赠仍未停止。
2003年11月20日邵逸夫先生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出资建造的逸夫教学楼开工,在建成时是亚洲第一大教学楼。
不只是大学,邵逸夫对基础教育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之前,很多人熟知逸夫楼和邵逸夫都是在高校的逸夫楼里,而事实上,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捐助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
上半月精华选读Jinghuaxuandu凌德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邵逸夫,1907年生,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老六。
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即TVB),打造出一个影视帝国,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
他热心慈善,资助的教育及医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
虽然拥有百亿身家,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影视大亨和慈善家。
两岸三地,从“50后”到“80后”,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过《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邵氏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即便是“90后”,也熟悉各个学校里的“逸夫楼”。
回顾邵逸夫的一生,有风起云涌,有春光旖旎。
父兄的影响助他走上慈善之路邵逸夫去世后,有香港媒体撰文称,邵逸夫关心国家、民族的性格,遗传自他的父亲。
其父邵玉轩,于1901年在上海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锦泰昌”,他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谭延闿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
父亲早逝,邵家家道中落。
1925年,邵氏兄弟4人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大哥邵醉翁任经理,二哥邵邨人负责制作,三哥邵仁枚及老六邵逸夫负责发行。
1927年,竞争对手明星公司联络其他公司围剿天一影片公司,为避锋芒,邵逸夫与三哥赴新加坡创业。
二人风餐露宿,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最终发展到经营戏院、设立片厂、经营游乐场和舞厅生意,并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始终兄弟情深。
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筹建影城时,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做派让人咋舌。
他曾说,自己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这就是邵仁枚雄厚的资金支持。
邵仁枚老成持重,与邵逸夫的雷厉风行互为补充。
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也是三哥劝他“争财不争气”。
邵仁枚对邵逸夫的影响,一在事业,二在公益。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香港富豪中捐款名列前茅的大慈善家,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逸夫楼”遍布全国尤以中国东半部为多2014年01月08日08:11来源:北京晨报作者:张树婧据不完全统计,458所中国各类学校有逸夫楼。
昨天清晨,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
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勾起了许多网友学生时代的记忆。
“如果你的学校里有过一栋逸夫楼的话,来为老人家点一根蜡烛吧。
”北京晨报记者昨日走访了多所有“逸夫楼”的在京高校,感受他老人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访在京高校至少22所建有逸夫楼在北京大学东门内有栋白色的教学楼,北京晨报记者看到外墙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逸夫苑”,相邻的另一栋楼写着“逸夫二楼”。
路过的北大学子称,虽叫“逸夫苑”,仍习惯称为“逸夫楼”,现在里面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记者询问名称的由来,对方惊讶地表示,“你不知道吗?这是邵逸夫捐的,从外表看应该有年头了吧,具体哪年盖的真不清楚。
”晨报记者又来到逸夫二楼,有两位男同学正在一层看告示牌,他们自称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一的学生,逸夫二楼也是用捐赠人邵逸夫名字命名的。
至于是否会在近期举行悼念活动,对方叹了口气表示不太清楚,正忙着复习期末考试。
北大教育基金会一位老师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北大理科楼群是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群,当时,很多香港、台湾的社会热心友好人士出资捐助了楼群的建设。
其中,邵逸夫先生先后捐资4200万元支持这项工程。
“理科楼群的建成,缓解了北京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状况,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
”这位老师说,为感谢邵逸夫,北大将大楼命名为“逸夫一楼”和“逸夫二楼”,也就是现在的“逸夫苑”。
在中国地质大学东门,也有一栋逸夫实验楼,门外还挂着中国地质大学科学研究院和博物馆的牌子,这栋宏伟的大楼共13层,地下1层地上12层。
介绍大楼时,楼内执勤保安都知道是邵逸夫捐赠的,算校园里比较新的建筑。
与地质大学相邻的北京语言大学里,还有逸夫体育馆和逸夫教学楼。
北京晨报记者发现,体育馆占地面积不小,工作人员表示内有标准规格的游泳池,台球、羽毛球、乒乓球、沙壶球场地,还有会员制办卡的健身房。
邵逸夫: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TVB荣誉主席邵逸夫1月7日离世,享年107岁。
连日来,香港与内地,官方与民间多方追念。
邵逸夫曾说“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
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据不完全统计,485所各学校中,都有逸夫楼,邵逸夫虽然离世了,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邵逸夫的一生,来悼念这位华语影视界的传奇人物。
邵逸夫出生于1907年11月19日,邵逸夫的父亲育有五男三女,1930年,邵逸夫与三哥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他们先后买下多家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邵逸夫有先见之明,有声电影将会压倒无声电影。
他建议三哥:“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第二年,邵逸夫自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了“有声时代”。
1957年,邵逸夫离开了打拼30年的南洋,回港买下占地65万平方尺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将“邵氏父子公司”更名为“邵氏兄弟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这一年,他50岁。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共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全球连锁影院发展到230间之多,邵逸夫的电影事业达到了最顶峰。
由邵逸夫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制作影片超过1000部;他执掌40年的TVB,在香港历次收视大战中屹立不倒。
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 经典的TVB名剧《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邵逸夫不仅仅是香港超级富豪,同时也是位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大慈善家。
下面我们来谈谈邵逸夫的慈善贡献: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
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邵逸夫20多年向内地捐34亿港元逸夫楼遍布全国(图)2014年01月07日 09:36来源:浙江日报427人参与69评论1234 (19202122)高清图集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
图为邵逸夫出席邵逸夫奖2010颁奖典礼。
…[详细]逸夫楼遍布全国原标题:邵逸夫20年赞助4888个校舍全国遍布逸夫楼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电视巨无霸,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机构遍布中国各地……他就是邵逸夫。
但从明年起,TVB这个巨无霸长达31年的“邵氏时代”正式结束。
12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正式宣布,104岁的邵逸夫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职,邵逸夫将像他的名字一样真正做一个闲云野鹤的林下“逸夫”。
慈善大家:逸夫楼遍布全国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TVB易主的过程中,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将降至3.64%,TVB副主席、“六婶”方逸华的持股量则为0.26%。
事实上,这样的慈善,邵逸夫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在国内的口碑也大多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祖国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
邵逸夫—慈善—慈善组织—危机自救逸夫楼前思逸夫1月7日,107岁高龄的邵逸夫先生辞世。
哀悼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有网络公司在地图软件上输入了“逸夫楼”,结果代表建筑位置的红点密密麻麻遍布全国。
这是令人惊叹的成就,也是对老人最好的纪念。
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他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
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千余所。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天灾的时候,邵逸夫也会捐助部分受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元新台币予灾区。
2008年,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两岸四地及东南亚一带,邵逸夫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
在旧金山还开办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
旧金山政府为嘉许他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91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
第一届颁奖礼于2004年举行,选出全世界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盖的。
由“邵式慈善”谈企业家精神对待财富的态度和驾驭财富的方式,决定了财富的内涵价值。
邵逸夫一生爱国报国积极参与港回归事务人称“六叔”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的邵逸夫昨晨于西贡寓所安详逝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多年来致力香港电影及电视业发展,打造了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名成利就之时邵逸夫以行善为乐,做出大量捐献,热心推动教育科技发展,“邵逸夫楼”遍布神州大地,“邵逸夫奖”树立起“东方诺贝尔奖”的丰碑。
走完百年辉煌人生的影视巨人,惟愿归于平淡。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表示,邵逸夫丧礼只供家人出席,追思会详情将另行公布。
而邵逸夫的名字,将与那些经典的影视片段一样,长留我们心中。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在上海出生,祖籍宁波镇海,是香港知名的电影製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2014年1月7日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邵逸夫于家中安详离世。
消息称,邵逸夫昨日清晨被家人发现在位于西贡嘉澍路8号清水湾大厦寓所晕倒,立即致电私家医生,稍后姓袁的医生赶至,未几发觉邵逸夫已经没有脉搏及呼吸,相信已经离世,遂按程序报警处理。
丧礼低调仅家人出席邵逸夫其后由警员及救护车送往观塘联合医院。
据悉,邵逸夫被送入联合医院S座邵逸夫楼后不久,即证实死亡,陪同他到院的妻子方逸华获知消息后伤心欲绝,须由同行人员搀扶离开。
邵逸夫为本港“影视及慈善大亨”,深受各方敬仰,其垂危消息传出后,大批传媒分头前往联合医院及清水湾大厦採访。
无线电视其后发表声明,证实邵逸夫在昨日清晨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详离世,并对邵逸夫离世深感哀悼。
声明又称,虽然知道终会有这一天,但仍无减他们的伤痛和失落,无线电视所有人员都会怀念邵先生,并向邵逸夫夫人方逸华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邵逸夫的葬礼将只供家人出席,追思会的详情将另行公布。
无线电视行政主席梁乃鹏及外务部副总监曾醒明昨日上午10时先后赶抵联合医院了解情况,梁乃鹏在见完邵逸夫“最后一面”后向记者表示对“六叔”的离世感到非常哀痛。
他盛赞邵逸夫对无线贡献非常大,无线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多得邵逸夫英明领导。
邵逸夫一生捐了47亿、3万座楼,你的学校有逸夫楼吗?“最后一个旧时生意人,生意做到了最极致,而慈善也从未忘怀。
”做了一辈子“实事”的邵逸夫,于2014年1月7日辞世,享年107岁。
直至今日,已经过去了五年。
用马伯庸对邵逸夫先生一生的形容:他生时清末,去时已是二十一世纪,白云苍狗,变化之剧有如穿越,足足横跨一个世纪。
谨奉挽联:百年观云涛,从此空院无光影;千楼荫学子,至今石基有公名。
生于清末的邵逸夫先生,家中有5男3女,他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视圈内都尊称他为“六叔”“六老板”。
最神奇的是邵家众多兄弟几乎都进了娱乐圈,大哥在1924年创办了天一影视,还是读书的六叔就加入帮助大哥打理天一影视。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却遭受了其他公司的“围剿”,无奈之下邵氏兄弟只能南下开辟新市场。
邵逸夫活了107岁,是全球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漫长的一生中,邵逸夫历经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活成了一尊“神祇”。
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来是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
作为曾经的亚洲娱乐之王,他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是香港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奠基人;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邵家曾是沪上的大户人家,其父邵玉轩经营颜料生意,颇有名望,去世的时候康有为还前来吊唁。
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父亲邵玉轩第一次看到电影,并决定投资,当时,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刚诞生2年。
中学时,邵逸夫经历父亲去世和家道中落,家产只余留一栋房子和一家剧院。
兄弟几人均无意接手父亲的颜料生意,而是抱团闯进了尚属草创时期的电影行业。
1925年,大哥邵醉翁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担任经理,其他几个兄弟则分管会计、发行等。
1930年,邵氏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器材。
途中,他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漂泊了一夜后才被救生还。
惊魂未定,邵逸夫却决定继续之前的计划,去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
邵逸夫今日去世盘点影视大亨的慈善人生2014-01-07据香港无线新闻报道, 香港电影制作人、慈善家邵逸夫今晨逝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生前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也就是TVB的荣誉主席,他去世的消息最早来自TVB的网站,其中透露邵逸夫决世于今天早晨6点55分,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去世享年107岁。
他的葬礼将只供家人出席,追思会的详情会另行公布。
邵逸夫的一生致力于发展娱乐事业,除了电视之外,他也是邵氏发展电影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出产过千部电影,对于大家知道邵逸夫的名字是从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医院、学校的逸夫楼、逸夫奖学金等等。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的数以百亿计的款项被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
影视大亨三十年如一日的慈善人生邵逸夫自己本人也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在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了50万港元,为其捐赠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
这也是他第一笔的正式捐赠,当时在被称为文化商贸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了600万港元,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称赞,邵逸夫也因此荣任了香港艺术学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副主席。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
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
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
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
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作者:凌德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4期凌德邵逸夫,1907年生,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老六。
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即TVB),打造出一个影视帝国,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
他热心慈善,资助的教育及医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
虽然拥有百亿身家,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影视大亨和慈善家。
两岸三地,从“50后”到“80后”,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过《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邵氏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即便是“90后”,也熟悉各个学校里的“逸夫楼”。
回顾邵逸夫的一生,有风起云涌,有春光旖旎。
父兄的影响助他走上慈善之路邵逸夫去世后,有香港媒体撰文称,邵逸夫关心国家、民族的性格,遗传自他的父亲。
其父邵玉轩,于1901年在上海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锦泰昌”,他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谭延闿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
父亲早逝,邵家家道中落。
1925年,邵氏兄弟4人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大哥邵醉翁任经理,二哥邵邨人负责制作,三哥邵仁枚及老六邵逸夫负责发行。
1927年,竞争对手明星公司联络其他公司围剿天一影片公司,为避锋芒,邵逸夫与三哥赴新加坡创业。
二人风餐露宿,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最终发展到经营戏院、设立片厂、经营游乐场和舞厅生意,并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始终兄弟情深。
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筹建影城时,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做派让人咋舌。
他曾说,自己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这就是邵仁枚雄厚的资金支持。
邵仁枚老成持重,与邵逸夫的雷厉风行互为补充。
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也是三哥劝他“争财不争气”。
邵仁枚对邵逸夫的影响,一在事业,二在公益。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香港富豪中捐款名列前茅的大慈善家,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爵士去世所捐“逸夫楼”遍布全国
Sir Run Run Shaw, one of the pioneers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film industry, has died age 107.
20世纪中国电影工业的开拓者之一邵逸夫爵士于今晨逝世,享年107岁。
Shaw died peacefully at his home in Hong Kong, surrounded by his family, his company, 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 (TVB) , said in a statement. 根据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发表的声明,邵逸夫安祥地在香港家中去世,家人们陪伴在旁。
"With his vision and energy, he had built the company to become Hong Kong's premier television station and a world leader in the Chinese-language television industry," TVB said.
TVB在声明中表示,邵爵士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成为香港最大电视台和世界中文电视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
Shaw, who co-founded the Shaw Brothers film studio with his brother Runme, had been involved in the film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Singapore since age 19.
邵逸夫与哥哥邵仁枚一起创办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自19岁开始就在上海和新
加坡涉足电影产业。
The Shaw Brothers company was in its heyday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was influential in both the Asian and Western film industries. He personally has credits on some 360 films, ranging from martial arts classics to Ridley Scott's "Blade Runner".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在20世纪60到70年代迎来了全盛时期,在亚洲和西方电影
产业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他个人投资拍摄了360多部电影,有不少武术经典电影,还有雷利·史考特执导的电影《银翼杀手》。
Shaw was also founder in 1967 of Television Broadcasts (TVB), Hong Kong's dominant free-to-air broadcaster and still one of the major forces of content production and talent management in the region.
1967年,邵逸夫联合创建了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是香港主要的免费播放的广播公司,如今也还是香港地区内容生成和人才管理的重要力量。
He was last month honored in Hong Kong by the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 Television Arts.
就在上个月,邵逸夫还在香港接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授予的
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