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心热治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熟悉《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有一首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但是要谈运得好用得活的人,估计不多。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经常读书看医学杂志的同志,会发现介绍运用这个方子的文章很少。
其实这个方子如果掌握的正确的话很好使。
尤其是治疗手脚心发热的症侯,可以说是一个特效专方,效果显著。
手脚心发热,我在临床上可以说三天两头都会遇到,尤其是妇女。
《金匮要略》上说,此症乃产后血虚所致,后世的医书,包括现行的教材都认为是阴虚发热,虚阳外透。
在治疗上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黄汤,桂技龙牡汤,青蒿鳖甲汤之类,滋阴潜阳,咸寒峻补,结果疗效一般,甚止是无效。
我早年也是这样认识和治疗的,结果很不理想,不知其他同道是否有同感。
对此曾很是郁闷,一个小小的手脚发热都摆不平,中医的疗效哪里去了。
西医治不了,也不稀罕去治,人家找到了中医,结果也是无可奈何。
此症,我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产后特有的症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看到的大都是无其它值得辨证的症侯,来诊的就一个突出的症状,手脚发热,大冬天别人冷得要命,她还要睡觉时把一双脚露在外边。
治不好,弄不懂,怎么办?继续读书,求证古人。
一日在温习《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篇的三物黄芩汤时,思之良久,似有醒悟。
书曰:《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虫。
我的理解头痛者乃外感,用小柴胡汤;不痛烦者乃内伤,烦通甚热义,用三物黄芩汤。
根据我以往用经方的体验,一方不应受本条限制,只要对证可以通用。
四肢烦热,就是手脚发热,不可局限于产后。
再看其他人运用此方的医案,我觉得应该在治疗手脚发热一症上试一试。
结果大获全胜,基本上拿下了这个不起眼的顽证。
其用法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
现举一例示之。
贾某女45岁陕西宝鸡市,2007年3月间来诊,主述:两颧发热十五六年了,手脚夏季出汗,其它几季发热发烫,冬天不怕冷,晚上睡觉只盖一层薄被子,双脚还要发热,只好露在外头。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多梦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剂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田生华
申请号:CN201710196611.1
申请日:20170329
公开号:CN107050264A
公开日:
201708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多梦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剂,该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熟地8~10份;山茱萸4~5份;山药4~5份;泽泻3~3.75份;茯苓3~3.75份;丹皮3~3.75份;制首乌8~10份;生地8~10份;玄参2.95~4份;银柴胡4.2~7份;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和知母各2.5~4份;甘草1.5~2份;莲子5~6.25份;五味子5~6.25份;炒枣仁、柏子仁和夜交藤各4~4.2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滋补肝肾,清虚热,退骨蒸,养心安神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引起的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心烦失眠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便干尿少等,具有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申请人:田生华
地址:731500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象山家苑12172号转田生华
国籍:CN
代理机构: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曹向东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腹痛发生的基本病机A.脏腑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失养B.食滞肠胃,闭塞不通C.气机阻滞,血瘀不行D.肝气郁滞,横逆犯脾E.外邪入里,阻滞气机【答案】A2、下列方法有助于诊断肺痈的是A.验痰法B.口嚼生豆汁不觉有腥味C.爪甲紫而带弯D.支气管碘油造影E.纤维支气管镜【答案】A B C D E3、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耳聋,口干咽燥,神疲委顿,消瘦无力,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病机为A.肾精耗损B.虚风内动C.邪袭肺卫D.太阴湿热E.邪陷心包【答案】A4、下列各项,对于鉴别肺痨与虚劳最有意义的是A.病情轻重B.有无传染性C.有无五脏虚损D.病程长短及预后E.有无发热【答案】B5、下列属于中脏腑临床表现的是A.半身不遂B.口眼歪斜C.神志昏蒙D.病位较浅E.病情较轻【答案】A B C6、《黄帝内经》中郁的概念包括A.木郁B.火郁C.土郁D.金郁E.水郁【答案】A B C D E7、厥阴头痛可选用A.吴茱萸B.藁本C.细辛D.苍术E.葛根【答案】A B8、鼻衄的发生,与何脏腑有关A.肺B.胃C.心D.肝E.脾【答案】A B D9、患者,男,67岁。
头摇不止,肢麻震颤,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舌体胖大,有齿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A.阳气虚衰证B.气血亏虚证C.痰热风动证D.髓海不足证E.风阳内动证【答案】C10、实喘与虚喘的辨证要点是A.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或深长有余,呼出为快B.气怯声低或气粗声高C.少有痰咳或痰鸣咳嗽D.脉微弱或浮大中空或数而有力E.病势急骤或者缓慢【答案】A B C D E11、下列各项,不属于痰证临床表现的是A.圆滑包块B.肢体浮肿C.胸闷呕恶D.咳吐痰多E.头晕目眩【答案】B12、呃逆的基本治法是A.疏肝和胃B.降逆止呃C.理气健脾D.理气消噫E.理气和胃【答案】B E13、《外台秘要》指明的五淋为A.热淋.石淋.气淋B.石淋.膏淋C.膏淋.劳淋D.血淋.热淋.气淋E.石淋.劳淋【答案】A C14、下列临床表现中,属颤证风阳内动证型的是A.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B.头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C.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D.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E.畏寒肢冷,四肢麻木【答案】A B D15、痫证未发作时,宜用何法调治A.清肝泻火B.健脾化痰C.滋养肝肾D.活血化瘀E.开窍醒神【答案】A B C D16、患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减轻,为何证A.实B.虚C.寒D.热E.气滞【答案】D17、眩晕者可见A.自身或者外界景物旋转B.眼前发黑C.恶心D.如坐舟船E.口眼歪斜【答案】A B C D18、痿证发病与下列哪脏有关A.肝B.肾C.肺D.心E.胃【答案】A B C E19、眩晕的病机概括为A.风B.火C.痰D.瘀E.虚【答案】A C D E20、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痰浊瘀血互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并兼气血亏虚者,在原方基础上可配以下哪些方剂治疗A.八珍汤B.十全大补汤C.鳖甲煎丸D.何人饮E.清瘴汤【答案】A B21、患者,女,50岁。
手心脚心发热对于手心脚心发热这个问题中医将手足心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
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原因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无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
2、血虚阴亏,手足发热: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
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口干舌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小便频数,大便秘结。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充一定数量的富有营养的食品,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促进体质的恢复。
病情分析:根据你的描述近期经常手心经常出汗,热的难受的情况,需要了解治疗方面的帮助指导意见:临床手足心发热出汗需要考虑为阴虚火旺的情况建议口服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治疗以上是对“手心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病情分析:手心脚心发热这种情况可见于肾阴虚导致,建议你找中医辩证一下。
指导意见:肾阴虚可以吃哈士膜,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药物建议您口服六味地黄丸,注意加强营养,多锻炼手心脚心发热是典型的肾阴虚症状,中医讲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银虚,其中: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腮红、自汗口渴、内热伴有习惯性口腔溃疡、怕热、腰酸、手脚心热、尿糖偏高、烦躁不安、易怒、习惯性感冒等。
血虚阴亏,手足发热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大病、或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
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大便秘结,颧红盗汗,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午后潮热,小便频数,口干舌燥,精神萎靡。
手心脚心发热应尽快到当地正规医院就医,绝不可拖延,以免加重病情。
手心发烫不一定是发热,体温可以正常,是中医所谓的阴虚生内热。
手心、脚心、心窝发热称五心烦热。
有的病人还可能盗汗不适,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肺结核、胃肠道慢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等。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认为“中风非风”,中风乃由“内伤积损”所致的医家是A.清·叶天士B.清·王清任C.明·李中梓D.明·张景岳E.清·薛生白【答案】D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血不足型心悸的主症A.倦怠乏力B.失眠健忘C.面色无华D.心悸而头晕E.脉结代【答案】E3、下列属于中脏腑临床表现的是A.半身不遂B.口眼歪斜C.神志昏蒙D.病位较浅E.病情较轻【答案】A B C4、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治疗应取何法A.益气生血,甘温除热B.滋阴清热C.益气养阴D.养血解表E.以上都不是【答案】B5、慢性心衰的病机A.水火痰B.瘀虚C.虚瘀水D.气火痰E.气瘀虚【答案】C6、噎膈的病因主要有A.七情内伤B.酒食不节C.久病年老D.外感六淫E.跌仆闪挫【答案】A B C7、眩晕因虚而发的特点A.病势绵绵B.症状较重C.多见于老人.体虚人D.病势急骤E.多见于壮年【答案】A C8、下列哪项是咳嗽的治则A.祛邪B.利肺C.扶正D.补虚E.化痰【答案】A B C D9、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时有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应辨证为A.肺肾不足B.气虚阳微C.气阴两虚D.痰气交阻E.心肾两虚【答案】D10、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常出现下列哪些并病或变证A.汗出如油B.口噤不开C.舌体瘫软D.呼吸困难E.神昏谵语【答案】C D11、以下属于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的是A.肝脾心B.脾胃心C.肝肾心E.肝肾胃【答案】A12、消渴病名最早见于A.《金匮要略》B.《古今录验》C.《儒门事亲》D.《素问》E.《证治要诀》【答案】D13、胃痛的基本病机有A.胃气失和B.虚实夹杂C.气机不利D.胃失濡养E.痰湿阻滞【答案】A C D14、治痢的主要方法是A.温中燥湿C.清热解毒D.温补脾肾E.温中清肠【答案】C15、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A.肺B.肾C.肝D.心E.脾【答案】A B C E16、患者,女,36岁。
手心和脚心无故出汗是什么原因中医认为,湿热重的人手心最容易出汗,其发生原因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有关。
专家同时指出,该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遗传有关,是人体体质的问题,对健康没有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中、轻度手心多汗者,可吃些清热健脾的东西。
夏季应多吃些清热解暑、消化健脾的东西,才能较好地抵制湿热,减少手心的出汗次数和数量。
中、重度手心多汗者在祛湿热方法治疗达不到良好效果时,应该选择手术治疗,但进行手术有一些禁忌,选择前需要征求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状况进行。
在冬季,“汗脚”失去热量的速度比“旱脚”快25倍,容易遭受冻伤。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体会自动关闭浅层皮肤的循环系统,造成对足部的供血不足。
供血不足则意味着足部周围的皮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造成足部开裂。
为此,人们应对足部做以下保护:1.脚出汗了,应把脚擦干,换上干袜子和干鞋具。
2.有“汗脚”的人,每天至少换一次袜子,同时不要穿着袜子睡觉。
3.“汗脚”应穿丙烯酸类的化纤袜子,而不穿纯棉的,这样可以吸走汗水。
4.所穿的鞋袜不要太紧,以免妨碍足部的血液流通。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足部抹上一些防汗油。
白矾水烫脚治汗脚我患汗脚症,冬季更严重,弄不好会冻脚。
后来,我在烫脚步水中加入白矾10一15克,待白矾溶化水中后,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烫脚15一20分钟,每晚坚持一次,连续烫脚5一6天为一疗程,很快,我的汗脚症就好了。
我爱人汗脚很重,经人介绍一药方,用后很有效。
该方是:取0.5毫克乌洛托品(西药)2-4片,压成细粉,待脚洗净擦干后,用手将药粉揉搓在脚掌趾内,每日一次,连用4一8天,可保脚干燥50天,“硝矾散”治汗脚药方组成是:白矾25克,芒硝25克匾蓄根30克(中药店均有售)。
制法:将白矾打碎与芒硝、匾蓄根混合,水煎两次,两次煎出液约有2000毫升,放盆内备用。
洗脚时,把脚浸泡在药液内,每日3次,每次不得少于30分钟,临睡前洗脚最好。
每付药可使用两天,洗时再将药液温热,6天为一疗程。
夏天手脚发热怎么办
炎热的夏天需要我们经常性的补充水分,如果身体缺水出现了不适就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疾病症状,常见的就是手脚发热。
有些人群手脚发热可能就是日常饮食没有注意,脾虚肾虚的症状逐渐的明显,我们需要对这些可能出现的不良表现及时的做好相关预防,才能够避免夏天手脚发热。
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
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泻,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损伤气血,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发热。
常见为手足心发热,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部胀大,食欲不佳,常食异物,夜睡不宁,大便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黄浊如米泔。
2、血虚阴亏,手足发热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
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口干舌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小便频数,大便秘结。
血虚阴亏的患者出现手脚发热可以及时的食用红枣的方法,滋补身体。
补血是最直接的方法。
如果是身体内部缺水需要补充适当的盐水,这样才能够促进我们肠胃的吸收,对于血液循环有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难消化的食物。
手足心热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手足心热
英文名称:
feverishness in palms and soles
定义:
医生察知病人手心、足心发热,或病人自觉手、足心发热的表现。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手心热,多见于两种情况。
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
(见《灵枢·经脉》)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
足心感觉发热,见《素问·刺热篇》。
多因肾虚所致。
目录[隐藏]
基本概述
病机病理
辨证论治
预防保健
基本概述
病机病理
辨证论治
预防保健
[编辑本段]
基本概述
手足心热:中医病证名。
手心、足心有发热感觉。
见《丹溪心法·发热》。
多由阴虚内热,或火热内郁等所致。
[1]?
脾胃内伤可出现手足心热,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将内伤与外感作出区别。
其在“辨手心手背”中指出,外感之病,寒热齐作,伴见手背热,手心不热,为邪在表的一个见证。
内伤之病,寒热间作,每见手心热,手背不热,为热伤元气的一个见证。
由此可见,脾胃内伤可以出现手足心热的症状。
?[2]?
中医对手足心热的治疗中,多从阴阳失和、肝郁发热、湿热熏蒸、脾气虚弱、食积阻滞等方面论治。
对因脾胃内伤所致的手足心热,遵东垣法论治,在临床实践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
[编辑本段]
病机病理
心包脉所生病诸症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1]?
阴阳失和真阴不足
《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
”足少阴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
此经多气而少血,虚劳之人,真阴不足,故足心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乃水不制火之故。
[1]?
脾胃内伤手足心热
脾胃内伤的病机为脾胃之气受伤,中气不足,出现两种变化:一种是清气下陷,不能上升,即水谷精微之气,不能输脾归肺,上行阳道,心肺之气无所禀受,荣卫之气亦就不足,皮肤腠理无阳气以滋养,不能卫护其外,即东坦所谓“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见《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另一种是“阴火”上冲,即中气下陷,水谷不化精微,变生湿浊,流于肾间,以致下焦之气不化,郁而生热,成为“阴火”炽盛,必然逆而上冲。
下焦阴火上冲,中焦脾胃又首当其冲,形成阴火乘其脾胃之变,即东垣所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见《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也就是说,内伤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一方面清气下陷,而另一方面有阴火上冲,形成阴阳清浊升降反常的局面。
而四肢、手足心为脾胃所主,脾胃阳气充足,手足四肢温暖,脾胃阳气虚弱,手足四肢寒冷。
脾胃内伤,中气不足时,由于阴火上冲,本为阳气充实之处,变为阴火充斥之地,故出现手足心热的症状,是病在于里,热伤元气的见证。
当然患者除手足心热外,还有恶寒怕冷、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脉虚弱等中气不足之症。
?[2]? [编辑本段]
辨证论治
脾胃内伤
手足心热的病机为热伤元气,其治疗即遵东垣“甘温除热”法,以升阳散火汤(见《内外伤辨惑论》)为主方散郁火。
组成为: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炙甘草、柴胡、防风、生甘草。
此方用人参、炙甘草之甘温益气;并用升麻、柴胡升脾胃中清气,上行阳道,亦能引甘温之气味上行,使元气充实皮毛,阳气得以卫外而为固,这是治其本者。
同时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等诸风药,东垣认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
丁光迪认为,“升阳与益气两者配合,发越脾土之郁遏,亦发越郁于肌表之躁热,使郁者伸而阴火散……”,这一部分是本方的重点用药。
佐以生甘草,泻火而缓急迫;更加白芍药,合人参能补脾肺,合甘药能化阴敛阴,参于升阳散火药中,寓收于散,有制约调节意义。
全方合用能使营卫调和,阳道充实,浮热亦自解。
?[2]?
五心烦热
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
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
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
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可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1]?
[编辑本段]
预防保健
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
肾阴虚则表现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等症状;其预防保健原则:
1、精神调养
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
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适当到乡村静养,远离城市喧嚣
2、环境调摄
此种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此外,出现手足心热、心烦、口干、失眠、盗汗等阴虚之证,可选用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食品,如粮食中的小米、大麦、小麦、玉米、赤小豆;蔬菜中的大白菜、冬瓜、黄瓜、紫菜、豆腐;水果中鸭梨、西瓜、百合、莲子、大枣;肉类中白鸭肉、鹅肉、鲫鱼、甲鱼、蛤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