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_张凤梅
- 格式:pdf
- 大小:140.98 KB
- 文档页数:4
54例视神经萎缩的中医综合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4例视神经萎缩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31眼采取针灸疗法实施治疗,观察组27例32眼采取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两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近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中医综合治疗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93-02视神经萎缩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致盲性类眼病,该病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以及其轴突出现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的病变而导致的视觉功能障碍性疾病[1],其对视觉的传导功能的伤害非常严重。
临床研究认为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复杂,引起发病的因素很多,例如炎症、外伤、缺血、青光眼等都可以导致视神经萎缩的发生。
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视乳头的颜色变白或变淡、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等,严重患者会出现视觉功能丧失。
由于该病的病程缠绵、病因机制复杂,疗效不佳,该病由此被归为难治性眼科类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在中医中视神经萎缩从属于“青盲”的范畴,通过中医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成为了较为流行的方法,研究[2]表明中医辨证疗法结合针灸治疗该病是安全、经济、简单的手段。
本研究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探讨分析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于我院针灸科科接受治疗的54例视神经萎缩患者,男性患者占32例,女性患者占22例,年龄在18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52.8±3.6岁,所有患者的病程为1个月-10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视神经萎缩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视神经萎缩患者160例,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眼科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活血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80例患者中,痊愈36例,有效25例,无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25%;对照组80例患者中,痊愈5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25%。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眼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活血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视神经萎缩;临床分析为研究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将研究选取的1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成了观察组与对照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常规眼科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活血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取得了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现将研究成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视神经萎缩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参照中、西医眼科临床标分别准进行中、西医诊断,并都被确诊为视神经萎缩,且所有患者均存在视野昏蒙、视力下降、失眠健忘、舌淡、脉细等症状。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中有男48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45~70岁,平均年龄为56.5岁,患者双眼发病为52例,单眼发病为28例;对照组中有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龄为45~73岁,平均年龄为58.5岁,患者双眼发病为54例,单眼发病为2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眼科治疗,并每天以500μg的维生素B12和100mg的维生素B6对患者进行一次肌肉注射,同时,每天采用能量合剂、细胞代谢促进物及血管扩张药物对患者进行一次静脉滴注。
视神经萎缩中医治愈的案例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视神经萎缩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位患者的治愈案例。
患者王先生,55岁,因突发性双眼视力下降,出现模糊、视物不清的症状,就诊于眼科门诊。
经过眼科医生详细检查和诊断,确诊为双眼视神经萎缩。
医生告知王先生,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常常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缺血、缺氧、营养不良等,需要积极治疗,否则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王先生在得知自己患上视神经萎缩后,心情十分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治疗的信心。
他决定尝试中医治疗的方法,寻求中医师的帮助。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中医师认为王先生的视神经萎缩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引起的,需要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来改善症状。
在经过连续一个月的中医治疗后,王先生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视力逐渐恢复,视物清晰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双眼视力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视神经萎缩的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王先生对中医治疗的效果非常满意,他感慨道,“以前我对中医并不了解,但通过这次治疗,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真的非常好。
”。
通过王先生的治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独特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从调理肝肾、益气养血入手,改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改善了视神经萎缩的症状。
同时,中医治疗方法温和无刺激,对患者的身体没有副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视力,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是显著的,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中医治疗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对于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一定要找到正规、有资质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1例
患者,女性,45岁,主诉双眼视力模糊,伴有视物模糊和视野缩小,病程1年。
入院前曾多次就诊于不同医院,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给予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入院后,患者接受了一系列的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视力测试、视野检查等。
检查结
果显示,患者双眼视神经颞侧萎缩,视野缩小,视力不足。
根据中医诊断,患者属于“肝肾阴虚,虚火炽盛”的证候类型。
针刺治疗的主要治则
是滋养肝肾,清除虚火。
治疗过程中,选取了足三里穴、阴陵泉穴、肾俞穴、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刺。
针刺时,患者采用卧位,先用75%医用酒精进行消毒,然后用3毫米长的针尖沿穴位刺入皮下。
每
个穴位针刺时间为30分钟,每天进行1次,连续治疗30天。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眼底检查显示视神经萎缩减轻,视野明显扩大,
视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据患者自述,治疗过程中基本没有不适感,只是在针刺时会有一些刺痛感。
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规律,适度运动,膳食健康,同时接受其他辅助治疗,如中药调理和中医推拿。
针刺治疗对于视神经萎缩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例只是一例个案报道,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制
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
吴文洁;张凤梅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1(005)012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辨证论治、分型加味.结果视神经萎缩患者58例95只眼,显效32.6%(31/95),有效50.5%(48/95),无效16.8%(16/95),总有效率83.2%(79/95).结论内服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效果满意.【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吴文洁;张凤梅
【作者单位】450000,河南省中医院眼科;450000,河南省中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医望诊验指纹为主辨证治疗小儿围产期视神经萎缩 [J], 路明;孙艳红;赵峪;韦企平
2.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辨证治疗 [J], 杨桂玉;刘淑云
3.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刘伟
4.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观察 [J], 王文峰
5.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95例 [J], 张湘晖;张明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取穴及中医辨证取穴治疗相结合。
观察患者两个疗程后的疗效,并就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且针刺治疗后患者平均视力(0.164±0.050)显著高于治疗前(0.302±0.030);另外,行针刺后平均视敏度(12.784±3.892)显著高于针刺前(10.097±4.221),且针刺治疗后较针刺前P100波振幅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视神经萎缩可行针刺治疗,有助于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帮助患者改善视野、视力,且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视神经萎缩;针刺;中医辨证;视功能视神经萎缩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轴突发生病变,导致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状改变,本身不属于疾病名称。
视神经萎缩一般发生在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视神经纤维变性或消失,存在传导功能障碍,视野变小、视力减退,行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颜色为淡黄或苍白色,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等症状[1]。
目前,临床上针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方式,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运用在治疗视神经萎缩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
本次研究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取穴及中医辨证取穴治疗相结合,就其疗效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头颅或眼部CT、MRI检查确诊。
20例患者中共有28只眼出现视神经萎缩情况,其中男12例,15只眼,女8例,13只眼,年龄6~80岁,平均(43.2±4.5)岁,病程4周~30年,平均(18.3±6.7)年。
视神经萎缩中医治愈的案例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传统的中医治疗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中医治愈案例。
患者小李,女,45岁,因视力下降、眼球运动不灵活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发现小李患有视神经萎缩,中医认为是肝肾不足、气血不足所致。
针对小李的病情,中医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师采用了针灸疗法。
通过在小李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针刺,调节其肝肾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视神经的供血情况。
针灸疗法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还可以调节整个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其次,中医师还采用了中药疗法。
根据小李的病情特点,中医师为其调配了一剂具有滋肾益气、活血通络功效的中药。
小李每天按时服用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其肝肾功能,还可以促进视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除了针灸和中药疗法,中医师还为小李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这包括了饮食调理、起居调节、情志调摄等方面。
通过调整小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中医师帮助其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为疾病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过数月的中医治疗,小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的视力逐渐恢复,眼球运动也变得更加灵活。
经过一系列的康复评估,小李的视神经萎缩症状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中医治疗在视神经萎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阴阳平衡,能够从根本上调节患者的身体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因此,对于视神经萎缩患者来说,中医治疗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治疗方式。
总之,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在视神经萎缩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机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
视神经萎缩恢复案例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
而视神经萎缩的恢复案例,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希望和鼓舞。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视神经萎缩恢复的真实案例,希望能给正在经历同样痛苦的患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患者小王,男,35岁,因突发视力下降,就诊于眼科医院。
经过详细的检查,确诊为视神经萎缩。
小王的视力下降非常迅速,仅仅短短几个月时间,他的视力就从正常下降到了0.1,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医生告诉他,视神经萎缩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但是通过一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症状,甚至有可能恢复一部分视力。
小王开始接受了视神经萎缩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中医调理、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
同时,他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每天进行视力康复训练。
经过长期的治疗和努力,小王的视力逐渐有所好转,他的视力从0.1恢复到了0.5,生活和工作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小王的视神经萎缩恢复案例,给了很多患者希望和信心。
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经验。
首先,对于视神经萎缩患者来说,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
其次,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不要轻易放弃。
最后,要注意生活和饮食的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视神经萎缩虽然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但是只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康复训练,相信一定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视神经萎缩患者来说,一定要保持信心,不要轻易放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重拾光明。
总之,视神经萎缩的恢复案例给了很多患者希望和信心,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疾病,重拾光明。
希望所有的视神经萎缩患者都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张中;杜军辉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7(026)006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方法选取74例(100眼)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50眼),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葛根素注射液与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的视力、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及眼压并进行比较c结果在接受3个月的治疗后,2组平均缺损显著减少(P均<0.05),平均光敏度显著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P100波振幅明显增加(P均<0.05),潜伏时明显减少(P均<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眼压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总页数】3页(P629-631)
【作者】张中;杜军辉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医院,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医院,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62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
2.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3.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床分析
4.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分析
5.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98例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98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30例37眼采取近部取穴法治疗,b组患者28例34眼采用远部取穴法治疗,c组40例48眼采取近远结合的针灸方法治疗,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a 组总有效率56.76%,b组总有效率52.94%,c组总有效率为87.50%,c组的疗效与a组、b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近远结合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视神经萎缩是临床诊疗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低视力或致盲性类眼病,它是由多种病因而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以及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轴突出现退行性的病变从而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病[1],会对视觉传导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该病表现主要是乳头的颜色苍白或变淡、视野改变、视力下降,严重表现常为视功能丧失。
临床研究报道表明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十分复杂,导致发病的原因也很多,像缺血、炎症、外伤、青光眼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视神经萎缩的发生,由于病因机制复杂,病程缠绵,西医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该病被归属为难治性眼科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当中“青盲”的范畴,目前采取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传统的血府逐瘀汤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已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高和优势独特,可以作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
本次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探讨分析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于我院针灸科接受治疗的98例视神经萎缩患者,男56例,女42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6.8±4.2)岁,所有患者的病程为1个月至12年。
8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30例37眼,b组28例34眼,c组40例48眼,共119眼,其中炎症导致患病的46例53眼,外伤致病的18例24眼,青光眼致病的24例30眼,其他10例12眼,所有患者全部经过眼科和神经科确诊,均无其他严重的内脏器官和神经疾病,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1例病历回顾患者,男性,26岁,因视力下降2年来就诊。
患者在2年前发现视力逐渐下降,就诊于当地眼科医院,被诊断为视神经萎缩。
治疗期间,患者接受了多种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是视力并没有明显改善。
患者听说针刺可治疗此病,于是前来咨询。
检查结果患者瞳孔对光反应正常,眼球运动自如。
眼底检查显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有轻度萎缩。
视力为左眼0.2,右眼0.3。
治疗方案针灸定位:针刺旁开穴、本穴、三白,主要起到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针灸周期为3周,每周3次,每次20分钟。
针刺操作:患者仰卧,暴露针刺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
针穴旁开对侧臂肌上方约1.5寸,三白对侧肘横纹内侧、本穴在对侧颈椎当端椎体的中点。
针刺使用长针,灌入适量的玻璃波罐,深度1寸,落地后加以转动,边转边抽取玻璃波罐,并留针20分钟左右。
治疗效果随着针刺治疗的进行,患者的视力逐渐提高。
治疗结束后,患者视力为左眼0.5,右眼0.6。
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有轻微萎缩,但是明显比之前有所改善。
患者感到视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讨论本例采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针刺通过调节流经视神经和眼部的经脉,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供应,促进视神经的营养和再生。
同时,针刺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神经系统,降低压力和紧张,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视神经的疲劳和损伤。
因此,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方法。
结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供应,促进视神经的营养和再生。
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2023-10-27contents •引言•视神经萎缩的中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评价目录contents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展望与建议•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视神经萎缩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导致视力丧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许多疾病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纳入符合条件的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等指标变化。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
实验设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及针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2周。
西医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
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视神经萎缩患者将被纳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02视神经萎缩的中西医理论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视神经萎缩归属于中医“视瞻昏渺”、“青盲”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经络不通有关。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故视神经萎缩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治疗上,中医多采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如使用中药方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补阳还五汤等。
西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视神经萎缩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变性、坏死、凋亡,最终导致视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
西医认为,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缺血缺氧、炎症反应、机械压迫、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
西医治疗视神经萎缩多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炎抗凋亡等治疗,如使用维生素B12、胞磷胆碱钠、曲克芦丁等西药。
针刺眶内穴位结合头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蔡萧君;王丽媛;赵晓龙【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raorbit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 to treat optic atrophy. METHODS Ninety optic atrophy patients (111 eyes)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36 eyes) was treated by intraorbital acupuncture and scalp acupunc-ture, the intraorbital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38 eyes) was treated only by intraorbital acupuncture, and the scalp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37 eyes) was treated only by scalp acupuncture. All groups treated 2 weeks (14 days) as a cours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2 course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3%in the treatment group, 60.53%in the intraorbital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and 64.86%in the scalp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other 2 groups (P<0.05). Of treatment group,the improvement of vision, average light sensitivity and defects of visual field, amplitude and peak latencies of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P100 wave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2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Intraorbit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 had better efficacy for optic atrophy, and wa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vision, average light sensitivity and defects of visual field, en-hancing the optic nerve fiber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excitement of visual impulse.%目的:观察针刺眶内穴位结合头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
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张凤梅 赵心灵 于 焕 赵松藏 张红伟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应用对视神经萎缩的疗效。
方法:应用中药、针灸和穴位注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108例(134只眼)视神经萎缩进行了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视力和视野改变进行了比较,并对治疗效果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治疗病例中好转113只眼,无效21只眼,有效率为84.3%。
结论:中药、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应用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之一;治疗效果与发病原因、病程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针灸 中药 穴位注射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optic atrophy Zhang Fengmei ,Zhao Xinling ,Yu Huan ,et al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Henan provincial TCM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2A bstract OBJEC 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oint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ptic atroph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 (134eyes )patients w ith various optic atrophy were treated w 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oint -injection ,The changes of visual acuity and field of the patients w ere com pared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ffect and causes of optic atrophy were ana -lyzed .RESULTS :One hundred thirteen eyes (84.3%)of the treated patients improved ,and tw enty -one eyes were ineffective .C ONC LUSIONS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point -injection w as o ne of effective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optic atrophy .The clinical effect related to causes and course of optic atrophy .Key words optic atroph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int -injection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收稿:1997-04-28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慢性眼底病变,为眼科难治重症。
探讨对视神经萎缩的有效疗法已成为眼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科自1988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中医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108例,收到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08例134只眼。
其中男68例,女40例;右眼44例,左眼38例,双眼2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58岁,平均33.4岁;年龄分布:5~10岁15例,11~20岁9例,21~30岁33例,31~40岁9例,41~50岁10例,51~58岁32例;病因:外伤后41例,视神经炎后30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1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后11例,青光眼后11例,脑部肿瘤切除术后3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5年,平均10个月,其中1~6月46例,7~12月43例,13~24月9例,25~48月4例,49~60月6例。
1.2 诊断标准与病例选择条件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直至不辨人物甚至不分明暗;②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或模糊;③视野检查中心暗点或·218·1997年11月第7卷第4期DOI :10.13444/j .cn ki .zgzyykzz .000854视野缺损;④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⑤色觉减退先红后绿;⑥全身检查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和神经脱鞘病变。
辨证要点: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视界缩小,心烦郁闷,胸胀胁痛,善叹息,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要点,均纳入治疗病例。
排除病例:不符合纳入标准,不愿接受本疗法;或不按规定治疗;或视力无光感者。
1.3 视野检查本组134只眼中有60只眼因视力差或其他原因未查视野外,其余62例74只眼均进行了视野检查,其中周边向心性视野缩小26只眼,中心暗点28只眼,偏心性视野缺损10只眼,弓形视野缺损10只眼。
1.4 治疗方法1.4.1 中药治疗:中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治则。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柴胡、枳壳、川牛膝、桔梗、甘草。
加减法:患者体虚,气血虚弱,或病至后期,舌淡脉弱者,改赤芍、生地和川牛膝,为白芍、熟地、怀牛膝并加黄芪、杞果、女贞子以益气养血,补肾明目;肝郁气滞症明显者,加郁金、佛手、青皮以加强疏肝理气作用;血瘀症重者,加虫、苏木、地龙、穿山甲、鸡血藤等以增强化瘀通络之效。
每日1剂。
文火水煎,头煎30~40min ,取汁150ml ;二煎40~50min ,取汁150ml ;两煎滤汁混合,早晚分服。
1.4.2 针刺治疗:以球后、承泣为主穴,配以合谷、足三里、翳明、足光明,每日针1次,每次取主穴1个,配穴2个,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每周针5次。
1.4.3 穴位注射:取太阳穴,用5号注射针头,直刺0.3~0.6寸或斜刺0.8~1.0寸,得气后注硝酸士的宁注射液,每日1次,首次剂量为0.1mg ,以后逐日递增0.1mg ,至1m g 后,再逐日递减0.1m g 至0.1mg 停止。
双眼穴位封闭时每次每侧各注射0.1mg ,隔日注射1次,每侧剂量日递增0.1mg 至双侧总剂量为1mg 后再隔日递减0.1mg 至0.1mg 为止。
以上三种治法同时进行。
20天为1疗程,每1疗程结束后,进行视力、视野及瞳孔、色觉和眼底检查,并详细记录。
间隔7天,再开始下1疗程。
治疗2疗程视力视野无进步者终止治疗,视为无效。
2 结果2.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1〕〗订本组疗效判定标准。
好转:①视力提高2行以上(含2行,0.1以下视力每增加0.02等于1行);②视野中心暗点缩小或绝对暗点变为相对暗点。
无效:视力和视野无改善或退步。
治疗前后比较,达到以上标准之一者,分别归属好转或无效。
2.2 疗程本组108例134只眼,接受治疗时间最短20天,最长180天,平均70天。
2.3 疗效2.3.1 视力分析:按小数视力表检查治疗前后视力情况,本组108例134只眼中好转113只眼,无效21只眼,有效率84.33%。
从表1看出,治疗后视力0.1以下者由治疗前83只眼减少至18只眼,0.4以上者由治疗前12只眼增加至56只眼。
2.3.2 视野分析:所查74只眼中有39只眼视野无变化(52.7%),35只眼视野缺损有改善(47.3%),其中周边向心性视野缺损11只表1 治疗前后134只眼视力对比时 间光感~0.050.06~0.10.12~0.20.25~0.30.40.50.60.81.0治疗前3746182145210治疗后 5 1333272113886·219·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眼视野扩大10°以上,12只眼中心暗点缩小,偏心性视野缺损消失3只眼,缩小5只眼,弓形视野缺损缩小4只眼。
2.3.3 不同原因与疗效关系:不同致病原因的疗效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本疗法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所致的视神经萎缩疗效最好。
对青光眼、肿瘤压迫性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差。
表2 不同原因视神经萎缩疗效比较 致病原因有效眼无效眼合计有效率(%) 外伤4745192.16 炎症3343789.19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511693.75 中央动脉栓塞831172.73 青光眼971656.25 肿瘤压迫12333.33 合 计1132113484.332.3.4 患病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对患病时间长短与疗效关系进行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患病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
病程在1年内有效率达92.31%以上,病程在1年以上则疗效明显下降,且随病程延长疗效渐降。
表3 患病时间与疗效关系比较患病时间(月)有效眼无效眼合计有效率(%) 1~65525796.497~124845292.3113~24651154.5524~4824633.3349~6026825.00合 计1132113484.333 讨论3.1 视神经萎缩属中医“青盲”、“视瞻昏渺”的范畴。
临床按脉证分析归纳,常见有肝肾不足、心营亏虚、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4种证型。
据作者临床观察,气滞血瘀型多见,其原因可能是本病多由外伤及其他内障眼病经久不愈迁延而来,“外伤必瘀”、“久病必瘀”、血瘀则气滞,而病后患者多忧心重重、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滞更加重血瘀,气血瘀滞,脉道瘀阻,玄府闭塞,目系失养,而神光泯灭发为青盲。
故治疗本病既要活血化瘀,又要疏肝理气,具有此两种功能又能使药力上行于眼的,首推血府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疏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祛瘀而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上;甘草缓急,通百脉而调和诸药。
全方旨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可启闭郁之玄府,通瘀阻之脉道,发灵明之神光,使视力上升。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采用针刺与穴位注射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青盲,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针药互补较单用其中任何一种疗法效果都好。
正如孙思邈:“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逃矣”。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临床验证,针刺治疗气至者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