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地尼颗粒剂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42
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临床观察
王卓英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年(卷),期】2006(12)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头孢地尼颗粒剂治疗轻、中度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评价头孢地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7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口服头孢地尼颗粒每次5mg/kg,3次/d,连续5~7d;对照组40例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0mg/kg静脉滴注,2次/d。
连续应用5~7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05)。
结论:头孢地尼颗粒是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头孢地尼;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性
【作者】王卓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1
【相关文献】
1.头孢地尼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J], 练子平
2.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轻、中度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J], 罗志娟;
王栋;孔令全
3.头胞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J], 肖志刚
4.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J], 王珍
5.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J], 王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研究张帆 (徐州星晨妇儿医院儿内科,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分析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结合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小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1例。
参照组采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分析组采用硫酸特布他林+头孢地尼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转归时间、炎症介质、肺功能、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分析组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及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用药后,分析组PCT、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分析组PEF、MEF及FEV1水平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05,P=0.235>0.05)。
结论 在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应用头孢地尼颗粒+硫酸特布他林,可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缩短临床症状转归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硫酸特布他林;头孢地尼颗粒;雾化;效果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儿科中的多发常见病。
诱发该病的因素主要为机体受到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最终导致小儿出现支气管炎症状。
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咳嗽和发热等症状[1]。
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疾病将会愈发严重,最终发展为支气管肺炎等疾病,严重影响患儿支气管的结构、功能,甚至导致患儿出现肺气肿、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威胁小儿的生命安全。
当前,临床上可用于该病的治疗手段诸多,但单一用药可能导致治疗成效不佳。
故临床上多给予联合用药治疗[2~3]。
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小儿为研究对象,探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地尼颗粒的治疗效果。
关于上呼吸道感染,其是咽部、鼻腔或是喉部出现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中占据70%~80%比例的疾病都是因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另外20%~30%比例的疾病都是因细菌感染所引发,其中溶血性链球菌是比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类型,流感嗜血杆菌次之。
大多数的病毒性感染都是自限性疾病,即便无法予以特殊治疗方法,患儿在一周中也可以自行痊愈,而儿科用药主要是因为患儿身体的特殊性以及家属的期望,希望借助药物的使用减轻患儿的相关症状,缓解患儿所承受的痛苦。
因此,实际治疗中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与抗感染中成药联合的治疗方法,另外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
1上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门诊和住院人数中占据第一位。
该病并不具有季节性特点,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其中冬季时节是疾病发生率最高的时间。
上呼吸道通常指的是鼻咽喉会厌和周围的鼻窦等相关组织,可以进行干扰素、表面活性物质和溶菌酶等相关物质的分泌,起到黏膜屏障的效果,针对外来物质存在比较良好的防御机制。
另外,位于上呼吸道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借助于介导机体的相应免疫应答,发挥了抑制致病菌的效果。
在上呼吸道出现损伤的情况下,病毒、细菌等侵入到人体呼吸道,会引发存在损伤的呼吸道出现感染的问题。
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病毒性感染,主要包含冠状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
对于不足6月的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与鼻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
对于6月~3岁的儿童,腺病毒与鼻病毒是检出率最高的病毒。
部分患儿是细菌性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链球菌等都是比较常见的。
另外,混合性感染亦是上呼吸致病的重要原因,例如细菌、非典型病原体的感染和病毒等。
病原体通常会对患儿的鼻咽扁桃体和喉部位置进行侵犯,引发炎症问题,如果炎症限制在某一局部位置,便根据这一部位炎症命名如急性扁桃体炎,若是向下蔓延会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或是肺炎,所以急性扁桃体、急性鼻咽炎等诊断名词是比较常用的,也可以统一称作是上呼吸道感染。
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发表时间:2018-04-04T15:04:06.6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期作者:曾晓琴[导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病毒引起,20~30%是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细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之间,随机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头孢克洛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分析头孢克肟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显著,且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头孢克肟;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093-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病毒引起,20~30%是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细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
起病急,发病数小时后会有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经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
本次研究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详细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之间,随机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布在18~69岁,平均(49.6±3.6)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分布在19~70岁,平均(50.1±3.1)岁。
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中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2]。
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头孢地尼颗粒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头孢地尼颗粒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以便家长和医生对该药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
一、头孢地尼颗粒的使用方法头孢地尼颗粒常见于口服制剂,使用简便,儿童更易接受。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头孢地尼颗粒的正确使用方法:1. 剂量: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计算,通常每次口服剂量为10-20毫克/公斤,分2-3次服用。
2. 配制:将适量头孢地尼颗粒加入干净的水中,搅拌均匀。
剂量应根据儿童情况和医生建议来决定,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3. 口服:以口服的方式给予儿童服用药物。
可以选择用勺子直接将药物放入儿童口中,或将药物倒入适量水中,服用时注意儿童舌头不要触及药勺,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4. 注意事项:在给儿童服用头孢地尼颗粒时,应注意儿童是否有过敏史以及对该药物的耐受情况。
如儿童有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咨询医生。
二、头孢地尼颗粒的适应症头孢地尼颗粒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生素药物,适用于多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适应症:1. 细菌性咽炎:头孢地尼颗粒对细菌性咽炎引起的咽喉疼痛、发热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2. 细菌性扁桃体炎:头孢地尼颗粒对细菌性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红肿、咳嗽、咳痰等症状具有一定疗效。
3. 细菌性鼻窦炎:头孢地尼颗粒对细菌性鼻窦炎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 细菌性中耳炎:头孢地尼颗粒对细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痛、听力障碍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头孢地尼颗粒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对于儿童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先进行病因学的鉴别,确定病因后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使用头孢地尼颗粒需谨慎的情况尽管头孢地尼颗粒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应注意以下几点:1. 药物过敏:如果儿童有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历史,应避免使用头孢地尼颗粒。
9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病原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9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病原检测结果。
方法:筛选出本院儿科2019年5月—2020年3月诊治的9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集患儿的鼻咽深部分泌物样本,应用液相芯片检测平台进行13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
结果:9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病原检测结果中,以SP的阳性检出率最高(44.56%),其后依次是MP(11.11%)、MC(10.56%)、HRV(9.11%)、AdV(8.78%)、PIV(6.33%)、Hi(6.11%)、INF-A(4.89%)、RSV(3.67%)、hBoV(1.78%)、INF-B(1.44%)、BP(1.33%)、hMPV(0.44%)。
结论:病毒是患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微生物,本次分析中以SP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病原检测;13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2-099-02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近年国内众多学者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比例明显增加。
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儿童与老人,其中小儿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原因在于小儿年龄小、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主观感受强、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病[1]。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好发于春、冬季节,临床症状以咽部不适、打喷嚏、咳嗽、发热、头痛等为主,严重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与成长,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重症感染,病情加重,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2]。
有效的治疗是保证患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确切的诊断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因此探讨有效的诊断非常重要也极有必要。
鉴于此,本文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病原检测结果,就900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筛选出本院儿科2019年5月—2020年3月诊治的9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有效;②年龄处于1~13岁之间;③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满足第七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有关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包括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咽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临床上均表现出一定程度为发热、咳嗽等症状;④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异常变化;②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者;③先天性疾病者;④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哮喘、胃食管反流等疾病者;⑥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导致医源性免疫功能减退者;⑦持续发热时间超过7d;⑧呼吸道症状减轻后又出现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