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蝗虫的天敌有哪些?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们以植物为食,会给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
为了控制蝗虫的数量,科学家们研究出了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利用蝗虫的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
蝗虫的天敌是指那些以蝗虫为食的动植物,它们可以通过捕食、寄生或吸食蝗虫体内的血液来减少蝗虫的数量。
下面是一些蝗虫的天敌:1. 鸟类:鸟类是蝗虫的重要天敌之一。
许多鸟类都喜食蝗虫,如麻雀、鸽子、老鹰等。
鸟类的捕食能力很强,它们可以在空中快速捕捉到蝗虫,并将其吞食。
同时,鸟类的活动区域较广,可以覆盖较大的范围,对蝗虫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昆虫:除了鸟类,许多昆虫也是蝗虫的天敌。
其中,天牛、蜻蜓和蜘蛛等都以蝗虫为食。
蝗虫体形较大,虽然具有机械性防御机制,但对于这些食虫动物来说,并不能完全抵挡住它们的捕食行为。
这些昆虫捕食蝗虫的方式多样,有的利用速度快捕食,有的利用力量强将蝗虫固定后再吃掉。
3. 寄生生物:除了捕食性的天敌,蝗虫还有些寄生生物。
比如,一些昆虫寄生蝗虫的幼虫,这些幼虫会在蝗虫的体内寄生并吸取养分。
此外,一些寄生虫也会寄生在蝗虫的体表,通过吸食蝗虫体内的血液来减少蝗虫的数量。
这些寄生生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蝗虫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进而起到了对蝗虫的控制作用。
4. 真菌:蝗虫在潮湿环境下容易感染真菌。
一些真菌会侵入蝗虫体内,破坏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死亡。
这些真菌通过分解蝗虫体内的物质来生存,并从中获得所需的养分。
真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蝗虫防治工具,可以迅速减少蝗虫的数量,从而达到控制蝗虫数量的目的。
蝗虫的天敌多种多样,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制来控制蝗虫的数量,保护农田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在蝗虫疫情暴发时,科学家们会利用这些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蝗虫对农作物的破坏。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更多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提高蝗虫防治的效果,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常见的蝗虫主要有稻蝗、东亚飞蝗、红后负蝗、台湾大蝗、拟稻蝗、台湾稻蝗、沙漠蝗虫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稻蝗
在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稻蝗有中华稻蝗、日本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无齿稻蝗5种,均隶属直翅目斑腿蝗科昆虫,其中中华稻蝗为优势种,占稻蝗总数的85%以上。
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夏威夷、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国内稻区几乎均有发生,而已长江流域及华南稻区为害较重。
成虫体长30~44毫米,雌大雄小,黄绿色或黄褐色,复眼灰色,触角褐色,丝状,头部两侧复眼后方各有深褐色纵纹l条,直达前胸背板后缘,雄虫尾须近圆锥形,雌虫下生殖板表面向外突出,卵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中部稍弯,两端纯圆,深黄色,由平均30多粒卵、不很整齐地斜排成卵块,卵块处包有坚韧胶质物的卵囊。
若虫称蝗蝻,形似成虫,一般6龄。
东亚飞蝗
蝗虫是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中国有600多种,为害性大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属直翅目蝗总科,分布在中国北起河北、
1。
蝗虫,是一个曾经被广大农民视为天敌的昆虫。
它们的突然出现,会给整个农作物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然而,面对这个看似恶劣的生物,我们更应该学会客观分析,了解其生态特征,以便更好的进行控制和利用。
在此,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蝗虫生态及其优秀之处。
一、蝗虫生态蝗虫属于直翅目蝗科昆虫,其身体形态特征为宽大及笨重。
不仅有翅膀,而且在行动速度和跳跃能力上也非常强大,可跳高达20倍身长。
其成虫约6-8厘米,有充分发达的膜翅,前翅狭长,后翅膜质,具有音乐器官,可发出很响的“夏日颂歌”,用于进行繁殖行为的诱导,同时也是作为一种防卫手段使用的。
蝗虫的性成熟需要经历5-7个月的生长发育期。
其幼虫为有翅膀的蝗虫幼虫、无翅膀的蝗虫幼虫和卵期三个阶段。
蝗虫食性十分广泛,可以吃掉几乎所有绿色植物,包括各种农业作物。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大,一次发生的虫灾往往难以抑制,所以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农业问题。
二、蝗虫优秀之处1、有良好适应性蝗虫是一个十分适应性的昆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蝗虫对各种繁殖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下繁殖。
蝗虫对于毒物和药物具有一定的耐性,所以化学药品对其防治十分不易。
2、对生态平衡有着积极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蝗虫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在自然界中,蝗虫却对于生态平衡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非虫灾情况下,蝗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会消耗一部分植被,促进植被更新,提供食物机会给更高级的食草动物,如慕虎和狼等。
而且,蝗虫也是草原食物链中最后一个物种,这意味着其对于生态平衡的调整和保持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3、蝗虫也可以作为食物和药材蝗虫中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因此在某些地区也被用作食品和药材。
在中国,有些地方的土著对于蝗虫的烹饪方式和调味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掘了一些颇受欢迎的菜肴,如油炸蝗虫、蝗虫肉炖粘米等等。
而在药材方面,蝗虫也有一些古老的应用,在我国有很多蝗虫相关的中药,如“虫草”、“蝗花草”等。
蝗虫的冷知识蝗虫,又称为飞蝗或草蝗,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昆虫。
它们以植物为食,数量庞大,具有繁殖力强、迁飞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害虫。
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知识,蝗虫还有一些有趣的冷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蝗虫的历史:蝗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对蝗虫进行记录。
《圣经》中也多次提及蝗虫的灾害。
在古代,蝗虫被认为是一种灾难的象征,人们常常视蝗虫为上天的惩罚。
2. 蝗虫的迁飞能力:蝗虫具有非常强大的迁飞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迁徙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
蝗虫的迁飞是为了寻找食物和适宜的繁殖环境。
它们常常形成巨大的迁徙群体,数量庞大,给当地农作物带来巨大的损失。
3. 蝗虫的繁殖力:蝗虫的繁殖力非常强,一对蝗虫可以繁殖出数百万只后代。
蝗虫的繁殖速度之快,常常让人感到吃惊。
一旦蝗虫数量过多,就会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4. 蝗虫的食性:蝗虫以植物为食,尤其喜欢吃嫩叶和嫩茎。
它们可以吃掉一片农田的庄稼,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蝗虫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灾害。
5. 蝗虫的适应性:蝗虫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蝗虫可以适应高温、低温、干旱和湿润等不同的气候条件。
这也是蝗虫能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原因之一。
6. 蝗虫的防治方法:由于蝗虫的繁殖力强、迁飞能力强,给人们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人们主要采用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多种综合措施来防治蝗虫。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杀虫剂对蝗虫进行灭杀;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病毒和细菌等来控制蝗虫的数量;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屏障、陷阱和声音等来驱赶蝗虫。
7. 蝗虫的生态作用:尽管蝗虫常常被人们视为害虫,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蝗虫可以清除一些弱势植物,保护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植物。
此外,蝗虫的尸体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资源。
8. 蝗虫的天敌:蝗虫的天敌非常多样,包括鸟类、爬行动物、昆虫和微生物等。
蝗虫的害和益蝗虫(locust,grasshopper),俗称“蚂蚱”,名“草螟”、“ 蝈蚂”、“ 蚱蚂”,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的总称。
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
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
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
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
植食性。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农民影响最大的三大灾害中,除了水旱灾害以外就要属蝗灾了。
中国历史早在商朝甲骨文上就已经有对蝗虫的记载,而公元707年《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谷梁传》记载了第一次蝗灾在恒公5年:“大雩(yu二声),螽(zhong 一声),虫灾也。
”这里的虫灾就是指蝗虫。
可见蝗灾早已经成为困扰华夏数千年的难题了。
每年夏秋季节为蝗虫的繁殖期,一只雌蝗虫每次产卵平均在50粒左右,每两周产卵一次,而卵由幼虫发育为成虫也只需要40天左右。
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来,蝗虫只需要一个夏天即可几何级数的增长,成为一群恐怖的军团。
蝗虫的习性很有意思,当年份风调雨顺之时,植食性的蝗虫一般会分散单独生活,这造成不了蝗灾,可是一旦某个地方出现旱灾哪怕是轻微的,植物数量减少,大量蝗虫攀附于少数植物之时,蝗虫之间会因为大腿的相互碰触而改变生活习性,它们会变得喜欢群居,大量的群居蝗虫会大量繁殖,然后,形成一场吞噬天地间一切植被的风暴,这就是蝗灾。
只需要半天,蝗灾所覆盖的田野就会只剩下裸露的大地,凡是能够入口的一切植物,包括高大的树木的叶片,到低矮的苔藓,一切绿色植被都会成为蝗虫的口粮,大量繁殖的蝗虫在几十天后又会加入对植物的掠夺。
蝗虫知识点总结一、蝗虫的分类蝗虫是飞禽纲昆虫中蝗科虫目的一种昆虫,类群复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
蝗科虫目包括多种蝗虫,如沙蝗、草原蝗、沙漠蝗、红蝗等。
不同种类的蝗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旦数量激增,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蝗虫的生活习性1. 适应环境蝗虫通常栖息在干旱的草原、沙漠和荒漠地区,适应性强,能够忍受高温、高辐射和干旱的环境。
2. 活动规律蝗虫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活动,白天常在植物上休息。
它们主要以禾谷类作物和绿色植物为食,披食性强,数量庞大时能够将农田完全吃光,造成严重的危害。
3. 繁殖方式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
成虫交配后,雌虫会将卵产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孵化成为若虫。
若虫经过5-6次蜕皮后,发育成成虫,形成一个新的种群。
三、蝗虫的繁殖规律蝗虫的繁殖规律非常复杂,一旦形成蝗虫暴发,往往难以控制。
主要的繁殖规律包括:1. 天敌稀少蝗虫的天敌相对较少,使得它们的数量一旦激增,难以受到天敌的控制。
2. 性成熟快蝗虫从若虫到成虫的时间短,一般在30-50天左右就可以完成发育。
这使得蝗虫的数量激增迅速。
3. 超级迁飞蝗虫具有超级迁飞的能力,一旦形成群体,会进行大规模的迁飞,迁飞距离可达数百公里甚至千公里,将蔓延到更广阔的区域。
4. 群居现象成虫蝗虫常常形成群体,密集聚集在一起活动,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四、蝗虫的危害程度蝗虫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害虫,一旦形成蝗虫暴发,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1. 作物损失蝗虫主要以禾谷作物和绿色植物为食,数量庞大时能够将农田完全吃光,造成严重的作物损失。
2. 生态破坏蝗虫在大面积活动时会破坏植被,导致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恶化,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平衡。
3. 经济损失蝗虫暴发会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防治成本。
初中蝗虫知识点总结一、蝗虫的生活习性1. 蝗虫的外貌特征蝗虫体型较大,身体呈椭圆形,有长有短的触角,两对薄翅,在飞行时发出嗡嗡声。
外形上,它们有一些与蟋蟀相似的特征。
2. 蝗虫的食性蝗虫是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叶和嫩枝为食,一旦出现大批量的蝗虫,就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乃至毁灭性的破坏。
3. 蝗虫的繁殖蝗虫是昆虫中的短翅目,其繁殖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在气温较高、适宜的湿度和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繁殖能力更强。
它们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二、蝗虫的危害1. 对农作物的危害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严重影响农民的收成和生活。
由于其大量摄食作物叶片,会导致农作物凋零死亡,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蝗虫的大量繁殖与活动会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当地植被的减少,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方的生态环境。
三、蝗虫的防治方法1. 人工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或者进行人工捕捉蝗虫,减少其数量。
2.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蝗虫天敌——蝗虫吃蝗虫,或者大量释放捕食蝗虫的昆虫,来控制蝗虫数量。
3. 农业防治采取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增加作物的多样性,避免大片单一作物种植,减少蝗虫在一定地区的大规模爆发。
以上是关于蝗虫知识点的初步总结,蝗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危害和防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蝗虫问题,在预防和控制蝗虫灾害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龙源期刊网
蝗虫
作者:耿欣泽
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阅读版》2014年第37期
说起蝗虫,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它全身青绿,尖尖的头顶上长着两根细细的触角。
两只眼睛像开水烫起的小水泡。
咧开两对颚,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
蝗虫的背上有两个小圆点,上面连着一对薄薄的翼。
它有6条腿,特别是两条后腿十分有力,是逃亡的主要工具。
当后腿全力发力时,可以跳出相当于身长几十倍的距离。
蝗虫的家在草丛中,喜食植物的嫩叶,它会把作物的叶子吃光,导致作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所以它是害虫毋庸置疑。
蝗虫喜欢干燥的环境,因此在旱灾的时候,往往会同时爆发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袭击植物,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危害。
蝗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蝗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如:三磷酸腺苷、辅酶、昆虫激素等。
并含有维生素A、B、C及磷、钙、铁、锌、锰等成分,是人类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
蝗虫还是治病良药。
据《本草纲目》记载,蝗虫单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嗽、气短、破伤风、急慢惊风等,具有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长期食用还有止咳平喘、滋补强壮、健脾运食的保健功能,并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
蝗虫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点】
本篇习作介绍了蝗虫的外形及用途上的特征,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笔清新自然,富有儿童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