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2)
- 格式:docx
- 大小:29.85 KB
- 文档页数:14
化学趣味实验1、浮起来的气球在大烧杯里放入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CO2,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均沉在杯底。
将一瓶CO2气态缓缓地注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的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现象十分有趣。
你知道是什么颜色的气球浮起来了吗?答案及分析:蓝色气球浮起来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2、瓶吞鸡蛋选择一个比广口瓶瓶口稍大的鸡蛋,先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等鸡蛋壳变软后,取出鸡蛋,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再倒入足,迅速的用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振荡广口瓶,鸡蛋很快被吞入瓶中。
量的CO2分析: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能与醋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而使蛋壳变软。
瓶中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使瓶内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强,鸡蛋就被“吞”入瓶内。
3、魔棒点灯器材:酒精灯6盏、玻璃棒两根、坩埚一个、98%浓硫酸、高锰酸钾(KMnO4)粉末。
步骤:①将高锰酸钾粉末与浓硫酸放入坩埚中混合均匀。
②用蘸有①中已配制好的混合物的玻璃棒去点酒精灯。
现象:蘸有混合物的玻璃棒可以将酒精灯点燃。
结论:点燃酒精灯并不一定要用火柴、打火机等;某些物质相互反应仍可以使酒精灯点燃。
4、烧不坏的手帕用品:手帕、100毫升烧杯、酒精灯、坩埚钳、酒精。
原理:酒精遇火燃烧,放出热量,使酒精和水大量挥发,带走部分热量。
左右摇晃手帕时可散去大量热。
这样火焰的温度被降低,不能达到手帕的着火点。
操作:在烧杯中倒入2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充分摇匀,将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
用坩埚钳夹出手帕,轻轻地把酒精挤掉,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
手帕着火后,火焰很大。
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直到熄灭。
火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5、隐显墨水如果你想要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写一封“密信”,你最好使用氯化钴制成的隐显墨水。
先配一小瓶0.1M氯化钴溶液,然后用蘸水钢笔或毛笔在吸水性较好的白纸上写好“密信”。
初中化学趣味实验合集教案
主题:趣味化学实验合集
目标:通过一系列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
学思维。
实验一:变色的魔法水
材料:红色、蓝色食用色素,水杯,滴管
步骤:将水杯中倒入适量水,分别加入红色和蓝色食用色素,用滴管搅拌均匀。
让学生观
察混合后的颜色变化,思考为什么混合后的颜色会变成紫色。
解释:红色和蓝色食用色素混合时,会产生颜色相互叠加的效果,形成紫色。
实验二:气体的制备和收集
材料:小锥瓶,氢氧化钠固体,盐酸,导管,水槽
步骤:在小锥瓶中放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加入适量盐酸,然后将小锥瓶颠倒放入水槽中
收集气体。
让学生观察气体的生成过程,并用火柴点燃收集到的气体。
解释: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氢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可以点燃。
实验三:酵素活性的观察
材料:苹果,细盐,水杯
步骤:将苹果切成小块,放入水杯中,然后加入少量细盐。
学生观察苹果的变化,思考细
盐对苹果的影响。
解释:细盐中的氯化离子能够抑制苹果中的氧化酶活性,从而减缓苹果的氧化过程。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趣味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奥妙,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希望老师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创造更多有趣
的实验内容,让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调查与指导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三)
②布置改进的家庭小实验,整理如下:
1.第一章第一节. P3. “观察与思考”: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实验的态度也不同。
对于那些不愿做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把家庭小实验当作硬性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
可以先让这些学生和比较自觉的学生结成对,并分担一定的任务,逐步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立即给予帮助,在行动上支持他们、感化他们。
趣味化学实验(一)实验内容:1、肥皂的制取2、制备可燃的“胶冻”实验目的:1、利用中学化学知识,了解并能制作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
2、通过实验真正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及学好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实验一肥皂的制取实验原理:油脂在碱性情况下分解,能得到硬脂酸钠、软脂酸钠等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即为肥皂。
实验用品:(1)实验器材:烧杯、量筒、玻璃棒、纱布、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2)实验试药:油脂(植物油)、乙醇、30%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饱和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聚:1、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5m l植物油(橄榄油),5m l3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3m l乙醇,2、将小烧杯置于一个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大烧杯,同时搅拌小烧杯中的溶液。
20分钟后,取出小烧杯,直接加热,至溶液变成奶油般的糊状物3、向其中加入5m l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并搅拌。
这步操作称作“盐析”。
4、静置,冷却,将混合物上层的固体取出并用水洗净。
问题思考:1、在原料的准备中,加入乙醇的目的是什么?加入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什么?2、植物油的成分是什么?肥皂的成分是什么?3、在实验过程3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什么?在实验过程3中混合液产生了怎样的现象?4、肥皂去污的原理是什么?实验二制备可燃的“胶冻”实验原理:酒精与水可以任意比混溶,醋酸钙只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
当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时,饱和溶液中的水溶解于酒精中,致使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胶冻”,酒精充填其中。
点燃胶状物时,酒精便燃烧起来。
实验用品:(1)实验器材: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蒸发皿、火柴。
(2)实验试剂:酒精(质量分数95%以上)、醋酸钙、蒸馏水。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再加入适量醋酸钙,制备醋酸钙饱和溶液。
2、在大烧杯中加入80 mL酒精,再慢慢加入15 mL饱和醋酸钙溶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烧杯中的物质开始时出现浑浊,继而变稠并不再流动,最后成为凝胶状。
生活化学小实验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的奥秘,即使是简单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化
学世界的舞台。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些生活化学小实验,让我们亲身感受化学的魅力。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日常食材来进行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用醋和小苏打
来观察化学反应。
将一些小苏打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慢慢加入一些醋,我们会看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同时伴随着轻微的起泡声。
这就是小苏打和醋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用品来进行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用酒精和盐来
观察火焰的颜色。
将一些酒精滴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加入一些盐,搅拌均匀后点燃酒精,我们会看到火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是因为盐中的金属离子在燃烧时释放出了特定的光谱,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观察到火焰的颜色变化,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谱分析的原理。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日常材料来进行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用红蓝墨水和
牛奶来观察表面张力的作用。
将一些牛奶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滴入一些红蓝墨水,我们会看到墨水在牛奶表面形成了漂亮的图案。
这是因为红蓝墨水中的颜料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在牛奶表面形成了特定的形状。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观察到表面张力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表面张力的原理。
通过这些生活化学小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化学的魅力,还可以在日常
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趣味。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的奥秘,感受化学的魅力吧!。
化学趣味实验化学趣味实验 1.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2滴水点火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实验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
3.烧不坏的手帕用火烧过的手帕居然完好无损实验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只坩埚钳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到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是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
原理燃烧时酒精的火焰在水层外吸附在纤维空隙里的水分吸收燃烧热而蒸发手帕上的温度达不到纤维的着火点因而手帕烧不坏。
4.雪球燃烧雪球也能燃烧燃烧的当然不是真正的雪球而是把醋酸钙溶液放到酒精中析出的醋酸钙就像白雪一样制成球状点燃即燃烧。
实验20毫升水加7克醋酸钙制成饱和醋酸钙溶液加到100毫升95的酒精中边加边搅拌就析出像雪一样的固体。
5.空杯生烟空的杯子里冒出白烟实验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
6、小木炭跳舞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化学吧那么你就自行动手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实验的题目叫小木炭跳舞。
取一只试管里面装入3一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
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
过一会儿就会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似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有趣极了。
请你们欣赏一下小木炭优美的舞姿吧。
你能回答小木炭为什么会跳舞吗答案原来在小木炭刚放入试管时试管中硝酸钾的温度较低还没能使木炭燃烧起来所以小木炭还在那静止地躺着。
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像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
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该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哪些内容?与传统的板书比较起来,内容增加了许多,是否可操作?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完全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而且,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将他们的发现定格,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成就感。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还能清晰地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更奇妙的是,这张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学生今后写记事文的“藏宝图”。
写作的过程实际是反向的,作者往往先画思维导图,再写作。
这种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感觉“有用”,学习的积极性便大大提升,读写迁移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郑占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教学模式竞相而出,但无论哪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模式,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在实验编排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对化学实验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及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学校加大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然而,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现状与基础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实验功能单一、重实验目的而忽视实验过程、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缺少主动设计的空间。
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及学校要求升学率的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因此重视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已成为教师共识。
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
家庭趣味化学实验课程简介本课程名为《家庭趣味化学实验》,设置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并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一些能够在家庭内完成的实验的讲解与引导,一些家庭趣味实验在实验室的演示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而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目录1、蔬菜中维生素 C 的鉴定2、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3、由植物油制取肥皂4、牙膏的妙用5、如何炒出可口的酱肉丝——平底锅中的化学6、化作蝴蝶纸上飞讲义实验一:蔬菜中维生素 C 的鉴定实验步骤: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小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
滴入 2 ~ 3 滴碘酒,你会发现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
再找 2 ~3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
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
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 C。
实验原理: C6H8O6 + I 2 == C6H6O6 + 2H++ 2I-实验二:检验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多属于碱性食物1、豆腐是人们公认的保健佳品,其在防病保健上的奉献是多方面的,适量地食用豆腐确实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但是,食豆腐并非多多益善,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种叫皂角苷的物质,它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又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
长期过量食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发生碘缺乏病。
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膨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
生活化学小实验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反应,有时候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生活化学小实验,用醋和小苏打来做一个有趣的发泡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一杯白醋、一勺小苏打、一个小碗和一些纸巾。
接下来,我们将白醋倒入小碗中,然后在一侧撒上一勺小苏打。
当小苏打和醋
接触时,它们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形成了有趣的发泡现象。
当两种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气体会不断地往上冒,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发泡现象。
这种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当我们用手去触摸这些气泡时,会感觉到一些微微的冰凉。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让我们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有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化学原理。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这个实验,比如在清洁马桶时,我们可以用醋和小苏打来清洁,因为它们的化学反应可以去除马桶上的污垢和异味。
通过这个生活化学小实验,我们不仅可以在玩乐中学习,还可以在实践中感受
到化学的神奇。
希望大家都能尝试一下这个有趣的实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家庭化学小实验《初中家庭化学小实验:化学式的奇妙世界》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化学式背后那些超级有趣的化学概念,就像我们在家庭小实验里探索化学的奥秘一样。
首先,咱们来说说化学键。
化学键就像是原子之间的小钩子,把原子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这里面有两种特别的“小钩子”情况哦。
一种是离子键,你可以想象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原子就像超强的磁铁一样,“嗖”的一下就吸在一起了。
比如说氯化钠(NaCl),钠原子(Na)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钠离子(Na⁺),而氯原子(Cl)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变成带负电的氯离子(Cl⁻),然后它们就像磁铁两极一样吸得牢牢的,这就是离子键。
还有一种是共价键呢,这就好比几个原子共用一些“小钩子”来连接。
像氢气(H₂),两个氢原子(H)各自拿出一个“小钩子”来共用,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氢气分子啦。
再说说化学平衡吧。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呢。
反应物和生成物就像是两队人在拔河。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一方比较强,但是随着比赛进行,慢慢就会达到一种状态,两边的力量相当了,这时候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就相等了,就好像两队人谁也拉不动谁了,而且这时候两边的人数(对应化学里就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了,这就是化学平衡状态。
分子的极性也很有趣哦。
咱们可以把分子想象成小磁针。
就拿水(H₂O)来说,它是极性分子。
氧原子(O)这一端就像磁针的南极,带负电,氢原子(H)那一端就像磁针的北极,带正电。
但是二氧化碳(CO₂)就不一样啦,它是直线对称的,就像两个一样重的人在跷跷板两边一样平衡,它就是非极性分子,没有像小磁针那样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的情况。
配位化合物呢,这就像是一场聚会。
中心离子就像是聚会的主角,而配体呢,就像是来参加聚会并且提供孤对电子共享的小伙伴。
它们凑在一起就形成了配位化合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也很好理解哦。
就像是做买卖一样。
比如说锌(Zn)和硫酸铜(CuSO₄)反应,锌原子就像是一个大方的商人,把自己的电子给了铜离子(Cu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