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质量控制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产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孕妇的孕期、分娩和产后护理工作。
为了提高产科的医疗质量,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制定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1. 提高产科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 提高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质量控制方案内容1. 临床操作规范a. 制定产科临床操作规范,包括孕妇的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的操作、产后护理等环节。
b.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资源配置a. 确保产科拥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各类紧急情况。
b. 建立完善的人员配备制度,保证每一个班次都有足够的医生和护士提供服务。
3. 培训与继续教育a. 定期组织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b.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及时了解最新的产科医疗发展。
4. 质量评估与监控a. 建立产科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b. 设立质量监控小组,负责监测并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5. 患者满意度调查a. 定期对产科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意见。
b. 根据患者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6. 风险管理a. 建立产科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b. 加强产科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培养,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四、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1. 定期对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其实施效果。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产科医疗质量。
五、总结通过制定并实施产科质量控制方案,可以提高产科医疗质量,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同时,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持续改进和优化方案,可以使产科质量控制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为泛博孕妇和新生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产科质量控制方案旨在提高产科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本方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改进:临床操作规范、医疗设备管理、医护人员培训和质量检测与评估。
二、临床操作规范1. 孕产妇的接诊和评估:确保孕产妇在就诊时接受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包括孕产期间的检查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生应根据孕妇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产检方案。
2. 分娩过程管理:确保医护人员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分娩操作规范,包括监测孕妇的宫缩情况、胎儿心率、产程进展等,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3. 产后护理:提供全面的产后护理,包括乳房护理、伤口处理、产褥期护理等。
同时,对孕产妇进行产后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并发症。
三、医疗设备管理1. 设备采购和验收:确保购买的医疗设备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并进行严格的验收程序,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 设备使用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四、医护人员培训1. 临床知识培训:定期组织产科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更新他们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提高诊疗水平。
2. 操作规范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操作规范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减少操作失误和风险。
3. 团队合作培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协作能力,确保医疗团队的整体效能。
五、质量检测与评估1. 内部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检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包括对临床操作规范、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估。
2. 外部质量评估: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对产科医疗服务进行评估,以确保医疗服务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质量标准。
3. 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和目的产科质量控制是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产科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产科服务流程,提高产科服务质量,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质量控制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以母婴安全为核心,关注孕产妇全周期健康需求。
2.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标准,规范产科服务行为。
3.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产科服务质量。
4. 强化内部管理,落实各级人员职责,确保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三、质量控制内容1. 产科设置标准与条件开展产科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
2. 产科人员配备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制度及准入制度。
机构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业务人员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人员准入率100%。
产科人员应具备助产、产科危重病人的监护、处理、胎心窒息复苏等产科技术,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要求。
3. 功能与任务(1)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2)承担孕前、孕期保健,正常分娩及产褥,高危孕产妇的抢救等工作,做好产前咨询及产前筛查工作。
(3)开展母乳喂养宣传活动,倡导自然分娩,实施母乳喂养。
(4)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5)依法做好孕产期各项服务资料的收集、登记、统计分析合上报工作,配合完成卫生局下达的指令性调研工作。
四、质量控制措施1. 建立产科质量控制组织机构,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 制定产科质量控制制度和管理文件,包括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质量评价标准等。
3. 加强产科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 开展产科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数据分析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强化产科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共同推进产科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质量控制评价与改进1. 定期对产科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产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负责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承担着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的重要责任。
因此,产科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质量控制目标1.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水平,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2.规范产科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3.提高产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
三、质量控制措施1.建立完善的产科医疗操作规范产科医疗操作规范是产科医生和护士工作的依据,保障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医院应建立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编写小组,制定产科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2.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医生和护士是产科医疗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产科医疗质量。
医院应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包括产科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3.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措施是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的关键环节。
医院应加强产科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落实无菌操作要求;建立合理的清洁流程,确保产房和产科病房的卫生安全;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护理,避免错误喂养和交叉感染等风险。
4.患者满意度调查医院应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产科医疗服务的评价和意见,并积极改进不足之处。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5.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质量评估是产科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产科医疗服务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医院应设立一个质量评估小组,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估和外部评估,对产科医疗服务进行全面的评估,寻找改进的方法和路径。
六、质量控制保障质量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医院应加强产科团队的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凝聚力。
医院应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控制活动。
七、总结产科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和推动。
通过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加强医护人员培训,落实安全措施,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质量评估,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可以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水平,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产科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孕妇的孕期、分娩和产后护理等工作。
为了提高产科的质量水平,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提高产科的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2.原则: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持续性。
三、质量控制指标1.产科服务质量指标:- 孕妇满意度:通过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孕妇对产科服务的评价,以及对医生、护士和设施的满意度。
- 产妇感染率:对产妇进行感染监测,包括产褥感染、尿路感染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 分娩方式比例:统计顺产和剖宫产的比例,合理控制剖宫产的比例,提倡自然分娩,减少剖宫产对产妇和新生儿的风险。
- 新生儿窒息率:对新生儿进行窒息监测,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降低窒息率。
2.质量控制活动指标:- 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产科医生和护士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 审核与评估:建立医疗质量审核与评估机制,对产科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 设备与设施:确保产科的设备和设施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
四、质量控制措施1.制定产科服务流程:明确分娩和产后护理的各项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
2.建立质量控制小组:由产科主任带领,组建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方案,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质量问题。
3.完善医疗记录系统: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记录孕妇的孕期、分娩和产后情况,方便医务人员查阅和分析。
4.加强团队合作:鼓励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患者教育:为孕妇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孕期保健、分娩知识等,提高孕妇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质量控制评估与改进1.定期进行质量控制评估:每季度对产科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指标达标情况、质量控制活动执行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_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产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孕妇的孕期、分娩及产后护理等工作。
为了提高产科服务的质量,确保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制定产科质量控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本质量控制方案的目的是确保产科服务的安全、高效和优质,提高孕妇和新生儿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三、范围本质量控制方案适用于医院产科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四、质量控制措施1. 孕妇的入院评估:对每位孕妇进行全面的入院评估,包括孕期病史、孕妇自身健康状况、孕期检查结果等。
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与孕妇进行沟通确认。
2. 分娩过程的监测:对分娩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包括宫缩情况、胎心监护、产程进展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3. 分娩操作的规范:医生在进行分娩操作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使用产钳、吸引器等器械,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4. 分娩风险评估:对高危孕妇进行分娩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确保分娩过程的安全。
5. 产后护理:对产妇进行全面的产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乳房护理、情绪疏导等。
护理记录应及时完整,护士应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新生儿护理: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体温监测、喂养指导、新生儿疾病筛查等。
护理记录应及时完整,护士应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7. 不良事件的管理:对产科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的记录、分析和处理。
通过不良事件的管理,改进工作流程,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8. 继续教育培训:对产科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知识等。
五、质量控制的评估与改进1. 定期评估:定期对产科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孕妇和家属的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等。
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_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产科质量控制方案是为了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科质量控制方案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标1. 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2. 优化产科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资源利用率。
3. 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
4. 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三、内容1. 产科医疗流程规范化- 制定孕产妇入院、分娩和康复的详细流程和操作规范。
- 确保医护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工作,减少差错和风险。
2. 产科医疗设备和设施管理- 定期检查和维护产科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 确保产科医疗设施的清洁、整洁和舒适,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
3. 医护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 定期组织产科医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 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
4. 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管理- 制定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产前检查、分娩过程监测和产后康复指导等。
- 提供个性化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管理服务,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5. 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 建立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定期对产科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和监测。
- 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施步骤1. 制定产科质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 调研和分析当前产科医疗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制定改进目标和措施。
3. 制定产科医疗流程规范和操作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4. 完善产科医疗设备和设施管理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5. 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6. 制定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_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产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孕产妇的孕期保健、分娩和产后护理等工作。
为了提高产科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产科质量控制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1. 提高孕产妇的满意度: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关怀,提高孕产妇对产科的满意度。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通过科学的操作和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质量控制方案1. 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制定孕产妇接诊、分娩和产后护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一致性。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产科医护人员参加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3. 强化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产科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4.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产科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5.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充足的休息和饮食等。
四、具体措施1. 孕产妇接诊:建立专门的孕产妇接诊流程,包括详细询问孕妇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孕产妇的安全和健康。
2. 分娩操作:制定标准化的分娩操作流程,包括无痛分娩的管理、产程监测和胎儿监护等,确保分娩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 产后护理:建立规范的产后护理流程,包括产妇的伤口处理、哺乳指导和产后恢复等,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4. 建立质量指标体系:制定产科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孕产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和医护人员培训情况等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5.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建立孕产妇和医护人员的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意见和建议,改进服务质量。
五、预期效果1. 提高孕产妇的满意度: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关怀,提高孕产妇对产科的满意度,增加口碑和信任度。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通过科学的操作和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性。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产科质量控制方案是为了提高产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标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产科质量控制方案的内容和实施措施。
一、产前质量控制1.1 孕前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孕前健康教育,向孕妇传授孕期保健知识,提醒孕妇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减少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
1.2 产前筛查:通过进行孕妇产前筛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超声波检查等,及时发现孕妇可能存在的高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孕妇和胎儿的风险。
1.3 孕期管理:建立孕妇档案,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孕妇的体重、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确保孕妇的身体状况稳定。
二、分娩质量控制2.1 分娩方式选择:根据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包括顺产、剖宫产等,确保分娩的安全和有效。
2.2 产程监测:采用电子胎监技术,实时监测胎儿的心率和宫缩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降低分娩风险。
2.3 无痛分娩管理:为符合条件的孕妇提供无痛分娩服务,减轻孕妇的疼痛感受,提高分娩的满意度和质量。
三、产后质量控制3.1 产后护理:提供全面的产后护理,包括新生儿护理、哺乳指导等,确保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3.2 产后复查:建立产后复查制度,及时进行产后检查,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发现并处理产后并发症,保障产妇的身体康复。
3.3 产后康复:开展产后康复指导和训练,帮助产妇恢复身体功能,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四、医疗设备质量控制4.1 设备采购: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科医疗设备,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4.2 设备维护: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3 设备更新:及时更新老化的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产科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5.1 专业培训:定期组织产科医生和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保障产科医疗服务的质量。
产科质量控制方案_产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产科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措施,以提高产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本文将对产科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提高产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风险。
2. 原则:a. 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b. 以科学为依据: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c. 全员参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患者等各方应共同参预质量控制的过程,形成合力。
d. 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评估和改进,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三、质量控制措施1. 临床路径管理:制定产科临床路径,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医疗服务内容和标准,提高医疗流程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产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意识。
3. 设备管理: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产科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减少设备故障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4. 药品管理: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药品错误使用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5. 感染控制:制定产科感染控制方案,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和器械消毒等工作,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6. 随访和评估:建立产科医疗服务的随访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四、质量控制指标1. 产科手术并发症率:统计产科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感染、出血、损伤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分娩方式比例:统计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比例,合理控制剖宫产的比例,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3. 住院时间:统计产妇和新生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合理控制住院时间,避免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
4. 新生儿死亡率:统计新生儿的死亡率,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的风险。
妇产科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为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产科服务的宗旨,提高产科质量直接关系到两代人的健康、家庭完整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加强我院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与管理,规范产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制定产科质量控制方案。
一、质量控制内容
(一)产科设置标准与条件
开展产科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
(二)产科人员配备
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制度及准入制度。
机构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业务人员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人员准入率100%。
产科人员能掌握助产、产科危重病人的监护、处理、胎心窒息复苏等产科技术,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要求。
(三)功能与任务
1、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2、承担孕前、孕期保健,正常分娩及产褥,高危孕产妇的抢救等工作,做好产前咨询及产前筛查工作;
3、开展母乳喂养宣传活动,倡导自然分娩,实施母乳喂养;
4、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5、依法做好孕产期各项服务资料的收集、登记、统计分析合上报工作
6、配合完成卫生局下达的指令性调研工作;
7、在卫生局的领导下,配合妇幼保健所对辖区内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进行调查分析,提供资料和进行评审,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8、做好产科质量网络化管理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要健全区、乡、村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管理,通过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反馈,掌握辖区内产科工作现状,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不断提高产科工作质量。
配备专人进行产科质量报表管理。
(四)急救程序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成立产科抢救组织及孕产妇及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加强产科急救能力建设。
严格执行孕产妇三级转诊分级制度。
二、质量控制指标
1、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准入率100%
2、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准入率100%
3、产科医护人员“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80%
4、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率100%
5、高危孕妇专案管理率100%
6、孕产妇艾梅乙检测率≥90%
7、产科抢救药品配备率≥100%
8、产科抢救药品合格率100%
9、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0、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1、纯母乳喂养率≥90%
12、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以上
1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以上。
14、入出院院诊断符合率≥90%
1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16、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
17、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90%
18、新生儿死亡率<3%
19、新生儿破伤风率0
20、出生缺陷报告率≥95%
21、分阴侧切率<35%
22新生儿窒息率<5%
23、产后出血发生率≤3%
24、剖宫产率≤30%
三、质量控制方法
1、每月、季度做好各报表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2、每月做好科内质量指标的分析,对每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效果评价。
3、科质控员及时做好自己所负责的质控工作,及时向组长反馈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