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女性的生存景观_论亦舒的都市言情小说
- 格式:pdf
- 大小:119.94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言情小说一直是小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言情小说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作品及作者都如同昙花,真正能够长时间的留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屈指可数,亦舒就是为数不多的奇葩之一。
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现实与浪漫之间,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区别于其他作家而自成一格就是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亦舒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独特的女性题材亦舒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她提倡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一个女子,如果想得到尊重,必需先自重。
如果身无长物,那真是可悲的事。
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着女人,“我会原谅你的”,女人却义正辞严:“我有什么要你原谅?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这个女人已经29岁半,竟有这么大的胆子对待未婚夫,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
“我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双手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她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若他不给,她不必迁就他。
这简直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说里,女主角最终却是迁就的。
两个人都作一点让步,合作愉快。
也许这是亦舒的局限,也许正是她的聪明所在。
人们说,男女真正平等还要等一千年,我不怀疑这话,因为人们花了几千年来制造它。
那么,与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点实惠的东西。
所以,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记者尽管年少气盛调子颇高,然而当她在对女演员姚晶死因的采访中发现,所谓女人成功的灿烂背后,竟是如此凄凉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
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
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
我希望孙儿结婚时与我商量。
亦舒短篇文章在线阅读亦舒短篇文章在线阅读导语:亦舒呈现了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但没有为女性指明新的出路。
只有彻底移除女性内心深处“依托男性”的情结,女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五篇亦舒短篇文章在线阅读,希望你们喜欢。
一、《判断错误》其实,全世界所有不愉快事均因我们自己判断错误,咎由自取。
既然如此,除了生自己的气,也不必怨天尤人。
写作这个行业收人如此菲薄,是非那样的多,血滴子又满天飞,那是你我入错行,要不忍声吞气,埋头苦干,要不弃笔从戎,改行可也。
都是我们的错,不用多讲,自取其辱,活该,不过,吃了亏要学乖,下不为例,各人应付挫败的方式不同,我只用一种方法,退避三舍,以后,真的要等黄泉相见了。
避不见面,一字不提,最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没带眼识人,招致侮辱,无话可说。
亲友的面色孤寡,一定是因为你我不够格,力争上游,打爆机,取得十万分,到时,多少和颜悦色都看得到,也许还可嫌伊们笑脸虚伪。
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没有道理可讲,有几个人够胆弃营生不顾而指着老板直斥其非,若把格言寓言中的教诲套入生活应用,保证头破血流,伤心欲绝。
生活教会大家忍声并气,从头来过,学得快好世界,不过,有时也怀疑,冥王星的生捱会不会稍为易过一点点?二、《香蕉糕》少年时嗜一种叫香蕉糕的食物,常拿一毛钱到学校合作社去买来吃,觉得真是天下美味。
又爱椰丝奶油面包,最懊恼是它售价昂贵,要比普通面包贵一角,时常不能负担。
还有一种散装碎砖块似的巧克力,放在士多铺大玻璃瓶中,廉宜,但比任何名贵牌子巧克力更好吃。
还有豆酥精,一小包小心翼翼拆开慢慢吃,以免一喷气吹散最佳部份糖酥。
最近有点时间,一一去寻找失去的零食,重温旧梦。
香蕉糕之难吃,令我大失所望,椰丝奶油包不过不失,当然,也一早知道那并丰真奶油,故甜得发腻。
砖头巧克力其实专供厨师做甜品用,可是美味依然,给一块小女,让她捧着吃,结果糊得一脸都是。
豆酥磷d已经找不到了,踏破唐人街食物店,当然也没有绿豆糕与白糖糕。
我看亦舒小说中的小资女性文学摘要在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以言情小说获得文学声誉,她的小说自成一格,散着浓郁的都市气息,语言简练流畅,篇章一气呵成,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
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的角度,为女性的命运做出探索,从而塑造了其独特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探讨中国20世纪小资女性形象为主线,从爱情、寂寞、独立、衣食和旅行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小资女性形象的特点,并阐述了亦舒塑造出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现代女性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亦舒;小说;小资;女性形象“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它是“小资产阶级”的简称,但是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者并不必然的是“小资”。
当下流行的“小资”一词的理解与看法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小资”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位,在这种情调和品味中,渗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種感悟和理解,作为这种感悟和理解,它是高于现实法则的一种浪漫情趣。
不管各人看法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小资文学也开始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气候。
在这里我就以亦舒的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小资女性。
一、关于爱情我认为有着小资情调的人都是怀旧的,比如一杯1878年的波尔多,或者一杯蓝山的咖啡,放着《卡萨布兰卡》或者《刺激1995》的D9碟片,或是和着一首《moon fiver》的舒缓音乐,但是他们的怀旧并非是这样单纯的怀旧,而是他们的脸面向着过去,倒退着走向新的时间和空间,生性有着浪漫的小资们就总是梦想着爱情或者是温暖。
亦舒小说中的一位女主人喜宝这样说过:“在生活中,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爱。
”“第二希望得到什么?”“钱。
”“多少?”“足够。
”“多少是足够?”“不多。
”“还有其他的吗?”“健康。
”可以这么说,亦舒小说中的女主人都是渴望邂逅爱情的,爱情是重要的,奋不顾身的,但是爱与她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别的,她们大多都是都会里的白领女性,聪明干练,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却往往饱经沧桑,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感到都市优秀男性的匮乏,苦于难觅知音,因而她们总是对男女间的感情有着清醒的认识,而非一般人的盲目。
《亦舒小说》读后感亦舒,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名字,一个让人沉醉的文学世界。
她的小说,如同一杯清茶,淡淡的清香,却让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亦舒小说》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怀抱中,感受着作者那颗温柔的心。
她的文字,简洁而精致,每一个字句都透露着深深的情感。
无论是描述爱情、友情,还是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舒适。
亦舒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令人难忘的。
他们或许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或许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陌生人,但他们的故事却让人感同身受。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生活的种种无奈和坚强。
在《亦舒小说》中,我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她用文字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和依靠。
她的作品,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读完《亦舒小说》,我不禁感叹: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原来文字可以如此动人。
亦舒,她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世界,让我们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亦舒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她的文字,如同一剂良药,治愈了我们内心的创伤,让我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亦舒的小说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在疲惫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
她的作品,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让我们在心灵深处荡起涟漪,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读完《亦舒小说》,我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看到了人性的真实和美好。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用他们的文字,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亦舒,她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存在,一个让人沉醉的文学天才。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的现实,无法避免困难和挫折的到来,但在亦舒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她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了希望和勇气。
浮华都市中的女性生存--亦舒言情小说简论作者:刘玲芳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周霜"言情小说"的性别立场--论亦舒的女性书写策略[期刊论文]-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2)2.黄敏走进都市女性的生命风景——论亦舒对女性的想像与书写[学位论文]硕士 20063.田玮莉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02(09)4.陈武英亦舒小说艺术探幽[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04)5.杨菲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09)6.俞秋勤论亦舒小说[期刊论文]-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7.刘奕华亦真亦幻的世界--评亦舒的科幻小说[期刊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8.黄莹亦秀亦豪 哀而不怨--评亦舒的爱情小说[期刊论文]-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3)9.赵娟亦舒小说中的"BoBo"女性形象[期刊论文]-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10.詹秀华亦舒小说语言特色探析[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11.许奇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从“烟花情结”看亦舒、安妮宝贝小说的情感走向[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01)12.贾丽萍女性视角:从婚恋到社会现实--亦舒的小说世界[期刊论文]-华文文学 2003(02)13.张庆玫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期刊论文]-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14.刘奕华论亦舒的生命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6(01)15.唐霞论亦舒笔下的女性情感[期刊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16.姚皓华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17.杨敏都市丽人行--亦舒小说的女性主义意识[期刊论文]-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18.谭贻楚都市风情浓--亦舒言情小说现代意识简论[期刊论文]-东方论坛 2004(05)19.张杨大陆和香港女性文学之再比较--亦舒和池莉的创作比较[期刊论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5(04)20.池若飞从上海到香港:女作家眼中的"世俗"与"传奇"--论张爱玲、亦舒的"双城"叙事[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03)21.缪倩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04)22.彭湘宁都市铿锵丽人行——亦舒言情小说论[学位论文]硕士 200723.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学位论文]硕士 200924.余醴玫瑰的故事——中国现当代言情小说的女性书写[学位论文]硕士 20071.王衍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学位论文]20102.姚皓华.Yao Haohua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林茵论亦舒小说的爱情书写[学位论文]20104.冯陶1917-1927:文学批评的革命[学位论文]20115.丁锡才沈从文与国民党[学位论文]20116.李晓旋“五四”女作家的诗意抒写——石评梅散文研究[学位论文]20117.韦光东西的文学世界:人性探索[学位论文]20118.廖圣财扬弃与超越——鲁迅与中国孝文化的关系[学位论文]20109.王丽姿端木蕻良与《红楼梦》[学位论文]201110.马作柱试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及其价值[学位论文]20111.王影新世纪文学中女性生存状态探析[学位论文]硕士 2012引用本文格式:刘玲芳浮华都市中的女性生存--亦舒言情小说简论[学位论文]硕士 2010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亦舒金句那么多,不只出自《我的前半生》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女作家亦舒的作品。
香港文学圈有种说法:写言情的亦舒、写科幻的倪匡、写武侠的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其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亦舒。
亦舒自小生长于香港,以《我的前半生》为例,其作品大多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
哥哥倪匡曾评价:“亦舒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
他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除了个性很香港之外,亦舒的文笔也多受粤语的影响,许多句子都带有粤语特色。
亦舒的语言风格犀利冷静,人物对白生活化、有个性,简明风趣,因此经常会从故事主人公口中道出一些妙言,一针见血,让人拍案叫绝,并值得深思。
《喜宝》1979△ 《喜宝》电影海报1.我要很多很多的爱。
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2.我们在公路上兜风,没有说话,只让风打在脸上,我感到满足,生命还是好的,活下去单是为这太阳为这风,便是充分理由。
3.我放下电话,觉得很满足、踏实。
就像接听长途电话,可爱的男孩子在八千里外说:“我想你。
”其实一点实际的帮助也没有,薪水没有加一分,第二天还是得得七点半起床,可是心忽然安定下来,生活上琐碎的不愉快之处荡然不存,脸上不自觉地浮现一个恍惚暧昧的笑容,一整天踏在九层云上。
△小说《喜宝》该小说讲述了剑桥圣三一学院的法学高材生,独善其身,风华正茂,极尽嫣妍。
本是炙手可热的俏佳人,尚有高贵文凭压身,却反其道之,决定做富商的情妇的故事。
《玫瑰的故事》1981△ 《玫瑰的故事》电影剧照1.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2.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舒服、安全得不觉得它的存在。
3.情海变幻莫测,情可载舟,亦可覆舟。
可是请问,谁又愿置身一池死水之中,永无波澜。
△电影改编自亦舒原著《玫瑰的故事》。
张曼玉饰演富家千金玫瑰,追求者甚众,而她爱上的庄国栋则为了个人事业娶了歌星,她受到极大打击,远离香港。
现代女性的生存图景作者:何泯爽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8期摘要:亦舒在其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女性形象最为深入人心,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并体现其自身对现代女性问题的独特思考。
关键词:亦舒女性形象追爱寂寞独立亦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被誉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之一”,在海内外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亦舒曾说,“写一本好小说的精髓是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角。
” [1] 可见她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所下的功夫。
她的小说创造了无数风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有传统的家庭主妇,亦有现代职业女性,有活泼可爱的妙龄少女,也有端庄秀丽的中年美女,有家财万贯的富家女子,也有不得不为生计出卖自己的贫苦女子,这些女性形象特点鲜明,共同构成了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女性的生存状况。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追爱路上的奔跑者亦舒是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自然写爱情。
虽然她的很多作品都打破了“琼瑶式”传统理想爱情的模式,但也有很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女子,成为爱情路上的“西西弗”。
亦舒小说中那些在爱情这条曲折道路上无畏追寻的女性大多是基本无经济烦恼的女子,经济上的富足给了她们足够的信心和时间去追求真爱。
没有了经济条件的束缚,她们对爱的追求就显得更为纯粹与执着,为了爱而被爱,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
《玫瑰的故事》女主人公黄玫瑰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追求真爱,寻找心中的那个“他”的过程。
黄玫瑰是一个家境殷实且美丽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因此她从十几岁直至五十岁,身边都不乏热烈的追求者,她注定为爱而生,但她的感情之路是坎坷的,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
少女时期的玫瑰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庄国栋这个已有未婚妻的男子身上,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回应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美丽的玫瑰在含苞待放之时便已几乎凋谢,她自暴自弃,远走他乡,草率嫁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一个压根与她不相配的男子,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十年来悼念她的初恋。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马玙歆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7期摘要:亦舒是香港文坛中难得的才女,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以香港都市为核心圈子的女性心理抗争及矛盾。
本文针对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亦舒小说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其次分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亦舒笔触下的女性形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帮助。
关键词:亦舒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引言亦舒以简洁凝练、泼辣直率的语言风格描绘了现代都会中女性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状态,以特立独行的女性意识抒写当代女性内在感受。
面对青春的渐行渐远、现实生活的迷茫与徘徊,亦舒有着独到的人生见解。
亦舒小说中丰富的女性形象,饱含了独特的婚恋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值得我们去品味。
一、亦舒小说与女性形象迄今为止,亦舒已有三百多部小说作品。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多半拥有姣好的面容,她们精明、世故,却懂得自矜自持,在香港中产阶级甚至名流圈里懂得进退,遂心淡定,这群早已放弃古典浪漫主义深情的女人,或轰轰烈烈,或宠辱不惊,在各自的故事里自爱自立。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张扬的青春型女性。
这类女性美丽、颠倒众生,仅仅是出众的外貌便有无数男人为之癫狂。
这类女性主要以姜喜宝、黄玫瑰、花解语最为典型。
她们因美貌而追求者不断,却有超然洒脱的性格魅力,对生活见解独到,对人对事知世故而不世故,将一切事态发展掌握在手中。
年轻漂亮的姜喜宝13岁便学会了享受美丽带来的便利,让男孩子为其买单,诚然,将青春美貌折现喜宝是习惯的,懂得独善其身,以其风华正茂绽放光彩,极尽嫣妍;玫瑰拥有最无邪的美丽,被亦舒赋予最纯粹理想的女性形象,在男人眼里她是娇艳欲滴的玫瑰,在女人眼里她是所有美的化身,褪去外表,她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懂得打扮,头脑聪明,面对倾慕不屑一顾,却用极端的自由开放态度不顾一切追求美好。
二是成熟的职业型女性。
高学历,有稳定的职业,经济独立,特立独行是亦舒小说中成熟职业型女性的标志。
2024年亦舒写的肉体读后感感《肉体》是亦舒于2023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她在爱情与婚姻中的纠葛与追求。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她像大多数人一样,渴望爱与婚姻,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她却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挫折。
她经历了一段段失败的婚姻和无望的恋情,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和批评。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让人感到敬佩。
作者通过这个角色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有坚持与勇气,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小说中重点描绘了主人公与男性之间复杂的关系。
作者尖锐地刻画了男性在爱情中的种种欲望和心理。
其中,有些男性对爱情的看法十分功利,他们只对女性的肉体感兴趣,而不注重感情的交流与沟通。
这种描绘引发了我对现实中的男女关系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很多男性的观念仍然扭曲,他们不尊重女性,对待感情不负责任。
这令我感到不安,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需要为自己的权益奋斗的重要性。
再次,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发生在2023年,但是其中所揭示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弱点依然与现实息息相关。
比如,小说中的角色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以及对外界舆论的过度关注等问题,都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欲和诱惑所迷惑,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对于小说整体风格的评价。
亦舒在《肉体》中采用了一种直接、露骨的语言风格,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
这种风格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所吸引,情节的发展也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这种书写风格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更加喜欢亦舒的作品。
总结来说,亦舒所创作的《肉体》是一本充满人性洞察和对现实的揭示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也更加了解了男女关系中的复杂性。
走进亦舒作者:柴萍花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2期内容摘要:均为80年代走进大陆的言情小说家,琼瑶一炮走红,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掀起了大陆收视狂潮;而香港作家亦舒在当时却遭到冷落,90年代后期,亦舒小说的价值才渐被人们重视,当我们走进亦舒,顿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亦舒在书写女性之声时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关键词:琼瑶亦舒女性书写“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近几十年来,一直有读者或评论家将亦舒与琼瑶并论,作为港台言情小说的代表。
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同为80年代走进大陆的言情小说家,琼瑶一炮走红,而亦舒却一直遭到冷落。
琼瑶创作的近50部小说成为青少年争相捧读的“必读书”,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掀起了大陆收视狂潮,而大陆学者对琼瑶的研究开始得最早,关注时间也最长。
90年代初期至今,对琼瑶小说的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相关论述文章屡见于各种学术期刊。
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到读者的接受心理,从其创作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传承到与西方女性作家的暗合,均有研究者涉足,且出现了一些较高水准的研究文章。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亦舒的冷落境遇,零星的三五部小说《玫瑰的故事》、《喜宝》等在坊间流传,却未能引起大的反响。
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大陆才掀起了亦舒小说热,并且一再升温。
1996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她的30部长篇小说,之后北京的中国戏剧出版社又分三辑出版了她的80部长短篇小说,而在各大网络上均能找到亦舒小说专栏,其数量超过了100部。
亦舒成为继琼瑶之后大陆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
许子东说:“一般说来,通俗文学(流行文学的主流)的目的与功能就是‘娱乐’:给读者提供消闲、趣味和快乐。
”此论断极适用于解释琼瑶小说的风靡,却无法概括广大读者对亦舒小说喜爱的全部缘由。
琼瑶对理想爱情的描摹正迎合了广大青少年读者对爱情的憧憬,但亦舒小说的读者涵盖面远远超过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甚至包括都市白领、大学教师等高学历人群,而广大读者对亦舒的阅读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消遣式阅读,对她们而言,亦舒的作品绝非“消遣品”,而是“白领女性教科书”,她们称亦舒为“师太”,在网络上交流着各种阅读亦舒的心得,而亦舒对人情世故的看法也成为某些女性的生活箴言,以至于“广州环市东路上翩然而过的白领丽人们,互相荐引亦舒的书作为‘办公室秘笈’,模仿其中的行为方式,以应付工作上、情感上、生活上的困惑。
亦舒小说论文情爱文化论文摘要:亦舒小说中的都市女性,她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精神气质,她们是一群具有高学历,已经取得经济独立,完全依靠自我生存的女性形象。
在当今社会,她们已实现了现代女性苦苦追寻自我的天空的梦想,然而,由于她们生活在如此急剧转变的商业化社会,她们生存环境的制约使她们的爱情理想步履维艰。
亦舒,原名倪亦舒。
在香港文坛,她是与武侠小说家金庸,科幻小说家倪匡齐名的三大通俗小说家。
在她看来,小说分为说故事的和表达人生哲理的两类,而她认为自己的小说就是说故事的,这是她写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定位。
但是她的小说又不仅限于说故事,她在故事中想要表达的是对社会,对于人生的感悟。
亦舒主要的描写对象是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女性,通过她们的描写来表达她对情爱的理解,“她写这些人的生活爱情,塑造这些人种种不同的形象,写她们的快乐,写她们的痛苦,写她们的成功,写她们的挫折,写她们的挣扎,写她们的苦闷,写她们的种种心态”,而我今天想通过亦舒的小说来走进她笔下的情爱世界。
1.情爱文化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展现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又有人称其为文化工业。
它是依托于现代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基本品性则表现为娱乐性、商业性与世俗性等。
而情爱文化是大众文化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情爱的实践活动中,既富有令人神往,完美,崇高的情爱理想,又不可避免的夹杂着虚幻,片面,非客观的因素。
所以,对于情爱的追求,如费尔巴哈所说,“既上升到空间,同时又回到地面。
”而在亦舒的小说中,她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进行了冷静客观的描写,她不像琼瑶那样为人们描绘了爱情是多么的美好,好像天下间人们除了恋爱什么都不用做,爱情是那样的神圣,崇高。
她没有对爱情进行理想化的描写和脱离实际的赞颂,相反,却用一个个凄凉的故事对美好爱情进行了解构,道出了爱情的悲凉。
她多次表明,自己是非常怀疑爱情这回事的,她认为“爱情只是古老传说,”甚至说“爱情是一场不幸的瘟疫,终身不遇方值得庆幸”。
论亦舒《我的前半生》的婚恋观《我的前半生》打破了一贯男性代言、女性失语的局面,采取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旁白与独白交错使用的方式,构成声音的双声部与和谐。
这种自我叙述与他者叙述的结合,便于女性心理与言行的全面刻画。
亦舒《我的前半生》中描写的现代女性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子将女性在现代都市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情感危机袒露他人面前,女性在任何时期其自我成长的道路向来都是披荆斩棘、鲜血淋漓。
在《我的前半生》当中,子君从开始就和丈夫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她大学毕业以后全心全力回归自己的家庭,在涓生给自己创造的家庭里生活了十多年。
相比于那些在事业中摸爬滚打的女性来说,这种生活可算是十分容易,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子君不愿意面对生活的压力,她的懦弱使得自己的婚姻中充满了危机感。
在和丈夫分手之前,家庭完全靠丈夫的支撑,根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身为家庭主妇,每天就是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平时去领居家打打麻将来度过无聊的日子,因此她的女儿对她的抱怨曾质疑道:“你很不容易吗?我不这样认为,你除了没事的时候逛逛街打打麻将之外,基本上别的都不用做,帮我复习的有辅导老师,爸爸的起居也是他自己打理,妈妈,你又为这个家做了什么呢?子君的这种毫无生机的生活就是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失去了自我,等到发现了丈夫出轨,要求和她离婚的时候,子君才真正的认清了现实,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涓生给我的,现在他和我离婚了,而自己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自己要如何生活下去?再也没有刚毕业时的时光,每天的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别人给我买了什么,我就用什么。
子君在自己的内心里也知道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主体地位,而自己作为女性也接受了所扮演的附属角色,但是丈夫离开了她以后,她不得不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
第一次尝到小市民的苦头的子君,十五分钟的车程等足了九十分钟向唐晶抱怨时,唐晶笑着对她说:“子君,以前司机开车子,若不是恰恰停在你的面前,你马上板起脸,睬也不睬,非得司机倒车,退至你面前不可。
摘要:亦舒笔下多是那些徘徊在爱情与婚姻十字路口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亦舒的小说中塑造了现代独立女性群像,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经济独立、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
这些女性正代表了亦舒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人格。
叛逆是女性的个性魅力,她们都脱离了传统女性温婉柔弱的气质,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叛逆和刚强。
她们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
关键词:女性形象理想人格独立叛逆一、充满着现代精神,独立与孤寂同在亦舒作品中充满了现代精神,城市味道。
香港无疑缺少自然风光,在那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间,时间与空间仿佛被重新分割,人和大地疏离并与自身的家园相隔膜,于是,传统逐渐远去,人沉浮于现代大都市的喧哗中,受到空间挤压和时间的转换,人的内在情思被抽空,本真心被压抑,人在虚幻时空中,仅仅感受到虚幻的存在和虚幻的生命价值。
在骚动不安的文化地基上,人们难以建立自己真实的人生标准和价值尺度,只好成为流行文化的观赏者,成为别人痛苦幸福的旁观者或中西方文化的边缘者和多余人。
艰难的社会环境和混乱的价值取向,使香港人陷入生存和文化精神的困惑和迷醉之中。
于是,他们极度张扬人的本能欲望,香港逐渐变成了金钱与欲望拼贴的花花世界。
在香港这座都市舞台上演的男男女女,亦舒用心关注着女性。
亦舒可以说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特别是都市中中产阶级的女性。
她们的生活和爱情,快乐和痛苦,成功和挫折,挣扎与苦闷,她们的种种心态都是亦舒的抒写内容。
她笔下的女性各具特色,丰富多采:独立的子君,浪漫的玫瑰,神秘的宁馨儿;外冷内热的宋榭珊,善解人意的花谢语,少不更事的慕容琅;寂寞的姚晶,矛盾的杨之俊;明朗的邵子贵,沉静的邓永超,佻达的香雪海;还有喜宝是寄生的,贝秀月则漠视一切,海媚带点邪气,等等形象各异,却真实可信。
这些人都是都市的新新人类,重物质,表面上熙熙攮攮,骨子里则孤寂冷漠的。
纵观小说的女性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孤寂,二是独立。
论亦舒与琼瑶感情观的异同亦舒与琼瑶可以说是言情小说界的两座高山,两人分别占据香港与台湾两大市场,由于同以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创作出众多作品,作品畅销程度也不分轩轾,以至于两人经常被拿来从各种方面进行比较,形成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本文今天也将就两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与比较,探讨两位女性作家的感情观的异同。
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放在现代都市中去展开的,但是都市在两人的作品中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
琼瑶的小说绝大多数都淡化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对其人生的影响,她的主人公也很少真正融入到都市的生活关系网中去。
在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主人公在事业上花费什么心思,仿佛他们的全部人生就是遇见爱情、享受爱情、然后为爱情而烦恼。
都市生活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民国或现代都市,对于故事的情节发展其实并不重要。
比如说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即使把剧情放在民国,或者是现代的豪门之中,也依旧顺理成章。
而亦舒则不同。
她的作品大多架构在现代都市之中,都市中的生活方式给她的作品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在亦舒的作品中,主人公们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而他们的情感也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温情脉脉的爱情表面之下是冷漠的钢铁水泥的世界以及人们在现实的压抑中逐渐扭曲的个性与心理。
在爱情与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退步让位的却通常是爱情。
如《喜宝》、《我的前半生》等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现象。
而这种在故事背景处理上的不同则是两种爱情观的反差导致的。
琼瑶的作品中描述了一个“爱情至上”的理想的天国。
爱情即是一切。
《我是一片云》中宛露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我要和孟樵在一起,他是强盗,我爱他;他是土匪,我爱他;他是杀人犯,我爱他。
”同样的,《金盏花》中的纤纤说:“我只知道我爱他,他对我而言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我爱他所有的一切,没有他我就不要活了。
”这种“唯爱至上”的观点使得主人公们不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总能以爱情的实现为目标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各种阻力,即使这些阻力中包含生、死等人力不可抗的因素,他们心中的爱仍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