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与环保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6.24 KB
- 文档页数:8
危化品事故的经验教训与案例分析危化品事故是指由于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运输、储存、处理等环节出现的意外事件,其后果严重且难以修复。
这些事故对人身安全、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避免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从过往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并进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Bhopal化工厂泄漏事故(1984年)1984年,印度Bhopal城市的化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该化工厂生产磷酸甲酯,当时由于厂区内部操作不当导致甲酯泄漏,形成了毒性气体云,并迅速蔓延至城市。
这场事故造成了超过3800人死亡,近5万人受伤,许多人遭受了严重的长期健康问题。
经验教训:a. 事故责任:该事故暴露了化工企业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的问题。
企业应当承担起事故发生后的相应责任,并进行全面的赔偿。
b. 泄漏应急措施:该化工厂在泄漏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控制,导致事故后果更加严重。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持续的培训和演练。
c. 泄漏预防措施:化工企业应加强装置设备和操作工艺的改进,确保化学品的泄漏几率降到最低,同时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2. 案例二: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2015年)2015年,中国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造成了至少17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这起事故引发了巨大的材料损失和环境污染,并引起了社会对于危险品仓储和运输管理的关注。
经验教训:a. 违规储存:该事故揭示出危险品仓库的违规储存问题,货物的储存符合规范和安全要求非常重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危险品仓库的检查和监管,并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b. 培训与安全意识:事故中涉及的企业人员缺乏安全培训和危险品知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不足。
企业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c. 相关法规修订:该事故促使政府加强危险品运输和仓储管理的法规修订,加强对企业的审核和核准程序,确保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3. 案例三: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化工厂泄露事故(2014年)2014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化工厂发生乙烯基氰胺泄露事故,导致数万人民众的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
2023-11-12CATALOGUE目录•化工环境保护•化工安全管理•化工环保与安全法律法规•化工环保与安全教育•化工环保与安全技术发展•化工环保与安全案例分析01化工环境保护化工废水处理物理法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如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
化学法处理生物法处理吸收法将废气引入吸收剂中,通过吸收剂与污染物的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酸碱中和、吸收氧化等。
燃烧法将废气引入燃烧炉中,通过燃烧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吸附法将废气通过吸附剂,将污染物吸附在吸附剂表面,如活性炭吸附、分子筛吸附等。
化工废气治理化工固废处理030201化工噪声控制02化工安全管理化工生产安全制度化工危险品管理化工防火防爆措施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线路等设施,确保其安全可靠。
控制火源和高温表面,防止可燃物着火和爆炸。
安装和使用防火、防爆设备和器材,如紧急切断阀、防爆电机等。
化工事故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警、应急处置、人员疏散等方面。
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响应速度。
03化工环保与安全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各省市《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国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性环保政策及法规企业环保与安全规章制度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制度04化工环保与安全教育使员工掌握基本的环保与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保与安全的保障能力。
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环保与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各自岗位的环保与安全工作。
企业环保与安全文化建设建立企业环保与安全文化,营造全员参与、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加强企业环保与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使员工更加了解和认同企业的环保与安全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与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6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一化工厂发生污水罐体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7981.5万元。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救治伤员,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严防类似事故发生。
二、事故经过1. 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前,该化工厂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彭州分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中间体的生产。
该厂于2017年12月建成并投入生产,主要生产原料为氯化铵、盐酸等。
事故发生时,化工厂正在进行污水罐体的清理工作。
2. 事故发生过程2018年6月23日14时左右,化工厂一名工人发现污水罐体压力异常升高,立即向车间负责人汇报。
车间负责人安排其他工人撤离现场,并通知厂部安全部门。
然而,在撤离过程中,污水罐体突然发生爆炸,导致现场多名工人受伤。
3. 事故救援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消防、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展救援工作。
经过近6小时的紧张救援,事故现场得到控制,伤员被送往医院救治。
三、事故原因经调查,事故原因为:1. 污水罐体设计不合理。
该污水罐体为固定顶罐,罐体内部压力无法正常释放,导致罐体压力不断升高。
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化工厂在污水罐体清理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罐体内部压力稳定,也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3. 安全培训不到位。
化工厂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不足,导致员工对污水罐体清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
4. 监管不到位。
当地环保、安监等部门对化工厂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1. 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2.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4. 企业要重视环保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标准进行生产,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化工企业法治案例
1. 污染环境案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正确处理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导致周边环境受到污染,影响居民健康。
相关部门对该企业进行罚款,并要求其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进行修复工作。
2. 事故责任案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关部门对该企业进行调查并追究其法律责任,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并进行整改。
3. 侵权案例:化工企业未获得他人专利的使用许可,擅自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要求该企业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4. 虚假广告案例:化工企业在产品宣传中夸大其功效或使用虚假数据,误导消费者。
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该企业进行处罚,并要求其撤销虚假广告,向消费者赔偿损失。
5. 质量问题案例: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使用后出现安全隐患或不符合标准要求。
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该企业进行调查,要求其召回不合格产品并进行整改,同时对其进行罚款等处罚措施。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介绍及分析讨论化工安全事故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突发的、意外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的事件。
化工行业的安全事故往往具有严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下面将介绍一起典型的化工安全事故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美国蒙塔纳州安那科达化工厂爆炸事故安那科达化工厂是美国最大的液化石油气生产厂家之一,2024年夜晚,该工厂发生了一次重大爆炸事故。
这起事故造成了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工厂设备损毁严重,导致巨额财产损失。
分析:1.原因分析:经过调查发现,该次爆炸事故是由于工厂压力容器内积存的液化石油气泄漏引起的。
事故发生前,工厂在检修、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员工培训不到位等。
2.安全管理不到位:该化工厂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工厂在检修维护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设备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液化石油气泄漏。
此外,工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也存在缺陷,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
3.环境污染问题:事故发生后,大量的液化石油气在厂区周围泄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该地区的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讨论:该案例中的化工安全事故具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安全管理: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并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风险评估:化工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备份设备、应急措施、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3.环境保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使用环保技术和设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当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封锁泄漏源、清理污染物等,以避免进一步扩大事故影响。
化工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一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9.12"爆燃事故2010年9月12日,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爆燃事故,造成2人重伤,2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30余万元。
1.事故经过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注册资本19883340元,职工总数220人,主要从事纤维素醚系列产品、PAC精制棉、压力容器制造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中纤维素醚系列产品,产量为6000吨/年,纤维素醚项目始建于2000年。
2010年9月12日11时10分左右,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厂纤维素醚生产装置一车间南厂房在脱绒作业开始约1小时后,脱绒釜罐体下部封头焊缝处突然开裂(开裂长度120cm,宽度1cm),造成物料(含有易燃溶剂异丙醇、甲苯、环氧丙烷等)泄漏,车间人员闻到刺鼻异味后立即撤离并通过电话向生产厂长报告了事故情况,由于泄漏过程中产生静电,引起车间爆燃。
南厂房爆燃物击碎北厂房窗户,落入北厂房东侧可燃物(纤维素醚及其包装物)上引发火灾,北厂房员工迅速撤离并组织救援,10分钟后火势无法控制,救援人员全部撤离北厂房,北厂房东侧发生火灾爆炸,2小时后消防车赶到火灾被扑灭。
事故造成2人重伤,2人轻伤。
2.事故原因(1)据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纤维素醚生产装置无正规设计,脱溶釜罐体选用不锈钢材质,在长期高温环境、酸性条件和氯离子的作用下发生晶间腐蚀,造成罐体下部封头焊缝强度降低,发生焊缝开裂,物料喷出,产生静电,引起爆燃。
(2)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是:企业未对脱绒釜罐体的检验检测做出明确规定,罐体外包有保温材料,检验检测方法不当,未能及时发现脱绒釜晶间腐蚀现象,也未能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出不锈钢材质的脱绒釜发生晶间腐蚀的可能性;生产装置设计图纸不符合国家规定,图纸载明的设计单位为淄博泰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但无设计公司单位公章,无设计人员签字,未载明脱绒釜材质要求,存在设计缺陷;脱绒釜操作工在脱绒过程中升气阀门开度不足,存在超过工艺规程允许范围(0.05Mpa以下)的现象,致使釜内压力上升,加速了脱绒釜下部封头焊缝的开裂。
安全环保事故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环保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必须深入剖析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本文将结合一些典型的安全环保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一:2019年江苏无锡化工园区爆炸事故2019年3月21日,江苏无锡化工园区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导致至少7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引发了广泛关注。
经初步调查,事故起因是由于工业园区管理不善,诸多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导致了化工厂堆放的化学原料产生了化学反应,引发了爆炸。
消防设施不完善、事故后及时救援不到位也是导致此次事故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
分析:此次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安全意识薄弱。
工业园区内诸多化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屡屡被忽视。
消防救援能力不足,导致了事故后无法迅速控制火势、进行救援,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对策:对于此类事故,应当加强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善,并且加强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二:2018年北京大风刮倒施工脚手架事故2018年5月,北京市遭遇大风袭击,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被大风吹倒,导致了多名工人受伤。
据初步调查,脚手架设计不符合规范,结构不牢固,承受不住大风的袭击,导致了此次事故。
分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工地脚手架设计不合理、结构不牢固。
脚手架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搭设设施,而脚手架的设计、搭设、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才能确保工人的安全。
不合理的设计、结构不牢固等问题会导致脚手架发生倒塌事故。
对策:对于此类事故,应当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管,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加强对脚手架的设计、搭设、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确保脚手架的稳固和安全。
建筑施工现场应当及时清除风险隐患,确保工人的安全。
化工安全管理中的事故案例与教训总结在化工行业中,安全管理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事故仍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化工事故案例,总结其中的教训,以期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015 年 8 月 12 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这起事故造成了 165 人遇难、8 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6866 亿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内的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这起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企业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对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风险认识不足,未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爆、防潮等措施。
其次,监管部门在审批、监管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对企业的违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此外,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善,在事故发生后,救援力量未能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导致事故损失进一步扩大。
二、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2019 年 3 月 21 日,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化工园区内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造成 78 人死亡、76 人重伤,640 人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 19863507 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天嘉宜公司长期违法贮存的硝化废料持续积热升温导致自燃,燃烧引发爆炸。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安全意识淡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视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违规储存危险化学品。
同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宽松软的问题,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
此外,企业在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一、事故背景某化工厂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主要从事有机化合物的生产与销售。
该工厂于2010年建成投产,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
然而,在2018年6月的一天,该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有机溶剂泄漏事故,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事故经过2018年6月15日,化工厂员工在搬运有机溶剂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一罐装有200公斤有机溶剂的钢瓶发生泄漏。
泄漏的有机溶剂迅速挥发,形成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工厂周边区域。
事故发生后,厂内员工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泄漏仍在继续。
事故发生后,化工厂迅速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启动了应急预案。
首先,工厂组织了应急抢险队伍,对泄漏点进行围堵,防止泄漏物进一步扩散。
其次,厂内员工立即开启通风设施,降低泄漏物浓度。
同时,环保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指导化工厂进行应急处置。
三、应急处置1. 人员疏散:环保部门根据事故情况,立即启动了周边居民疏散计划,确保居民安全。
在疏散过程中,环保部门还组织了医疗救援队伍,为疏散居民提供医疗救助。
2. 环境监测:环保部门在事故现场周边设置了监测点,对空气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3. 应急抢险:化工厂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对泄漏点进行围堵,防止泄漏物进一步扩散。
同时,环保部门指导化工厂采取稀释、吸附等方法,降低泄漏物浓度。
4. 医疗救治:事故发生后,医疗救援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并对受影响居民进行健康检查。
5. 环境修复:事故处理后,环保部门指导化工厂进行环境修复工作,确保受污染区域环境质量恢复到事故前的水平。
四、事故原因分析1. 操作不当:化工厂员工在搬运有机溶剂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钢瓶发生泄漏。
2. 应急预案执行不力:化工厂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在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的执行不够到位,导致事故初期未能有效控制泄漏。
3. 环保意识不足:化工厂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潜在环境风险认识不足。
化工安全作业安全事故案例在化工行业中,安全事故时常发生,这些事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以下是一起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以此提醒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这起安全事故发生在一家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中。
该企业是一家生产有机合成物的化工企业,主要生产其中一种有机酸。
这种有机酸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属于剧毒化学品。
当天,该生产车间正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名操作工在装置上进行相应的生产操作。
然而,由于操作工对生产设备不熟悉,操作不当导致发生了以下事故。
其中一个反应装置发生了温度失控,导致反应釜内压力迅速升高,超过了其允许的承压范围。
随着压力的升高,反应容器发生了破裂,造成溶液大量泄漏。
溶液的泄漏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溶液蒸发,产生了大量有毒气体,对工人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二是溶液的泄漏对厂区内的设备构成了腐蚀侵蚀。
当事故发生时,由于车间内的安全设施状况不佳,配套的应急设备也未能及时赶到,工人们发现事态严重后,纷纷撤离现场。
然而,由于没有充足的应急出口和缺乏适当的逃生路线,导致一些工人被困在现场无法及时逃离。
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应急处理措施,溶液的泄漏导致设备受损,使得事故受到了一定的扩大。
随着事故的发生,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立即行动起来。
他们发布事故警报,通知相关部门和医院开展救援工作。
同时,调集了大量消防、救援和疏散人员,向现场派遣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救援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后,成功救出了被困的工人,并妥善安置了其他受伤工人。
另一方面,企业对溶液泄漏进行了处理,及时关闭了泄漏点,用环保材料进行了护盾处理,并对现场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工作。
通过事故调查,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操作工对生产设备不熟悉,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导致操作不当;二是车间安全设施状况差,缺乏必要的应急设备和漏洞的应急处理措施;三是工人对安全意识的培养不够,缺乏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化工厂事故案例范文近年来,由于化工厂事故频发,给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下面将介绍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化工厂事故案例,以此来引起人们对化工安全问题的重视。
该案例发生在2024年,地点是中国东北城市一家化工厂。
该厂主要生产特种化学品,为保证生产效益,该厂在处理废水过程中采用了非法的方法,将废水直接排放进城市附近的河流中。
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这严重污染了河流,导致附近几个村庄的居民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
事故发生后,附近村庄的居民开始陆续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疾病、皮肤过敏、癌症等。
他们的农田也被污染,庄稼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村庄的居民面临生活困境。
更为严重的是,附近一家农产品加工厂采购了该地区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将这些受污染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给更多人带来了健康风险。
这起化工厂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舆论抨击。
人们指责该化工厂的管理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对废水处理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了废水的非法排放。
这种违法行为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也给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事故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立即介入,对该化工厂进行了封闭调查,并责令该化工厂停产整顿。
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了清理和修复,受污染的水源进行了恢复和治理。
对于受污染的居民,政府有序地安排了他们的生活,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检查和医疗服务。
这起化工厂事故引起了人们对化工生产和废水处理的关注。
政府加大了对化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了对废水排放的检查和审查,提高了对企业的罚款力度。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增加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
该事故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人们开始关注化工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倡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和培训,并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化工厂事故给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起案例是对化工企业管理不善和废水排放不规范的警示,也是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批评。
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安全案例
《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安全案例》
在工业生产中,许多企业都会涉及到易燃、易爆物料的使用和排放。
如果不加以妥善管理,这些物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下面就来讲述一个有关排放易燃、易爆物料的安全案例。
某化工企业生产车间内,有一处设备涂覆着易燃物料。
由于未经定期检查和清理,易燃物料积聚到了一定程度,严重增加了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一天,由于设备故障,引起了火花,导致易燃物料起火,整个车间瞬间被大火吞噬。
由于该企业平时并未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人们在火灾发生时没有及时逃生,导致了多人受伤和一部分财产损失。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该企业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全面排查易燃、易爆物料的使用情况,逐一进行清理和整改。
其次是严格执行排放控制,增加排风设备和消防器材,确保车间内的空气质量达到安全标准。
另外,企业还对员工进行了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通过这次事件,该企业认识到了易燃、易爆物料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从此,类似的事故再也没有发生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深刻认识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这类物料的严格管理,确保其稳定排放,并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才能避免类似的安全事故发生。
企业要从自身出发,对易燃、易爆物料进行全面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进行。
《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期末考核任课教师:***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学号:姓名:案例一(案例5-1):在一次设备改造的施工作业中,某焦化公司王某负责的仪表盘上好几块仪表突然停电,失去了显示,给生产带来了不便。
为尽快恢复仪表显示,王某没换绝缘鞋就急冲冲地赶赴现场,到了现场之后,发现接线端头较多,王某一时无法判断电源线损坏位置,所以在查找时,只能小心翼翼地一个接头一个接头地用电笔去测试。
突然,王某只觉得手臂被一股巨大的电流击中,麻酥酥的感觉迅速传遍了全身,电笔也从手中飞出,一屁股坐在了绝缘板上。
要不是站在绝缘地板上干活,命就没了。
从那以后,王某对劳保穿戴有了新的认识,即使再炎热的夏天,也要将绝缘鞋、安全帽、工作服等穿戴整齐才去干活。
以王某为鉴,劳保用品一定要完好穿戴,切不可因小失大。
案例分析报告:一、事故原因分析:王某在没有穿戴好劳保用品就进行工作,被巨大的电流击中,感觉全身麻酥酥的。
幸运的是:王某站在绝缘地板上干活,不然他就只能去见“马克思”了。
接线的端头较多,是无法马上就确定电源线损坏的位置,但检查电路损坏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好绝缘鞋和佩戴好劳保用品。
人体被电击后,电流通过人体,在电源接触部位、电流流出部位或电击部位一局部引起不同程度的电灼伤,创面可能很小但皮肤碳化发黑,深入到肌肉骨骼。
当触电时,肌肉可发生强烈收缩,使身体弹离电源,也可反而紧贴电源,造成严重后果,因电流的震荡作用而引起昏厥、呼吸中枢麻痹以致呼吸停止、心室颤动、甚至心脏停跳出现假死等,统称为电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均可立即造成死亡。
产生静电电荷、有足够的电压产生火花放电、有能引起火花放电的合适间隙、产生的电火花要有足够的能量、在放电间隙及周围环境中有易燃易爆混合物条件达到时,就会发生静电事故。
我们要消除其中之一,就可达到防止静电引起燃烧爆炸危害的目的。
二、备选方案:王某下次进行工作时,佩戴好防护器具,如安全帽、绝缘鞋、防静电工作服、绝缘手套、带电工作服等劳保用品。
环保设施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环保设施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化工企业爆炸事故近日,中国某化工企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环保设施安全生产事故,导致多人死亡和大量污染物泄漏。
这起事故发生在该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中,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和设备故障引起的。
此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促进环保设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该企业是一家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该生产车间主要生产有机溶剂和化工涂料。
由于该企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应的管理却没有跟上。
经查,该事故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对员工培训和设备维护不力,导致了化学品在车间内发生爆炸。
据目击者称,当时事故发生时,一名工人正在操作一台设备,突然发生了爆炸,造成该工人当场死亡。
这起爆炸事故还导致其他几名工人受伤,其中一名伤势严重,后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除此之外,由于事故现场位于一片人迹罕至的工业区,没有及时发现和报告,污染物迅速泄漏到周围的水域和土壤中,给环境带去了极大的危害。
有关部门迅速介入事故处理和调查工作,经过多日的调查,发现事故主要原因是车间内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维护。
事故发生前,该企业管理层忽视了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导致设备出现故障。
此外,工人的操作不规范,没有经过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该事故的发生对于化工企业和相关部门提出了警示。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员工操作规范。
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另外,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此次事故不仅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对该企业进行了罚款,并要求其进行环境修复工作。
这起事故再次提醒我们,环保设施安全生产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总结起来,化工企业发生的环保设施安全生产事故是企业管理不善和设备故障导致的。
《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期末考核任课教师:林俊杰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2011级化工1班学号:4107姓名:董浩月案例12004年,某制药厂发生甲苯反应釜爆炸事故,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受伤。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某车间的液氨、甲苯等化工原料泄露遇高温而引发爆炸。
案例分析:液氨:熔点—c,沸点—C,自燃点C,蒸气密度,蒸气压(C)。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 %(最易引燃浓度17 %)。
液氨会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
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甲苯:熔点「C):;沸点(C):;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饱和蒸气压(kPa): (30C);燃烧热(kJ/mol):;临界温度(C):;临界压力(MPa):。
闪点(C ):4;爆炸上限%(V/V):;弓I燃温度(C ):535;爆炸下限%(V/V):。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在此过程中,空间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
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
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差的急剧变化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助燃物:空气、氧气等3)点火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爆炸事故,是指由于人为、环境或管理等原因,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强烈的冲击波、高温高压和地震效应等,造成财产损失、物体破坏或人身伤亡等的事故。
分为物理爆炸事故和化学爆炸事故。
防止爆炸伤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思想上对于爆炸事故的性质、危害应当随时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引起高度的警觉。
(二)加强对化学物品的保管、使用和储存的管理,做好实验设备特别是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
(三)参加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操作步骤,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四)在与爆炸物品接触时,要做到七防”:防止可燃气体粉尘与空气混合,防止明火,防止磨擦和撞击,防止电火花,防止静电放电,防止雷击,防止化学反应。
事故对策建议:1要按规范、标准要求配备安全设施,并与生产设备同时投入正常使用。
同时,要加强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查,确认完好状况,并做好检查及处置记录。
2•要确定专人负责,采取多种形式,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生产安全技术教育,切实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力求消除事故隐患,并要做到举一反三,对安全生产管理常抓不懈。
3•要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加料操作,防止生产设备内形成乙炔一空气爆炸性混合气体,杜绝发生乙炔爆炸事故。
案例2腐蚀危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决议,由1976年财政拨款25万美元,委托美国国家标准局(NBS调查1975年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
1978年正式发表的调查报告(三卷,每卷一千多页)表明,一年中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当年GNP的%。
美国至今仍按GNP的%估算由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公布,中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如按此值的%估算的话,2006年由金属腐蚀造成的国内经济损失将近8800亿元人民币。
案例分析:金属材料受周围介质的作用而损坏,称为金属腐蚀。
金属的锈蚀是最常见的腐蚀形态。
腐蚀时,在金属的界面上发生了化学或电化学多相反应,使金属转入氧化(离子)状态。
这会显著降低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破坏金属构件的几何形状,增加零件间的磨损,恶化电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能,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
美国1975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70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据统计,每年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钢铁损失约占当年钢产量的10~20%金属腐蚀事故引起的停产、停电等间接损失就更无法计算。
金属的腐蚀现象非常普/ \ 遍。
如铁制品生锈(Fe2O3xH2O),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AI2O3),铜制品表面产生铜绿[Cu2(OH)2CO3]银器表面变黑(Ag2S,Ag2O等都属于金属腐蚀,其中用量最大的金属一一制品的腐蚀最为常见。
金属腐蚀可按产生的机理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也可按产生腐蚀的环境分为大气(乡村大气、工业大气、海洋大气等)腐蚀、海水腐蚀、淡水腐蚀、土壤腐蚀、生物和微生物腐蚀、工业介质(如酸、碱、盐、工业水、熔盐、燃气等)的腐蚀;还可按腐蚀的破坏形态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前者包括均匀的全面腐蚀和不均匀的全面腐蚀,后者常见的类型有电偶腐蚀(异金属接触腐蚀)、点腐蚀和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见应力腐蚀断裂和氢脆)、腐蚀疲劳(见疲劳)、冲蚀、磨蚀、选择性腐蚀、杂散电流腐蚀、空泡腐蚀等。
这些分类方法,虽然不够完备,但能相辅相成,对研究腐蚀机理及其防护措施有一定的作用。
金属腐蚀的防护:一•提高金属材料耐腐蚀性的合金化原则(一)降低合金中阳极相的活性1 •提高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提高电极电位)2•减少阳极区的面积3.促进钝化4.对于能够钝化的腐蚀体系,如果加入活化(强化)阴极的元素,以促进合金到达钝态(二)降低合金中阴极相的活性1.增加阴极过电位(通常是提高氢的过电位)2.减少阴极面积3.合金表面形成保护膜二、组织状态与合金耐蚀性关系三、耐蚀金属材料电化学防护:一.阴极保护将被保护金属物件施加阴极电流,使其发生阴极极化,以减少或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牺牲阳极保护2•外加电流保护阴极保护--经济效益非常显著:1.海船--涂装费占5%,而阴极保护用的牺牲阳极材料和施工费加起来不到1%o2.—座海上采油平台的建造费超过1亿元,而牺牲阳极材料和施工费只需100〜200万元。
不采用保护,平台寿命只有5年,而阴极保护下可用20年以上。
3•地下管线的阴极保护费只占总投资的0. 3%〜0. 6%,就可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二•阳极保护将被保护的金属设备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接,在腐蚀介质中使其阳极极化至稳定的钝化区,金属设备得到保护。
实施阳极保护时应注意:①Cl -浓度高的介质中不能采用阳极保护,因CI-离子能局部破坏钝化膜造成腐蚀;②在酸性介质中或金属对氢脆敏感的情况下宜采用阳极保护。
三.采用覆盖层.金属性覆盖层.1•电镀是用电沉积的方法使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合金。
2•热镀也叫热浸镀,是将被保护金属制品浸渍在熔融金属浴中,使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金属覆盖层。
3.喷镀将丝状或粉状金属放入喷枪中,借助高压空气或保护气氛,使被火焰或电弧熔化了的金属成雾状喷到被保护金属上,形成均匀的覆盖层。
4•渗镀在高温下利用金属原子的扩散,在被保护金属表面形成合金扩散层。
5•化学镀利用氧化一还原反应,使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被保护金属上析出,形成保护性覆盖层。
6.包镀将耐蚀性良好的金属,通过辗压的方法包覆在被保护的金属或合金上,形成包覆层或双金属层。
7.机械镀.机械镀是把冲击料(如玻璃球)、表面处理剂,镀覆促进剂、金属粉和零件一起放人镀覆用的滚筒中,并通过滚筒滚动时产生的动能,把金属粉冷压到零件表面上形成镀层。
8.真空镀真空镀包括真空蒸镀、溅射镀和离子镀,它们都是在真空中镀覆的工艺方法。
非金属性覆盖层1.无机涂层(1)搪瓷涂层搪瓷又称珐琅,是类似玻璃的物质。
搪瓷涂层是将钾、钠、钙、铝等金属的硅酸盐;加入硼砂等熔剂,喷涂在金属表面上烧结而成。
(2).硅酸盐水泥涂层•将硅酸盐水泥浆料涂覆在大型钢管内壁,固化后形成涂层。
(3)化学转化膜它是金属表层原子与介质中的阴离子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附着性好、耐蚀性优良的薄膜。
(2)有机涂层1.涂料涂层涂料涂层也叫油漆涂层,涂料--油漆。
2.塑料涂层除了将塑料粉末喷涂在金属表面;经加热固化形成塑料涂层(喷塑法)外,用层压法将塑料薄膜直接粘结在金属表面,也可形成塑料涂层。
3•硬橡皮覆盖层在橡胶中混入30%〜50%的硫进行硫化,可制成硬橡皮。
耐酸、碱腐蚀,可用于覆盖钢铁或其他金属的表面。
许多化工设备采用硬橡皮做衬里。
其主要缺点是加热后会老化变脆,只能在50C以下使用。
防腐蚀结构设计1腐蚀余量2.避免存在水分或其他腐蚀介质,3•尽可能采用焊接结构,不用铆接,若用焊接尽可能用对焊,避免产生缝隙腐蚀。
4.避免容器直接坐在多孔性基础上,以减少缝隙腐蚀5.表面设计要合理6.减少电偶腐蚀:①当两种可能产生电偶腐蚀材料联接时,在两者加绝缘垫片。
②当两种产生电偶腐蚀材料连接时,将连接处密封起来防止电解液从缝隙进入③同一构件应尽量选用同一种金属或尽量选用电偶序中位置相近的材料7.减缓结构应力,从而避免应力开裂和腐蚀疲劳。
如应尽力减少应力集中,避免界面突然变化,使受热的构件均匀受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