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与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65.24 KB
- 文档页数:5
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作者:陶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创时代,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代代相传,更是影响了一代代文学大师。
本文在对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并且对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屈原;作品;《离骚》;浪漫主义风格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44-02屈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创时代,也开创了幽怨诗歌的创作形式。
他诗中那些神幻奇特的想象,跌宕飞腾的艺术夸张,深沉回荡的激情,至今仍另我们感叹不已。
屈原的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可谓高不可撼,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代文学大师。
一、屈原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屈原出生于一个楚地王公家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朝的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然屈平之所以洞察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可见屈原的创作于当地的地域文化是离不开的;深究当地特殊自然环境所造就的独特人文环境,其次是对对于古代神话的继承;最后从个人情感因素看,仕途坎坷不得志也造就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古代楚国拥有奇特秀丽的山川风物,激发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保持原始的思维方式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促成了当时楚地的巫风盛行,王逸的《楚辞章句》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这在屈原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诸如兰、蕙、江蓠、辟芷、桂、芝、鸠、鹜等意象都出自于楚地,所以没有楚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就没有了楚辞系统中独特的象征系统,而象征式构成浪漫主义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另外神话人物也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如《离骚》“鸾皇为余闲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另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可以看出屈原创作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神话故事的取材。
再而就是郁郁不得志的仕途生涯,作为一个士族出生的屈原,与庄子和陶渊明的出世截然不同,他选择了积极人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在十八世纪中晚期,有一位英国人,他终其一生作诗、绘画、出版自己的诗画集,却因为不被世俗欣赏而穷困潦倒。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世俗和官方的认可,其作品也罕有人重视,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又被人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随着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画作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超脱世俗的诗人画家/《中国民商》 庄双博真正的天才往往被世人认为是疯子,究其原因是其个人超前的天赋不适应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其作品也很难被世人所理解。
这种现象在文学界、艺术界多有发生,达·芬奇、透纳、蒙克、梵高……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疯子无一不是伟大的艺术家。
在十八世纪中晚期,有一位英国人,他终其一生作诗、绘画、出版自己的诗画集,却因为不被世俗欣赏而穷困潦倒。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多源自想象和幻觉,不重形似而以精神力量为主要表达。
他是坚持自己创作的独立出版人,他曾自创书画同版的铜板蚀刻方式,并独立出版诗画集。
他就是威廉·布莱克,但他所出版的作品并没有获得大卖,虽然纯手工精美制作,但并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即便几先令的售价也卖得极为缓慢。
而现如今,单是复制品都可以卖到上千美元。
早在1919年,周作人就在《少年中国》一卷八期上发表了《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一文,首次介绍了布莱克诗歌艺术的特性及其艺术思想的核心。
周作人在文中说,布莱克是诗人、画家,又是神秘的宗教家;他的艺术是以神秘思想为本,用了诗与画,做表现的器具; 他重想象(imagination)和感兴(inspiration),其神秘思想多发表在预言书中,尤以《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为最重要,并第一次译出布莱克长诗《天真的预言》的总序四句:一粒沙子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在你掌里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远。
(英文原文: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这四句诗也曾被其他学者翻译为多种版本,如李叔同译文版: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诗人威廉·布莱克(w.Blake l757-1827年)是英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威廉·布莱克同西班牙的戈雅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也像戈雅那样蔑视被同时代人奉为正宗的传统艺术。
他既不遵循前人的教条和陈规,也不一味地从事写他完全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作画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而是自由地描绘自己的心受。
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情绪。
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
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
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布莱克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
布莱克一生清贫,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威廉布莱克的诗歌:玫瑰噢玫瑰,你病了!那无形的飞虫乘着黑夜飞来了在风暴呼号中。
找到了你的绯红色的欢欣之床;他的黑暗而隐秘的爱毁了你的生命。
扫烟囱孩子我母亲死的时候,我还小得很,我父亲把我拿出来卖给了别人,我当时还不大喊得清,“扫呀——扫!”我就扫你们烟囱,裹煤屑睡觉。
有个小托姆,头发卷得像小羊头,剃光的时候,哭得好伤心,好难受,我就说:“小托姆,不要紧,光了脑袋,打起来煤屑就不会糟踏你白头发。
”他就安安静静了,当天夜里,托姆睡着了,事情就来得稀奇,他看见千千万万的扫烟囱小孩阿猫阿狗全都给锁进了黑棺材。
后来来了个天使,拿了把金钥匙,开棺材放出了孩子们(真是好天使!)他们就边跳,边笑,边跑过草坪,到河里洗了澡,太阳里晒得亮晶晶。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作者:贾舒涵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屈原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理念,阐释了其为自身理想,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勇敢,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浪漫,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屈赋中完美地、和谐地、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本文将对他的情怀进行浅析。
关键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理想情怀一、楚人的爱国传统通过对楚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就可以知道,由于长期的战乱纷争导致楚人一直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仍然坚挺下来,也正因为楚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坎坷,才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练就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正因为如此,纷争之下,备受压迫,处于底端受到歧视,楚人渴求独立,不断抗争,爱国情怀和民族观念不断高涨。
楚国民族之所以开疆扩土,不断征战,一步步走向独立,最后成为中原地区的支柱,正是因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与心,楚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已经深入骨髓,而屈原,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也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屈原的爱国主义屈原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时期,但是他出生在楚国的贵族家庭,从小便读万卷书,有着过人的志向和远大的报负,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官至左徒,“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处号令;出则礼遇客卿,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但是,世事难料,谁能想到他的才能,他的报负却没能造福于他,由于他生活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时代,而他却又是具有正直心胸的人,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的作品《离骚》之中,充分展示出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情怀,但是因为历史的背景,他如何的高风亮节,如何的远大抱负,在现实中都是不堪一击,化为了泡影。
身为一位爱国诗人,心中必然有着无法言说的浓烈情感,而他,却又只能用诗来寄托他心中执着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屈原的著作《离骚》中的爱国者的形象就是具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屈原已经到了后半生人生阶段,受到腐朽贵族势力的不断排挤和打击,又被放逐,满腔愤恨无处宣泄,满怀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寄情于诗歌之中,才成就了一首极具政治色彩的感情浓厚的抒情诗。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
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
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
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蒙冤被疏后。
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
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
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
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
摘要: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一席。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从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
关键词:屈原浪漫主义楚辞离骚继承与发展一、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出身于楚国贵族,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二、楚辞1.分类: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2.诗歌体裁: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即“楚辞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3.楚辞体特点: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4.评价:《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5.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
86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文/贾舒涵摘要: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屈原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理念,阐释了其为自身理想,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勇敢,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浪漫,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屈赋中完美地、和谐地、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本文将对他的情怀进行浅析。
关键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理想情怀一、楚人的爱国传统通过对楚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就可以知道,由于长期的战乱纷争导致楚人一直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仍然坚挺下来,也正因为楚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坎坷,才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练就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正因为如此,纷争之下,备受压迫,处于底端受到歧视,楚人渴求独立,不断抗争,爱国情怀和民族观念不断高涨。
楚国民族之所以开疆扩土,不断征战,一步步走向独立,最后成为中原地区的支柱,正是因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与心,楚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已经深入骨髓,而屈原,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也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屈原的爱国主义屈原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时期,但是他出生在楚国的贵族家庭,从小便读万卷书,有着过人的志向和远大的报负,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官至左徒,“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处号令;出则礼遇客卿,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但是,世事难料,谁能想到他的才能,他的报负却没能造福于他,由于他生活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时代,而他却又是具有正直心胸的人,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的作品《离骚》之中,充分展示出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情怀,但是因为历史的背景,他如何的高风亮节,如何的远大抱负,在现实中都是不堪一击,化为了泡影。
身为一位爱国诗人,心中必然有着无法言说的浓烈情感,而他,却又只能用诗来寄托他心中执着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屈原的著作《离骚》中的爱国者的形象就是具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屈原已经到了后半生人生阶段,受到腐朽贵族势力的不断排挤和打击,又被放逐,满腔愤恨无处宣泄,满怀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寄情于诗歌之中,才成就了一首极具政治色彩的感情浓厚的抒情诗。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姓名:学号:专业:摘要:爱国主义是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美政”理想上;表现为与党人群小的坚决斗争;对故土、故都的依恋;重视人民群众的民本思想。
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是密切结合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屈原爱国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又是他主观修养的结果。
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一、屈原的爱国主义屈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生活于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
他是楚王室的远房宗亲,有着过人的才华,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
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
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
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
同时,它塑造了屈原这一进步的政治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斗士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诗人的爱国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坚定不渝的“美政”理想。
《离骚》一诗形象而又扼要地陈明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我认为“美政”理想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正如诗中所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小天狼星布菜克的人物形象探析作者:赵阳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哈利波特》作为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多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而作为该系列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小天狼新布莱克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哈利波特的教父,12年的阿兹卡班生活,并没有泯灭其生命中感知爱的良好品格。
笔者着重从血统,姓名,性格等方面对布莱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他人生最后带有必然性的悲剧色彩,也正是他生命自我实现的映照。
关键词:《哈利波特》血统忠诚浪漫主义一、离经叛道——家族的“不孝子”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血统问题贯穿始终,伏地魔大肆残忍杀戮麻瓜和泥巴种,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清洁血统的妄想。
罗琳女士在塑造伏地魔这个人物时,受德国纳粹主义思想影响,伏地魔对于出身不纯粹的巫师斩尽杀绝,可是他自己就是巫师与麻瓜的后代,此处笔者认为罗琳有意映射希特勒大肆屠杀犹太人。
布莱克出生在历史悠久,且地位尊贵的巫师世家,祖父曾经是魔法部部长,位高权重,因此对血统问题尤为执著、痴迷,布莱克的妈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曾经因为布莱克与麻瓜交朋友,并且在格兰芬多学习而把布莱克逐出家门。
小天狼星黑色头发,深灰色眼睛,身材高大,类似地中海人种。
显然罗琳女士对德国纳粹时期希特勒的雅利安人种至上论不敢苟同,因为小天狼星来自纯血统家族,祖上先辈都在魔法部身居高位,在魔法世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与财富。
布莱克家族是黑魔法的忠实拥趸,家族当中无一不是斯莱特林毕业的,自然都是站在黑魔法这一方的,当布莱克被分院帽划分到格兰芬多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与自己的家庭背道而驰了。
二、不合法的阿尼马格斯小天狼新布莱克的全名为Sirius OrionBlack,Sirius来源于希腊语∑εplo,有“烧焦”的意思,古人认为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升起时正是夏季,古希腊人称夏日为“犬日”,只有狗才会发疯似的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跑出去,因此这颗星也被称为“犬星”。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他的作品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模式的载体,他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型诗人。
他的思想受到儒、法、道诸家的影响而自成一家,他创造的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更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执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班固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离骚赞序》)。
由此可知,《离骚》是屈原遭怀王疏远之后一段时期内反思、求索、痛苦之作,寄托了诗人把祖国推上富强道路的理想,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明君”身上,这种忠君思想亦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恐皇舆之败绩”,不只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没的危险。
他对怀王的怨,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包含了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
司马迁称之为“存君兴国”,朱熹称之为“忠君爱国”。
比如《离骚》里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家,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并希望将来有用。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呼号,企图“及前王之蹱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
至死不离开祖国,他的实践,追求,探索,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观念的逐步形成,具有不可忽视、无法回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他为我们自塑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成为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大胆地夸张、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词采《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