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之城的对话_中国城市史研究意义的再思考_何一民
- 格式:pdf
- 大小:201.48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城市史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史研究不仅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支持,还需要实践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一、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是指人口、聚居、生产、分配、交流、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城市中发展壮大的现象和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研究的基础,它是城市历史、空间和文化的基础,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城市史研究的基本要素。
2.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学是指利用历史文献、地图和地貌特征等资料,研究历代城市的地理分布、街道结构、地形特征、人文环境和城市规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可以研究城市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城市历史的地理环境和变化规律。
3.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是指文化领域中形成的、持续流传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符号的感性体验和认知。
文化记忆在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城市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和外延。
4.媒体理论媒体理论是指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信息学理论,包括书籍、报纸、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在城市史研究中,媒体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了解城市历史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
二、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指利用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城市史研究的方法,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志、游记、家谱、碑刻、信札等。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涵,对确定城市史的时代背景、结构和发展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指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特定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渊源和社会发展。
回望城市的百年演变史及历史经验学习心得体会五篇演变史之一: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百年来,回望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从小村庄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都市。
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需要注重规划与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的建设。
演变史之二: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望城市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今天的服务业经济,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转型。
这一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变化,培养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以及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培养。
演变史之三: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百年来,回望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该从中认识到人口管理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演变史之四:文化传承与保护城市的演变史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回望城市能够保留和传承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历史和文化教育,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演变史之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以上是回望城市的百年演变史及历史经验学习心得体会,从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指导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发展。
目录研究视角绪论:理解城市的方式、城市的起源(综合因素论与主导因素论)、城市的分类(前工业城市、工业城市、社会主义城市)、城市的定义。
有机模式城市简洁的二分法:经规划的城市与未经规划的城市;共存和转换;“有机”模式的演变:物质方面有地形、土地划分、村镇聚合等;社会文化方面如法律与社会秩序等。
网格模式网格一般:网格的特性(可塑性、多变性);网格和政治(网格与民主社会、巴洛克美学与集权性质政府);网格与秩序(更好的秩序”与常规程序)网格关注要点:街道、街块、开放空间、公共建筑、网格结束方式、网格与周围关系、网格三维效果。
网格的历史:单一社会目的下的网格规划;中国城市网格是一个政治的图形;罗马军事营寨与城市设计相互影响;棱堡式城墙的工艺;美洲的网格;前资本主义的封闭网格与资本主义的开放网格。
网格的分类:基于形状的格栅形网格与棋盘形网格、混合网格;基于网格方向的正向网格与斜向网格;基于网格规整程度的规整网格与不规整网格。
网格平面形态:网格平面不同尺度的街区;城市总体网格与街区内部网格。
网格的布局:城市中不同尺度的网格、总体网格与街块内部网格、平地网格与山地网格城乡协同体系:农用土地划分方式(大型网格)与城市网格化扩展;郊区网格与有机城址;郊区网格与网格城镇。
网格与街道分类:根据形状可分T字路口、正交轴、十字街;根据宽度、等级可分为主干街道、次级街道、基本街道。
网格与广场:网格与广场的四种类型:街区式广场、哈里森堡式广场、费城式广场、四街区式广场;多广场的网格。
网格与街块:街块的尺度和密度、街块的集合与切分、建筑与街块的矛盾。
网格的变化:分割建筑变为分割社区(古代中国与此相反)图形式城市图形式城市:定义、形态特点(几何形设计、向心性规则)、理想城市特殊的图形式城市:军营、圣城(宗教发源地、膜拜某一神灵的城市、模仿宇宙图形的城市)政治图形:线性系统(唐代长安模式、明清北京城模式)、集中性系统(向心型、放射型)、放射型的变化形式(凡尔赛,融合线型与集中型)功能图形:防御的逻辑(规整的多边形)、交通与放射——向心状城市(相互联系的星形、卫星城)改变工业化城市的图形:改造城市社会的思想家、模仿行星和太空图形式城市反思:所有的理想城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人性壮丽风格壮丽风格:含义、流行原因壮丽风格的规划:地形、剧场设计(壮丽风格模仿舞台设计,独裁政府推动城市戏剧化)、制高点的设计(平台、阶梯、坡道)巴洛克元素:直的街道、对角线街道、三支道系统、林荫大道和林荫街、统一和连续的界面、统一中的变化、街道深处的对景、标志物和纪念物、仪式性的轴线。
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毛 曦【提要】 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是一部通史性质的世界城市史著作,该书具有显著的理论色彩,对于城市的本质要素、城市发展的阶段与规律等问题提出明确认识,其特点还集中体现在对于世界城市史研究所持有的全球史视角。
该书对于宏观研究与理论研究的重视,值得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加以倡导。
中国城市史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应积极拓宽和深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领域,积极开展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比较研究。
【关键词】 全球城市史 中国城市史 全球史观2006年5月,美国城市问题研究的权威学者乔尔・科特金(Joel K otkin )的《全球城市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 )的中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此书2005年在美国出版时就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威托尔德・雷布金斯基认为该书“观点新颖独到,令人折服,当与刘易斯・芒福德、彼得・霍尔、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的论著并列于城市史研究书架”。
①拜读此书,给人以诸多启迪和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诸多国内外学术因素的促进,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与此相伴随,中国学术界相继翻译出版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城市史著作,尤其是有关中国城市史的专门论著。
到目前为止,业已翻译出版的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②、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③、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④等著作,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城市史研究已经并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新近翻译出版的《全球城市史》一书,以其广阔的视角和显著的特色,①②③④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文化盛宴中国北京千年古都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文化盛宴——中国北京千年古都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老和现代的对话。
在北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文化的瑰宝,也能体验到现代社会的蓬勃活力。
下面将通过对京城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探索,带领您走进这座文化盛宴的城市。
第一篇:千年古都的历史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明。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北京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从北京的建城开始,这座城市就开始了与历史的长久对话。
早在公元前1045年,西周的第十一任君主周任建立了都城镐京,如今北京的前身。
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北京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重要城市,并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在北京这座古都,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
例如,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的皇宫,见证了明、清两代的统治。
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群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北京还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的庙会、踩高跷、斗狮、舞龙等民俗活动,是北京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化氛围。
第二篇:现代的对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拥有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和繁荣的经济实力。
作为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场馆和设施。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建筑物,展示了中国的建筑创新和科技水平。
此外,北京还拥有诸多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盛会。
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众多文化表演场所和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国际电影展、书展、音乐节等重要文化活动的举办,将世界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交流,使北京成为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
此外,北京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发展。
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和办公楼,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中国城市史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导论马克斯·韦伯从研究西方城市入手,认为城市是一种共同体,归纳出作为城市必须具备的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1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2列宁:“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3何一民:“我们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金融、信息的中心,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城市是各类要素的中心地和汇聚地,城市的本质在于集中,人口的集中,权力的集中,经济要素的集中,文化要素的集中以及各种发展要素的集中,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4张光直提出,城市最初出现在中国聚落形态史的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标志构成,包括:夯土城墙、战车、兵器;宫殿、宗庙与陵寝;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址;手工业作坊;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整性。
5张鸿雁从经济史的角度解读,认为城市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古今城市没有本质区别,从乡村中分离出来,又作为乡村的对立物存在。
61[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3《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4页。
4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5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6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7页。
城市形成的标准应从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入手进行把握。
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书籍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名城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如北京、西安、南京等。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导读》- 这本书汇集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导读,为读者提供了各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名胜古迹和文化特色,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
3. 《中国历史古迹名称解释》- 本书对中国各个历史古迹的名称进行解释和解读,揭示了这些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对于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士来说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情况,从政策、法规、保护技术等角度展示了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关注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5. 《中国古都文明遗产》- 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古都的文明遗产,包括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等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保护现状,对于研究中国古都文化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资料。
6. 《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导读》- 本书按照地理区域的划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各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参考指南。
7. 《中国历史名城遗产保护》-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历史名城的遗产保护工作,包括政府方面的政策、法规和保护机制,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努力,对于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8. 《中国古城探秘》- 本书通过对中国各大古城的深度探访,展示了这些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解读了古城背后的故事和传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图景。
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参考书目里面绝大部分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只有极少的几本书是只有台湾才有的。
也没有收录外文的资料(有一本是在日本以中文出版的),较便利于大家查找与研读。
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北京与上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北京与上海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这两座城市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展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和上海的历史与现代发展的对话,来探讨两座城市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一、历史对话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北京就是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丰富的历史资源使得北京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古迹,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虽然它的历史没有北京那么悠久,在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崛起。
然而,上海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上海滩上留下了大量的西洋建筑,建筑风格多样,如外滩的洋楼和豪宅,体现了上海在近代历史中的繁荣与变迁。
二、现代对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与上海都呈现出了现代化的风貌。
在经济领域,北京和上海都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众多的政府机关和大型文化机构,如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等。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并成为许多国际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北京和上海在文化生活、教育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也有各自的优势。
北京的博物馆、剧院、艺术团体等丰富多样,上海则有许多国际学校和世界一流的大学,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此外,两座城市都在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
三、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北京和上海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有着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它们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等方面。
北京和上海都拥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和资源。
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北京更加注重保留和传承古代文化,而上海更加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
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而著名,而上海则以其现代化的风貌和国际化的氛围而闻名于世。
历史时空之城的对话:中国城市史研究意义的再思考何一民[摘要]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文明发展为线索,勾勒出城市是怎样萌生、发展与逐渐成熟的进程,并揭示出这一进程即人类社会架构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与变迁的规律性与阶段性。
其次,研究领域创新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深入开展城市史研究将会为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此外,城市史研究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研究者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来探讨和解决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路和提供可靠的历史及现实的依据,使决策更实际、更科学;同时,还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引导,并对城市历史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关键词]城市史;文明史;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6)0100)06作者简介:何一民(1953-),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成都61006420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80%左右的人口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当中。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全球已经有50%的人口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当中,而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因此,世界建筑师大会等国际组织和有关的专家学者,宣称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
在新的世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城市带动区域的发展,以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城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快速膨胀,城市所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因此研究城市成为当今的一个学术热点,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等若干学科的学者都将目光转向城市研究,城市历史的研究也受到关注。
20年来,城市史研究的队伍在不断扩展,成果也相当丰硕,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对于研究城市史具有什么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尽管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有所阐述,笔者也曾多次讲到城市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并不系统。
近年,对此一问题有所再思考,故愿与同仁共商讨。
一、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史研究城市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文明发展为线索,勾勒出城市是怎样萌生、发展与逐渐成熟的进程,并揭示出这一进程即人类社会架构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与变迁的规律性与阶段性。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的时候,是没有城市的。
正是随着人类从蒙昧、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通过各种物质创造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城市才开始逐渐产生。
在距今一万年至七八千年前,人类在农业、新石器、陶器等方面所进行的三大技术创新,奠定了人类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
在距今七八千年至五千年前,三大文明要素:铜器、城市、文字进入生成期。
铜器是人类在经济基础上的首要文明要素,城市是人类社会交往上的首要文明要素,文字是人类在精神文化上的首要文明要素。
三大文明要素的生成和成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它的出现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远在城市出现之前,原始社会居民聚居点就孕育了早期城市的雏形。
由于社会分工及早期商品交换的出现,加之部落群体、阶级之间斗争的需要,/城0与/市0得以产生。
尽管二者最初有着较大区别,但随着社会发展,/城0与/市0的职能相互交叉,/市0连着/城0/城0倚着/市0的格局逐渐形成。
而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研究城市史也就是研究文明史。
/文明0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关于它的定义,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表述。
/文明0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初见于5周易#乾卦#文言6中/天下文明0。
唐人孔颖达疏:/有文章而光明也0,表达了文明总是与文雅、光明相联系的观点。
文雅是指超越野蛮、落后,进入了斯文与质朴的状态;光明是指走出蒙昧、黑暗,进入了开化与昌明的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经常使用/文明0、/现代文明0的概念。
在他们看来,文明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与蒙昧、野蛮相对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进步状态。
文明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范畴。
文明时代是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建立、文字的形成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而开始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1]。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形成,人类文明的一切要素大都聚集到城市之中。
无论是铜器的设计、制造、交换和使用,还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以及文明起源中的其他各种要素:铁器、风箱、手磨、快轮制陶、榨油、酿酒、车轮、造船、建筑术、宗教、艺术、诗歌与全部神话的发明、创造,都与城市有着直接与间接的联系[2]。
几千年来,城市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因此研究城市史不仅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的兴起发展的兴衰史,而且要提升到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来思考。
人类文明具有同一性和地域差异性。
由此决定了城市史研究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由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和载体,因此,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城市兴起、形成、发展具有若干的同一性。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一旦产生后,相互之间发生联系、冲突、碰撞和融合。
人类文明的不断融合,要求研究城市史必须立足世界历史高度,整体上把握城市史研究,也就是说,研究城市史需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考察世界城市的同一性,探索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
在把握人类文明同一性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把握人类文明的地域差异性,在本质上深化城市史研究。
可以说,世界文明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城市史研究的地域特征。
人类文明的兴起是多元化的。
关于人类文明的分类有多种划分,最简单的是把世界文明分为东、西两大板块,当然这种简单的划分存在若干问题。
实际上正如东方文明并不是一个整体一样,西方文明也不是一个整体。
包括印度、埃及、巴比伦、中国、希腊、罗马等世界早期文明古国的文明差异都非常巨大,而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出现趋同化,各大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差异化也在不断加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不曾中断的中国,在汲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了新的文明,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色。
作为华夏文明载体的中国城市则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
在中华大地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特定的经济地理环境基础上产生,并在时间上不断延续的中国城市本身就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城市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明显的巨大差异[3],以至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欧洲中心观的支配下,过分强调这种差异性而否认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城市[4]。
因而研究不同国家的城市,首先都应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全面把握具体的国情、区情和市情,在研究城市的同一性时,要充分考虑到差异性,探寻不同城市的特色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经历了农业时代、商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而研究城市史要从人类文明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把握城市史的阶段性规律。
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具有明显的差别。
因而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城市史研究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当我们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时,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态度,充分吸取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理论、方法,加强交流、沟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鉴别地汲取当代国际城市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汲取当代国际城市史学及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考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整体轨迹,揭示其律动的阶段性,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体系。
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平台历史学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很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高原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学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学术派别以及重要的思想思潮都已经广泛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
经历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史学危机之后,研究领域创新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深入开展城市史研究将会为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由于城市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发生在城市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在城市中活动,重要的发明创造也是在城市中进行,因而研究中国城市史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起到引领和发挥的作用。
加强对几千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进程、规律、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研究的缺失,因而对于中国城市的产生、发展,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发展动力,城市衰落的原因,城市的基本规律,城市的特点等缺乏深刻认识,很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加强城市史研究对于推动和深化历史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更加全面、系统、立体的了解,进而为历史学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史研究在西方日渐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到80年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学人对于城市史研究也开始日益重视。
近2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迭出,尤其是关于中国近代城市研究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单体城市、区域城市、整体城市以及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还包括中国城市史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诸多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学者在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研究框架体系的同时,也引进了部分西方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密切联系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门新学科,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被引入到城市史的研究之中;特别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各种边缘学科的诞生,在城市史的研究中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来进行研究也越来越普遍,从以往的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笔算到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处理大量的史料,从而达到对某个城市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及人口状况的全面了解,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从目前的学术研究现状来看,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
在个案城市的研究、城市内部的结构功能研究、城市人口、社会生活、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城市群带及发展模式、城乡关系、不同类型城市比较研究等众多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1世纪是中国腾飞的世纪。
在新的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入起飞阶段,城市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