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附件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XXXX》课程标准

(黑体,三号,居中,1.5倍行距)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1.5倍行距。下同)

(一)制定依据(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

下同)

本标准依据《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xxx》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正文: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20磅。下同)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XX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XXX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

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一”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分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方面入手。要深化对职业

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说明:此表为参考格式,各专业课程可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进行内容及学时的安排。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条件

1、实验实训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条件,课程对校内实验、生产性或仿真实训基地条件的要求,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

2、师资条件

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资质的要求。

女口: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

2)兼职教师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资质的要求。

女口: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

3)本课程教学任务由*******完成。

(二)教学方法建议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如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教学方法也可列入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表,与内容对应)

(三)教材选用或编写

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其所起作用和特点,即为什么要选用该教材。编写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编写与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要明确评价理念、考核方式、评价考核标准等。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为本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通过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逐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X%知识评价x%+,,

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可采用企业(医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价考核标准建议用表格形式反映。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开发利用:如辅助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的开发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多

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等。

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如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

开放式实训中心及相关运行模式等。

七、其他说明

1、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XXX专业普通中专(技工)学生。

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XXX年后修订。(一般2-3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