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第三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112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一、正常水、钠平衡(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健康成年男性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约50%)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中的血浆约占体重的5% ,其余的15%为组织间液。
组织间液中有极少的一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的腔隙(如关节囊、颅腔、胸膜腔、腹膜腔)中,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细胞外液的组织间液和血浆的电解质在构成和数量上大致相等,阳离子主要是Na+,其次是K+、Ca2+、Mg2+等,阴离子主要是CI-其次是HCO3-、HPO42-、S042-及有机酸和蛋白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较高浓度的蛋白质(7%) ,而组织间液的蛋白质含量仅为0.05% ~0.35% ,这与蛋白质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人组织间液有关。
细胞内液中,K+是重要的阳离子,其次是Na+、Ca2+、Mg2+,Na+的浓度远低于细胞外液。
主要阴离子是HPO43-和蛋白质,其次是HCO3-,CI-、SO42-等。
(三)体液的渗透压取决于体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1.水的生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与蛋白质、粘多糖和磷脂等结合发挥功能(结合水)。
2.水平衡(五)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1无机电解质的功能是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2总钠量的50%左右存在于细胞外液,10%左右存在于细胞内液。
3血清Na+浓度的正常范围是135-145mmol/L,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仅为10mmol/L左右。
4成人每日饮食摄入钠约100-200mmol。
人们摄人的钠主要来自食盐。
5摄入的钠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Na+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六)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1.脱水(1)低渗性脱水。
(2)高渗性脱水。
(3)等渗性脱水。
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概述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 。
体内的水分称为体液,体液由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等组成。
细胞内外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体液中进行的。
机体体液容量、各种离子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
水和电解质平衡是通过神经- 内分泌系统及相关脏器的调节得以实现的。
当体内水、电解质的变化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和(或)调节系统本身功能障碍时,都可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临床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十分常见,它往往是疾病的一种后果或疾病伴随的病理变化,有时也可以由医疗不当所引起。
严重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又是使疾病复杂化的重要原因,甚至可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体液由细胞膜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占总体液的三分之二,约占体重的40%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质。
细胞外液占总体液的三分之一,约占体重的20%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必须依赖的外环境或称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可由毛细血管壁进一步划分为细胞间液和位于血管内的血浆,细胞间液约占体重的15% ,血浆约占5% ,血浆是血液循环的基质。
另外有一小部分细胞外液称为透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约占体重1~2% 。
透细胞液又称第三间隙液(third space fluid ),是指由上皮细胞耗能分泌至体内某些腔隙(第三间隙)的液体,如消化液、脑脊液和胸腔、腹腔、滑膜腔和眼内的液体等。
体液的含量和分布受年龄、性别、脂肪多少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见表4-1 。
婴幼儿的生理特性决定其具有体液总量大、细胞外液比例高、体内外水的交换率高、对水代谢的调节与代偿能力较弱的特点。
老年人体液总量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机体肌肉组织含水量高(75~80% ),脂肪组织含水量低(10~30% ),故肥胖者体液量较少。
第三章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edema)。
它是多种疾病的临床体征。
由于水肿液来自血浆,一般情况下它与血浆的成份相近,因而水肿是等渗液的积聚,一般不伴有细胞水肿。
至于低渗液体积聚时,由于水分转入细胞内引起的细胞水肿也称为细胞水合(cellular hydration),常见于水中毒等。
此外,临床也把体腔内过多液体的积聚称为积水(hydrops)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胸水)、腹腔积水(腹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
根据水肿波及的范围可把水肿分为全身性水肿(anasarca)和局部性水肿(local edema)。
同时也可根据水肿的发生部位冠以器官或组织的名称来命名,如脑水肿、肺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声门水肿、皮下水肿等。
另外水肿也常按其原因来命名,如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炎性水肿等。
第一节水肿的发生机制正常人体组织液总量的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这两大因素的调节。
尽管每类水肿都有其各自的发生机理,但都可以归类到这两大因素的失衡中。
即①全身水分进出平衡失调导致的细胞外液总量的增多以致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的组织液的生成多于回流从而使液体在组织间隙内积聚。
此时细胞外液总量并不一定增多。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受多种因素调控。
在维持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平衡方面,平均实际滤过压和淋巴回流的正常等起着重要作用。
①驱使血管内液向外滤出的力量是平均有效流体静压。
在毛细血管,其平均血压为2.33k P a,组织间隙的流体静压为-0.87k P a,两者之差即为平均有效流体静压,约为3.2k P a。
②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是有效胶体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为3.72k P a,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为0.67k P a,两者之差即为有效胶体渗透压,约为3.05k P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