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2型糖尿病筛查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6.11 KB
- 文档页数:2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在最近几年,2型糖尿病,或称T2DM,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数百万人,并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体育活动和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治愈这一疾病。
不过,一系列新的治疗策略正在涌现,它们利用最新的科技进展,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新型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已经显示出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潜力。
这些药物不仅能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血脂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项。
在探索治疗方法的同时,胰岛细胞移植和干细胞治疗也在研究阶段显示出了前景。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替换或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来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尽管它们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未来的应用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智能医疗设备,它们能够帮助患者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
从实时监测血糖的设备到智能胰岛素泵,再到能够监测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可穿戴设备,这些工具都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饮食方面,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饮食等新的饮食模式受到了关注。
这些饮食方法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减轻胰岛素的负担,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通过科学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纤维和健康脂肪的摄入,也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体重。
心理健康在糖尿病康复过程中也不容忽视。
患者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疾病的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疾病观,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中医中药在T2DM治疗中的应用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传统的中医疗法,如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改善器官功能,有助于缓解糖尿病的症状。
T2DM的治疗正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领域,它涉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智能技术、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和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房颤和隐源性卒中发生率高[导读]最近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J Am Coll Cardiol 2013 May 15]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隐源性卒中及无症状房颤发生率均很高。
最近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J Am Coll Cardiol 2013 May 15]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隐源性卒中及无症状房颤发生率均很高。
据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的Raffaele Marfella博士及其同事称,这项研究对1,992人进行了筛查,糖尿病患者基线时房颤亚临床短暂发作率较健康对照者高(9% vs.1.6%,P <0.0001)。
3年随访后,患有亚临床房颤的糖尿病患者的卒中率明显高于无亚临床心律失常患者(17.3% vs.5.9%,P <0.01)。
研究显示,当研究人员控制糖尿病相关传统危险因素后,60岁以下患者仍然存在双倍的隐源性卒中发生风险。
但只有约15%的患有隐源性卒中的糖尿病患者有症状性房颤史,约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其隐源性卒中病因不能确定。
为了观察亚临床房颤是否可能是某些隐源性卒中患者的病因,Marfella博士及其同事们招募了464例糖尿病患者和240例匹配的无糖尿病对照者。
平均年龄52岁,平均随访37个月。
每季度对受试者进行心电评估以及基线MRI扫描,以检测是否存在无症状性梗死。
所有无症状性隐源性卒中事件均为小于15mm的腔隙性梗死。
糖尿病患者中,有176例(38%)短暂性无症状性Afib发作(被称为SAFE[无症状性AF 发作]组),288例(62%)未出现无症状性发作,但他们符合特征性临床标准(称为非SAFE 组)。
SAFE组的基线无症状性脑梗塞率较非SAFE组高(61%:29%,P <0.01)。
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与心房颤动相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以下4种因素是无症状房颤明显预测因素:无症状性脑梗塞左心房内径收缩压糖尿病病程与无症状性房颤相关不明显的混杂因素是性别,BMI,舒张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室间隔和高脂血症。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糖尿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发病率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紧迫形势下,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不断有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人类最终根治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药物治疗,细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由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持续性高血糖。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由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多数年龄较轻。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还有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很快,LAD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LADA 主要具有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且有胰岛自身免疫破坏的证据(如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3个特征。
文献报道多倾向把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或血胰岛细胞抗体(ICA) 等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起病的 2型糖尿病称为LADA。
LADA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根据 GAD—Ab的滴度不同,LADA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有研究发现以GAD—Ab滴度 O.5或 O.1分界均体现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表明LADA甚至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之间可有 1.2型、1.5型、1.7型及 1.8型等过渡类型,LADA总体上可称为 1.5型。
基线时间1987年1—4月1992年2—5月表1FINDRISC 队列人群的组成人数44354586年龄(岁)35~6435~64男性(%)48.047.2地区North Karelia,Kuopio,South-westernNorth Karelia,Kuopio,South-western,Helsinki-Vantaa抽样方法随机抽样随机抽样【2型糖尿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章编号:1004-6194(2010)06-0567-04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郑启文,胡永华,陈大方摘要:该文从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建模角度,重点介绍了芬兰、丹麦、泰国、美国、中国目前糖尿病风险评分过程中引入变量的异同。
提出未来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建模不仅需要考虑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糖尿病,2型;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Risk Assessment Tools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ZHENG Qi-wen,HU Yong-hua,CHEN Da-fang.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China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establishing models of risk assessment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model in the field of variable introduction,which included Finnish model,Danish model,Thailand model,American model and Chinese model.Moreover,the paper puted forward that future models of risk assessment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should care about not on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ut also heritable factors as well.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type 2;Risk assessment;Prediction model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作者简介:郑启文(1988-),女,北京,在读本科,E-mail:dorothy_325@ 通讯作者:陈大方,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n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低血糖时QT间期变异性和变异指数的研究李丙磊 张建明 尤巧英诊治分析【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低血糖发生时段的QT间期变异性(QTV)和变异指数(QTVI)的变化。
方法 选择胰岛素治疗有低血糖发作的2型糖尿病患者19例,同时进行动态血糖(CGMS)和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72 h。
在V2或V3导联,测量其低血糖(血糖≤3.9 mmol/L)发生时段与血糖正常(血糖5~10 mmol/L)时段的各10次心率和其对应的QT间期分别计算出低血糖与血糖正常时QTV和QTVI;选择同期做过动态心电图健康成人19例做同样处理。
比较三组QTV和QTVI的变化。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时的QTV比血糖正常时、健康成人组均略增大(F=5.361,P < 0.05),而、QTVI略增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心率变异性(HRV)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低血糖发作时可能提示心室复极变异性增加,心电活动不稳定性增大,可能更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QT间期变异性;QT间期变异指数低血糖是糖尿病药物降糖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有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有研究表明,低血糖的发生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很大相关性[1]。
近来,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逐渐注意到医源性低血糖特别是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带来的危害[2-3]。
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增大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而QT间期变异性(QTV)是反应心室复极离散的指标[4-5]。
尽管糖尿病与QT间期变化的相关机制没有得到详尽的阐述,但有研究认为可能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有关。
QTV是指不同时间测量同一导联的QT间期的标准差,其反映心室复极的动态变化[6]。
QT间期变异指数(QTVI)是由心率变异校正的QT间期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