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875.00 KB
- 文档页数:36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
2.难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性质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函数的实例、函数的图片、函数的性质的推导过程。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气温、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初步接触到函数概念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性质和图像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等,是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解题方法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函数概念,但对于函数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2.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函数图像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函数定义、性质、图像等内容的PPT。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如温度、身高等。
3.练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关注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函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相关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第四章:一次函数4.1函数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这也是我们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构成函数关系的依据. 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对应关系若y 是x 的函数,当x 取不同的值时,y 的值不一定不同.如:y =x 2中,当x =2,或x =-2时,y 的值都是4. 函数的定义中包括三个要素 ①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② 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③ 后一个变量被唯一确定而形成的变化范围. 注意:①自变量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②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唯一确定”的; ③函数不是数,而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规律方法: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关键是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是一一对应,即给一个变量一个数值,另一个变量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例1】下列图像给出了变量x 与y 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y 不是x 的函数的是( )【例2】 下列关于变量x ,y 的关系式:①x -3y =1;②y =|x |;③2x -y 2=9.其中y 是x 的函数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②C .②③D .①②【例3】 已知y =2x 2+4,(1)求x 取12和-12时的函数值;(2)求y 取10时x 的值..函数中变量的对应关系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会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当另一个变量取某一数值,则自变量并不一定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所以另一个变量与自变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2.函数关系式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做函数关系式,也称为函数解析式或关系表达式. 函数关系式中的学问①函数关系式是等式.②函数关系式中指明了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通常等式右边的代数式中的变量是自变量,等式左边的一个字母表示函数.③函数的解析式在书写时有顺序性.例如,y =x +1是表示y 是x 的函数.若写成x =y -1就表示x 是y 的函数.也就是说: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必须是用只含变量x 的代数式表示y ,即得到的等式(解析式)左边只含一个变量y ,右边是含x 的代数式.【例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6,腰长为x ,底边上的高为6,若把面积y 看做腰长x 的函数,试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全体取值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含自变量的代数式都有意义。
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会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基础知识,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但函数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函数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能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学会用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函数概念、表示方法和应用实例的PPT。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函数。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函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水果店售价为每千克x元,求购买y千克该水果需要支付的总价”,让学生思考这些实际问题与数学函数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介绍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解析式和列表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如:“已知函数y=2x+1,求当x=3时,y的值是多少?”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函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函数图像。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函数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说出函数的定义。
2.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函数的性质。
3.能够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
4.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画法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函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电梯的运行、温度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用PPT课件呈现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然后,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分析其中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并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2.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函数的存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用于解释和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用PPT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所学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