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32.02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综合性学习园地三)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综合性学习园地三)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
2. 能够准确朗读课文《鸟的早晨》。
3. 能够正确书写字词:鸟、裹、羽毛、鸣唱。
4.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汉字,写一段短文。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复印件和PPT。
2. 课文《鸟的早晨》的复印件和PPT。
3. 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音频。
2. 引导学生听歌,并观察歌词中出现的汉字。
3.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观察到了哪些字。
二、学习新课(25分钟)1. 教师播放《鸟的早晨》的音频。
2. 同学们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教师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帮助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小鸟为什么不敢唱?- 小鸟是怎样度过早晨的?2. 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四、词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词卡,学生快速朗读词语,熟悉发音和形状。
2. 学生根据发音和字形,猜测词语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验证。
3. 教师板书词语,讲解其意思和用法。
4. 学生齐读、分组朗读,巩固词语的记忆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使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短文。
2.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短文,其他同学给予评论和改进意见。
3. 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综合性学习园地三(15分钟)1. 教师出示综合性学习园地三的活动卡片。
2. 学生将活动表格填写完整,讨论并识记答案。
3. 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答案,解释和讲解正确的答案。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之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同走进了这些充满魅力的节日,感受着它们独特的韵味。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总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期待。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孩子们则盼望着新衣和压岁钱。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精美的窗花,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共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鞭炮齐鸣,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习进步。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元宵节紧随其后,它是春节的延续和高潮。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花灯。
各种各样的花灯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有可爱的兔子灯、威武的狮子灯、精美的荷花灯……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赏花灯,还有猜灯谜的活动,这可是一项考验智慧的游戏,大家绞尽脑汁,争相猜出谜底,乐趣无穷。
此外,吃元宵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哀思和缅怀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碑,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会走进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生命的蓬勃与生机。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的口味多种多样,有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活动,龙舟上的队员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边的观众们呐喊助威,热闹非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串整个第三单元教学。
《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准备。
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整改建议。
1.综合性学习贯串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之初,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便学生有序安排自主学习活动。
2.在了解了可以从哪些渠道收集资料,重点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
3.在第二阶段组织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我们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而为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做好准备。
4.展示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评价展示活动成果的标准,依据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展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收获说清楚,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对他人的展示情况做出评价。
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扫描本课二维码,下载配套PPT课件)4课时1.学生能够说出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
2.学生了解我国一些节日的习俗及饮食等基本情况。
3.学会借用图书、网络等工具查阅想了解的内容。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生1:老师,我知道,有除夕、春节。
生2:还有端午节、中秋节。
可以让学生带来节日里拍的照片和同学分享。
学生汇报中国的传统节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
(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2.你们喜欢过节吗?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
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节日)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教部编版综合性研究·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地的俗,了解其丰富内涵。
2.通过收集资料和诵读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资料和诵读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手抄报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将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起走进中华民族的文化。
2.师讲:节日小故事:“年”的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会伤害人们。
有一年,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村里,说他能驱赶“年”兽。
当“年”兽准备进村时,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惊恐逃走。
从此,每年的除夕,人们都燃放爆竹,守岁过年。
二、活动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1.师播放欢庆春节的课件。
2.学生回顾课件中的场景。
3.揭题。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人们会进行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等活动。
通过这些场景,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调动研究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课堂充满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1.师问: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2.强调关键词“中国的”和“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3.师补述: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目标】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积累较为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时间】课时(一课时布置任务准备,一课时完成活动任务)【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1、播放节日童谣的课件。
师:儿歌中说到了很多节日,你记住了几个呢?学生上台板书节日名称2、按时间排顺序,这些节日是从我们的老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他为传统节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去感受其中浓郁的传统文化吧。
(板书)二、综合实践学习任务单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据了解,大家的兴趣很浓,都想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这节课就来比赛一下。
1、自主学习单2、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办一期手抄报三、成果汇报展示师:孩子们,在一年里我们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哪个节日呢,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呢?哪一组来汇报(一)春节知多少(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1、年的来历学生讲: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爬上岸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zhàn lì],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师:过年过年,原来年是一种会吃人的猛兽,过了除夕这个时候"年"就不闹了,所以叫过年。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内涵以及传说故事。
2.了解并学习相关生字词汇。
3.学会简单的写作技巧,写作幸福美满的设想。
2.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使用多种途径进行获取和应用信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爱和尊重传统、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内容1.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2.教学重点认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习俗和传说故事。
3.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读懂相关文章中的生字词汇,及时解决学生生字词汇的理解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热身与预习(5分钟)•号召大家一起来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并简要说一下喜欢的原因。
•让同学自由阅读本单元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写下一些疑惑和问题。
2.引入(10分钟)•根据五月份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传说等相关知识。
•给出几个生字词汇,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相关文章的阅读。
3.探究(30分钟)•分组:将学生分为竞赛组和合作学习组。
•竞赛组要求:在20分钟内独自完成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并尽可能地运用到本单元所学句型和生字词汇,文章的细节和逻辑性也需要切实体现。
•合作学习组要求:在20分钟内合作完成关于中秋节、春节或其他节日的文章,同样需要尽可能地运用到所学句型和生字词汇,并关注文章的细节和逻辑性。
•最后每个组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展示和评选。
4.巩固(15分钟)•从中选出最优秀的两篇文章,并即时反馈改进和提高之处。
5.拓展(20分钟)•让学生阅读一篇简单的精神小说,并以此为基础,写下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
•每位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和学习,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之处。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次课堂学习所得,并提醒学生进行作业。
•作业:根据刚刚的精神小说素材,撰写一篇幸福美满的设想文章,要求不少于300字,同时将自己的作品发到班级微信群,互相学习、交流和分享。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之活动准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更是充满了新奇与挑战。
而要让这次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的活动准备必不可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活动的主题。
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可能围绕着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或者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展开。
确定了清晰的主题,才能让后续的准备工作更有针对性。
在明确主题之后,要做好资料收集的工作。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有趣的纪录片或者上网查阅简单易懂的资料来获取信息。
比如,如果主题是传统节日,那么可以收集关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特色美食等方面的资料。
接下来,要准备好展示的道具。
这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来决定。
比如,如果是介绍传统手工艺品,那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现场制作并展示;如果是讲述历史故事,可以准备一些小卡片,写上关键的情节和人物,帮助更好地讲述。
为了让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准备一些多媒体素材。
例如,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者视频。
比如,关于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表演视频,或者是美丽的传统建筑图片等等。
这些素材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增强视觉和听觉的效果。
小朋友们自身也要做好知识储备。
他们可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
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用自己的语言能够讲清楚。
还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进行练习,增强表达的自信和流利度。
老师在活动准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老师要提前规划好活动的流程和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紧凑有序地进行。
同时,老师还要为小朋友们准备好活动的场地,保证环境整洁、舒适,并且具备展示和交流所需的条件。
此外,小组分工也是活动准备的重要一环。
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成不同的小组。
比如,有的小组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有的小组负责制作展示道具,有的小组负责现场讲解等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一、活动要求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 )到,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 )节,舞起龙灯踩高跷。
( )时节雨纷纷,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 )节,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 )天气爽,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 )夜,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活动要求
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
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 )到,
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 )节,
舞起龙灯踩高跷。
( )时节雨纷纷,
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 )节,
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 )天气爽,
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
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 )夜,
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
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本文按( )顺序有条理地写了北京的( ),从( )开始,一直
写到( )春节结束。
(2)( )、( )、( )三个春节高潮部分作者写得很详细,而其他
部分内容写得较简略。
这样写,使文章( ),主次分明。
(3)除夕这天,作者主要抓住人们的活动来写,有做( )、穿( )、贴
( )和( )、放( )、吃( ),还要( ),突出了除夕的热闹。
第( )句话是这段的中心句。
(4)本文通过描写老北京一幅幅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 ),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 )。
三、我的构思
1.选择自己描述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自己叙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排叙述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表达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二、1.(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2)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除夕
(3)A.×B.√C.×D.√
2.(1)时间春节腊八正月十九
(2)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重点突出
(3)年菜新衣对联年画鞭炮团圆饭
守岁一(4)隆重与热闹喜爱之情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