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磁共振影像学PPT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7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简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采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转变。
由于fMRI的非侵入性、没有辐射暴露问题与其较为广泛的应用,从1990年月开头就在脑部功能定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主要是运用在讨论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相关技术进展自从1890年月开头,人们就知道血流与血氧的转变(两者合称为血液动力学)与神经元的活化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
神经细胞活化时会消耗氧气,而氧气要借由神经细胞四周的微血管以红血球中的血红素运送过来。
因此,当脑神经活化时,其四周的血流会增加来补充消耗掉的氧气。
从神经活化到引发血液动力学的转变,通常会有一5秒的延迟,然后在4-5秒达到的高峰,再回到基线(通常伴随着些微的下冲)。
这使得不仅神经活化区域的脑血流会转变,局部血液中的去氧与带氧血红素的浓度,以及脑血容积都会随之转变。
血氧浓度相依对比(Blood oxygen-level dependent, BOLD) 首先由贝尔试验室小川诚二等人于1990年所提出⑵,小川博士与其同事很早就了解BOLD对于应用MRI于脑部功能性造影的重要性,但是第一个胜利的fMRI讨论则是由John W. Belliveau 与其同事于1991年透过静脉内造影剂(Gd)所提出。
接着由邙健民等人于1992年发表在人身上的应用。
同年,小川博士于 4 月底提出了他的结果且于7月发表于PNAS。
在接下来的几年,小川博士发表了BOLD的生物物理学模型于生物物理学期刊。
Bandettini博士也于1993年发表论文示范功能性活化地图的量化测量。
由于神经元本身并没有储存所需的葡萄糖与氧气,神经活化所消耗的能量必需快速地补充。
经由血液动力反应的过程,血液释出葡萄糖与氧气的比率相较于未活化神经元区域大幅提升。
这导致了过多的带氧血红素布满于活化神经元处,而明显的带氧/缺氧血红素比例变化使得BOLD可作为MRI的测量指标之一。
功能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又称为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氧合水平变化来研究脑活动的影像技术。
它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结合神经元活动与血氧水平的关系,能够精确地定位和呈现脑部功能区域的活动。
功能磁共振通过检测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来推测神经元活动情况。
当某个脑功能区域活跃时,该区域所需的能量和氧气也会增加。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大脑会向活跃区域输送更多的血液。
而血液在脑部供应过程中,其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fMRI进行检测。
在功能磁共振扫描过程中,被检测的人需要躺在机器中,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特定的任务。
通过多次扫描并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特定任务对应的脑部功能区域。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激活区域的统计学分析、激活时间的分析以及激活强度的测算,这些分析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现脑功能的变化。
功能磁共振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中,它可以用来检测脑部功能异常,例如卒中、癫痫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神经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功能磁共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扫描时间较长,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这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婴儿和不耐受扫描的患者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其次,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扫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fMRI只能提供脑部的功能信息,不能直接观察到神经元的活动。
综上所述,功能磁共振是一项重要的脑部影像技术,通过检测血液氧合水平变化来研究脑活动。
它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相信功能磁共振会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