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 格式:docx
- 大小:151.71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河南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范利萍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二、通假字音推断法这种方法就是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又如“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若解释为“哪一个”“谁”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不过我们要是能由它的读音想到“熟”,便可以把它解释为“仔细”,“孰视”就是“仔细观察”。
三、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可以轻松推断出其词义为“招致”。
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薄”,可以借助成语“日薄西山”,推得其词义为“迫近”。
四、整齐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应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见”和“被”词性相同,词义相同。
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的“以”就是“用”的意思。
再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逸豫”就是“安逸享乐”的意思。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技法解读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供大家参考!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讨论•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07江苏)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译:高进之这时候握着腰间的佩刀侍立在檀道济身边,不同的意见的人,就杀掉。
檀道济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过有二心,就让上天立即灭亡我。
”复习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一)想想看:•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一、字形分析法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禾-- 五谷贝-- 金钱歹-- 死亡皿-- 器具纟-- 丝麻月-- 肉宀-- 房舍求-- 毛皮目--- 眼隹(zhuī)-- 鸟雀试试看:1、夜入其家,探其箧(qiè) ,不使之知觉。
(小箱子)2、“彀(gòu)士十万人”(弓箭手)3、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
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4、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补充原文:宓mì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
有若(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也。
”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本文是关于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感谢您的阅读!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
小编为大家搜集了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
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文言实词推断六法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显得较为重要。
那文言实词究竟该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笔者凭着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推断,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音推断法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
又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又如“不刊之论”“刊”从“刂(刀)”,与刀有关。
“彀士十万人”中的“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弓”有关,可推知是“弓箭手”;《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嫠”和“女”有关,是“寡妇”的意思。
三、成语推断法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核心部分,在文言文阅读中考生们都会关注这一部分。
但是,在阅读中很多同学都会遇到实词词义不清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推断。
那么,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言实词在整个文言文中的作用。
在一篇完整的文言文中,实词往往是主旨思想的凝练。
实词的运用涉及到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字义、感情、立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识别文言文文体等级的标志。
因此,通过深入理解实词所在的句子、段落等部分,可以更好地推断出实词的具体词义。
二、掌握文言词汇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文言词汇来提高自己推断实词词义的能力。
在学习文言词汇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其用法和范围。
建议我们需要多读文言文经典的原文,并使用一些好的文言词汇工具书,通过了解词源、义项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文言词汇水平。
三、了解上下文推测文言实词的意思时,上下文中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要通读整个段落,理解上下文的语境,从而确定实词在哪种上下文中使用,以及实词可能带有哪些语义。
特别是注意到与实词相关的语境中使用的其他词、词组、句子结构等。
四、区分同形同音词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时候,同形同音的词是我们易于混淆的。
因此,在推断实词词义时,我们在以下方面要注意区分:•等级用字的等级不同•义项的不同•古代语言、文言文和方言中,不同发音、说法对词义的影响区分各种莫辨之类同音异形字,学习相关的音韵学知识和阅读当前句子的语意截然不同的同形异义词上的经验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五、运用词典最后,运用词典也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使用一些合适的文言词典,在理解实词的语境后,查找实词的正确解释,从而更好地推测出实词可能带有的语义。
除了传统的纸质词典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现代化的电子词典,特别是可以检索多个字典和多种功能的电子词典。
通过对不同解释和释义的对比,更容易对一个实词进行准确定义。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
下面是店铺根据以往高考文言文对于实词考查的一些题型汇总,给大家编辑整理的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起来看看吧!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全国高考题)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
2、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二、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例如:1、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
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三、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如:1、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
2、而的又为一(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
四、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都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
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的含义。
例如:1、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
2、选置师傅,铨简秀士(2002年全国春招试题)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技巧”讲义 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河川的流水,因而发出感叹。有同学说孔子可以哦,还会轻功啊站在河川上感慨,这就闹笑话了,这里的上不是“位置在高处的,和下相对”,而是“侧、边”之意。
如果不懂文言文很容易闹笑话,混淆古今,就会误解古文。比如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里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是池塘生出了春草,而是池塘的堤岸长出了春草。现代汉语里“塘”作为一个单音词使用的义项已经消亡,往往指水池,如水塘、荷塘、鱼塘等。而塘的本义是“堤岸,堤防”。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重点讲解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技巧。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
考纲在线 考情透析 学法指导 全国卷《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是: 1.理解: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1.从2015年开始新增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同时将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2.体裁仍以历史传记为主。
3.采用“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容概括、文言翻译仍是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实词的翻译、特殊句式的翻译是高频考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2.积累、记忆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3.理顺整体阅读思路。
4.学会圈点、勾画文中易设误点。 观点态度。 点。 知识定位: 《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方面的要求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这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考试围为常见文言实词,高中阶段的常见文言实词有300个;二是考试方向为考查实词的语境义,而非是让同学们对实词死记硬背。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本次讲课我们就为同学们讲解一下推断实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文言实词是高考中一定会出现的考点,从2015年开始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狱、辄”等词平时练习出现频率都很高,属于得分点,“狱”为古今异义字,“ 文理”也是古今异义词。 “弦歌”可以根据成语弦歌不辍联想翻译,弦歌不辍意思是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17年11月政协主题发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也可以提醒一下弦歌不辍的意思,所以生活处处需留心。“荐”需要根据语境翻译。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考察了虚词的用法和介词结构后置。今天我们就要进入文言文实词的学习,帮助大家在翻译时掌握实词的用法。 翻译: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顺帝年号,136年-141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考向一 通假字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
之,时流民多聚,令煮糜哺之。
解析 “振”应是通假字,通“赈”,赈济、救济的意思。正德九年,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多次升迁至右副都御史,并任巡抚。年成大灾,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过了一个月,又给钱遣送他们还乡。
含义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字大致有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
示例 通用字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将死,直言绐.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祗。”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躄。 贾直言,是河朔的望族,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的父亲名道冲,以技艺待命供奉廷。代宗时,父亲因事获罪被皇帝下令赐予毒酒自杀,将要饮下毒酒时,贾直言欺骗他的父亲说:“应当拜谢一下四方神祗。”使者稍微一懈怠,贾直言就取过毒酒代替父亲喝掉,接着昏迷而仆倒。第二天,毒气从脚下泄出,很久才苏醒过来。皇帝怜悯他,下令免除他父亲的死罪,与贾直言一同流放到岭南。贾直言因此跛脚。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划线句子的翻译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或“通”表示 技法 1.字义分析法。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的词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就通顺,那么可以考虑“A”通“B”。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景”如果理解成“景物”“景色”等都不通顺,那么,可以考虑“景”可能是通假字。“景”通“影”。 2.字音分析法。同音、近音通假的情况比较多,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读音相同;再比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中的“振”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再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属于近音通假;再比如“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中“共”通“供”《烛之武退秦师》;。再有就是变音通假,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就属于变音通假;“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的“卒”通“猝”,猝然的意思。《荆轲刺秦王》。从字音角度分析,可以迅速辨别通假字。 3.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着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节选自《明史·登云传》 因而条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登云看,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考向二 古今异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淙,字彦广,长兴人。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周淙,字彦广,长兴人。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解析 约束:规定、纪律。“约束”是古今异义词,在此语境中,应是名词,而在现代汉语中,“约束”倾向于动词,词性发生了变化。
含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字形相同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示例 词义扩大 将军战,臣战(《鸿门宴》)古义:古代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转移 行.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词义弱化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盟约。今义:限制使不越出围。
词义强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