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2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 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23马说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相马(xiànɡ)骈死(pián)B. 粟(lì) 槽枥(cáolì)C. 食马者(shí) 执策(cè)D. 才美不外见(jiàn) 邪(yé)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 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 .力不足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 安求其能/千里也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5. 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 填空。
(1)韩愈, 字__________, 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______代著名______家、思想家、教育家。
第23课《马说》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骈.死(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B.才美不外见.(j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shí)C.策.之不以其道(cè)槽枥.之间(lì)D.世有伯.乐(bó)其真无马邪.(yé)【答案】 B【解析】“才美不外见”中的“见”读“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C【解析】A.食:吃/同“饲”,喂。
B.策: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C.虽:虽然。
D.能:才能/能够。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应为“才美/不外见”。
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真无马邪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执策而.临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答案】D【解析】 A.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指千里马。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C.且:连词,犹,尚且/副词,将近。
D.之:结构助词,的。
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2分)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C【解析】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马说》自主学习参考答案一、琳础蚀爆1.zh T s 1 pidn dan ye I 1 xi a n s Ci2.(1)的/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才能,能力/能够(3)连河,表转折,但是/连伺,表修饰(4)即使/虽然(5)代词,代千里马的/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6)代词,这样/形容词词昆,……的样子(7)动词,楸打/名词,林子• (8) 尚且/将近(9)方法/与“大"如成一个词语,在古代指故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10)用/按照3.D (将第一个“人口"与“庞大的”对调。
)4.《地球最后的夜晚》遭大量差评,首日逾31万人退票。
5.韩愈唐二、课内精读1.(1)只是(2)并列(3)同“现二显露(4)同“才二才能,才干。
2.(1)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私(2)啜马的人不慢侍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埒料来啜养它•(3)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嬉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3.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利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4.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5.D (“悲伤”应为“期讽”“愤懑二)三、1.【答案】A【解析】B项,“石”应读sh J C项,“称”应读chengo D项,“见"应读xi a n02.【签案】C【解析】C项,“且”的意思是“犹,尚且'二3.【签案】B【孵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的,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丈言文的学习中.矣特别玄视并掌握这类一诃多义的单音节诃。
B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音节助诃,不译。
A、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二4.【签案】B【科析】A顼,■见”同“现”:C】如“食"同“饲”;D项,“与”同5.【答案】A【解析】本袈考查学生对一诃多义的理解。
马说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23.马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二、综合性学习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习题(含答案)23.马说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1)祗辱( ) (2)骈死( ) (((3)槽枥(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或尽粟一石:(2)虽有千里之能:(3)才美不外见:(4)且欲与常马: 3.翻泽下面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用原文语句填空。
(1)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2)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
(3)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
(4)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5)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6)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
(7)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5.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6.文章采用写法。
其中“食马者”指,“千里马”指,“伯乐”指。
(一)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日:“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2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34“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23马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
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
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
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
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
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
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2.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
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
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
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 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答案:【示例】
人才问题之我见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
否用其所长。我赞同这个观点。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千差万
别的。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人才。
用人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
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
某个岗位就可以了。用人单位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说白了,没
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综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
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求职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
看你怎么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