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思辨姓阅读与表达任务
- 格式:docx
- 大小:31.53 KB
- 文档页数:10
任务4 写作训练:议论要有针对性《劝学》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风气的批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劝学”新说①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洋洋洒洒地挥就了《劝学》一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
荀子这位思想家在距今甚远的年代道出的心志,几千年来仍未失去其意义。
然而,在荀子所不知的今天,在潮湿腐臭的角落里,有人宣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读书无用论。
②读书真的无用吗?③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面包,但能带给我们思想;读书无法消除战争,但能让人在面对死亡时变得安宁、祥和。
由此可见,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会使人的精神之花由内而外散发出香气。
你嗅不到它,但它却萦绕在你身旁。
④社会上的一部分浮躁之人,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把韩寒作为宣扬“读书无用论”的成功素材。
可是韩寒却说:“我是退过学,但我没说过读书无用。
”把比尔·盖茨大学辍学作为宣扬“读书无用论”的盾牌。
但是,请不要忘记,他辍的是哈佛。
他深入研究的是计算机编程。
他不是不读书、不学习。
个例的所谓成功不能成为普世道理,只有无知的人才惯于管中窥豹。
⑤从古至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实践证明,知识是永恒而无形的力量,不停地创造着柳暗花明的新世界。
⑥读书能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诚如三毛所言:“读书总会让你散发出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
”读不同的书,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第①段运用引证,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然而”笔锋一转,提出今天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难题——读书无用论。
第④段针对“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作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驳斥,运用韩寒、比尔·盖茨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错误观点。
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学习任务一:梳理《劝学》和《师说》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二:整理分析《劝学》、《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和《师说》中的对比论证。
明确:借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类取譬,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明白,深入浅出。
1.《劝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2. 《拿来主义》创设一组形成有机关联的喻体:“大宅子”“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
3.《师说》三组对比: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②“于其子”与“于其身”;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链接高考】(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学习任务三:探究《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
明确:1. 《反对党八股》批判每一条罪状一般按“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改正方法”的思路进行,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
单元素养检测(六)(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56分)(一)(2024·临川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输赢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解析】选D。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课程内容中突出强调的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
该任务群延续2017 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标的学习任务群要求,对标义教阶段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等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按照王宁、巢宗祺的说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以及思辨能力有重要意义”。
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主要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三个维度。
本文试围绕该任务群的内涵和特征、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实施等展开讨论。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思辨”的课程意义的代迁,大致经历了“发展思维“”思维环节与思维空间”,再到明确将“思维能力”纳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等几个阶段。
简言之,即从将思维作为教学内容,到强调思维方法的学习,再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提出,就是将“思辨”明确作为课程内容组织、表达方式的核心。
就“思辨”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而言,20 世纪20年代杜威提出“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开启这一议题。
格拉泽尔则于1941年正式提出“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后人则据此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实践及规律进行探讨。
而无论是“审辩”还是“思辨”,中国学者都乐于将其上溯至《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了将这一问题本土化的旨趣。
就语文学科来说,近年来吴格明、余党绪、陈兴才致力于“思辨”与阅读、表达的结合,将理性精神和理性实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明确了起点,再来思考现状。
2022 年版义教课标有两处着力强调这一议题。
在“核心素养内涵”的阐释中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论述类文本阅读例谈作者:程建军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2年第40期任务阐释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选编有《劝学》《师说》外,还选入了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节选)》和鲁迅的《拿来主义》的两篇议论文,还有两篇有关读书的随笔属于自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的文体虽然形式多样,但学习的任务却是整体统一的,是围绕“学习之道”形成任务链,说理艺术高超,论证手法多样;任务指向特别强调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要有读者意识,要体现阅读的思辨性。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文章为例,来将抽象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相联系的学习任务。
作品选读传统书院的精神◎楼宇烈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非常受重视。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单元素养检测(一)(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50分)(一)阅读下面《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文字,完成1~5题。
(25分)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B.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C.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解析】选A。
核心素养HEXINSUYANG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横:设置任务,拓展思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㊀李杭媛㊀㊀ʌ摘㊀要ɔ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凝结为学生的能力,并接受最后的评价检测,才能产生真实的价值驱动力㊂本文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相对应的课文相结合,明确为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再将这个学习任务分化成一组连续的学生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序落实一系列教学目标,并以有效的评价实现反馈和反思㊂‘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的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纵:细读文本,深品文化“强调 纵深 ,唯其深方可实现自由的群文勾连和意义建构;本文着意 宽广 ,唯其广方可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想伸展的可能性㊂一纵一横,共同构筑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课堂教学空间㊂ʌ关键词ɔ核心素养㊀思辨性阅读与写作㊀任务群㊀义利之辨㊀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对应部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三个单元:必修上册第六单元㊁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㊂本文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单元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关于该任务群 发展实证㊁推理㊁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㊁善恶㊁美丑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的教学宗旨㊂一、根据目标设立任务群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导语与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相关的单元教学提示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1)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㊂(2)了解儒家㊁道家思想特征,了解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㊂(3)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实意义㊂这三个学习目标指向阅读古代论辩文章的三个思维提升维度:(1)明确核心概念,提升思维的严谨性㊂(2)体会说理技巧,提升思维的逻辑性㊂(3)思考现实意义,提升思维的境界㊂本单元‘孟子㊃齐桓晋文之事“和‘左传㊃烛之武退秦师“从一正一反体现出单元学习提示所言儒家对于 理想的社会 的探寻与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涉及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义利之辨㊂从提升思维能力的主题看,学习‘孟子㊃齐桓晋文之事“要把握孟子的 主要观点和思路 ,探究‘左传㊃烛之武退秦师“要思考 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 (见单元学习任务),分别指向对文章说理思路的梳理和对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属于逻辑思维㊁辩证思维的范畴㊂据此,本课例设计如下任务群:课内精读‘孟子㊃齐桓晋文之事“‘左传㊃烛之武退秦师“,拓展阅读:‘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人生的境界“和‘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㊂任务群关系如图1所示:图1 任务群关系核心任务:以 说利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㊂新课程教学2021年第12期下设子任务:(1)阅读‘左传㊃烛之武退秦师“,探讨烛之武成功的深层原因㊂(2)阅读三篇‘孟子“文章,梳理孟子说服齐桓公㊁梁惠王的思路㊂(3)参考现代学者的文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㊂思辨性写作的核心任务驱动一系列阅读与交流的子任务,从现象㊁原因㊁概念㊁逻辑㊁现实意义五个层面探究对于 义利关系 的人文主题的思考,落实思维品质的训练㊂二、围绕核心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一)目标1:分析现象㊁提出问题围绕烛之武如何成功劝退秦师,‘左传“其实从三个层面着笔,临危受命 智退穆公 晋军亦退㊂不妨设置以下三个导读问题:(1)郑伯如何劝服烛之武?(2)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3)晋文公为何说: 吾其还也 ?分析文本,学生发现整篇文章正是围绕一个 利 字展开,每个人物的行为动力都是出于利害关系的权衡㊂烛之武之所以能冰释前嫌临危受命,是郑伯一句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秦穆公之所以临阵倒戈,结盟郑国还派兵戍守,是烛之武 阙秦以利晋 的盘算与挑拨;晋文公退兵前的理由看似满口仁义道德,与出兵讨伐 无礼 ㊁不忠的合理理由一样,其实不过是掩饰自己想扩张称霸的野心㊂烛之武的成功不完全是因为口才卓越,更是春秋争霸局势下大国较量的利益权衡㊂教师由此追问:‘烛之武退秦师“体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得出:利益无处不在㊂结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㊂那么儒家是如何评价这样的现象呢?再读‘烛之武退秦师“不正体现了孟子所言 春秋无义战 上下交征利 的现实吗?面对这样的现实,孟子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孟子说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得到的结论与我们得出的不同?请看以下学生写的片段:(示例1)我们往往认为,追求利益的人,都是庸俗不堪㊁手段卑劣的人㊂但其实逐利乃人之天性,无可厚非㊂但也有的人,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利己,也利他㊂人的天性就一定 无可厚非 吗?为什么 利己 还可以 利他 ?这种两可的 老好人 式的态度其实是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和论述立场的泛泛而谈㊂教师对学生进行提示,回到历史,虽然烛之武以 利 退秦,但最终郑还是为秦所灭, 秦晋之好 也破裂,秦国崛起势不可当㊂宋儒吕祖谦对这一史实的评价是: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㊂ 清代顾栋高甚至认为: 烛武特战国策士之先声,偷取一时之利,其实兆郑二百年晋㊁楚之祸者,烛武为之也㊂利益 解决一时危机,但基于 利益 结盟的关系却十分脆弱㊂出于一时的利益考虑,会得出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人的经济活动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㊂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群体将走向何方?由此,又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深入思考:什么是 利 ?谁的 利 ?如何实现 利 ?就需要对 利 这一概念的内涵㊁外延㊁适用范畴㊁局限性进行进一步界定㊂那么,孟子是如何以 义 驳 利 的?进入第二组子任务群㊂(二)目标2:界定概念㊁梳理思路阅读三篇‘孟子“的文章,梳理文章大意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孟子是否正面回答了王的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设置三个导读问题㊂(1)‘梁惠王上“孟子所谈的 仁义 回答了梁惠王所问的 利 吗?(2)‘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希望 民之多于邻国 和孟子所言 天下之民至焉 的原因一致吗?(3)‘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的 齐桓晋文之事 与孟子回答的 王道 一样吗?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梳理王和孟子的概念㊁推论逻辑㊁结论策略㊁立场前提,完成表1㊂表1 界定概念梳理思路人物概念前提㊁结论策略立场梁惠王利民多ң兼并战争ң强国霸道国孟子仁义发展生产ң养生丧死无憾施行教化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ң民归王道民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兼并战争ң成就霸业霸道国孟子保民而王不忍之心ң发政施仁ң民心所向王道民核心素养HEXINSUYANG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梁惠王所问之 利 ,还是齐宣王之所 大欲 ,都是国之利,他们想在战国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斗争中发动战争,实施武力,恢复霸业㊂那么,孟子是如何回答并让王直呼 于我心有戚戚焉 呢?学生发现,孟子是用另一套方案实现王之所欲㊂孟子治国方案的正面论述是: 保民而王㊂ 拥有百姓依附才可能成为大国㊁强国㊂如何使百姓依附?则需要发展生产㊁施行教化,让百姓不饥不寒,社会秩序和谐,万众归心则能一统天下㊂该逻辑的反面论述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㊂ 只谈私利会导致人人只关心自己的位置,为了一己之利破坏伦理道德秩序,以下犯上㊁不夺不餍㊂所以,仁能亲亲,义能忠上, 仁义 才能保障统治秩序㊂学生发现孟子其实是在诡(强)辩㊂孟子的回答在于无形中偷换概念:问 利 答 仁义 ,问 霸道 答 王道 ㊂将对方议题转移到自己的议题上,最终看似回答了对方的诉求,其实已经转移了话题㊂孟子这一套推论不仅转移话题,就逻辑学三段论推理而言,还暗藏着两个隐含的大前提:①私利害公利㊂②得民心者得天下㊂孟子所说的 仁义 是 公利 (国家利益),是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某个人(王)或某个阶层(大夫㊁士庶人)的私利㊂追求私利导致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实现公利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民贵君轻思想㊂那么,为什么孟子要转移话题?因为孟子的立场和诸侯的立场根本是不同的㊂直言 民贵君轻 大逆不忠, 保民而王 才是站在君王之利的角度㊂当然,孟子虽然能在论辩上获胜,各国却终究没有采纳和施行他的 仁政 思想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的立场和前提完全不同㊂诸侯王在战争年代要成为大国必须发展军事力量吞并其他小国,至于百姓过得好不好,他们并不在乎㊂从‘孟子“的文本阅读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形式逻辑在思辨性读写中的边界㊂如果从一般的逻辑学看,孟子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㊂但如果考虑到孟子的身份㊁立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㊁要表达的政治理想等,就发现他采用这种言说策略背后的 不得已 ㊂正如余党绪分析贾谊‘过秦论“ 不能以 泛逻辑 的逻辑来否定贾谊的具体表达的合理性及其价值 一样,对于孟子 游说 诸侯施行儒家的政治理想,也不能以一般的逻辑学知识去苛责古人在交际活动中采取的言说策略的 逻辑漏洞 ㊂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 论辩之文,是自己对于某种事件发表主张,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论辩文的效果是要能得到人的赞同)㊂ 论辩的目的不是辩明某种 客观 的 真理 ,而是能说服读者接受我的观点㊁主张㊂既然是说服,就必然存在 争议性 和价值立场的判断㊂思辨的基础固然是逻辑与证据,但观点的立场㊁态度㊁价值取向也同样重要㊂再看另一段学生的论述:(示例2)孟子心怀天下大义,文天祥不为权力所动,医护人员奔赴抗击疫情前线,革命志士舍生忘死以鲜血开创出一条新路 可见利不如义重要㊂该同学的观点是义比利重要㊂但所举例子体现怎样的 利 ㊁怎样的 义 ?可见,对于概念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㊁厘清㊂利 和 义 为什么冲突?在什么立场㊁角度㊁意义㊁层面有冲突?有没有可能不冲突?还需要具体分析㊂(三)目标3:论证观点㊁提升境界完成以上阅读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核心概念的内涵㊁外延,思考 义 与 利 的关系以及话题背后的价值立场问题㊂以下是学生对于概念及概念关系的梳理:利:本义刀剑锋利ң引申便利㊁好处㊂义:本义象形礼器ң比喻威仪ң引申合乎道德㊁品格㊁关系的规范㊁原则㊁正义㊂利与义:利可能是物质㊁浅层的追求;义是精神㊁道德㊁人际关系的高级追求㊂那么,如何看待这种对立关系?拓展阅读材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脚手架㊂材料一: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㊂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㊂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㊂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㊂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㊂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㊂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㊂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 正其义不谋其利 ㊂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㊂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㊂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教学2021年第12期我所说的道德境界㊂(选自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材料二:在理论上不难设想所有的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㊂而本意目的在生活中永远不会有结局,它只能在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不能最终达到㊂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人类生活整体的生活都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只能在永远的追求中去体现㊂能称为 telos 的追求只能是生活的永恒事业,或者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或者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事业,即那些构成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㊂ 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是得道而不是得利,或者说,幸福不是由利而是由道而得(德)㊂(选自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材料一从 谁的利 的角度调和了义利冲突㊂利己,是功利;利他,是道德㊂学生发现,这正是孟子采用的策略㊂其实 义 也是 利 的一种,只不过这种大利 超越了个体的小 利 ,达到 民胞物与 天地立心 的境界㊂材料二从 工具性与终极性 的角度提示 利 的局限性㊂追求某种具体的好处不过是一种获得终极幸福的手段而非目标㊂真正的幸福应该具有超越性㊂两则材料在思考路径上打开了学生理论分析的思路,并提供具体论述的范例㊂以下是学生的作文片段:(示例3)古人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㊂ 可是人怎能做到抛弃了与自身相关的 利 ,转而谋求与他人相关㊁与己无关的利,达到所谓义,所谓君子的境界呢?人若关心自己,便为自己谋利;人若爱护家人,便为家庭谋利;人若心系国家,则为人民谋利;人若胸怀世界,则为天下谋利㊂若是这样看,人无论站在哪个层面,都逃不过 利 字㊂可见对利的定义不应那么狭隘㊂不妨给 利 一个更广阔的理解, 逐利 是一个人在追求生命中认为重要的㊁能带来自我实现的㊁不辜负生命的过程㊂追求金钱的,认为生命物质享受第一;追求名誉的,认为生命获得认可第一;追求知识的,认为生命明晰而透彻第一;追求民族气节㊁他人幸福的,认为生命的信仰与爱第一㊂如此看来,利确实有大小之分㊂ 不可否认,小利是不应被摒弃的㊂追求物质㊁安定㊁认可是人最平常也最本真的行为㊂人活着需要物质供给,那么希望生活稳定㊁美好,自然是情理之中㊂执着于小利是不可取的㊂仅从具体物质欲望中获得满足感,是易终结的㊂ 放于利而行,多怨㊂ 欲望从小至大,到个人能力无法实现的地步,便留给自己无尽的痛苦㊂仅从名利㊁他人评价中获得自我认同的,是易破碎的㊁易消逝的㊂假若别人对人的态度突然转变或是不再关注,就会陷入惶惶然和一片空虚之中㊂从 义 即 大利 中获取的幸福,却可以是无穷的㊂ 学以美其身 学无止境 ,用智慧使得人生变得清晰,从而万事晓理通情㊁心境安宁达观,这种力量无尽头㊂心怀他人,以感受慈悲和仁爱为乐,便有 以德润身 心广体胖 ,获得永不枯竭的爱的滋润从示例1泛论逐利合理性,到示例2以例代论,再到示例3辨析概念内涵㊁分层讨论原因㊁提出判断主张,学生论述的思辨逻辑有一定突破提升㊂其实,还可以引入一些具有观点争议性张力的反向事例,进一步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义利关系 ㊂比如,为何孔子批评子贡赎人不受礼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作为2017新课标提出的18个任务群之一,如何在中学教学课堂中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㊂本文的案例只是一种教学尝试,通过议论文写作的核心任务,驱动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阅读子任务,阅读 交流 再阅读 再交流的循环,促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言说立场㊁前提㊁策略,进而立场鲜明地进行价值判断,合乎逻辑地分析具体问题㊂参考文献[1]余党绪.理性的反思与开放的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思辨意识的培养,事实发掘与逻辑训练是重点;二是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全面的分析作为突破口;三是理性表达的训练,重点是文本评价。
三者互相交融,但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意识;判断能力;理性精神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表述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就是要识别思维的要素与结构,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合理的思维和正确的思维。
简言之,从思维走向思辨。
第二,“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强调判断力的培养,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等能力。
第三,“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负责任”强调表达态度,“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则是理性表达的具体要求。
这句话强调培养学生理性表达的习惯与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义教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概括为三点,即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判断能力与理性表达素养。
三者互相交融,但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思辨意识:尊重事实与逻辑“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出错失误。
它使我们高于禽兽,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干出禽兽由于其本能限制而干不出的蠢事。
”这是现代思维科学奠基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警语,它道出了思维之于人类的意义,也道出了错误思维潜在的危险。
为了让人们走出思维的泥淖,杜威给出了他的药方,这就是“反思”,后来发展成为批判性思维。
反思,就是中国人讲的“慎思明辨”,即“思辨”,旨在纠正思维的错误,推动思维的改进与完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课程内容中突出强调的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
该任务群延续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标的学习任务群要求,对标义教阶段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等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主要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三个维度。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原则;实施引言总的来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学生需要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和同一律、矛盾律等思维规律,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设计原则(一)教材内容与文本逻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训练中,特别强调对语言信息的吸收和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逻辑性是他们需要在语言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进行训练强化的。
而在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学中缺乏逻辑性的例子比比皆是。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中充满思维智慧的文本首先应该成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学习支架。
(二)思维倾向与情感特质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信息中合理、有效地获取结论和表达观点的阅读认知过程。
但是,语文课程性质也强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维倾向和情感特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要求学生能够意识到“理”与“据”之间的联系,“据”真实可靠,“据”能说明、证明“理”,说的“理”正确、令人信服,说“理”的过程科学、有逻辑,说“理”时态度真诚而不强词夺理、不蛮横无理,等等。
应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层级进行评价,并以此指导教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课程设计。
思辨能力的评价框架主要包括思辨技能、思辨标准、情感特质三个范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写作教学研究语文新课标在阐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时,提出了三条学习目标与内容:第一条围绕思辨阅读展开,提出“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第二、第三条围绕思辨写作展开,提出“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
同时,在教学提示中提出,“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标强调思辨读写的深度结合,思辨阅读是学生品析思辨规律、学习思辨写作知识的最有效且最主要的途径。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写作主题是“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性”首先要求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等,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与主张,然后再展开有针对性的论证和说理等。
该单元包含的篇目有《师说》《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等,这些都属于驳论文,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在带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时,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共性特征,设置学习任务单(见下表),带领学生感受思辨之趣,品析思辨之道。
学生在基于学习任务单展开深度阅读后,初步形成一个共识:驳论文的论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源自特定的现象、问题,是对该现象、问题的错误观点或做法进行本质分析后提炼而来。
这一认知为学生在写作中尝试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观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只是进行简单绝对的思维判断,不会聚焦核心问题进行逻辑辩证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空洞强调思辨,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
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因此,议论文写作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理性思维为前提,且要将抽象、模糊的理性思维借助支架来具体化、路径化。
以“议论要有针对性”为例,议论文观点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判断、分析的复杂思辨过程,我们要将这一复杂思辨过程简单化、路径化。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关单元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第一组《劝学》《师说》
文化内涵:成人、师道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不惑也难矣。”
《劝学》论证风格
强行改变:冻水为冰,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借助外力:登高、顺风、舆马、舟楫
坚持不懈:日积月累
源于“性恶论”
《师说》主题
1、谁不学习?——成年人不爱学习
今之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2、不学什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原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
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
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志在道统传承。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
思辨内涵:博喻、对比
文体内涵:论、说
后者由游说发挥而来,一般情况下是借事或喻来说一个道理。如
《马说》、《捕蛇者说》等。《师说》直接说理。有训诫意味。
语文活动
1、劝学与性恶论有什么关系。结合上下文,看荀子到底劝人们
学习什么?如何学习?
2、博喻作为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先秦逻辑不像现在这
么严密。博喻也是论证手法,优点?缺点)
3、韩愈时真的存在“耻于相师”的风气吗?(韩愈任国子祭酒,
很受欢迎?韩愈是一代龙门,陈寅恪说韩愈奖掖后进。耻于相师是主
观感受,为啥有这种感受?)
4、怎样理解柳宗元《答韦中立书》中关于韩愈“好为人师”的
说法。(魏晋以下耻学于师,科举是魏晋以下开始)
第二组《反对党八股》(节选)
思想内涵:整顿党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辨内涵: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
文体内涵:演讲
语文活动
1、什么是八股文,党八股的坏处有哪些?
2、用八股形式来反观本文,认识本文的优点。
3、阅读全文,查找资料,五四运动反老八股,却因何发展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