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集团的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77.50 KB
- 文档页数:10
巨人集团的案例分析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1402孙宇琦一、背景案例陈述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硕士学位,有着相当专业背景,敢于在那时辞去公职单干创业,是件很不容易的决定。
89年,史玉柱承包了深圳科技工贸公司电脑部,并利用买者信息不对称大打市场广告,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也为创业巨人集团奠定了基础。
随后91年,他创业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借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大肆利用广告推销,利用买者缺乏选择性、判断性和比较性的环境,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到93年,巨人就很快成长起来成为“巨人”企业,年销售额近5亿元,引起了国家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随后史就成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93年是中国电脑行业遭受“外敌入侵”的一年,随着西方10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COMPAQ、HP、AST、IBM等世界著名电脑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94年史玉柱进行第二创业,跳出电脑行业,走多元化发展的扩张之路。
四大方面:电脑、房地产、保健品、药品四个方向。
95年,发动电脑、保健品、药品的三战役,大规模的闪电战术创造出了奇迹,30多个产品上市后15天内,订货量就突破了32亿元,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96年,开始建造巨人大厦,同时伴随着保健品市场的普遍下滑,导致资金短缺,天灾原因,没有能按合同完成大厦20层,4000万楼花成为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债主上门。
同时巨人员工停薪两个月,一批骨干离开公司,整个公司人心惶惶。
接着舆论哗然,巨人集团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
二、史玉柱创业的成功之处1,抓住了市场需求,敏锐的嗅到了国内市场上缺乏一种中文操作系统,从而推出了汉卡。
2,营销成功,将身上所有资金投入广告,气魄宏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善于整合资源,巨人集团创立之初,家小底薄。
史玉柱便邀请全国的电脑经销商座谈,让利推销产品。
使其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公司规模急剧扩大,迎来了巨人集团的第一次腾飞。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从中国“首负”踏上“征途”一、案例描述巨人集团的发展史,便是史玉柱的创业史,史玉柱其人:1962年9月12日,史玉柱出生于安徽怀远。
1989年,史玉柱从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学研究生毕业,随即下海创业。
推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巨人集团发展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
巨人大厦设计方案出台,大厦设计一变再变,从最初的38层一直涨到70层,投资预算也从2亿元涨到12亿元。
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动土,计划三年内完工。
同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纷纷上门要求退款。
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老“巨人”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黯然离开。
1999年注册建立生产保健类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0年,史玉柱自称和原班底人马在上海及江浙创业,做的是“脑白金”业务。
表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
”2001年1月史玉柱通过“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收购巨人大厦楼花还债。
同时新巨人在上海注册成立。
2004年11月18日,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史玉柱任董事长。
2005年11月15日,《征途》正式开启内测。
2007年11月1日,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上市首日融资10.5亿美元。
这使得巨人网络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游公司。
巨人集团掌门人史玉柱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福布斯》排名大陆富豪第八位;从负债2.5亿元之巨的全国“首负”,迅速崛起,成长为身家500亿元的内地新首富。
史玉柱的东山再起令世人瞩目,他也被称为“可怕的商业奇才”。
二、案例分析(一)是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巨人集团的案例分析巨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
1989年8月,史玉柱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同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但是,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老“巨人”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黯然离开,巨人集团破产。
老“巨人”的衰弱:内部控制的紊乱1.内部环境巨人集团有董事会,但形同虚设。
史玉柱手下的几位副总都没有股份,在集团讨论重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也无权干预史玉柱的错误决策。
因此,在巨人集团的高层没有一种权力制约,巨人集团实行的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制。
另一方面,权利都集中在史玉柱一人手中,因此,监事会实质上也无法起到任何监督和制衡的作用。
集团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也是的内部的管理变得浮躁而混乱。
同时,巨人集团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素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在不断磨合;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性内部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最终酿成了资金断流、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甚至在危急时刻,“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如此可见,巨人集团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多大的漏洞。
2.风险评估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老“巨人”的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
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 000万~5 000万元。
以如此高额的营业额和流动额,完全可以陆续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渐转化为在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