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机的成圈机件与成圈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5
实验九经编机成圈过程的分析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舌针、钩针两种经编机的成圈过程。
2.了解主要成圈机件的形状、规格、在机上的相互配置及在成圈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3.了解舌针和钩针经编机成圈机件的运动规律。
4.掌握用一般量具测绘成圈机件在成圈过程中静态位移曲线的方法。
5.了解各成圈机件位移曲线的工艺意义及相互配合的要求。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1.舌针经编机。
2.钩针经编机。
3.主轴刻度盘、指针。
4. 百分表及磁力表座。
5.钢板及天平尺。
6. 毫米方格纸。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仔细观察动态经编机的成圈过程,了解各成圈机件的运动规律及相互运动配合。
2.测量不同机型成圈机件的规格(舌针、钩针、沉降片、导纱针)。
3.测绘成圈机件的位移曲线。
(1)定主轴零度:各成圈机件相对位置的调节配合,一般都以针床位置为基础,并以针床下降到最低位置为成圈过程的起始点,即定其为主轴零度。
在测绘各成圈机件的位移曲线时也必须将针床调整到主轴零度。
定主轴零度的方法是:先在主轴一端头固装一个刻度盘,在刻度盘1旁侧装一指针2,此指针可固定在车头主轴托架的底板螺钉3上,在机身上面放一把平尺,在平尺1上放一磁力座2,再放上百分表3,将表头指在针床主臂4上,然后用机上手柄摇动主轴,使针床下降到最低位置(也是针床即将上升的位置),此肘百分表所指的值为最小值。
针床最低位置找准后将刻度盘指针对准零度。
(2)测绘各成圈机件的位移曲线;用手柄摇动主轴,在主轴转过50或100后停止摇动,观看百分表上的数值变化,此值即为被测定的某一成圈机件的位移数值,随即作好记录。
此后每摇动50或100就作一记录,将主轴转过3600,把取得的位移数值记录点相连接,即可得出被测成圈机件在成圈过程中的位移曲线。
测完一个成圈机件的位移曲线后,可将百分表指针移到另一所需测定的成圈机件主臂上,再调主轴到零度位置后即可进行测定。
在摇动主轴时,每间隔50或100测定一次是较难控制的,但所得数据绘出的曲线还比较准确,一般间隔大于100误差就比较大。
拉舍尔型槽针经编机的成圈过程拉舍尔型槽针经编机是一种用于生产经编织物的设备。
在生产过程中,槽针会被用来将经纱穿过并成圈,从而形成编织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拉舍尔型槽针经编机的成圈过程。
1.准备工作:在开始成圈之前,需要先将槽针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并确保机器的各个部分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上纱:将经纱通过放纱器引入机器内部。
经纱可以是纱锭或者纱束,取决于生产需要。
经纱会经过张力调整装置,以确保张力适宜。
3.拉动针床:在成圈过程中,针床会来回移动。
通过拉动针床,槽针会被拉向纱线区域,之后再被推向穿针区域。
4.成圈:槽针会被推入纱线区域,接触到经纱,形成圈。
经纱会被穿过槽针的圈内,并被固定。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编织物的宽度满足要求。
5.松槽:经过成圈之后,槽针会被松开,使得圈内的经纱不再被牵拉。
这样可以确保编织物的成品不会过于紧密。
6.梳边:成圈之后,编织物的边缘通常是不整齐的。
为了使边缘更加平整,机器会用梳子来梳理编织物的边缘,使其变得更加整齐。
7.去浆:编织物的成品上有时会残留一些浆料。
为了使成品更加干净,机器会使用喷水装置将浆料冲洗掉。
8.卷绕:经编织物成品会被卷绕到辊筒上。
辊筒会收起成品,并保持好成品的张力,以免损坏。
以上就是拉舍尔型槽针经编机的成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槽针会通过拉动针床、成圈、松槽等步骤来穿过经纱并形成编织物。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经编织物,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第二节舌针经编机的成圈机件与成圈过程舌针经编机的成圈机件与成圈过程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一成圈机件舌针经编机的成圈机件有舌针、栅状脱圈板即针槽板、导纱针、沉降片和防针舌自闭钢丝等。
1.舌针1针钩作用针钩用以拉取纱线一般较短。
但对于某些花边经编机为满足特殊需要常采用长钩针。
2针舌长度对舌针动程有决定性影响从而影响到经编机的速度。
使用短舌针是提高舌针经编机速度的有效措施。
3舌针的应用由于舌针的垫纱范围较大故适宜于多梳栉经编机以编织花型复杂的经编织物。
此外舌针适用于加工短纤维纱。
4舌针的安装一般舌针数枚一组浇铸在宽25.4mm或50.8mm1英寸或2英寸的合金座片上如图12-8所示。
2.栅状脱圈板1作用握持旧线圈新纱线线弯纱脱圈支撑坯布针的运动沟槽。
2两种形式第一种在全幅经编机上配置的金属板条上按针距铣沟槽第二种在高机号经编机上通常采用薄钢片铸成座片形式如图12-9所示。
再将座片固定在金属板条上并在后面装以钢质板条以形成脱圈边缘和支持住编织好的坯布。
薄钢片损坏时可以将座片更换。
3.沉降片1作用退圈时防止旧线圈随针上升。
2形式沉降片由薄钢片制成以数片为一组将其根部按针距浇铸在合金座片内如图12-10所示。
3安装位置沉降片安装在栅状脱圈板的上方位置。
4特殊情况不用低机号机器采用较粗的纱线编织粗厚的坯布时因为坯布的向下牵拉力较大靠牵拉力就可起到压布作用故可不用沉降片。
4.导纱针舌针经编机所用的导纱针与槽针经编机一样也是数枚一组浇铸于一定尺寸的合金座片上。
5.防针舌自闭钢丝防针舌自闭钢丝沿针床全幅宽横贯固定在机架上使其位于针舌前方离针床一定距离处或装在沉降片支架上与沉降片座一起摆动。
当针上升针舌打开后由它拦住开启的针舌防止针舌自动关闭而造成漏针现象。
二成圈机件配置二成圈机件配置舌针经编机的成圈机件配置如图12-11所示。
舌针1铸在座片2上并一起安装在针床3上栅状脱圈板座片4装在栅状脱圈板5上沉降片6铸在座片7上并一起安装在沉降片床8上在沉降片的上方安装有防针舌自闭钢丝9导纱针10是由梳栉来带动的。
经编机的成圈原理经编机是一种专门用于编织针织物的机械设备,它采用多针位织布技术,能够制作出各种不同花型和纹理的针织物。
经编机的成圈原理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针床系统:经编机的针床系统是实现成圈的关键部分。
针床上有许多排针床槽,每条床槽上都有一根称为经纱的针,通过上下移动和前后摇动来形成针织针脚,从而完成针织工作。
2.前摇和后摇:经编机的成圈原理最基本的部分是前摇和后摇的运动。
针床上的每根针都通过前摇运动从针床槽中抬起并将经纱穿入织物,然后通过后摇运动再次抬起并松开经纱。
3.经纱输送:经纱在针床和前摇后摇之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送系统进行传送。
一般来说,经纱通常是由上方经纱轴传送到下方经纱管,然后再由下方经纱管传送到针床上的针。
通过这样的输送系统,经纱能够按照设定的规律被针床上的每根针穿入织料中。
4.跨度器:经编机上的针床槽分布非常密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严重的交错或者混乱。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普通的经编机通常配备了称为跨度器的装置。
跨度器通过改变针的运动轨迹和限制前摇后摇的幅度,使得每根针都能够按照规定的序列和诺特浮设系列运作。
5.吊车系统:经编机中的吊车系统主要用于调整和控制织物的密度。
吊车系统通过控制前摇的上下运动,使得每个循环中的织物密度可以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在制造针织物的时候非常重要,可以使得制造的针织物在各个方面都具备理想的特性。
6.机械控制系统:经编机的成圈原理还依赖于先进的机械控制系统。
这个系统会对前摇后摇的运动进行精确控制,确保织物的编织速度和花样设计的准确性。
同时,机械控制系统还能够监测并报警处理出现的故障,确保经编机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
7.自动化技术: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经编机开始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花样和设计要求,自动调节机器的运动和操作,提高编织的精确度和效率。
总结起来,经编机的成圈原理包括针床系统、前摇和后摇、经纱输送、跨度器、吊车系统、机械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技术。
经编机的发展历程1775 年,英国人的克莱恩发明了特里科经编机,特里科经编机的发明意味着第一台经编机的诞生。
1805 年,法国人的约瑟夫·玛丽·雅卡尔设计出人类历史上首台可设计织布机——雅卡尔织布机,对将来发展出其他可编程机器(例如计算机)起了重要作用。
1849 年英国的马修发明了舌针,舌针的发明创造为舌针拉舍尔经编机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9 年第一台双针床经编机在英国出现,几年后第一台双针床经编机在德国萨克森市开始生产。
据说在德国萨克森市的一个纺织公司总裁用女儿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花型。
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熟知的“ Raschel ”(拉舍尔)围巾。
1866 年圆纬针织机问世。
1876 年带有贾卡装置的特里科经编机出现。
它是经编机的一大类,也称高速经编机。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国外经编机制造厂发展迅速,其中德国卡尔迈耶公司最为突出,它生产的经编机目前世界市场占有率在 85% 以上,并且机器种类齐全。
它的发展过程如下:1948 年生产出第一台经编机 FM48 。
1950 年第一台迈耶分段整经机开始生产。
1952 年双针床特里科经编机。
1955 年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拉舍尔经编机。
1956 年第一台多梳花边拉舍尔经编机。
1957 年第一台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
1969 年第一台毛绒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和第一台带有全幅衬纬装置的经编机开始生产。
1981 年第一台贾卡簇尼克花边机开始生产,并引入电子贾卡系统,如特里科簇尼克,拉舍尔簇尼克和贾卡簇尼克。
1983 年新型牵伸整经机开始生产。
1987 年已经生产10000台整经机,并且第一台牵伸上浆整经机问世。
2001 年方兴簇尼克经编机 KMPJ3EL 开发成功。
2003 年特克斯簇尼克花边机 TL66/1/36 ,发斯奈新花边机 FL20/16 经编机的种类双针床经编机在两个平行排列针床的双针床经编机上生产的双面织物组织、称为双针床经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