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岩石与矿物概念、区别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鉴别矿物的方法:矿物的形态——晶簇、纤维状、粒状、钟乳状、土状、块状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解理(受打击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和断口三大岩石的主要鉴别特征、常见主要类型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和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的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岩浆岩:物理组成——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分类——酸性岩:花岗岩(深成侵入岩)、花岗斑岩(浅成侵入岩)、流纹岩(喷出岩)中性岩:闪长岩(深成侵入岩)、正长岩(深成侵入岩)、安山岩(喷出岩)基性岩:辉长岩(深成侵入岩)、辉绿岩(浅成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超基性岩沉积岩:由沉积物经过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变成的坚硬岩石物理组成——沉积物颗粒(矿物成分)和胶结物结构——碎屑结构:砾状结构、砂质结构和粉砂质结构泥质结构:泥岩和页岩结晶结构:石灰岩和白云岩生物结构:生物化石构造——层理构造: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先后沉积的物质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发生变化,显示出成层现象。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分类——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粘土岩类: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成分的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剧烈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矿物组成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构造——片理构造:顺着平行排列的面,将岩石劈成薄片状。
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板状构造块状构造分类——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板岩、石英岩(石英砂岩)、大理岩(石灰岩和白云岩)、角岩1、地质年代表(系或纪)地质年代:地壳发展的时间段落单位——宙、代、纪、世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地层: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一套岩石单位——宇、界、系、统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比较法、标准地层对比法、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法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与地层的接触关系——侵入型和沉积型地质年代表:震旦纪Z、寒武纪E、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第三纪R、第四纪Q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表示方法——象限角表示法(N60E/30SE)、方位角表示法(150)2、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平行或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不整合构造3、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描述的基本要素、类型、工程意义和研究方法褶皱: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弯曲,不丧失连续性分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老地层在中间,两侧对称出现有老到新的地层向斜:岩层向下凹曲,新地层在中间,两侧对称出现有新到老的地层要素——核部、翼部、轴面、轴、枢纽类型——按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按枢纽产状:水平、倾伏野外识别——穿越法(垂直岩层走向):地层重复对称出现追踪法(平行岩层走向):查明褶皱延伸方向变化工程地质评价——对建筑工程: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塌陷)对道路工程:选线、隧道、基础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偏压、地下水、边坡稳定性、岩体稳定性断裂: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破裂或沿破裂面产生相对位移。
工程地质学总复习提纲第一讲绪论复习思考题1.说明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见课本8、9页)2.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请参考绪论第一章1.6{P11})3.建筑物地基稳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请参考绪论第一章1.5{P10})第二讲地球概述复习思考题1.说明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
地球内圈: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平均厚度16km, 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幔(mantle):上地幔是熔融状态物质, 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由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
地核(core):由比重较大的铁镍合金组成,平均密度大于10g/cm³。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地球外圈:大气圈(atmosphere):是地球以外的空间,它提供生物需要的CO2和O2 ,对地貌形态变化起着极大的影响。
水圈(hydrosphere):由大气圈的水蒸气凝结成降雨形成海洋和湖泊沼泽及地下水。
水与地表岩石相互作用,作为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促进各种地质现象的发育。
生物圈(biosphere):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对于改变地球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2.说明地质作用的概念、类型。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动力来源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3.内力地质作用分为哪些类型?哪种作用占主导地位?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引起。
地壳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动、演化、冷凝;变质作用: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地震作用:地内机械能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猛烈冲击。
地壳运动在内力地质作用中起主导地位。
4.外力地质作用有哪些营力?按什么程序进行?外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河流的侵蚀;地下水的潜蚀;湖泊海洋的冲蚀;风的吹蚀;冰川的刨蚀等。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地质作为应用地质学的分支,对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工程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3.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课程内容1. 工程地质学概论-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质勘查- 基本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要求3. 地质工程环境- 地质地貌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分类4. 地下水与水文地质-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5. 岩土力学基础- 岩土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质与试验6.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7. 工程地质勘探与监测技术- 岩土勘探与测试方法- 工程地质监测技术与实践8.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加强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实际工作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2. 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课堂测试:包括理论知识考察和实践应用题。
- 实践报告:对于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的报告撰写和答辩。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 《工程地质学导论》- 《岩土力学》- 《工程地质勘查技术》2. 参考资料:- 《工程地质学概论》-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 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六、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工程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地质工程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旨在明确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第二章: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估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基本的地质调查和评估技术,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章:课程内容3.1 工程地质学基础知识3.1.1 地质学基本概念3.1.2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3.1.3 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估方法3.1.4 地质图解和地质图解释3.2 土壤力学基础3.2.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3.2.2 土壤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3.2.3 地基基础工程及其设计原则3.3 岩石力学基础3.3.1 岩石的分类和特性3.3.2 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3.3.3 岩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解决3.4 地震与工程地质3.4.1 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地震波传播特点3.4.2 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3.4.3 地震灾害评估与减灾3.5 地质灾害与预防3.5.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形成原因3.5.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估与治理方法 3.5.3 地下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工程的影响及预防措施3.6 工程地质勘查3.6.1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方法3.6.2 钻孔与采样技术3.6.3 岩土工程试验方法与分析第四章: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4.1 教学方法4.1.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1.2 实地考察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1.3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2 评估方式4.2.1 期中考试4.2.2 期末考试4.2.3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4.2.4 课程论文或实验报告第五章:参考资料1. 邵飞,陈希民,黄光杰. 工程地质基础[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 刘玉文. 地质工程(上册)[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 《地质学报》,《地质快报》等地质学专业期刊。
【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合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界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节土的粒度成份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份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份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份土中矿物成份类型;矿物成份与粒度成份的关系;黏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份;土的矿物成份;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前言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的学科,是土木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等工程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教学提供指导,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质学基本原理,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土性质等;2.熟悉地质调查与工程地质勘察方法;3.掌握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4.学习工程地质信息的分析和应用;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1)地质构造基本原理;(2)地层特征及分布规律;(3)岩土性质与力学特性。
2.地质调查与勘察(1)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2)地质灾害勘查与评估;(3)地下水勘察与利用。
3.工程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2)灾害预防与治理方法;(3)应急处置措施与案例分析。
4.工程地质信息分析(1)地质图像解译方法;(2)地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3)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
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价: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报告撰写;3.参与度评估: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
六、参考教材1.《工程地质学》方文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工程地质学导论》李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地质勘探技术》陈洪、姚建林编著科学出版社七、备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进度和评估要求将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作出调整。
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钻研,不仅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应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祝大家在工程地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程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及水利工程的影响,是工程建设及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
随着国民经济和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工程地质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编写一份完整的工程地质学课程大纲教案也显得非常必要。
一、课程大纲编写的背景和意义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和利用优越的地质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决策因素。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及资源分布千差万别,在不同地域选址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在地质识别、灾害评估、安全评价、勘探勘察、设计建造、施工监控、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中综合考虑地质地貌、构造地质、地下水、岩土工程特性、地震地质等问题。
如果没有一门关于工程地质学的课程,对于工程建设者而言,将很难理解和应用地质学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编写一份工程地质学课程大纲教案,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体系有机结合,通过讲述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阐述地质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推动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工程建设提供一批合格的人才。
二、工程地质学课程大纲教案的编写要点1、内容的科学性工程地质学是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编写教案要全面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较全面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模式。
2、内容的实用性工程地质学是应用性学科,课程大教案的编写必须注重实用性。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其学习热情。
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中,对实用性更强的知识点要多讲,可以引入案例或实际项目,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
3、教材的选用在编写教案之前,要先评估每本教材对于课程的适用性。
选用教材时要注意书籍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教材必须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讲解。
4、教学方法的设置工程地质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递及口头授课,更多地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技能实践等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课程编号:F0917********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8 实践学时:4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土木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无参考文献:《工程地质学》(第三版),石振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工程地质学》,宿文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8《工程地质》,宋高嵩,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土力学、岩体力学、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地铁与轻轨工程、地下工程施工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课程目标:1.能阐明岩体、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定性分析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6-12.能阐明地质构造、地下水对岩体、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支撑毕业要求7-13.能阐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1-34.能阐明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2-3表1 本课程对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知识单元一: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建议2学时)教与学要求:本知识单元要求学生能阐明工程地质学习目的与意义,明确工程地质条件包含的因素。
教与学方法:讲授知识点1:绪论主要内容:工程地质学习目的与意义,明确工程地质条件包含的因素。
知识单元二: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支撑课程目标1(建议6学时)教与学要求:本知识单元要求学生能阐明主要造岩矿物的种类,阐明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岩石力学性质影响因素,阐明三大类岩石肉眼鉴别方法,阐明岩石地质年代及其特征。
教与学方法:讲授知识点1:主要造岩矿物主要内容:矿物的定义,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造岩矿物。
知识点2:岩石主要内容:岩浆岩的形成、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及分类;沉积岩成因、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分类;变质岩成因、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分类。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 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 2.5【总学时】: 40【实践学时】: 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工程地质1.工程地质学就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她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可见工程地质学就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2.工程地质学中的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3.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4.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5.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除极少数呈单质存在外,绝大多数的元素都就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地壳中。
这些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常见:石英,正长石,方解石。
6.造岩矿物绝大部分就是结晶质7.矿物的物理性质,决定于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构造。
8.矿物的物理性质: 1 颜色:自色,她色,加色2 条痕色:与实际颜色不一定相同3 光泽4 硬度划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5 解理,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延一定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称为断口。
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解理的完全程度与断口就是相互消涨的,解理完全就是则不显断口。
反之,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
9.(岩浆岩)岩浆岩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分为三大类:深成岩(3000米),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10.岩浆岩的产状就是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11.根据SIO2的含量分为:(1)酸性岩类(大于65%) (2)中性岩类(52-65%) (3)基性岩类(45-52%) (4)超基性岩类(小于45%)12.(结构)岩浆岩的的结构,就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分为:1、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2、半晶质结构3、非晶质结构13.(构造)岩浆岩的构造,就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与空间分布情况分为:1、块状构造2、流纹状构造3、气孔状构造4、杏仁状构造14.(常见的岩浆岩)1、酸性岩类:花岗斑岩,流纹岩2、中性岩类:安山岩3、基性岩类:辉长岩, 辉绿岩,玄武岩15.(沉积岩)沉积岩就是在地表与地表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与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60 (其中讲授45 学时,实验15学时)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工程地质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类本科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课程性质为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学科性质属应用地质学类。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修建土木工程建(构)筑物的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和各种建(构)筑物的建造对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影响,以及选择在相应的地质条件下保证建筑物稳定和正常使用的措施。
本课程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专业知识结合紧密,是高等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类本科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具备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了解工程与地质的关系,并对地质条件做出评价。
本课程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了解各种工程地质的基本要素,系统掌握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并初步掌握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及对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的措施,对常见地质作用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对工程的影响和治理方法以及土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分析评价。
三、各章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工程地质学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工程地质学的分科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应用科学、基础地质部分(地质作用、岩石矿物和风化物、地质构造与特征、水文地质、地质条件与环境)、工程地质部分(工程地质材料的类型、地基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学习要求。
第二章岩石和土及其工程地质性质(10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质作用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地壳、地幔与地核)、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风化物——土)。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1.2 学时安排: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1.3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1.4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1.5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目标2.1 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2 掌握工程地质学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技术2.3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2.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3.1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3.2 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3.3 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3.4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3.5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3.6 实验室实践和野外实习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授课4.2 实验室实践4.3 野外考察4.4 小组讨论4.5 学生报告五、教学评估5.1 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室实践表现5.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能力5.4 课程论文:独立完成一份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课程论文5.5 实验报告:实验室实践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六、参考教材6.1 《工程地质学导论》范德·伯吉斯6.2 《地质工程学》陈著良6.3 《岩土工程学》赵承元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工程地质概述7.2 第3-4周: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7.3 第5-7周: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7.4 第8-10周: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7.5 第11-12周: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7.6 第13-14周:实验室实践7.7 第15-16周:野外考察7.8 第17-18周:学生报告和教学总结八、课程特色8.1 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工程地质理论进行深入讲解和实践应用8.2 通过实验室实践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8.3 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九、课程总结本课程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进行系统性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教学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2)教学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
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均具有较扎实的地质基础。
满足改革开发以来飞速发展的工程建设需求,培养出新一代既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工程地质思维能力的工程人才,是工程地质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去研究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重点把握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活断层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活断层的鉴别标志第四节、活断层的调查研究方法第五节、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重点把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请介绍一下《工程地质》课程各章的重、难点。
二、岩土及其工程地质性质重点:地质作用,主要造岩矿物的形态及它们的物理性质,主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等。
难点: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三、地质构造及其与工程的关系重点: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岩层产状三要素,褶皱(向斜及背斜)及其按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按枢纽产状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特征,断层类型,断层野外识别,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
难点: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
四、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重点:风化作用类型,风化程度分级,洪流、河流、海洋的地质作用及相应的沉积层,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类与防治。
五、地下水重点:潜水、承压水、孔隙水、裂隙水的特征,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地下水与工程建设。
难点:承压水及其特征,渗透变形,地下水对混凝土腐蚀。
六、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重点:活断层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地震震级与烈度、地震场地效应,砂土地基的液化, 软土地基的震陷。
岩溶与土洞的形成条件、分类及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滑坡与崩塌的形成机理,滑坡形态特征、滑坡分类,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及不稳定边坡治理。
难点:边坡稳定性评价。
七、地下洞室工程地质问题重点:影响洞轴线选择的地质因素,地下洞室表性破坏形式,岩石质量指标BQ分类,围岩压力类型,喷锚支护。
难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喷锚支护原理。
八.特殊土的工程地质评价重点:湿陷性黄土、软土及红土的成因、分类、分布以及它们的基本工程性质。
九、工程地质勘察难点:现场监测,工程地质图的类型与编制。
考核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1.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2.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3.三大类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4.岩石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
2.掌握常见造岩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3.掌握并区分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典型岩面的鉴别特征。
4.掌握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5.掌握岩石的工程分类方法。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1.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
2.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3.褶皱的基本类型、野外识别标志及工程地质评价。
4.节理类型及统计方法。
5.断层类型、野外识别标志及工程地质评价。
6.地质图及阅读地质图的方法。
考核内容:1.了解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
2.理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3.掌握褶皱的基本类型、野外识别标志及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4.理解节理类型及统计方法。
5.掌握断层的类型、野外识别标志及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6.了解不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反映,掌握阅读简易地质图的方法。
第4章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考核的内容和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原因,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及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形成。
海洋区域的划分,海洋地质作用及海相沉积物。
湖泊的地质作用及湖泊沉积物。
风的地质作用及风积土。
考核要求理解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产物。
理解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了解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沉积物。
第5章地下水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和类型。
岩土空隙性与地下水的关系。
何谓岩土的水理性质。
地下水的主要物理特性。
地下水的主要化学特性。
潜水和承压水的特点和工程意义。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土的渗透变形与渗透破坏。
考核要求了解岩土的空隙性。
掌握岩土的水理性质。
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贮存介质两方面进行分类及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工程意义。
掌握地下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了解岩土的渗透系数及其现场测定方法。
了解地下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掌握地下水的腐蚀性。
了解地下水带来的不良工程问题。
第6章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考核知识:1.活断层的概念、特征及工程地质评价。
2.地震震级烈度,地震效应。
3.结构面类型,岩体结构类型。
4.边坡变形破坏的方式。
5.岩溶产生的条件,岩溶地基的工程地质问题。
6.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
考核要求:1.了解活断层的概念及活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2.掌握地震震级、烈度的概念,理解地震效应。
3.理解不同类型结构面的形成特点,不同类型岩体结构的工程特性。
4.理解边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包括崩塌和滑坡)及特征
5.掌握岩溶的形成条件,分析岩溶区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6.了解采空区地表变形的特征及预防地表变形的措施。
第7章地下洞室工程问题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1.地下洞室断面的类型和特点。
2.地下洞室位置选择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
3.洞室围岩的概念及其变形和破坏类型。
4.地下洞室围岩的分类方法。
5.地下洞室围岩的应力重分布的概念。
6.保护地下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
7.新奥法和盾构法的特点。
考核要求1.了解地下洞室的类型和选址的一般原则。
2.掌握地下围岩的变形机理和发展规律;理解地下洞室围岩产生破坏的各种类型。
理解围岩变形与洞室开挖引起的洞室外围岩土体的初始应力的再分布的关系;3.了解地下围岩质量的四种分类方法。
4了解地下围岩压力的概念。
5.了解保护地下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和两种地下洞室施工方法。
第8章特殊土的工程地质评价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及分类,湿陷性地基的评价;膨胀土成因及特性,膨胀土的判别;冻土的特性;盐渍土的特性及危害;软土的形成及特性;红粘土的成因;
考核要求掌握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理解膨胀土的成因及特性,膨胀土的判别。
理解冻土的特性。
理解盐渍土的形成及特性。
理解软土的形成及特性。
理解红粘土的成因及特性。
掌握各种特殊土的地基处理方法。
第9章工程地质勘察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1.勘察阶段划分。
2.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
3.勘探的方法。
4.各种原位测试的种类及原理。
5.现场监测的内容。
6.勘察资料整理。
考核要求了解勘察阶段的划分。
了解工程地质测绘方法。
掌握勘探的方法。
掌握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的原理及用途。
理解现场监测的内容。
理解勘察资料的整理。
⑴简述岩石风化类型及原因
答:岩石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受温度变化或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各种大小的碎屑物质。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使岩石成分发生变化。
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生物活动作用下所产生的破坏。
⑵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内容答: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旋转能、动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如太阳的辐射能、日月的引力能等为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郭鸿:论述题举例
论述题分析褶皱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答案:褶皱形成以后,使岩层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同时,在褶皱的斩折端,一般张裂育岩层较破碎,在褶皱两翼,岩层中易产生剪裂。
由于褶皱构造中存在着不同的裂,导致岩层的完整体受到破坏,因此,褶皱区岩层的强度及稳定性较之原有岩层有所降低。
另外由于裂育会及逆岩层发化尤其是转折端更易遭受风和作用的影响,因此,工程应避免布论在转折端。
褶皱两翼,岩层均为单斜岩层,如果在褶皱两翼开挖形成边坡,可能导致边坡产生顺层滑动。
因此在两翼分设工程应尽量使开挖形成边坡的倾斜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如果边坡倾斜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应使边坡的倾角小于岩层倾角,否则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